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生 张晓波
(贵州航天医院 放射科 贵州 遵义 563003)
【摘 要】目的:对3D-CT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3D-CTA进行检查的59名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结果进行诊断,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结果:有6名患者经过3D-CTA和3D-DSA检查,都没有发现动脉瘤,53名患者共有52个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8%(52,53),假阴性率为3.8%(2,52),与DSA阴性符合率达到100%(3,3)。结论:采用3D-CTA诊治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方便、简便的优点,能够提供详细的资料作为手术方案的制定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CT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599-02
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即为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可占75%。颅内动脉瘤以40至60岁的中年人较为多发,属于脑血管常见性意外疾病。动脉瘤在破裂之前,病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若动脉瘤破裂出血,就会致死致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所以,怎样对动脉瘤进行及时与准确地诊断,并在早期进行治疗是广大神经内外科医师以及动脉瘤病人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病例共有59例,,其中有53例入院后经过CTA检查 ,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手术或3D—DSA检查,术后进行 DSA检查,且临床资料齐全,从而成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60.15岁,该59名患者均为发病时收入我院,其中共有16名患者突发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7名患者单侧肌力下降。共有37名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3名患者脑实质出血。本次研究的59名病例行CTA后1周内进行DAS造影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3D-CTA
本次研究采用GE light speed plus型4排MSCT机进行检查。首先扫描患者的头部定位片,再对病人进行对比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平均每人约100毫升,注射速率为3毫升每秒,延迟时间在17至~20秒之间,层厚为2.5毫米。将容积再现技作为成像重建方法,检查与后处理的时间控制在25至30分钟之间。
1.2.2 3D-DSA
选择GE lcv-plus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检查,首先进行股动脉穿刺,然后经过插管,行双颈内动脉造影和双椎动脉血管造影,自动注射造影剂,速度为3毫升每秒,总量不低于6毫升,不超过l5毫升,在造影时,机器的C形臂运动转速为0.11r/s的。表面遮盖显示模式作为成像重建方法,检查与后处理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1]。
1.3 评价方法
以3D-DSA和手术实际情况为依据,经过3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依次采用官法对CTA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以下情况进行掌控:是否出现动脉瘤,动脉瘤的物理特征,瘤颈的宽度,是否有钙化症状,破裂征象等。
2 结果
有6名患者经过3D-CTA及3D-DSA两种方法检查,均不存在动脉瘤。59例患者中有53人共发现动脉瘤52个,其中颈内动脉分叉处有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处有15例,3例为颈内动脉床突旁段,12例为大脑中动脉瘤,10例为前交通动脉瘤,5例为大脑前动脉瘤,3例为大脑后动脉瘤。如下表1。本次研究中,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8%(52,53),假阴性率为3.8%(2,52),与DSA阴性符合率达到100%(3,3)。
3 讨论
CTA即为脑血管成像技术,这种检查技术具有无创伤的特点,随着螺旋CT的出现,尤其是多排螺旋CT出现后,CTA快速发展起来,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CTA能够对动脉瘤的大小、位置、钙化情况、形态、血栓等性质进行多方位显示,并显示出瘤动脉的角度和关系。随着CTA诊断动脉瘤的诊断指标不断地增加,更多的学者将CTA作为检查动脉瘤的优先选择,部分学者还主张,在诊断动脉瘤方面,CTA能够代替DSA。3D-CTA主要具有如下几点优势:①检查显示为三维图像,能够全方位旋转观察脑血管的各种病症情况,能够对Wilis环、前循环分支和后循环分支进行充分显示,具有较高的 颅内动脉瘤敏感性和准确率[2]。②CAT不仅能显示动脉瘤特征,而且能显示动脉瘤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准确的细节信息,可作为制定手术方案的有力依据,明显优于。③能够显示多个动脉瘤,能够明确显示SAH或血肿的破裂动脉瘤,相比之下,经过DSA确定SAH或血肿的破裂动脉瘤具有较大难度。⑤CTA不仅快速、无创,而且安全性高,尤其对老幼体弱和急症危重患者十分合适。⑥CTA不仅能够明确动脉瘤瘤壁钙化情况,而且能够采用CT仿真内窥镜技术,通过对血管内表面图像的重建,明确颅内动脉瘤瘤颈开口、腔内血栓等特征,可为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提供有利依据。然而,3D-CTA也存在以下缺点:①CTA无法同时对动脉、静脉进行显示,对动脉、静脉的区分较为困难,无法得知血流方向,对动脉瘤内血流情况的显示是非动态的。②无法明确显示前床突附近、海绵窦内血管病变,相比DSA,对微小血管的显示仍然存在较大缺陷,且CTA无法同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3]。
综上所述,3D-CTA具有快速、无创、安全性好等优点,是老幼体弱和急症危重患者的理想选择,逐渐发展为颅内动脉瘤的优先诊断方法,随着3D-CTA对动脉瘤敏感性和准确率的提升,3D-CTA取代或部分取代DSA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王龙,陈谦学,田道锋,晏炳元,徐海涛,吴立权,陈伟.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08):449-452.
[2]柯锐钿,林顺发.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医学综述,2010,16(03):462-464.
[3]石鑫,姜梅,郝玉军,买买提力,成晓江,柳琛.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02):69-72.
论文作者:吴德生,张晓波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动脉瘤论文; 颅内论文; 造影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手术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