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体系论文,共青团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青情的新形势,共青团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为艰巨、要求更为迫切。努力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为党巩固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组织的核心任务。然而,目前我们对凝聚力的内涵把握和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分析还更多地停留在表象和口号上,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理论的支持,本文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探索,抛砖引玉,以求得全团共鸣,促进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凝聚力的准确内涵和建设途径,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更好地完成党交给共青团的神圣使命。
一、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和已有的探索
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对此当前并没有深度的研究。从已经开展的一些调查来看,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一是一些团员对共青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学和高中阶段的印象上,进入社会后,团组织的影响力比学生时期明显减弱。二是我们虽然可以找到或多或少的凝聚力强的点,但点上的凝聚还没能转化为面上的效应,对全体青年的普遍凝聚力还需要大大加强。三是基层团员更关注实在的利益,当前团的工作离基层团员的要求还有距离。四是共青团组织现在已经做了一些被社会高度认可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组织凝聚效力等。这些问题都和组织凝聚力相关,从总体上说,全团凝聚力问题的研究亟待突破。
应该说,近几年,团内对凝聚力问题多有关注,从思想到实践都做了一些探索。例如,2005年10月,时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的马春雷在《努力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的讲话中就提出要为党赢得青年,关键是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服务建设上提高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从实践来看,共青团的凝聚力主要来源于思想凝聚、组织凝聚和服务凝聚三个方面。思想是核心,组织是基础,服务是根本途径。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关键是要围绕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和服务青年,不断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切实体现在广大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有效劳动的凝结,增进青年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为党赢得青年。
思想凝聚的关键是实现有效影响,组织凝聚的关键是扩大有效覆盖,服务凝聚的关键是提供有效帮助,三者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共青团凝聚力分析模式。2008年12月共青团广东省佛山市委书记陈新文在题为《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为佛山争做探索科学发展模式排头兵奉献青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而“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必须按照党的要求推进团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必须积极引领青年与城市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必须牢固树立以青年为本的核心理念。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今后五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先进青年组织作为工作主线,坚持思想凝聚、事业凝聚、服务凝聚、组织凝聚并举,坚持教育、活动、服务、建设并重,积极引领青年与城市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
应该说,共青团工作者的实践感知和思想提升都是我们现在开展凝聚力研究的重要基础。可以看到,目前对凝聚力的分析更多还是在形式上的,特别是对用什么凝聚青年的分析,这是凝聚力分析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凝聚力的全部。要厘清凝聚力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分析。
二、凝聚力本质和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内涵
凝聚力(Cohes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ohaesus”,表示结合或者粘附的意思。对凝聚力的研究于1908年W·麦独孤称之为“聚集”的本能时开始萌芽。
