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采石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太原市采石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一、太原市采石、采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强[1](2020)在《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是区域生物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本文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双修”和国土空间规划三方面阐述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主要背景;从研究背景出发研究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归纳分析。首先,使用PSR模型、熵值法、Sperman模型,从时间上和整体上对徐州市生态安全风险等级及安全预警状态进行动态评估;综合运用RS与GIS空间分析法,从空间和系统上评估区域生态安全系统基本格局:结合农田、生物、山林以及地质等各类安全格局对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重构。最后从优化重点、优化策略、安全保障维度对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出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徐州生态安全综合水平呈现出“上下波动,整体提高”的态势,生态安全等级由2008年的“敏感级”发展为2018年的“较安全级”。生态预警状态由2008年的“中度警戒”发展为2018年的“良好状态”。生态状态对生态安全综合得分影响最大。(2)对徐州“山、水、农田、生物、绿地、地质”系统分析,得到徐州生态安全现状综合格局面临矿山串采、林业退化、河湖断流等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的威胁,地下采矿、超采地下水、河流污染等导致水文调节能力有待提升。由此得出徐州建设用地逐年增长且增速较快,同时大规模的采煤塌陷地使得徐州市生态空间逐渐被压缩,生态板块破碎度程度加重,生态斑块间缺乏整体的连通性。(3)从农田生态安全格局、山林生态安全格局、雨洪生态安全格局等构建出发,构建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指导规划区内增长建设用地面积以及分布情况,指导各个子系统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斑-廊-基的构建。(4)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主要在于生态“源地”重点保护分类建设。并从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及资金保障方面为其提供安全保障。该论文有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92篇

张文婷[2](2020)在《太原市九院沙河上游水土流失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文中以"太原市九院沙河上游生态治理工程"为例,在对该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现状和治理特点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九院沙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从而控制九院沙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区内生态环境。

梁宇生[3](2020)在《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及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体消费能源。近年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煤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2018年仍高达60%。中国煤炭开采方式90%以上为井工开采,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煤炭地下开采会导致地面土地资源的大量损毁,特别是耕地、湿地、林地等资源,也因此产生了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并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主要目标。而2017年甘肃“祁连山事件”后,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极为严格的管控政策。在此大背景下,政府对目前存在的煤炭资源地下开采导致地面土地资源损毁的情况,进行严格管控,加强监督与控制是极为必要的。但在经过近两年的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将其演变成整体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并不符合和谐共生、普惠福祉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现实中,地下煤炭开采与土地资源保护并不是不可协调、绝对对立的,由于各类土地资源特性及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煤炭资源开采与各类土地资源保护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实现协调发展的,不能采取整体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性,探讨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协调的双赢之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典型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形势下,地面土地资源利用与地下矿产资源利用的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优化利用结构和协同发展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基于地上下资源充分利用和协同发展的思想,本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首先总结分析了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湿地、耕地与林地)的冲突,探讨了二者协同协调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其次绘制了全国煤炭资源分别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冲突的特征及危害,初步构建了地下煤炭开采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保护协调模型;最后,分别对煤炭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煤炭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煤炭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展开研究,并结合相关案例探讨给出具体的协调策略。本文通过具体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从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角度,阐明了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地理分布重叠的自然性,阐释了地面土地资源与地下矿产资源利用冲突不可避免的观点,厘定了矿地复合的概念,并揭示了我国煤炭资源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复合特征并绘制了符合区域空间分布图;分别总结阐述了全国煤炭资源与湿地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复合的冲突特征与危害。(2)改变过去土地资源利用不考虑地下矿产资源的弊端,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条件下矿地(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地下煤炭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原理,利用矿山企业煤炭开采销售利润、生态修复成本以及矿山企业可接受的煤矿净利润最低值构建了地下煤炭开采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保护的协调模型。(3)以南四湖湿地下煤炭开采为研究对象,通过几十年煤炭开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以及相关采煤塌陷对湿地影响的支撑分析,发现煤炭开采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耕地损毁和居民房屋破坏等,对湿地资源保护无明显负面影响。