“九五”期间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构想_国民经济论文

“九五”期间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构想_国民经济论文

“九五”期间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构思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有必要对国有经济进行主动的改组,即国有经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一些本应由个人和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同时,国有经济管理的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转变为经营国有资本。为此,文章强调指出:必须解决国有经济的历史性负担;必须加快国有资产存量流动和重组的步伐;必须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必须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素质。

本世纪末的最后5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进入下一个世纪以前,我们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要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另一方面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基础。在“九·五”期间,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改组,正是为了迎接双重压力与挑战,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紧迫性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改组,首先面临的是,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国有经济面临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从我国工业的现实状况看,国有经济仍占有较大比重。1994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企业户数17%,职工人数54.31%,资产总额61.5%,销售收入52%,利润总额46%。从行业分布的领域看,在能源、交通、通讯和基础原材料产业中,基本上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在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方面,国有经济仍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目前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居主导地位。

然而,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的事实是,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动态资料表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国有经济投入的比重并没有减少,绝对量成倍增长,“六五”时期为5330.5亿元,占66.65%; “七五”时期为12493.4亿元,占63.28%;“八五”时期为27914.2 亿元,占66.86%; 但同期国有经济的产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81年的74.8%下降到1993年的43.1%;在1993年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额中, 国有经济的比重仅占到31 .36%。也就是说,国有经济占用了全社会2/3的资源投入, 对总产值增加额的贡献仅为1/3。这意味着,国有经济陷入低效运转, 传统意 义上的主导地位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从以上两组数据看,一方面从静态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变化的趋势——在新的体制环境下,国有经济如果不进行主动的改组,不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逐渐削弱。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根据不同的数据背景分析,对国有经济形成截然相反的判断,要么盲目乐观,强调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并具有强大的优势,而对其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要么非常悲观,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认为国有经济正在日益萎缩,前途暗淡。我认为,对此要有清醒地认识。既要认识到国有经济发展与壮大在建国以来的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历史性作用,目前国有经济的规模与优势正是这种历史贡献的延续;同时也应看到,改革以来,国有经济在支撑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多地承担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累积了沉重地历史性、体制性的负担,加之国有经济自身的改革滞后,难于适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体制环境,其自身运转非常困难,在很多情况下已对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形成制约;最终更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要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作全面的战略性的重大改组。

2、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的重新定位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目的是,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素质,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调整的方向必须符合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新定位。

众所周知,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市场经济体制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中国的改革也因此选择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道路。但即便在完全市场化的体制条件下,也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更何况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市场体制的不完善所暴露出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总有一些个人、企业和市场做不了、做不好或不愿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讲,需要国有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包括:社会公用事业、自然垄断部门,以及个人和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的高风险产业(如幼稚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从社会公平和稳定的角度出发,在抑制市场波动、调解收入分配和增加就业等领域,国有经济也具有其他经济形态无法替代的作用。

显然,我国目前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新定位具有很大差距。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经济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增长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闲置与浪费。因此,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有必要对国有经济进行主动的改组。即国有经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一些本应由个人和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将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和行业中。同时,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转变到经营国有资本。在经过改组之后,国有企业在总体数量上可能会下降。但国有资产的质量将会大大提高,国有资产将会大大增值,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将更加合理,国有经济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二、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现实障碍

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除了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外,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现实障碍。这就是传统体制和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给国有经济的历史性包袱,即国有经济过度的负债、大量的冗员和企业“办社会”负担。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切实地解决,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就无法真正进行。

障碍之一:国有经济的过度负债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4%,1991~1993逐渐上升为60.5%、61.5%和71.7%。截止到1994对12.39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 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05%,若扣除实际的损失挂帐, 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表现为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结构,而在于国有企业的负债总额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债务(包括逾期、呆滞和呆帐),且主要反映在对国有银行的贷款方面。根据典型调查的初步估计,无论是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还是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比重都高达20%以上。

障碍之二:国有经济大量的冗员

据有关部门的估计,目前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为2400万人左右,占全国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总数的22%。

在对国有经济进行改组中,这些职工将被分离出来,面临着重新安置的问题。若按这些职工在待业期间发生的生活费、医疗费、培训费或一次性安置费计算安置成本,平均每人每年5000元,则1 年的安置成本就需要1200亿元;在3年中安置全部的富余人员,则需要3600亿元。

此外,还有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的欠帐问题。

障碍之三: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根据我国的典型调查的情况看,国有企业每年用于职工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文体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占企业全年管理费用支出的50 %的左右; 企业非经营性事业资产占企业固定资产总额的10~15%左右。若以此框算全国的大帐,国有经济在每年管理费用中非经营性的支出,以及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中的非经营性资产部分,都将是十分宠大的数字。实际上,这部分资产的形成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体制性欠帐。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职工以低工资、低福利的待遇,为国家创造大量的利润,国家并没有对国有职工进行相应地补偿,而是将这部分收益用来铺设新的摊子,形成新的国有资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不得不以挤占企业经营性生产资金的方式,建立了各种非经营性的事业,承担起政府和社会的职能。因此,若在国有经济的调改组中,将这部分非经营性资产独立出来,交由地方政府或社会组织管理,则意味着要在资本中进行扣除。