20世纪30年代,勒温(Kurt Lewin)开创团体动力学,探讨了凝聚力的内涵。他认为凝聚力是使群体成员转向群体内部的力量(正的引导力)。他使用凝聚与运动来表述团体内的两个主要过程,前者主要涉及团体的形成和维持,后者则是团体寻求实现目标的活动。1950年,Festinger等人在《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压力》(Social Pressure in Informal Group)中正式给出了凝聚力的定义,凝聚力是“促使成员留在团体内的作用力总和的场”,标志着凝聚力研究的开端。后来Bollen和Hoyle将凝聚力定义为“群组凝聚力是指个人对于一特定群组的归属感,或他和组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共同情感”,认为凝聚力包括两个维度:团体归属感与团体士气。更多的研究者则认为,凝聚力包括3个维度:人际吸引、任务承诺、团体荣誉感或自豪感。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出现了凝聚力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当时人们对凝聚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团体之间的互相吸引程度方面。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认知理论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趣由团体互动转向个体认知,加之凝聚力本身存在内涵复杂、界定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凝聚力的研究在主流心理学中渐趋式微。但凝聚力对于理解团体和组织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20世纪80年代,凝聚力又重新回到了研究者的视野中。20世纪80年代,卡伦(Carron)等人推动凝聚力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卡伦将凝聚力定义为:“在追求团队目标的过程中,反映一个团队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的动力过程。”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他认为组织的凝聚力来源于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对组织共同特征(如血缘、文化、阶层目标等)的认同。这种力量使组织成员心甘情愿留在组织中,为组织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且无怨无悔,更重要的是,还会吸引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补充到组织中。凝聚力的定义虽然繁杂,但我们通过回顾发现,其演变大体上遵循了两条发展脉络:一是从“组织吸引力”到“组织目标”,再到“组织归属感”,形成了目前凝聚力内涵的主要维度;二是从笼统的“作用力”、“吸引力”细化为更具体的“目标”、“人际情感”、“价值观”等,发展为使用“社交”、“任务”、“情感”、“工具”等两两相对的构面来操作化凝聚力的内涵。这一脉络体现了研究者在研究不断深入、概念内涵不断丰富的前提下,逐步尝试为凝聚力构建一个更富逻辑性、更为精细的理论框架的努力过程。研究者通过文献回顾和初步的研究认为,凝聚力可以分成个体、群体、组织3个层次,分别指向利益满足和任务承诺(组织能够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个人有归属感)、人际吸引(组织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密和谐)、团体荣誉等(组织的价值观、制度、资源、文化等优势)。
“共青团组织凝聚力”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凝聚力”的简称,是指共青团组织全体成员在共同的组织特征当中,因为目标任务共同吸引、人际关系的紧密互动、组织特有的优势地位而产生的一种不同程度地促使组织内部成员愿意留在组织内部、组织外部成员向往加入组织内部以及组织本身不断创新完善的作用力综合的场,它反映着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程度、团体任务的综合吸引程度以及成员对组织发展前景预测的信任程度,其作用对象是团干部、团员和广大青年。
三、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具体内容
综合理论分析和共青团组织实际,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可分为三个要素,分别是个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和组织凝聚力,团组织的凝聚力是这三个凝聚力因素的综合效果。其中个体凝聚力就是任务承诺水平,即团组织满足团员青年利益、团干利益、青年自组织利益而产生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指共青团组织的人际吸引水平,主要是通过沟通而产生的情感凝聚,包括团干之间的沟通、团干和团员青年之间的沟通,团组织和党组织、团组织和自组织以及团组织之间的沟通。组织凝聚指的是团组织的团队荣誉感,包含组织的形象、价值观、资源优势、制度优势和领袖魅力优势等。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首先是一个以青年为本、满足青年利益、服务青年发展的具有强大个体凝聚力的共青团;其次是一个以团干、团员为主体,成员情感深厚、协调沟通顺畅的具有强大群体凝聚力的共青团;最后是一个以团组织为载体,注重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着健全制度、先进思想、鲜明文化和良好形象的具有强大组织凝聚力的共青团。
(一)个体凝聚力
个体凝聚力包含团组织满足团员青年利益、团干利益和青年自组织利益而产生的凝聚力等。团员青年、团干部、青年自组织为什么要跟着团走,向团靠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共青团组织能满足其相关利益。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也是一种精神利益、事业利益,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1.团组织满足团员和青年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
主要表现在满足团员青年发展的重大需求,包括身心健康、教育成材、职业发展、社会参与、婚姻家庭、自我价值实现及文化娱乐生活等。在此方面,当前共青团组织存在的问题是在满足广大青年团员的本质利益需求和普遍性覆盖上还亟待加强。我们需要将“青年要什么,请找共青团”的口号在全社会叫响,组织才会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虽然在有些方面很难做到,共青团组织也不能四面出击,但要切实找到共青团服务青年切身利益的鲜明特质。
2.团组织满足团干的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
主要指为团干提供事业平台、精神家园、信仰舞台等,满足团干部职业发展的需求,提升团干部综合素质等。当前需要解决的是在满足团干部事业发展的需求上我们要继续提供培训锻炼和发展路径的有效制度保障。
3.团组织满足青年自组织的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