本文还利用开采沉陷理论分析了煤炭开采对湿地生态无明显负面影响的机理,从而证实了湿地与煤炭开采可以实现协同发展,今后重点是解决政策上的冲突。(4)利用2018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等手段收集研究区内各煤炭矿山企业煤炭开采、采煤塌陷数据资料,对煤炭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展开研究。分析了研究区煤炭资源与耕地资源的资源冲突的特征与缘由;利用实际调查和开采沉陷预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了山东省采煤塌陷耕地现状(基期2018年底),并预测出2019-2030年新增采煤塌陷损毁耕地面积。基于“既要煤、又要粮”的协同发展理念,以土地复垦技术协调与政策协调为落脚点,探讨了煤炭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对策(包括适用条件)。(5)分析了陕煤铜川矿业下属玉华煤矿、柴家沟煤矿和陈家山煤矿地下煤炭开采区与地面林地资源复合特征和该矿煤炭开采与林地保护几十年协调发展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1990-2018年煤炭资源与林地资源复合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地裂缝产生情况和林木生长现状,表明研究区内地表未发现沉陷、滑坡和裂隙,煤炭开采未对林地资源产生明显影响。基于开采沉陷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了该矿煤炭开采与林地保护协调发展的机理,并探讨了煤林复合区的协调对策。

张建[4](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张超[5](2019)在《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管控分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日渐严重,并且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我国的空间规划部署已全面展开,但是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还属于滞后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环境管控分区的关联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承德市为研究区,其主导生态功能为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故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优化参考指标体系,选取土壤、植被、降水等9个因子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体系,以分析其生态状况。借助ArcGIS平台评价研究区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探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结果叠加到一起,得到综合评价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分布图,旨在探究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状况,进而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分区,以期为承德市加强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科学制定生态修复措施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有:(1)通过评价2009-2017年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得到承德市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敏感性分布及时空演变规律。承德市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的等级主要表现为不敏感、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水土流失敏感性这三个等级的面积从2009年34385km2下降到2017年的31746km2,而重度敏感和极敏感的面积则分别增加1908.7km2和729.47km2;土地沙化不敏感、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这三个等级的面积从31244km2下降到24568km2,重度敏感和极敏感分别上升了4929.8km2和1746.8km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敏感性均呈上升的趋势。从空间布局来看,水土流失的极敏感区域和重度敏感区域分布较为分散,重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围场县的御道口乡、丰宁县的土城镇和窟窿山乡、兴隆县和宽城县部分区域;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水系、城镇和道路附近,不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个林场作业区和植被较好的密林区。土地沙化极敏感区域和重度敏感区域分布在承德市的坝上高原地区,不敏感区集中在承德市中部和南部。(2)根据三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评价结果,得到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图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面积最大的为中度敏感区,其面积为21363.76km2,在全市总面积中占比54.06%;其次为重度敏感区,面积为8841.03km2,占比22.37%;然后是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面积分别为4414.06km2和3156.36km2,分别占比11.17%和7.99%;面积最小的为极敏感区,面积为1741.76km2,占比4.41%。其中,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地区,其他区域均有零星分布。(3)划定了承德市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区,并针对不同管控区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结合研究区自然结构一致性、乡级行政区完整性、生态问题重要性和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等级变化等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坝上高原土地沙化修复区、坝上高原土地沙化重点修复区、冀北山地水土流失重点修复区、冀北与燕山山地水土流失修复区、冀北与燕山山地生态保育区、燕山山地水土流失管制区和燕山山地丘陵优化区,并针对不同管控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或建议。本研究可以为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承德市加强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措施提供思路。

武云璐[6](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敏感性的汾河上游生态空间划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导致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汾河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关乎山西省的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但受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影响,汾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毁损严重,因而有必要对汾河上游生态空间进行划定,为从源头上保护该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汾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也对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应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充分考虑汾河上游的生态环境现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开展了汾河上游生态空间划定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山西省汾河上游水量供给、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30.04%、10.90%和39.49%。