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旅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越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和越南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贸易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边境游也开展得十分顺利。目前,中国已经是越南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国。从1991年两国恢复友好关系以来,边境游蓬勃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跨出国门去邻国越南参观游览,同时,赴中国旅游也成为越南人出境游的不二之选。中越两国唇齿相依,特别是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水陆相接,两国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拟找寻、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为中越旅游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中越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合作开发的有利条件
1.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特色。广西新建成的725公里长的中越边境公路,形成了一条风景旖旎的边境旅游带。这里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有凭祥友谊关、东兴的金滩海滩、大新的德天瀑布、百色的通灵大峡谷和古龙山峡谷。还可以沿边境线到广西北海领略东兴与芒街的中越友谊大桥、北仑河的边陲风光,在“第一国门”摄影留念,游览越南万柱海滩旅游度假区。还可到云南河口与越南老街隔南溪河对望。据了解,目前中国各旅行社开展的赴越旅游线路共有10余条,旅游目的地涵盖了越南各地的主要风景区。完善的交通手段为形成丰富的旅游线路创造了条件,中越旅游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8年推出的中越海上旅游航线是两国共同开发的跨国旅游黄金线路,这条线路连接了中国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东兴金滩和越南“海上桂林”下龙湾。这条路线涵盖了越南北部诸多景点,如越南的首都河内,胡志明故居——义安省南坛县金莲村和黄稠村,海上胜景下龙湾,山林中的“下龙湾”——三海湖,菊方国家森林公园,山区避暑胜地沙坝和三岛山,港城海防,并可延伸至越南中南部的海滨避暑胜地芩山、芽庄、头顿、河仙和岘港,古城会安,末代王朝京城顺化,以及极富魅力的商业都会胡志明市。
2.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广西现有16个一类口岸,8个二类口岸(其中陆地边境口岸12个)和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在东起英罗港、西至北仑河159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共有防城、北海、钦州、珍珠、企沙、大凤江、铁山等21个港口通向东南亚、非洲、欧洲各大港口。从南宁到东兴是19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开车仅需2小时。而我国第一条连接东盟国家的高速公路——广西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南友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该高速公路全长179.2公里,双向4车道,建设工程总投资37.14亿元,作为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通往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国际大通道,被誉为“南疆国门第一路”。现在,从南宁到凭祥友谊关行车时间不到2小时,比原来的322国道缩短了一半的时间,它与越南1号公路对接,之后可转道到达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各国。
另外,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2007年8月15日表示,将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发展中国广西连接越南的公路建设,同时将提供6000万美元贷款,帮助恢复越南首都河内北郊与中国边境地区的铁路连接,[1]该项目旨在提高越南部分全国性铁路线的运输流量,促进中越两国的贸易。同时,根据越南交通发展规划,在2015年前越南政府将投资100万亿越盾(约合63亿美元)兴建13条高速公路,以完善自身公路建设。
在海运方面,中国北海至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航线,于1997年12月开通。迄今,北海市先后吸引北部湾八号、新上海号、明辉公主号、海洋公主号及茗花女王号等多艘邮轮参与该条跨国旅游航线的营运。截至2007年4月,北海至越南海上旅游航线累计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今年,这条海上跨国旅游航线接待游客量预计将突破15万人次。另外国内多个城市有直达越南首都河内和胡志明市的航班,从北京、广州、南宁等城市几乎每天都有航班直达越南河内或胡志明市。而国内还有多座城市即将开通直飞越南的国际航班。海、陆、空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扩大预示着中越两国相互往来将更加快捷和便利。
3.中越边境旅游手续和线路的衔接。随着赴越南旅游的人数日趋增多,可以办理赴越南签证手续的大使馆除了北京和广州以外,从2004年9月起越南政府还特别在广西首府南宁增加了一个领事馆,普通人只需400元即可办理有效期为一个月的商贸或旅游签证,十分方便游客和商贾前往越南。外国人到越南旅游,只要获准入境后,在签证有效期或规定居留期内,可以在越南境内自由活动(军事区除外),不必再向越南有关方面申请。而在两国的边境口岸也有为数不少的国际旅行社可以为游客办理赴越签证,游客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办理通行证,十分便利快捷,这其中还有许多旅行社是越南驻中国广西的旅行社,工作人员大多懂中文和越文。
从广西南宁出发,过东兴口岸坐直达快巴或豪华邮轮,到越南广宁省的下龙湾—海防—河内五日游已成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一条跨国旅游路线。而越南以南宁、广州、深圳为中转站,到达中国境内后到北京、上海、桂林、杭州、昆明等地旅游参观的人也为数不少。同时,由于中国与越南在地缘和民族方面有着深远的联系,现在生活在越南的华侨大多从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迁徙过去,祖祖辈辈生活了许多年,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恢复,后辈人以寻根问祖为形式的旅游也日益兴盛起来。另外,中越两国的国情相近,政治经济体制大同小异,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以学习考察为目的的商务旅游也成为近年来开发越南旅游市场的一种方式。
