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德国论文,教育质量论文,启示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5)06-0109-10 众所周知,作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支撑了其作为制造业强国的世界领先地位。作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重要的指导与执行标准之一,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是由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级,输入、过程、输出与长效质量四个节点构成的系统。借助该体系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和改进职业教育质量,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为世界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树立了典范。 一、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 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具体量度表达,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满足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程度、判断职业教育结构和运行状况是否科学的参量系统,对保障职业教育活动有效性发挥着“指针”与调控作用。[1]教育质量观是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在科学质量观的推动下较长时期内可以使教育事业向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德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面、过程性与以人为本的质量观。 (一)全面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保障与发展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化质量工程,应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各层面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形成上下联动、全方位监管的质量管理体系。德国教育界认为,仅仅要求某些教育机构提高其办学绩效不足以改善整个国家的职业教育质量状况,任何一个层级、机构和运行环节的质量都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因此必须树立全面的职业教育质量观,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到相关个人都对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教育执行机构建设以及具体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等各方面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和改进。[2]依据全面质量观思想,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成本与资金投入鉴定委员会”将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分为纵向层级管理和横向质量控制两个主要维度。具体来说,按照职业教育管理的纵向次序,指标体系被明确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即从宏观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及教育体制机制设计、中观教育执行机构(包括职业学校、培训企业、行业协会和跨企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及运行、微观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实施三个主要层面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科学管理与严格控制。按照教育活动运行的横向逻辑顺序,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相互联结的关键环节:教育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和长效质量。[3]输入质量也称为结构质量或潜在质量,是指在质量输入环节,满足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条件和要素,包括职业学校及培训企业基础设施及教学硬件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条件。过程质量主要涉及职业学校和企业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以及师生关系等质量要素。输出质量又称为结果质量,表示阶段性培养工作结束时获得的教育业绩。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以学生毕业成绩和一次性就业人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最终标准这种短视和功利性的做法,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中增加了“长效质量”这一质量环节,即通过专业机构对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内的工作状况进行追踪调查,以确定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的持续性影响。 (二)过程性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质量是由一种持续发展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德国将职业教育质量作为变化发展的动态参量,放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及教育要素的互动关系中加以考量,颠覆了长期以来以学生成绩或办学绩效等静态和绝对性指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做法。德国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是判断教育过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成果能否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其中大多数能力是以职业道德素养、社会交往经验、实践操作技能等“隐形”知识的形式存在,且处于循序渐进积累升华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职业教育活动应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与学生能力开发规律,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学生能力水平与教育质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此外,教育质量发展依赖各类组织机构及教育要素间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协同有效地配合。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领域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质量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敏锐地把握科技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变化信息,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强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深度合作,与时俱进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从本质上讲,过程性的质量观是将职业教育视为学生能力持续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教育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优化提升的进程。 过程性教育质量观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资源投入、教育质量监管与评价过程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德国政府以教育发展需求的科学分析与评价为前提,对办学机构分阶段、有步骤地投入建设资金,避免因一次性或重复投入造成的教育资金“断层”与浪费,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与利用。在教育质量管理方面,与世界多数国家采取的以办学规模、学生成绩、就业人数等绝对性、静态性和终结性指标进行质量评估的方式不同,德国将质量观测点渗透到各级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运行过程的每个重要环节,通过网络平台及人工统计进行动态数据采集,建设和完善质量监测数据库。相关机构及时掌握和利用质量信息,采取优化输入要素、控制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评估教育输出成果以及对办学效果进行长期追踪调查等措施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督导和科学管理。 (三)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德国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即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是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在社会中处于优先和核心的地位,[4]现代产业发展尤其强调优质人力资源开发。德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除了具备先进的生产机器设备,更重要的是拥有极具创造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力资源,这得益于长期以来渗透在德国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行动方针。德国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劳动创造力和生活幸福感的公民作为职业教育宗旨。