通过析取运算得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以中度重要、高度重要和极重要为主,面积分别为216457 hm2、276145 hm2和347582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约为24.37%、31.09%和39.13%,其中,作为生态空间划定依据的高度重要区和极重要区的面积比重和为70.22%。(2)山西省汾河上游水土流失敏感性、生境敏感性评价中等级为中度敏感及以上地区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4.56%,70.48%。其中,水土流失敏感性以中度敏感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为82.85%。生境敏感性所占比重大的等级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为31.81%、27.10%。通过析取运算得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汾河上游整体生态敏感程度高,敏感性等级为中度敏感及以上地区占96.90%,其中,作为生态空间划定依据的高度敏感区、极敏感区面积为452816 hm2,比重和为50.88%。(3)山西省汾河上游划定生态空间总面积为648700.3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73.06%,划定的生态空间涵盖了绝大部分生态用地,主要为林地、草地、湿地;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空间,将其划分为生态空间核心区、生态空间重点区、生态空间一般区,面积分别为87531.10 hm2、317793.10 hm2、243376.10 hm2,占生态空间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49%、48.99%、37.52%。生态空间核心区包括研究区内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空间上呈集中连片的特征,对于该区的保护建议应以封禁管护为主;生态空间重点区以林地和水域为主,对于该区的保护建议应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加强自然修复,鼓励引导森林抚育等人工修复;生态空间一般区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周围的缓冲区,该区内允许进行农业开发活动,但是需合理控制发展规模。

李智超[7](2019)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以太原市白家庄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产业为资源型城市和国家的工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工业时代中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伴随着煤矿的开采,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到矿区、城市及人类的长远发展。废弃矿区的再生迫在眉睫,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以往我国煤矿废弃地的改造方式主要局限于复绿、复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导致了恢复后景观效果不佳,场地功能单一,没有有效促进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全国范围内矿山公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再生也引起新一轮的重视。但矿山公园的建设工作中,对场地生态重建、可持续发展及景观营造等方面的成果仍然不足,未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应充分借助矿山公园建设的热潮,完善对煤矿废弃地再生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煤矿废弃地的环境现状,综合考虑多方面要素,挖掘和利用煤矿废弃地自身的资源价值,选择适宜场地的再生模式,营造景色宜人的矿区环境,才能使煤矿废弃地重新焕发活力。本文从国内外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入手,对煤矿废弃地的相关概念和景观再生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剖析。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煤矿废弃地再利用的实践成果。并探究了煤矿废弃地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美学、科学技术、环境层面的潜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矿废弃地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并归纳了煤矿废弃地的三类再生模式。基于以上理论的研究,本文以太原市白家庄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家庄煤矿的景观再生规划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区位交通、历史沿革、空间演变、资源价值、现状竖向、现状建筑、现状植被等方面对场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场地内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土壤、煤矸石山的处理、废弃物再利用以及场所精神的营造角度切入提出了白家庄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相关方法。利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将其规划设计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遗迹保护、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近郊生态修复样板区。在充分利用基址现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规划设计将白家庄矿区规划为入口景观区、工业遗址区、生态湿地区、农业观光区、绿色山林区、花海景观区六个不同主题的功能区。以期为今后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本刊编辑部[8](2018)在《《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东部,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8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9.2%。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测算,全省多年平均输出境外泥沙高达4.56亿t,其中黄河流域3.66亿t,约占80.3%;海河流域0.9亿t,约占19.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纪非凡[9](2017)在《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修复策略探究 ——以山西省孝义市胜溪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国家层面的政策驱动下,生态保护修复已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障重要河湖湿地及河口生态水位,保护修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建立湿地保护制度”更是被写入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与此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任务。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消耗型大省在地下开采区普遍存在着沉陷盆地、塌陷坑、地裂缝等形式的煤矿废弃地,这种工业废弃地更是衍生出了水文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与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理念背道而驰。同时传统的景观修复策略在新形势下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弹性景观修复为代表的新型景观修复策略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先从宏观层面阐述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理念在现阶段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以及城市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重要意义。