4.中越两国具有合作的体制和法律基础。中越两国签订的有关协定和联合声明,为两国的旅游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这种合作的迅速发展。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高层互访频繁,从1991年至今共签署了4个联合公报,3个联合声明,这些重要文件推动了中越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除此以外,中越还签订了相关的旅游合作协定或文件,如1994年4月8日签订的中越旅游合作协定,1999年4月6日签订的中越1999—2000年旅游合作计划,2000年10月签订的中国公民持护照到越南旅游的备忘录,2000年12月25日签署的.《中越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等,[2]在这份联合声明中,不但写明了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16字方针,而且专门提到:“扩大旅游合作,鼓励两国旅游部门在管理、宣传、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交流经验,加强合作,并为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赴两国旅游提供便利。”这一段话,反映出旅游合作是中越全面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国领导人对这种合作是寄予希望、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
(二)中越旅游合作取得的现有成果
1991年11月,越共中央新任总书记杜梅和新任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访华,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随之中越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扩大,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势头良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中国游客赴越旅游人数大增,多年来一直位居赴越国际游客的首位。据越南通讯社引越南统计总局消息报道,至2007年5月,入境越南的国际游客达到180多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前5个月,越南接待的国际游客主要来自韩国、中国、美国和日本。目前,中国已经是越南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国。2007年前7个月,中国到越南旅游的人数迅猛增长,与2006年同期相比,从陆路入境的散客人数增长100%,组团人数增长300%。这些年,越南与中国相近的文化渊源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游客。2007年1-7月,乘坐中国上海航空公司航班到越南的旅客人数同比增长125%;西贡旅游公司接待了1000个从空港入境的中国旅游团,同比增长200%;从海上到越南的人数为3.2万人次,同比增长300%。因到越南的人数不断增长,从2007年3月份起,中国上海航空公司往返越南的航班从5个增加到7个。[3]
2.来中国旅游的越南游客人数增长较快。越南革新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在国内旅游外,还选择一些相近国家进行商务考察和旅游,由于到中国的费用相对低廉,且中国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点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越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越南游客出境游选择中国的逐年增多。据越南通讯社报道,2007年1-3月越南有17.2万人出境旅游,同比增长26%。旅游目的地主要为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4]其中到中国旅游的游客总数一直高居越南出境旅游人数的榜首。
3.中越旅游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南的凉山和中国的凭祥两市在未开发旅游之前只是远离中心城市的边陲小镇,如今一幢幢民居小楼挺立街边,设备齐全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两国新建的海关检疫检验大楼也即将竣工,这无不显示出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开发和合作增加了双边合作洽谈的机会,也为提升当地经济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1986年,到越南旅游的国外游客只有2万人,1990年游客人数达到了25万,到了1996年,旅游业一跃成为越南的第四大创汇支柱产业。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往越南参观游览,据越南国家旅游总局提供的信息,越南旅游业在2006年创下新高:吸引国际游客总数达到360万人次,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20万人次,越南国内游客总人数也有175万人次之多。[5]而广西作为两国旅游合作发展的前沿阵地,也从旅游中获益匪浅,仅2004年,广西接待越南入境过夜游客11.24万人,比2003年增长78.5%,其中越南入境游客人数已居广西国外客源市场的第二位。同时,广西由旅行社组织赴越南的游客2004年也有23.6万人,同比增长17.3%。[6]
4.中越旅游合作促进了双边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2003年1月召开的第六届东盟旅游部长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强调要加强东盟各成员国在旅游领域的合作,尽快把东盟地区建设成统一的旅游市场。在整个经济大环境的铺垫下,中越两国旅游业得以顺利开发与合作,2004年中越两国提出了共同打造“两廊一圈”的战略性举措。随着南友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河口公路大桥的建成、多条国际航线及铁路的开通,中越边境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多家国际旅行社的旅游合作日益广泛,两国旅游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近日,广西旅游局组织了90个国内旅游机构的代表对广西北海—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线沿线各旅游景点进行考察,以便进一步加强中越两国旅游合作。[7]该活动旨在挖掘越南旅游资源,开拓中越跨国旅游市场,越南国内的旅游部门也积极到中国特别是广西进行考察、接洽。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政府领导人的目光,“对接东盟,谋求海上合作”,是中共广西区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对北海积极融入和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其中,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被列为主要突破口之一。[8]