他们希望培养出的技术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需求、具备团队协作和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作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墨守成规、成为只能在生产流水线上重复低水平技术含量工作的“机器型工人”。因此,德国教育机构始终将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维护学生权益,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从宏观政策和制度层面,制定了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总体目标。在教育目标引领下,相关法规明确了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学生(学徒)在培训企业中的培训任务、每天正常培训(工作)时间、劳动津贴、休假与职场安全条件,充分保障了学生人身安全和受教育权益。其二,中观机构层面,德国政府以满足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为标准,对职业学校、培训企业等培养机构的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及校企合作内容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其三,在微观教学层面,德国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育活动均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能力差异,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品德与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内容架构 (一)质量指标体系的层次内容 1.宏观层职业教育质量指标 如表1所示,宏观层指标体系由结构、制度和辅助指标构成。“双元制”教育体系结构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评价宏观层面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5]德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主要建立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基础上,人力资源的培养质量支撑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德国企业品牌发展。与多数国家建立的以传授抽象并且脱离实际工作情境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特点的“学校模式”职业教育体系相反,[6]“双元制”结构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运用于工作实践并转化为专业技能,形成创造生产价值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7] 除“双元制”外,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企业培训教师资格法等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质量也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德国是联邦政府统筹管理下的分权制国家,德国诸州拥有教育决策与法律制定的权利。就职业教育而言,州政府根据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优势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颁发并实施适用于本州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而针对“双元”中的另一重要“一元”——培训企业,则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要求和管理。新《联邦职业教育法》于2005年4月1日颁布实施,成为德国应对全球化挑战、进一步提高培训企业教育质量的基本纲领。[8]它不仅从理念与方针层面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科学的法律框架,而且从运行层面为确保企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规范与标准,明确了职业教育目标、对象和培训范围,培训企业办学资质要求,职业教育与考核的形式,企业与学徒合同标准,教育机构人员的资格认定,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与监督咨询任务等重要内容。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促使德国企业与教育机构深度合作,实现经济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战略性融合,保证了“双元制”教育体系的顺利运行。 2.中观层职业教育质量指标 中观层是连接宏观与微观层教育质量的过渡和桥梁,中观层教育质量直接反映教育执行机构的办学理念、运行模式与建设成效。一方面,中观层质量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又需体现不同组织机构办学特点与利益诉求,是兼具统一标准和个性特色的指标层次。[9] (1)中观层输入质量 德国政府对中观层输入质量实施严格控制,通过规范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加强对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与监管来保障教育机构办学质量。以培训企业为例,其中观层输入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提供的培训设备数量和质量能满足操作技能训练需求;培训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培训条件能够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对学生身心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与专业教学资质,教师人数安排符合科学的生师比例。[10]德国学者认为,提高中观层输入质量意味着“创造和优化每一个教学条件以培养优秀学生”。[11] (2)中观层过程质量 中观层过程质量主要对“双元制”体系中两类重要教育机构——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协同育人的措施和效果进行评估。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场所的工作实践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成为集中体现中观层过程质量的标志。具体质量指标包括:校企联合开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两类教育机构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紧密衔接;建立机构间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注重合作实效;机构成员加强教育联系与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两类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状态和能力水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校企以职业教育为纽带,形成稳定长效的合作模式与协同机制,共同致力于教育质量的保障与发展。[12] (3)中观层输出质量与长效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中观层输出及长效质量将教育成果能否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和运营绩效作为关键衡量指标。作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首要动力,优质职业教育成果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缩短新员工上岗培训时间,节约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销售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13]除经济效益外,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推动技术革新、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等社会效益同样受到德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些内容在长效质量指标中也有明确体现。 3.微观层职业教育质量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落实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最终决定教育质量优劣的关键环节。确保微观层教学质量对整个教育体系质量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 (1)微观层输入质量 微观层输入质量主要涉及两个要素——教师和学生。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重要的输入质量指标,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4]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师,德国更强调职教师资的“三师”素质与专业教学能力。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企业工作经验,还须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工作任务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知识传授,更要担当起教学组织者、课堂主持人与学习咨询者的角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发展需求设计符合实际职业情境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独立或分组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师全程观察和指导学生,并对学习成果给予及时评价与反馈。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处,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点提供咨询与辅导,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可以说,职教教师素质决定了实际教育工作的成效。