从各地实践的结果看,不切实解决以上这些历史性、体制性欠帐,国有产权很难流动,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就无从谈起。然而,要解决这些欠帐,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几乎等同于我国目前的国有经济存量。截止到1994年,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者权益为2 万多亿元(不含国有土地的权益),如果国家没有能力投入新的资金弥补以上历史性欠帐的话,那么现存的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与国有经济的历史性欠帐大体相抵,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情况。

三、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构想

1.解决国有经济的历史性负担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前提条件

“九五”时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十几年来,我国的改革走了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从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领域开始,逐步推进,由此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但同时我们把改革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国有经济内部的问题累积起来,留到了目前的这个阶段。现在看来,这些问题是拖不过去的。我们应在“九五”期间下大决心彻底解决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主动地对国有经济进行重新改组,才能保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解决国有经济历史性负担方面,我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要通盘考虑解决国有经济内部的历史性欠帐问题。 包括过度负债、大量冗员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不能“单打一”,留下“后遗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国有经济的“最后晚餐”。

(2)对于国有经济存量的欠帐,应采取多种方式、 多种途径解决。由于这些欠帐主要是体制性原因造成的,因此,各级财政、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乃至企业职工都分担一些,包括不良债务的转移、核销,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办社会”职能的分解、分离。

(3)对于国有经济存量调整的缺口, 应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有优势企业和非国有经济进入来弥补。主要包括:国有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尤其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发育资本市场,开辟新的融资渠道;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新的劳动就业领域;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承接企业分离出来的各种社会负担。

总之,解决国有经济的存量问题绝不是单纯地“卸包袱”、“给救济”,而要在解决历史性欠帐的基础上,将国有企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轨道推向市场经济体制轨道,给国有企业一个新的起点,使其有资格进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的大格局之中。

2.加快国有资产存量流动和重组的步伐,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重要措施

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为此,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有34950亿元, 占全社会资产总额的80%以上。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26025亿元, 占国有资产总额的74.5%。〔1〕如此宠大的国有资产,如果不纳入市场运营, 建立市场体系就是一句空话。建立市场体系,必须使一切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如果不能对其拥有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运营,创造出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国有资产进入市场运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保值增值,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前,对国有资产不流动造成的流失,其后果估计不足,而对流动中的流失看得过于严重,好象流动就等于流失,等于搞私有化。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重视实物形态,重视形式,重视静态,而不重视价值形态,不重视实质,不重视动态。传统的计划经济注重实物形态,市场经济则注重价值形态。其实国有资产流动只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并不存在私有化的问题。在等价交换中买方得到的是实物,卖方得到的是货币。无论是货币形态、价值形态同样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仅是产权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并不是资产所有者性质的变化。

我们必须通过国有资产存量流动和重组的步伐,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

3.全面的制度创新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基本保证

全面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有企业制度方面, 由于有优势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参与存量的调整,原国有企业单一的所有权结构将发生变化。因此,适时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将其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从而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负无限责任的状况,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与其他股东一样,只对其投入企业的资本负有限责任,从而使新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2)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 通过分离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确立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有效形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企业的方式。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将主要从事国有资产的经营,保证国有资本的流动性与不断保值、增值。

(3)在社会保障体制方面, 为有效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应探索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权,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基金,以解决老职工保险积累不足的问题;通过国有产权、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提取一定比例的过渡性失业保险金,以安置分离出来的富余人员;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争取在“九五”期间逐步建立起新体制。

(4)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一方面是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在对存量资产进行清理的基础上,一定要硬化银行信用基础,确保增量贷款的资产质量,以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扶持资本市场的竞争主体,构造资本市场的竞争局面,开辟企业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5)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伴随着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解, 政府将主要承担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政府通过各种宏观政策的间接调控,规划、引导与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4.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素质是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总体目标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有经济质量和素质。在传统体制下,国有经济几乎覆盖了全社会,形成了“大一统”所有制结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国家管不了、也管不好数目如此宠大的国有企业;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在“大一统”的格局下,国有经济效益低下,浪费了巨大资源。改革十几年来,伴随着非国有经济的成长,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经济不能适应新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在,“九五”时期,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改组,成为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我们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整体素质出发,对国有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充分放开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出售、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将有限的国有资源从效益差的领域或国有经济本不应进入的领域中抽出来,让出一些地盘,为其他经济组织的进入留出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将国有资本投入到国有经济应该加强的领域,诸如基础型、战略型的产业。经过国有经济战略性的改组,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将会减少,但整体质量和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加强,从而使国有经济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

注释:

〔1〕转引自《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九五”期间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构想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