中越两国文化习俗相近,社会制度相同,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在地缘人缘关系上唇齿相依,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双方的共同愿望。2006年10月胡锦涛主席在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期间,曾指出:“中越关系不断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两国和两国人民已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9]相信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越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将延续“同志加兄弟”的友情,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四好理念,已成为中越两国的共识。
二、制约两国旅游合作拓展的现存问题
随着中越两国旅游合作的迅速发展,也暴露出了许多阻碍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相应问题。
(一)交通仍严重制约游客出入境
虽然中国和越南有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但是从中国通往越南的高速公路只有南(宁)—友(谊关),桂(林)—北(海)和昆明—河内(昆河走廊),远远不能满足载客和载货运输增量的需要。越南方面的路面状况不是太好,高速公路不是全封闭式,人车混杂,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影响旅游运客能力的提升。而越南现有的铁路轨道仍然保留了法属时期的窄轨列车,不能与中国过来的快速列车形成对接,影响双方跨国旅游路线的开展。同时,目前的几个直飞越南的航班也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和商人相互往来的需要。
(二)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中越两国在旅游合作的过程中,在酒店住宿、交通运输、景区开发等方面都存在管理方式落后、开发模式单一的类似问题。在利用外资方面,除了酒店投资对外资开放以外,其他基础设施并没有外资的引进,因此也阻碍了基本旅游设施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一点上中越两国是相同的。越南政府不允许外资进入除指定的度假区外的其他景点,而当地政府又没有能力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的投入,因此许多景区的景点基础设施落后,很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没有规划,显得凌乱不堪。景区内环境不能经常得到修缮和整理,道路没有旅游指示牌,且景区内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同时旅游商品的供给和开发也显得不足,许多游客想带回一些旅游纪念品,但无奈品种较少、外形不美观,且商品包装过于简陋不易携带,因此只好作罢。此外,服务质量差是通病,许多景点没有导游讲解服务,特别是外语导游人才奇缺。在各个景区内还存在收费混乱的现象,各地收费往往缺乏统一标准,且国内、国外旅客有别。
(三)旅游业内部结构和分配方式不合理
由于中越两国开发旅游业的时间都较短,因此中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相应的问题,那就是旅游业内部结构组织不科学,分配机制不合理。目前,中国和越南的旅行社内部分配机制都基于导游自身,导游基本上没有基本工资,收益主要从游客身上获得,这必然会造成游客的警惕和反感,这也是旅游纠纷频出的原因所在。而旅行社行业最大的弊病在于以0P(即Operator,也称计调)为核心,OP集诸多功能于一身,既像旅行社的业务经理又好像旅行社的实际操作者,从旅行社的外联、计调、收款、发团乃至出全陪等整个业务流程OP都参与,这容易产生管理漏洞和内部腐败,减少了旅行社的利润收入,也不利于旅行社的健康发展。中国和越南相似的管理结构和略微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结构的缺陷,影响旅游合作的开展。
(四)相关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
与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相比较,我国对旅游业的立法严重滞后,全国没有一部完整的《旅游法》。现行的专业旅游法规仅为《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管理条例》,只从导游和旅行社两个方面对旅游活动进行法律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旅游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层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单凭两部法律再借用《合同法》、《食品卫生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其他专门法律来管理旅游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法律法规不成体系,零散,不具有综合性,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越南的旅游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才真正开展起来,旅游法规政策多以政府的政令和文件的形式确立,也没有完整的旅游法律体系。没有法律就不能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很难确保两国旅游合作正常展开。
(五)旅游线路单一,旅游产品有待开发
目前从中国到越南的旅游路线基本定格为边境1日游,或海防—下龙湾5日游,路线陈旧,对游客来说已无新意。而越南地形狭长,南北长1600公里,东西最窄处为50公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海岸线从北到南共3260公里,沿海岸线可经过越南古都顺化、静谧古城会安、海滨城市芽庄以及充满异国风情的“远东明珠”胡志明市,但这些旅游线路却一直没有开发出来,游客想要去参观游览只能选择自助游的方式。由于越南旅游业的总体投入较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国内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的开发能力亟待提高,这就急需对跨国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开发。
(六)旅游市场发展缓慢,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旅游发展时间短,旅行社和各旅游公司与国外旅游企业相比实力差距较大。如2005年全国旅行社年检发现,我国全国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总计1100亿元,而国际旅游巨头美国运通一家旅行社的年收入就达到290亿美元。我国旅游企业在操作规范、人员管理、薪酬分配以及诚信经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都需要靠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提升人的素质来解决,随着我国旅游市场即将对外资全面放开,全面提升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摆在了国人面前。
