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_曹瑞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研究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并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实施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抑郁状况、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2.86%较对照组的76.19%高(P<0.05);观察组HAMD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采取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状况。

【关键词】帕罗西汀;心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069-02

脑卒中后抑郁属于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于脑卒中后1年内,发生率高达40%~50%。该疾病可延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可使其死亡发生风险增加。目前,临床主要应用抗抑郁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中帕罗西汀为较常采用的抗抑郁药,其副作用较小,但临床疗效不理想[1]。为验证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本研究将研究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2.39±5.26)岁;缺血性卒中19例,出血性卒中1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2.15±5.37)岁;缺血性卒中15例,出血性卒中15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神经营养剂、脱水剂及钙拮抗剂等。对照组采取帕罗西汀治疗,用法:口服帕罗西汀片(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84,批号:20130222),20mg/d,连续服用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方法:①认知疗法:加强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结合其病况,及时向其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日常注意事项,以提高其疾病认知度,主动配合治疗并参与神经功能锻炼。②支持性心理疗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及家庭支持环境,以帮助其克服恐惧、不安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放松疗法: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诸如静默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等。同时,可适当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以使患者进入深度放松状态,从而将其抑郁情绪转移。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AMD量表共包括17项,其中评分<7分代表无抑郁;7~16分代表轻度抑郁症状;17~23分代表中度抑郁;≥24分代表重度抑郁。痊愈:HAMD减分率在75%以上;显效:HAMD减分率在51%~75%之间;有效:HAMD减分率在25%~50%之间;无效:HAMD减分率在25%以下。HAMD减分率=(治疗前HAMD评分—治疗后HAMD评分)/治疗前HAMD评分×100%。②分别采用HAMD量表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NIHSS评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6.1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3 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恶心、头晕各1例,共计2例,占比6.67%;对照组出现恶心、腹泻各1例,头晕2例,共计4例,占比1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718,P=0.397)。

3.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情绪不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目前,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关专家认为,其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脑器质性因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紧密相关。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与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降低,进而破坏其传递功能,从而引发抑郁症状。此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可显著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延长其康复进度及住院时间,同时可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而会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甚至诱发死亡。因此,应在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加强心理干预,以增强其治疗信心,从而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及神经功能。

帕罗西汀属于新型抗抑郁药,同时亦是一种具有高效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可有效调节神经元突触间隙5-HT浓度,从而达到缓解抑郁、改善神经功能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治疗效果。而心理干预是一种有计划性、针对性的特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认知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及放松疗法等。通过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此方法,可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从而提高其治疗信心;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充分调动其参与神经功能恢复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任秀芝等研究表明,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联合治疗的方法,既可显著缓解患者躯体症状,又可消除其影响康复治疗的情绪因素,从而可达到有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HAMD与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较小。表明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实施帕罗西汀与心理干预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缓解其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晋芳.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 20(36):5220-5221.

[2]任秀芝,成利霞.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联用帕罗西汀与心理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6):185-186.

[3]蔡业峰,贾真, 张新春,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4-498.

论文作者:曹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_曹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