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创新意识论文,文教论文,科研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要同步发展,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要不断继续学习更新观念,要有创新精神。所以这两年来,“创新”一词成为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确实,任何事物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世界的进步就在于创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艺术都需要创新。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如何才能创新?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否则,我们很可能只是玩弄一些新名词,搞出一些新花样,并没有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热热闹闹的“新花样”结束以后,教学仍沿着旧的轨道滑行。要谈创新,就要注意下面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创新要在继承传统下开拓新路子
语文教师要创新必有个前提,即在继承前人传统基础上创出教学的新路子,创新并不是时时搞出新花样。其实不论哪一门学科在现代世界条件下谈创新必先从了解中国传统和国外先进理论开始,否则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书法绘画,假如你总是跟在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后面亦步亦趋则永远不会有出息,你总是在吴道子、“四王”后面,即使临慕得惟妙惟肖,最多是“下真迹一等”,你还是没有出息,科学技术那就更不要说了。但是因为创新就将一切传统抛弃或呵佛骂祖,唯我独尊,结果搞出一套新花样,那只是哗众取宠,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海外华裔学者林毓生曾写过一本《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他在书中引述了法国数学家朋加莱的话,朋氏认为学术发现有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②潜伏阶段;③豁然开朗阶段;④证明阶段。这与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不仅学术发现如此,教育中的“创新”也一样。离开了“准备”“潜伏期”就不会有“豁然开朗”,即使你宣称发明了一种“新事物”“新方法”,创造出多少种“新模式”也经不起“证明”。这些“新”东西很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被人遗忘。
要在教学中“创新”,首先要了解教育史,了解教育史上有哪些可以继承的优良传统,有哪些失败的教训;其次,要了解中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并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对语文教师来说就要了解中外母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将一些历史上证明是失败的东西作为新事物来推广;第三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套别人的先进理论,因为,即使别人能用的新模式,新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你的实际。
然而,近年来这种所谓的“创新”并不少见,例如,有些很好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可能适用了某些重点学校的学生却未必适用于普通学校学生,适用于沿海地区的未必可用到内地学校,适用于高中阶段的未必可以在小学里推行。然而语文学习十几年来花样百出,大多打着新的旗号:文章新、题型新、解题方式新、上课形式新,动不动现代化教学手段。新是新,但弄得高三学生写不好一手钢笔字,文章词不达意,干部一腔,懂得了几种吃饭的方法却很少吃饭;学会分析了几种游泳动作就是不下水游泳。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曾说过一段幽默的话:“人们只是由于滥用名词,才自为说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只是说了一些不同的词和不同的声音;并没有给这些词或声音任何真实的观念或区别。”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如果缺乏了对传统的了解,脱离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可能也只存下一些“不同的词”和“不同的声音”而已。所以,语文教师要“创新”必先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很可能在“创新”的名义下指出一些“皇帝的新装”。譬如近年来炒得很热的“双语教学”,以北京、上海这样文化基础浓厚的城市,又有多少教师能用英语教语文和数理化?能用英文教中国古典诗词的人全国又有多少?这些问题不弄清楚一哄而上,结果如何?不难想见。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研究语文教育的专家,热衷于“经院哲学”式的讨论,用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新词语,看起来似乎理论水平很高,其实有时反把问题搞复杂了。这种“创新”时下多见,我以为也不宜提倡。
二、创新需要有反思意识
语文教师要创新还需要具有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自我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他的名著《德国教师指南》里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反思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提倡教育反思,将反思上升到一种教育理论的高度,是近年来国际国内教育的一种趋势。
何谓“反思”?简单地说,反思就是对你已经做过的事进行思考,看看哪些有效率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的,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反思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例如语文教师对自己几年来的学习、工作、科研作一个总的反思:从理论上加以思考,实践上加以检验,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是长期的。一个学期或学年结束,回顾总结一下,或一个月总结一下自己教学的情况,这是短期的。本来这个工作,我们过去也一直做的,每学期结束总要写小结、总结。但是“教育反思”与学年总结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①教育反思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例行公事;②教育反思无处无不在时时须反思;③反思要以理论为指导,以理论检验自己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经验总结;④反思还须提出未来的设想,这里“自觉”是关键。