越南的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大多数国有旅游经营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且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同时,由于越南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共同发展的概念,因此在旅游开发上形成重复投资、市场分割的局面,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这就分散了旅游业的竞争力。同时,越南本国旅游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缺乏客源网络,实力又单薄,在信息不通畅资源又缺乏的情况下,提升旅游竞争力迫在眉睫。
三、中越旅游合作与“东盟大旅游圈”的构想
越南作为中国南疆面向东南亚各国的窗口,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作用明显。如果中越旅游合作能够顺利开展,中越旅游合作中目前存在的某些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这将不仅能促进中越两国旅游经济和国际交流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对实现“东盟大旅游圈”的构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东盟大旅游圈”,也就是以东盟十国作为我国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而不是以往的单以某一个东南亚国家为旅游合作的发展对象,这将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考虑我国与东盟各国旅游发展的关系问题,促进我国与东盟各国旅游经济的跨国合作与发展,“东盟大旅游圈”的实现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将起到良好促进的作用。要顺利开展中越两国的旅游合作与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区位的发展与旅游基础条件的完善。中越两国应充分发挥边境地区在区位、产业、服务、交通等各方面的优势,增强集聚效应,提升边境城市的客源接待能力。在开发当地自有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城市结构和服务设施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提高城市功能划分的科学性。例如将中国的东兴市和凭祥市以及越南的凉山和芒街作为两国游客的集散地,集中周转往来两国旅游的游客,或将边境城市作为旅游的出发点向两国甚至是东盟各国辐射,简化签证手续和办证过程,在边境城市设立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旅游服务基地。在旅游规划的内容上应更加注重边境城市旅游中转站的战略定位,有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统一引导和规划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旅游配套设施的基础水平,突出中越边境地区的区位特色。
2.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增加不同的旅游路线。中越两国不仅陆地相连,而且海域广袤,两国在提升陆地公路、铁路客运量的同时,海上和空中服务的完善也将极大地促进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中国与越南以及东盟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密切合作的同时,加快两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把旅游交通与一般性交通区别开,打造“无障碍旅游绿色通道”,为两国和东盟各国游客提供简单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务。在此前提下,依托便利的旅游路线,结合当地已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配套设施,开发适合中越两国旅游需求现状的旅游新产品,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相互吸引更多的跨国游客前往双方国家参观游览。
3.提高边境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全面提高旅游业员工素质的需要,中越两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商量解决旅游行业中现存的不合理现象和问题,尽可能减少旅游纠纷,为双方旅游人才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创造条件,培养符合双方实际国情的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优质的特色服务,让游客宾至如归。减少语言和服务方式上的障碍,充分发挥两国文化背景近似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对方目的地国家旅游。按旅游发展水平的需要,两国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景区开发,提高服务水平,借助两国在政策法规、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等相关方面优势力量的相互合作,融合两国旅游特色与现有服务功能,提高旅游竞争力。培养具有东盟旅游背景知识和双语能力的旅游人才将是未来东南亚旅游发展的趋向。
4.重视和加强旅游调研工作,为“东盟大旅游圈”的建立创造条件。正确的旅游经营方式和旅游开发模式需要有科学的统筹和规划,中越两国在这一方面都应下足工夫,以实现中越旅游合作为目标,以开发东盟旅游为远景,不仅要在跨国旅游资源方面增强合作和交流,更要为将来“东盟大旅游圈”的建设和运行做好铺垫。两国都应针对双方共同的旅游资源设置专门的旅游规划和管理部门,增加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规划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各行业的专家联合对景区进行考察和讨论,制定稳妥、切实可行又有发展前景的规划和开发计划。设定专门的旅游调研部门,配备先进的资料分析处理设备,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分析、讨论和研究,为开拓海外市场和制订旅游发展规划服务。同时要积极与东盟各国旅游部门合作,定期开展研讨会或交流会,相互学习经验、弥补自身不足,理顺与东盟各国在旅游合作中的关系,注意本国旅游开发与东南亚各国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协调与合作。中越旅游的合作顺利开展,不仅能增强本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竞争能力,而且能让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以相近的东方特色作为共同的亮点,吸引世界范围内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提高边境旅游合作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东盟大旅游圈”构想的建立和发展,为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