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管理的缰绳--论传统管理与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_生活教育论文

牢牢把握管理的缰绳--论传统管理与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_生活教育论文

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谈常规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缰绳论文,温和论文,常规论文,坚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小学班级教育中,常规管理历来是被重视的,因为它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良好的个性是个体高质量生活的条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常规管理与发展学生个性间的关系还并非易事,有人认为二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排斥性,抓常规管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本文拟做一点探讨。

一、对常规管理和个性发展的理解

什么是班级常规管理?

从理论上讲,班级常规管理及教育是教育者从培养人的目标和班级工作的要求出发,对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班级状况进行的经常性管理与教育。学生个体和群体每日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以及班级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特征及精神面貌,即日常行为及班级状况如,学生到校出勤、课上学习、课间活动、人际交往的秩序,学生的情绪、注意力、身体健康状况,班级的环境卫生等等。

从实际工作解释,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学校、班级情况,每日进行的经常性管理与教育活动。

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大致分为五类:基本思想表现行为、纪律行为、学习行为、活动交往行为和环境卫生行为。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的常规管理相应可分为:基本思想行为常规引导、纪律常规管理、学习常规管理、活动交往常规管理、环境卫生常规管理。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青少年一个个鲜活生命主体生存性行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作为学生角色在履行学习职责过程中发生的社会性行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生存行为,它展现青少年个体旺盛的生命欲求,有其天然的合理性,应该得到呵护和满足;而作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它必然要接受社会的期望与要求,因而要受到一定的规范和制约。班级常规管理具有双重价值取向,既要满足个体个性发展的合理需求,同时要引导个体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要求。

什么是个性发展?

一般而言,个性是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俗地说,个性就是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全部素质的综合,具有独特性,整合性和倾向性的特点。在中小学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目标是要帮助每个学生在各种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显现出有别于他人的“那一个”的独特性和优势,其中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正确需要、动机、兴趣,对人对己对环境的文明态度和以能力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常规管理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管理与人的个性发展属于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范畴。管理是人类一项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内涵是为了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某项目的而实施组织、协调、计划、指挥等控制活动。把管理引入教育,是要通过组织训练使学生按一定的规则行为,养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品质。而人的个性发展是个体潜质的舒展、现实化。人的个性发展的理想和追求应该说直到现代社会才显露出了曙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个体的潜能才能发展为自己的优势,形成能突破某些局限的特长。

总之,管理是手段,它追求不同个体的一致、统一和协调;个性发展是目标或理想,它追求的是个体的独特、优势、自由。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的确有相悖的一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现一些理解和做法上的误区,说加强管理,就把“管”当目的,为“管”而管,直至把学生管得老老实实,唯唯诺诺,抑制了他们个性发展;说发展个性,似乎就是放开放松,淡化管理。二者成为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但是现代教育,既要发展个性,又不能少了管理,事实也证明,井井有条的常规管理条件下,确实培养出了既文明守纪,又活泼创新的人才。

其实,实施管理与发展个性之间在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中有统一之处,并且是可以协调操作的,规范行为和发展个性可视作教育的两个侧面。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常规管理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教育,为的是养成他们文明礼貌、勤奋努力、自觉自律等行为习惯;发展个性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自主、能动、创造、和谐的素质。一个人具备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品质对集体、社会以及个人发展都十分必要,因为任何个人的幸福生活与发展,都需要在有序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之中去实现。而良好个性的发展目标,只有在与他人与集体和谐相处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并显现其效能特点。况且,文明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人的良好个性的一个侧面表现。一个善于自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创造的人。

总之,常规管理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创设条件,而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又为班级常规生活增添活力。

二、常规管理的教育培养价值

常规管理的养成教育价值

常规管理是每天在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身上都会发生的“日常小事”,但用教育的眼光看,“学校无小事”。所谓的小事恰恰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透过一些细小的外部行为表现,就可以分析学生的内心所思所想和情绪感化外向。如,准时到校,不缺课是热爱学习的表现;对人有礼貌,说话和气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表现;随手把倒在地上的凳子扶起来,是关心集体的行为等。正是这些具体行为,构成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也正是这些细小行为,日积月累,逐渐积累成人的一项项品质。

马卡连科说过:“教育无非就是练习正确的行为,练习使他们习惯于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如果学生大部分日常行为都能按教育要求去做,规范有序,那么,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在校生活就质量高,否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

养成教育,是指在儿童幼年和少年时期,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他们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做人品质的活动。养成教育宜从小进行,养成习惯,打好做人的基础。“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教育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入手对儿童进行训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一种细致的累积式的教育,积日常行为的涓涓细流,汇成良好品德的大海。西方哲学家也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对学生而言,好习惯、好品质一旦形成,将受益终身。同时,由于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很不稳定,也未定型的形成过程中,因此是养成优良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班级常规管理也是着眼于班级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的言、行、心态进行指导、规范、训练,因此,与养成教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教育手段的角度看,班级常规管理就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常规管理教育继承民族优良传统、重塑民族新形象的价值