教师既是专业知识渊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师”,又是行业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娴熟的“技师”,更要成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的“人师”。 从学生来源的角度看,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进程促使不同年龄层次、社会与文化背景的社会生源广泛接受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巨大差异对确保教育质量提出了巨大挑战。德国为了平衡教育资源而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加大对弱势学校的建设投入,重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要求学校及培训企业对不同国籍、地区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平等对待,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等,以此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2)微观层过程质量 德国学者认为,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成果评价及反馈是衡量教学过程质量的主要指标。[15]德国教育机构通过对教学各环节质量的严格管理使教学过程与职业情境实现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为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关系也被列为重要的质量指标。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中师生积极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3)微观层输出质量和长效质量 按照教育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企业、工作及生活世界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德国学者对输出和长效质量指标进行了细致划分。[16]其中,与职业能力相关的质量输出指标包括:学生毕业考试成绩;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能够快速适应职业环境,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企业相关的质量指标主要涉及学生对企业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与工作及生活世界有关的质量指标包括:学生具备独立解决工作及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要求等。[17] 长效质量体现在学生毕业后较长时间内,职业教育对其职业能力发展及所在企业绩效产生的持续影响作用。专业机构依据相关指标对毕业生群体和用人单位进行长期调查,针对调研结果提出质量改进策略并纳入政府咨询报告。 (二)质量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在系统分析指标内容的基础上,德国建立了涵盖各层次和环节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框架,以此为参照标准指导和规范教育系统组织及运行,确保职业教育质量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详见表2)。[18] 三、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研制和实施为国际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发展树立了典范。以质量指标体系为依据,帮助德国政府从职业教育各层级和运行环节全面有效地实施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标准,充分发挥了政府统筹与监督作用;建立了以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为目标、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为载体、各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协同机制。以质量评价常态化为重要手段,增强了相关机构的质量保障意识,有力地促进了机构基础能力建设。[19]通过过程性监督与评价,使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获得明显提升,这一点从近年德国企业对毕业生工作能力满意度等调查结果呈持续上升趋势得到有力印证。[20]这也为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建立在全面、过程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基础上。这对纠正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绩效、过度重视教育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等偏差具有理念指导意义。全面的质量观要求各级政府用长远和全局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既要着眼于解决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现实问题,又需要将职业教育放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和设计质量提升战略;既要从宏观层面制定和完善保障整个职业教育体系顺利运行的政策制度,又要考虑到各地区产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以及教育机构办学水平的差异,切实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与机构的建设投入,同时注重教育优势区域及机构的内涵式发展,使我国整体职业教育质量得到较大提升。过程性的质量观是将教育质量作为质量要素输入、运行、输出、反馈的连续进程及结果,以质量增量取代绝对量,对教育全过程进行评价。我国在构建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招生规模、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等静态指标,更应该关注教育运行的动态性指标。 (二)多元协同的质量主体关系 从质量主体及关系的角度分析,德国职业教育指标体系体现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合作共赢的质量互动关系。首先,多元协同模式突破了由政府单一主导、自上而下以强制行政指令实施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式,在质量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将培训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作为重要主体纳入质量保障体系,充分激发各机构,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教育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全面考虑了相关机构的利益诉求,并体现了质量主体间协同共赢的质量关系。比如,在输出和长效质量指标中,政府利益诉求表现为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品牌效应;指标体系还反映了办学机构、教师、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期许和要求。宏观层政府利益诉求只有通过中观与微观层机构及个人的教育实践才能得以落实。中观及微观层相关主体的需求也必须得到宏观层政策与制度体系的支撑和保障。各质量主体间相互依存和制约,共同致力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其次,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改变了仅仅针对职业学校实行质量评价的做法,加强了对培训企业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标准、教学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管理和督导。更重要的是,两类教育机构——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之间合作育人的具体措施和协作程度作为关键指标被纳入质量指标体系,推动了校企合作质量保障的制度化与常态化,符合以产教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三)全面系统的指标内容架构 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是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统筹和监管的标准性文件之一。其质量指标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制度到微观执行的纵向层级、从横向质量要素输入到输出的职业教育体系完整结构和运行全过程,反映了德国政府既全面监控又分权治理的教育质量管理思想。其优势表现在:第一,有助于对职业教育体系整体运行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和质量监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对职业教育质量起重要保障作用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和改善,确保体制机制与职业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第三,在统一的质量指标框架指导下,允许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制定和实施符合地方需求的具体质量指标,实现了职业教育分权管理;第四,全面系统的指标框架为包括培训企业在内的教育机构对办学过程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内部评价提供了可操作性标准,使质量督导成为机构管理的常态性工作,增强了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性;第五,指标体系的关注焦点由办学机构建设水平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对学生个人能力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性评估,彰显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使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启示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启示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