为什么要反思?简单地说是要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用到教师身上,教而不思也会罔,我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就不是机械重复,“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固然不行,即使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也不符合要求。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中小学教师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一年忙到头,结果教学效果反不好,自己累了不算,使学生也疲于奔命以至厌学。这就需要反思。需要寻找其中原因:“为什么别人比我省力效果反而好?”教学是一种艺术,有人问罗丹什么是雕塑艺术时,罗丹回答说:“砍掉多余的部分。”那么教学也是要“砍掉多余的部分”,师生都要减少无效劳动。但是“砍掉”什么,如何“砍”,就需要反思,需要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检验。这本来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实际情况是:“老师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的学校往往像商业一样运作,‘生产表现’‘产生数量’计划的成功增长比率”教师的效率”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这样的衡量方法十分齐全。结果,由于他们工作条件的异化和对象的物化,他们对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教育学性质的全面反思能力和倾向正在削弱。”情况似乎正是这样的情境:语文教师辛辛苦苦地讲解课文或分析试题,课堂里却有不少学生在做数学或外语作业,教师苦口婆心地开导学生,学生却犹如东风人牛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愿听,是我们哪个教学环节出了毛病?还是学生另有原因?假如教师缺乏反思意识,就会借助于批评甚至讥讽、训斥的惩罚手段,以至把师生关系搞僵。反之,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寻找上课中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根源,就可以获得经验或教训,下一次就不会重蹈覆辙。
怎样反思?加拿大学者范梅南认为:反思有四个不同层次:①常识性的反思,指普通生活中的常识性反思和行动,这是靠我们的理性进行的,是一种习惯性,常规化的直觉的反思。②经验性的反思,将我们的实际体验,以偶然和有限的方式进行反思,用语言描述教学事件,讲述故事,形成经验性的判断,实践性的原则。③理论性的反思,以一种更加系统和更加持续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经历进行反思。“以便对我们的日常行动形成理论性的理解和批判性的观点。”这个层次需要引入理论思考。④对自己反思的方式、理论化形成进行反思,以期对知识的性质、知识在行动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将知识运用于对我们实际行动的积极理解等方面达到一个更加自我反思的领悟。
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获得教学中的“自由”,只有有了在遵循教学规律前提下进行教学的“自由”,我们才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否则,创新很可能就是搞些新花样,弄出教学新闻来。
教师要创新必须有一点牺牲精神,敢于尝试,不要患得患失,教师要有周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和设计,对一些不可预测因素要有充分的估计等等。
三、创新要有科研为基础
时代在进步,教师不但要成为一名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名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人际关系艺术家等等,还要成为一名专家学者式的人物。因此,教师除了需要有平等意识,对话态度,反思意识、创新意识以外,还要有进行科学研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精神。
中学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科研?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个教师,如果只是埋头一辈子教书,即使十分努力十分勤奋十分敬业,也仍是一个教书匠。一个好的教师,必须一面脚踏实地地教书育人,一面不断地学习进修搞科研。好的教师必须是有科研意识的,他比别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得深些,学得多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不致误导学生。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自己要成为榜样。因此,教师搞科研是一件天经地义之事,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学活动本身就带有科研性质,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自觉行为。把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割裂的结果是:教学为了出成绩(学生考分)。于是学习成了一种机械劳动,由别人管理、控制和严密监督的行为,类似车间流水线上操作的工人;科研为了装饰,为了评职称,为了学校出政绩,创名校。最后,两者互不搭界,教师教书效率不高,科研成为空科研,甚至假科研。
其实,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自从清末民初以来,一些资深的语言教育家一直是教学和科研的“两栖人物”,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黎锦熙、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王森然、阮真等以外,还有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资深学者进行语文教学研究。这些学者从来就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比较突出的如阮真。他是我国第一批语文教材教法研究生的导师,他一辈子投身于中学语文教学,共出版过七本专著,几乎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阮真先生曾不无自得地说:“真虽为专习文科之人,而幼受两重师范教育,复专习教育科一年。故以头脑言,则半文学半科学也。而教学十年中,从小学起,经初中、高中、师范、国专、大学各级程度,故以经历言,如百战老卒;行伍出身。”(《阮真与汪典存先生论中学国文教学书》)
当然,语文的科研要尽可能有理论指导,又要针对教学实际。我以为当年胡适之先生提倡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吸取。如果实际问题不解决,只是完成一个个“课题”,写成一篇篇“论文”,那么,这样的科研实际意义并不大。在当今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与社会无关的象牙塔里的学问无权得到社会的承认”,一位美国教育家这样说。同样,不能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也无法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总之,我们为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决不是喊喊口号,换些花样就能搞成的。怀特海认为教育“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要让学生由树木见到森林,需要我们教师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努力工作。唯如此,才有创新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