中华民族在自己生息繁衍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注重“和”、“合”思想,即天人和谐,行为合道德规范。在儒家思想的统领下,构建起深厚的礼仪道德文化体系,因此闻名于世。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礼”的传播和建设,他建议国君对老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青少年的成长及教育,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要求弟子首先要学习掌握对待各种人的态度及行为准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用礼仪培养青少年作君子,把礼仪道德的学习、传播作为做人治国的基点,形成了二千多年来民族的道德文化底蕴。

古代多将儿童的道德常规教育与识字教学联系在一起。西汉的《急就篇》首开先河,既是识字课本,又做伦常教育读本,为后代纷纷效仿。宋代的《三字经》,后来的《幼学故事琼林》等,都采用识字与学做人规范一致的形式。这样在儿童启蒙时期,将行为规范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进行,效果颇佳。

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传统对今天的常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借鉴价值。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年轻一代,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个性中的亮点,而且就是在做提高民族道德文明素质、重塑民族美好形象的工作。

 常规管理塑造现代人文明素质的价值

中国加入了WTO组织,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越来越近。我们应该以文明、礼貌、诚信的形象出现在世界大家庭之中。教育要切切实实地面向世界,站在时代的高度培养现代人。现代人不仅要具有责任感、事业心、合作精神,还要有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的素养。当前我国企业、政府机构在招聘职员的考试中,常常设计一些“小环节”,如,笤帚拦路、椅子倒地、工作人员送水等等,以检测被试人员的文明礼貌素质。学校常规管理要借鉴学习世界文明礼仪,在学生身上培养起具有时代特点的文明规范。

三、坚强而温和地实施常规管理

班主任要坚强而温和地实施班级常规管理。“坚强”意指抓紧管理,将管理的要求和目标贯彻到底;“温和”则指管理的方式形式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管理的要求容易被接受。重视正确处理管理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学会生》存第188页)

明确常规管理的目的,把握教育的重点

在明确常规管理的工具性实质后,就要把握好教育的重点。通过常规管理与教育,促进学生掌握日常行为规范,形成基本的文明素质及良好个怀,为他们愉快顺利地度过学校生活,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使常规管理起到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可将行为规范教育分为掌握和发展两个层面。在掌握层面,要求学生知道行为规范是什么,有哪些,学习并用于指导自己行动,继而习惯化。在发展层面,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从认识到情感上理解、体验常规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从而形成认同遵守常规的价值观,在今后的生活中自己能够去观察、分析、判断和行为。

坚定常规管理的目标要求,变通教育方法

辩证处理常规管理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关系,要求班主任在日常操作中要有明晰的意识和细致的工作方法。对常规管理的内容、目标,要经常化地持之以恒地予以宣讲,坚定地贯彻,但是管理与教育的方法要灵活、富有变化,即要“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赫尔巴特语)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区别常规管理的目标要求。对小学生而言,主要从学生个人——家人——老师、同学的这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他们诚实有礼貌、爱清洁、爱学习、守纪律、活泼大方、健康的个性基础。而对中学生,则要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的较大范围内进行规范要求。要求他们做到自我内心外表平衡和谐美好,尊重他人,负责任地对待学习、工作、家人、社会,即要求他们具备比较系统的价值观。

其次,要采用灵活多样变通的方法实施常规管理,如讲解法、歌诀法、游戏法、训练法、竞赛法等等,让常规管理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遵守常规也快乐。

结合教学途径,渗透常规教育训练

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结合教学渗透常规教育训练也是可行的。在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进行学习、纪律以及做人的基本品德规范教育,促进发展个性,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是很好的一例:

在一堂语文课上,一位女生主动举手读书,但刚读第一句就漏掉一个字,下面有同学提醒:“读错了。”她连忙重读,但信心明显不足,又有同学插言:“声音大点嘛。”面对同学的“好心”,这位女生红了脸,赌气不读了。此时,老师用眼光看了一下提醒者,说:“别人读书时,我们应该有礼貌地听,要尊重别人,怎么能干扰别人呢?”又走到那位女生身边说:“早读课,我听你读过,读得挺好的。”女生抬起头。眼睛亮亮的。老师转身对全班说:“我们相信她能读好。掌声鼓励!”掌声热烈,她吸了一口气,大声读起来……

这位语文老师巧妙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一次学习任务。更为宝贵的是,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教育;又维护了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这次课上发生的事情一定能在学生人生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签:;  ;  ;  

牢牢把握管理的缰绳--论传统管理与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