团组织满足自组织利益,主要形式是纳入共青团组织体系,给自组织政治上的支持、资源上的补充和平台上的扩展。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满足的方式、途径及边界。
(二)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是指共青团组织的人际吸引水平,主要是通过沟通而产生的情感凝聚。这种沟通主要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观察一个组织是否有足够的沟通途径,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主要包括团干之间的沟通、团干和团员之间的沟通、团干和青年之间的沟通、团组织和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团组织和青年自组织之间的沟通。
(1)由于团干部之间的沟通而产生的凝聚力。目前从共青团组织来说,团于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工作、培训和非正式交流的方式凝聚情感,在组织制度设计上还有待强化。(2)团干和团员青年之间的沟通所产生的凝聚力。团干和团员青年沟通时,要转变“官僚”的沟通方式,采取在团员和青年之间建立自然的沟通关系,增进人际情感。要研究共青团组织政治性在不同层级的表现方式,在基层,掌握青年信息是政治,促进先进和进步因素的增长是政治,和青年的感情是政治,关键时候能把握青年是政治。(3)团组织和党组织的沟通所产生的凝聚力。主要是团的书记和党政领导之间的人际沟通,需要在加强沟通的主动性、增强沟通的有效性上下功夫。(4)团组织和青年各类组织之间的沟通而产生的凝聚力。主要在于共青团与青年自组织的关系,团组织更要体现出“大哥”般的宽厚性,增强组织交往,通过关心、提供资源与平台、建立情感、给予政治支持、发挥进步因素,才能发挥共青团引领青年组织的作用。
(三)组织凝聚力
组织凝聚力主要是指团组织的团队荣誉感,既包括组织的形象、价值观,也包括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团干部魅力优势等。
1.组织形象凝聚力
即通过组织外在形象的塑造使组织形象深入人心,对青年具有吸引力。在现代社会,组织形象的打造对组织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种社会团体不断涌现的今天,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当前,团组织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的元素和现代传播理念的规律塑造团组织的外在形象,特别是要将在社会上已发挥重大作用的品牌工作宣传出去,形成强大的外在视觉和公众形象。
2.价值观凝聚力
共青团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点在党章和团章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是将这种价值观在不同的层级、不同的领域做群众化的解释,使得这种价值观更贴近基层团员和青年的需要,产生价值观的共鸣。在基层,共青团的价值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服务价值上,我们应该把“团组织是团干团员成长成才成功的快车道,是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大舞台”的价值观做大。
3.组织资源凝聚力
共青团的组织系统十分完善,其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比较丰富。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并继续强化这种优势,扩展新的资源增长点,使共青团在服务青年上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4.组织制度凝聚力
一个组织的优越性可以从它的制度上体现出来。一个组织对人的吸引与制度上的原因分不开。共青团有好的制度传统,当前,需要我们做的是继续在新形势下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建设共青团组织的基层组织结构制度是组织建设的核心任务。共青团网络覆盖全体青年的要求从最本质上讲是无论青年走到哪里,团组织都要方便找到、方便进入的“两方便”原则。真正实现青年走到哪里,都能进入一个团组织。
5.团干部魅力凝聚力
对于各级团组织的领导来说,他们有很多和广大青年团员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机会。团组织的领导对于团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核心作用,一些团组织“因人兴事、因人废事”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了团的领导的重要作用。团的各级领导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魅力,要做到政治有高度、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青年信得过。要着力加强作风建设,在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上下功夫。基层团干部则要全面提升自身魅力,通过形象吸引青年,通过语言感染青年,通过兴趣融合青年,通过知识征服青年,通过能力推动青年,通过沟通协调青年,通过远见引导青年,通过时尚引领青年,通过真诚取信青年,通过责任感召青年,通过尊重感动青年,通过热情融化青年,做到外表和内心的统一、做事和做人的统一。
共青团组织的三种凝聚力是什么关系呢?个体凝聚力是本质,这是组织产生凝聚力的基础和前提。群体凝聚力是黏合剂,是产生组织系统团队合力的关键因素,而组织凝聚力是升华,将前两者的效果更大程度地发挥。因此在加强共青团凝聚力的建设中,我们要找准关键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同时要关注全面,寻求系统优化。
总之,共青团组织凝聚力问题是从组织行为学、组织团体动力学角度理解共青团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努力探索共青团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共青团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从理论上来说,目前对凝聚力因素和体系的研究还有待完善;从实践上来说,当前团组织的工作要朝向凝聚力的目标建设形成合力和系统;从长远来说,通过该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的推进,我们可以逐步探索建立凝聚力测量指标体系,成为共青团组织重要的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