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高考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明】2005年12月8日晚7点,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郝瑞庭教授做客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历史论坛,就历史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等问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本网站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就此次在线研讨的内容节选如下,期望能对全国高中师生更进一步认识历史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走向、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有所裨益。
杨宁一教授: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就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问题交换意见。……我们在讨论课程改革和高考关系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一下高考的定位,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也是高中教学和大学教学的连接环节,所以,高考不是对中学教学的全面评估,不能给高考赋予更多的功能。当然,高考本身要做到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大学的招生,从这个目标出发,高考改革应该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问:还没有进入新课程实验区的历史老师该如何做准备?
杨宁一:课程改革是一个历史趋势,课程改革当中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确定也符合历史学科发展的潮流。因此,没有进入实验区的教师应该尽快学习课改新理念,以保证能够稳步适应新课程。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现在着手准备的:
1)学科体系的适当调整。新课标是按照文明史的体系来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因此,这些地区的历史教师可以按照文明史的体系疏理现有教材的知识。
2)教学目标要参照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要注意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有所感悟。
3)对以往的考试方法和命题方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在平时各种类型的考试测量中,注重从教学目标出发,把能力的考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作为重点。
问:已经开始课改的地区改革效果如何?
郝瑞庭:已经开始课改的地区根据我们的回访和交流,应该说成绩突出,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成绩主要体现在:1、高中的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推动了整个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出现变化;3、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形成了对课程内容的讨论热潮,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
问题主要体现在:1、由于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和课标的内容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所以就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组织等方面;2、课程的评价体系明显滞后,影响了教师对新课程推进的积极性;3、新课程与高考的衔接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制定配套的措施。
问: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容量更大了,难度并没有降低,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但课时仍没有变,现在中学教师都在为上不完课而发愁,怎样处理这一问题?
郝瑞庭: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在分量上确实有所增多,但教材的难易度与教材的厚度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在难度上应该是有所降低的。至于说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这种感觉是对的,因为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所强调的单纯的知识目标要求相比,新课标更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意味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是要记忆和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更要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学习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至于历史探究,我认为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历史探究意识、批判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它主要融合于常规的历史学习中,体现在教师的讲授、引导和对学生批判意识的鼓励中,而并不仅仅是靠学习与探究课来完成的。
杨宁一:这个老师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作为岳麓版的编写人员也深有体会。我们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今后还会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
问:有老师曾经把人教版教材和人民版教材作一一对比,将两者共同之处做重点讲授,并且根据课标安排教学,有时根据需要将同一单元中几课内容合成一课进行问题探究。不知道专家对于这种做法持什么态度呢?
郝瑞庭:应该说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根据新课标来编写的,在主要内容、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的选择方面,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至于由于版本的不同而出现的一些个别的差异,我觉得这是正常的现象。由于编写人员对课标具体内容的理解、关注点的不同,在一些知识点的选择和个别内容的强调方面,不同版本之间自然会有个别差异。从这种意义上讲,新课标的制定为教材编写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同时,教材有自己的编写体系,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置。
问:历史老师应如何处理课标以外的知识点?作为一线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处理课标要求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杨宁一:我认为高考的知识点应该以课标为准,而不是以教材为准,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教材增加的知识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关于选修模块的学习与命题
问:请专家就未来高中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尤其是关于选修模块内容的命题,帮我们出出主意。
杨宁一:关于选修课是否列入高考范围现在有不同的意见。一种看法认为必须要列入,否则会出现不考就不教的后果。另一种看法认为把选修课列入高考范围,存在着很大的技术上障碍。特别是文科综合,三个学科在一起,如果选修课的试题都出现在试卷上,试卷的长度就很难把握了,这会给考生造成很大的困难。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使选修课没有列入高考范围,也不意味着这些知识不会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因为高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考试命题应该设计更多的新情境,这样选修课的内容就很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至于最后高考的范围包括不包括选修课,还需要有相关部门最后决定。
问:我觉得6个选修模块中选3个还是太多了。现在的情况是,开选修课程太难了,质量也难以保障,能不能6选2?
郝瑞庭:关于选修模块的问题其实涉及整个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即高中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问题。选修内容的开设,主要是依据学生的选择、教师的专业配置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布置来决定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本身也是教师一个重新学习和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在选修课的开设方面,可以根据几个学校的教师状况进行资源的整合,这样,一则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兴趣;二则可以保证选修课的开设质量。
三、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问:《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选拔性考试的可操作性标准,选拔性考试需要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进行操作化的设计与调整。比如,课标中所列的“抗日战争主要史实”究竟指哪些?这恐怕就有必要作些说明,否则,在大规模的考试测量时(尤其是选拔性考试)是难以把握的。专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宁一:《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文件,和高考的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课标的要求是高中教学都应该达到的,而高考的要求是从高中当中进行选拔,可以说高于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考又是以高中课标作为依托的,不能脱离课标来进行考试。因此,我认为高考要从课标的实际出发,制定自己的考试大纲。
问:新课程是三大教学目标,那么,用一套试卷如何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杨宁一: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考试目标应该吸取教学目标当中的新内容,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试目标以前提出过四项内容十项要求,文科综合又提出了四个方面十二项要求,需要把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结合起来。而且目标的内容有些地方需要细化,例如教学目标中的能力、方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是需要具体化的,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可以实施,但是作为考试目标如何去实现,现在还在研究之中。因为,一般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通过纸笔考试的方式进行测量的。借鉴以往的经验,在命题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现在也可以在命题中一定程度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题。
问:如果命题的人员是倾向编写某一教科书的大学或中学老师,那将如何保证最大限度的命题公正?
杨宁一:命题应该以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这样就可以避免倾向性的问题。
问:如果由各省自主命题,但省内又出现几种版本教材,这个试题是怎样出?参考答案怎么给?包容性有多大?新高考会不会将“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拉回老路?
杨宁一:一标多本使得过去采点给分的评分标准不再适合,需要在命题和制定标准答案方面进行创新,而不是把几个版本的教材的知识点汇总在一起作为参考答案。因此,我曾经提出一个比较形象、但可能不太严谨的说法,叫做脱教材。也就是说命题要设计新情境,答案不是依据教材的知识点采点给分。所以,考试目标的实现方式是需要我们在改革当中去探索的。另外,不能把课改和高考对立起来,高考本身也在不断地改革,现在正在研究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考,应该说高考和课改总的方向是一致的。
问:新课标下历史高考方案的走向如何?如何解决教材内容过多的问题?教师培训尚未到位,这一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杨宁一:第一,我认为新课标下高考改革包括考试内容要按照文明史来编排,考试目标要吸取新的课程目标并且加以细化,考试目标的实现也就是题型、评分标准的进行创新。
第二,教材内容过多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教学中应该依据课标来把握教学内容。教材增加的内容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有所侧重,不能不分轻重全部要求学生掌握。
第三,新课改对于教师来说,从历史观到教学体系以及历史知识都有很大的变化,培训是一个关键环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省一级、地市一级的教研室加强培训工作,教师也需要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另外,也希望有关研究人员为中学教学编写和出版好的参考书。
【结束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有关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中学教学人员共同努力来完成,今天有关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在线研讨与交流虽然结束了,但是其他形式的讨论与交流也很重要。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对课改和高考改革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下一代的教育,积极参与、关注和支持课改和高考改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