然后从研究国内外煤矿废弃地景观修复情况为切入点,为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修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阐述了山西煤矿废弃地的概况并分析了煤矿废弃地的湿地弹性特征,以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修复为出发点,探究基于弹性景观视野下的煤矿废弃地湿地修复策略,并讨论了弹性理念在湿地修复以及城市湿地公园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性。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国外后矿区工业景观生态修复的三个典型案例,包括德国Grube煤矿工业遗产与废弃地修复利用、法国Biville采石场生态景观恢复、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生态景观修复以及当代国内两个大小尺度煤矿废弃地的湿地修复优秀案例。结合五个国内外煤矿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的优秀规划设计案例的方案设计细节分析并阐述了对自身对煤矿废弃地景观修复的收获。第三部分以孝义胜溪湖贞观大道与孝汾大道交汇处东北地块为重点段,结合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修复策略在该城市湿地公园段的工程应用,对该区域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以期许为类似地质水文情况的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示范作用。

李纯乾[10](2010)在《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历史悠久。根据辽宁省2003年矿区水土流失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省现有矿点数量6881个。据调查统计,矿区扰动面积89553.64hm2,水土流失总量达1.18×107t。为保障辽宁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矿区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状况。由于辽宁省矿点具有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信息采集与管理繁杂,影响了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急需建立一套信息全面、管理方便、操作简单、集统计计算于一体的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矿区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此次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基于组件式GIS的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选用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设计人机交互式控制界面,以Access数据库作为矿区水土保持信息存储数据库,基于组件式GIS控件MapX开发矿点的地理信息管理模块,利用水土流失数学模型建立水土流失预测专家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矿区水土保持信息编码设计、矿区水土保持信息数据库结构设计、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矿区水土流失预测专家系统。系统数据库结构表设计:包括矿区基本信息表、企业基本情况表、采矿场情况表、排岩场情况表和尾矿与沉陷表5个属性表。系统结构设计:包括4个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统和水土流失预测专家子系统。系统各子系统功能设计:(1)系统管理子系统包括数据更新、备份、修复、数据的上报和导入,错误检查。(2)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生成调查表、数据转换、数据修改、数据添加、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数据库的维护功能。(3)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生成矿点文件、矿点信息查询、矿点信息编辑、矿点样式修改、地图输出。(4)水土流失预测专家子系统是依据各矿区破坏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土壤状况,利用已有的水土流失经验公式计算出水土流失量。

二、太原市采石、采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采石、采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相关概念辨析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 徐州市域生态安全格局风险评估
    2.1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2.2 研究结果
    2.3 小结
3 徐州市现状生态安全系统综合评价
    3.1 生态系统现状研究
    3.2 徐州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总结
    3.3 徐州市域生态格局规划方案
    3.4 小结
4 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农田生态安全格局
    4.2 山林生态安全格局
    4.3 雨洪生态安全格局
    4.4 生物生态安全格局
    4.5 地质生态安全格局
    4.6 徐州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5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
    5.1 优化重点
    5.2 安全保障
6 结论
    6.1 文章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太原市九院沙河上游水土流失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自然概况
2 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2.1 水土流失现状
    2.2 水土流失成因
    2.3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特点
    2.4 水土流失防治现状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必要性
    3.2 可行性
4 综合治理措施
    4.1 治理目标
    4.2 措施设计

(3)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及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1.1 背景与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的冲突研究
        1.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协调对策与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分析
    2.1 矿地复合的概念与矿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
        2.1.1 矿地资源与土地资源概述
        2.1.2 矿地复合的概念
        2.1.3 矿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
    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及危害
        2.2.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
        2.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的冲突特征与危害
    2.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的政策冲突特征与危害
        2.3.1 政策冲突特征
        2.3.2 政策冲突危害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必要性及适用条件
    3.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实现措施
    3.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原理与模型
        3.3.1 协调原理
        3.3.2 协调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研究
    4.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冲突的理论分析
    4.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保护冲突与协调的实际案例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煤炭资源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分析
        4.2.3 济三矿煤炭地下开采与湿地保护实际协调分析
    4.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可行性与对策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研究
    5.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冲突的理论分析
    5.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冲突与协调的实际案例
        5.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5.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冲突
        5.2.3 山东省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保护实际协调分析
    5.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可行性与对策
        5.3.1 协调实现的保障技术
        5.3.2 协调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研究
    6.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冲突的理论分析
    6.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冲突与协调的实际案例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分析
        6.2.3 焦坪矿区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保护实际协调分析
    6.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可行性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管控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环境敏感性
        2.1.2 生态保护红线
        2.1.3 生态修复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3 生态承载力理论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生态环境状况
    3.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 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1 选取评价指标因子的原则
        4.1.2 选取评价指标因子
    4.2 指标数据处理
        4.2.1 水土流失敏感性
        4.2.2 土地沙化敏感性
    4.3 评价单元的划分
    4.4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4.4.1 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
        4.4.2 权重确定
    4.5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5.1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果
        4.5.2 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演变分析
    4.6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6.1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结果
        4.6.2 土地沙化敏感性时空演变分析
    4.7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5 承德市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分区
    5.1 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分区原则
    5.2 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分区方法
    5.3 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分区结果
    5.4 生态环境管控区建议与措施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敏感性的汾河上游生态空间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范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基本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
        2.1.2 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
        2.1.3 生态空间研究现状
    2.2 生态空间划定的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学理论
        2.2.3 “反规划”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资源
        3.1.4 土壤资源
        3.1.5 生物资源
        3.1.6 矿产资源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人口经济概况
        3.2.2 贫困情况
    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4 主要生态问题
        3.4.1 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3.4.2 水土流失严重
        3.4.3 生物多样性正在下降
        3.4.4 地表景观不断退化
        3.4.5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4.1 InVEST介绍与模块选取
    4.2 水量供给重要性评价
        4.2.1 模型原理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3 水量供给重要性评价
    4.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4.3.1 模型原理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4.4 生境质量重要性评价
        4.4.1 模型原理
        4.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3 生境质量重要性评价
    4.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5 生态敏感性评价
    5.1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评价
        5.1.2 土壤质地因子评价
        5.1.3 地形起伏度评价
        5.1.4 地表植被覆盖度评价
        5.1.5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果
    5.2 生境敏感性评价
    5.3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6 生态空间划定
    6.1 生态空间内涵
    6.2 生态空间划定方法
    6.3 生态空间划定结果
    6.4 生态空间分区及管制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以太原市白家庄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城市的衰退与转型
        1.1.2 矿业遗产保护和利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废弃矿区再生的兴起
        1.3.2 国外煤矿废弃地再生研究综述
        1.3.3 国内煤矿废弃地再生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煤矿废弃地再生理论和实践研究
    2.1 概念解析
        2.1.1 废弃地
        2.1.2 煤矿废弃地
        2.1.3 景观再生
    2.2 煤矿废弃地的特征
        2.2.1 煤矿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2.2.2 煤矿废弃地的生态特征
        2.2.3 煤矿废弃地的文化特征
        2.2.4 煤矿废弃地的社会特征
    2.3 煤矿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3.1 地表景观的破坏
        2.3.2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3.3 对水资源的破坏
        2.3.4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2.3.5 引发地质灾害
        2.3.6 大气污染
    2.4 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
        2.4.2 恢复生态学
        2.4.3 景观生态学
    2.5 国内外煤矿废弃地再生实践研究
        2.5.1 英国伊甸园
        2.5.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2.5.3 唐山南湖公园
    2.6 国内案例总结
        2.6.1 保护和利用并行
        2.6.2 低影响开发
        2.6.3 场地功能的更新
        2.6.4 国内外案例启示
第三章 煤矿废弃地资源价值评价与再生模式
    3.1 煤矿废弃地资源价值构成
        3.1.1 历史文化价值
        3.1.2 社会价值
        3.1.3 美学价值
        3.1.4 科学技术价值
        3.1.5 经济价值
        3.1.6 环境价值
    3.2 煤矿废弃地的价值评价
        3.2.1 煤矿废弃地价值评价原则
        3.2.2 煤矿废弃地价值评价标准
        3.2.3 煤矿废弃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步骤
    3.3 煤矿废弃地再生模式
        3.3.1 恢复型开发模式
        3.3.2 初级开发模式
        3.3.3 深度开发模式
第四章 白家庄煤矿景观再生设计
    4.1 规划背景
    4.2 场地基址条件分析
        4.2.1 区位条件
        4.2.2 城市发展背景
        4.2.3 周边交通
        4.2.4 场地周边旅游资源
        4.2.5 场地历史沿革
        4.2.6 经济结构与居民聚集情况
        4.2.7 场地空间演变
        4.2.8 基址现状
        4.2.9 场地现状植被
        4.2.10 场地现状建筑、构筑物
        4.2.11 场地现状道路
        4.2.12 场地现状竖向
        4.2.13 潜在资源要素
        4.2.14 资源价值评价
        4.2.15 场地内现存问题总结
    4.3 白家庄煤矿景观再生设计原则
        4.3.1 生态设计原则
        4.3.2 尊重场所精神原则
        4.3.3 整体性原则
    4.4 白家庄煤矿景观再生设计方法
        4.4.1 地形的处理
        4.4.2 土壤处理
        4.4.3 水体的处理
        4.4.4 建筑的处理
        4.4.5 植被的处理
        4.4.6 煤矸石山的处理
        4.4.7 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
        4.4.8 煤矿废弃地场所精神的营造
    4.5 白家庄煤矿景观再生设计方案
        4.5.1 方案构思
        4.5.2 设计定位
        4.5.3 总体规划
        4.5.4 功能分区
        4.5.5 道路交通规划
        4.5.6 竖向设计
        4.5.7 植物规划
        4.5.8 边坡设计
        4.5.9 标识系统设计
        4.5.10 景观小品设计
        4.5.11 灯具设计
        4.5.12 分期建设规划
        4.5.13 分区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面临的形势与需求分析
    1.1 水土保持发展机遇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内涵为水土保持明确了发展方向
        1.1.2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广阔空间
        1.1.3 综合国力增强为水土保持奠定了强大基础
    1.2 水土保持面临的挑战
        1.2.1 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还很艰巨
        1.2.2 社会发展带来了新课题
        1.2.3“新四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3 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1.3.1 促进脱贫攻坚的需求
        1.3.2 减少入黄泥沙的需求
        1.3.3 建设京津周边生态屏障的需求
        1.3.4 保护重要河流源头和水源地的需求
2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2.1 指导思想
    2.2 规划原则
        2.2.1 整体部署, 统筹兼顾
        2.2.2 分区防治, 合理布局
        2.2.3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2.2.4 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
    2.3 目标任务
        2.3.1 规划目标
        2.3.2 主要任务
3 总体布局
    3.1 总体方略
        3.1.1 预防保护
        3.1.2 综合治理
        3.1.3 动态监测
        3.1.4 综合监管
    3.2 区域治理方向
        3.2.1 太行山西北部山地丘陵防沙水源涵养区
        3.2.2 太行山西南部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
        3.2.3 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拦沙保土区
        3.2.4 汾河中游丘陵沟壑保土蓄水区
        3.2.5 晋南丘陵阶地保土蓄水区
        3.2.6 晋陕甘高塬沟壑保土蓄水区
    3.3 防治重点布局
        3.3.1 三区
        3.3.2 四片
4 水土保持综合规划
    4.1 预防保护
        4.1.1 预防范围和对象
        4.1.2 预防措施与配置
        4.1.3 重点预防保护项目与规模
    4.2 综合治理
        4.2.1 总体治理规划
        4.2.2 重点治理区治理规划
    4.3 动态监测
        4.3.1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
        4.3.2 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
        4.3.3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4.3.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
        4.3.5 其他区域及事项动态监测
    4.4 综合监管
        4.4.1 监督管理
        4.4.2 能力建设
        4.4.3 信息化建设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5.2 贯彻法律政策
    5.3 加大投入力度
    5.4 强化宣传教育
    5.5 加强队伍建设

(9)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修复策略探究 ——以山西省孝义市胜溪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战略的提出
        1.1.2 煤矿废弃地造成的地区矛盾
        1.1.3 在景观修复中应用弹性理论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研梳理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国内外煤矿废弃地景观修复研究概述
        1.5.1 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修复研究概述
        1.5.2 国内煤矿废弃地景观修复研究概述
    1.6 研究框架
    1.7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弹性景观理论概述
        1.6.2 “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urban patch)
        1.6.3 土地复垦(land reclamation)
        1.6.4 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
        1.6.5 城市湿地公园(urban wetland park)
2 山西煤矿废弃地概述
    2.1 山西矿区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
        2.1.1 地质破坏,次生灾害频发
        2.1.2 严峻的地下水资源现状
        2.1.3 植被及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2.2 煤矿废弃地的理论界定
        2.2.1 煤矿废弃地(abandoned coal mine land)的定义
        2.2.2 煤矿废弃地的类型
        2.2.3 典型煤矿废弃地的形成原因
        2.2.4 煤矿废弃地的危害
    2.3 山西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演变和治理修复环节面对的主要问题
        2.3.1 山西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演变过程
        2.3.2 山西煤矿废弃地治理面对的主要问题
        2.3.3 山西煤矿废弃地景观修复规划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山西煤矿废弃地的湿地弹性修复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探讨
    3.1 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景观简述
        3.1.1 山西湿地概况与保护现状
        3.1.2 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景观的主要特征
    3.2 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分析
        3.2.1 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的内涵
        3.2.2 山西煤矿废弃地的弹性特征
        3.2.3 山西煤矿废弃地的湿地弹性力分析
    3.3 基于弹性景观视野下的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修复策略
        3.3.1 整体规划先行,构建煤矿废弃地环境抗压体系
        3.3.2 结合适宜的弹性复垦技术,提升煤矿废弃地湿地自我修复力
        3.3.3 加强湿地景观修复弹性管控,完善煤矿废弃地湿地的弹性维护
    3.4 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修复策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性分析
        3.4.1 山西省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实施进展
        3.4.2 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修复的实施原则和效果预期
    3.5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国外案例分析
        4.1.1 德国Grube煤矿工业遗产与废弃地修复利用
        4.1.2 法国Biville采石场生态景观恢复
        4.1.3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生态景观修复
    4.2 国内案例分析
        4.2.1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4.2.2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5 山西省孝义市胜溪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5.1 项目背景
        5.1.1 建设背景
        5.1.2 项目区位
        5.1.3 规划背景
    5.2 项目定位
        5.2.1 城市绿肺
        5.2.2 市民休闲、运动、科普学习的大型公共绿地
        5.2.3 以湿地景观为依托的城市滨湖文化休闲区
    5.3 场地分析
        5.3.1 场地范围与内容
        5.3.2 现状交通
        5.3.3 现状水系
        5.3.4 现状驳岸
        5.3.5 现状视线
        5.3.6 场地优势和问题分析
    5.4 设计依据与原则
        5.4.1 设计依据
        5.4.2 设计原则
    5.5 设计愿景和目标
        5.5.1 规划愿景
        5.5.2 规划目标
    5.6 总体规划
        5.6.1 总体规划结构分析
        5.6.2 竖向设计分析
        5.6.3 设计水系分析
        5.6.4 交通流线分析
        5.6.5 景观视线分析
        5.6.6 规划分区分析
    5.7 专项规划
        5.7.1 驳岸规划
        5.7.2 植物种植规划
        5.7.3 游览路线规划
        5.7.4 服务设施规划
        5.7.5 照明系统规划
        5.7.6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纸目录

(10)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1.2.1 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步骤与方法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水土保持信息编码设计
    2.1 编码设计原则
    2.2 编码设计依据
    2.3 编码设计结构及含义
    2.4 编码说明
第三章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3.1 系统数据库总体结构设计
    3.2 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3.3 关联数据库结构设计
    3.4 空间数据库和关联数据库之间的连接
第四章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4.1 系统建设的目的
    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3 系统各子系统功能设计
        4.3.1 系统管理子系统
        4.3.2 数据管理子系统
        4.3.3 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统
        4.3.4 水土流失预测专家子系统
    4.4 应用实例介绍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太原市采石、采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徐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 孙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太原市九院沙河上游水土流失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 张文婷. 山西水利科技, 2020(04)
  • [3]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及协调研究[D]. 梁宇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2)
  •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管控分区研究[D]. 张超.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敏感性的汾河上游生态空间划定研究[D]. 武云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以太原市白家庄煤矿为例[D]. 李智超.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要点[J]. 本刊编辑部.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01)
  • [9]山西煤矿废弃地湿地弹性修复策略探究 ——以山西省孝义市胜溪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纪非凡.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 李纯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标签:;  ;  ;  ;  ;  

太原市采石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