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南新兴工业省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海南建成我国新兴工业省,是世纪之交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目标。为了加深对这一宏伟目标的认识,有必要对海南工业发展战略与工业布局问题,建设新兴工业省的目标和起点问题,以及创办大中型骨干企业与原有小型企业的关系问题等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海南工业发展战略与工业布局问题
海南从“九五”计划起,要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逐步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现代工业。而要发展现代工业,首先要明确海南工业发展战略与工业布局问题。
(一)赶超型重点倾斜发展战略是海南工业发展战略的理性思路。
客观地说,海南建省后好几年,对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是不够明确的,即只有笼统的发展战略目标而无具体的工业化战略取向。建省以来,尽管也取得一些成绩,但产业结构、整体经济实力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海南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按照技术先进、规模经营、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逐步建成以港口加工区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初步奠定现代大工业基础。这是一种赶超型重点倾斜发展战略。由于海南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因此,这种发展战略具有后发式特征。
迄今为止,已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基本上是两种方式:一是靠社会日积月累,自然演进的“原发式”,以西欧为典型;二是靠社会外部力量来推动,赶超意识强烈的“后发式”,主要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后发式”国家走向工业化、现代化,有后发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原发式”国家用较长时间走完的路程,实现赶超的目标;二是利用“原发式”国家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大量资金,也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海南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省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国内外环境提供的机会,缩短或越过某些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阶段,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用于自身发展。
实施赶超型重点倾斜工业发展战略,必须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关系。应该说,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或先导产业是相对而言的。在海南发展史上,制糖、制胶等行业曾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对海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今后15年,重点向作为海南支柱产业的油气化工等7个工业行业倾斜,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主要考虑到新的资源加工型工业能够充分发挥海南资源优势,海岛型经济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区位优势等特点,以及这些行业不仅本身将在海南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增长速度较高,而且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农业、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六大基础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弥补以往基础产业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适应世纪之交新形势对基础产业的新要求。此外,还应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趋势和行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哺育先导产业,即下一阶段的主导产业,把眼光瞄得更远。
(二)临海型工业布局是海南工业布局的最佳选择
海南的工业布局,应借鉴世界上岛国或岛屿发展工业的经验,重点突出临海型工业布局,主要依托港口或港口城市,逐步形成对内依托大陆,对外联接海外的环岛工业带。
世界上发达的岛国或岛屿型经济,其工业布局无不依托港口或港口城市进行。如日本的工业发展的75%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东京区(东京——横滨)、大阪区(大阪神户)、名古屋区和九州北部区是最重要的工业区,钢铁、机械制造、造船、化学、纺织等工业多集中在这里。临海型工业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依托港口进行工业布局来实现的。海南有众多的港湾,且靠近国际航道,位置优越,海口等几个主要港口已具备一定规模,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完全可以作为工业布局的主要依托,创办港口加工区,并通过主要港口地区的工业发展,增强港口城市的聚散功能和辐射能力,构建海南经济的增长极,主动地向腹地和外围扩散,促进海南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临海型工业布局的同时,海南还要根据全岛资源分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安排好轻重工业布局。由于海南岛的主要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而重要的旅游资源又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因此,海南的工业布局,还要坚持“东轻西重北结合”的原则,即东部轻工业,西部重工业,北部两者兼而有之。原则地说,在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不布设高耗能、污染相对大的重化工业,而以食品、纺织、机械、精密仪器仪表、电子等污染较小的轻工业和加工型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主要布局在西部沿海地区,形成别有特色的西部工业走廊。当然,在“东轻西重北结合”的总的原则指导下,实施环岛工业带布局,不应排除在重点建设南海西部工业走廊的同时,需要考虑东部甚至南部沿海的工业布局问题。按照传统的观点,以旅游为重点的南部地区一般不上工业项目,担心工业项目污染这块难得的净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工业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是以旅游业为主,具有山水甲天下美称的桂林,其整体经济实力却远远落后于以工业为主的柳州。根据海南临海型工业布局的设想,三亚及南部地区也可以上一些大中型现代工业项目,以与旅游业并行不悖的现代工业支撑起海南的南边天。一般地说,工业项目的污染程度是与其科技含量成反比的。因此,三亚及南部地区要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与海运区位优势,争取上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大工业项目,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实力,促进农业、旅游、贸易的大发展。
二、海南新兴工业省的目标和起点问题
海南建省八年多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起点低、目标高的矛盾。不断前进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现在,以建设新兴工业省作为海南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矛盾仍然是起点低、目标高的问题。
从起点看,海南工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工业以资源加工型,特别是农业原料加工型为主,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61.3∶38.7;劳动密集型工业约占70%,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约占30%,两者的比重与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5∶5的水平相距较大。产品以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为主,制成品少。这些都表明,海南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全国多数省份,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
(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突出。1995年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4%,而全国平均为42.8%;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和人均工业增加值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工业体系有待完善。工业行业小而且门类不够齐全,基础工业、原材料和加工业都比较薄弱,行业之间、产品之间关联度低,协作配套能力差;工业结构也不够合理,原料生产和初加工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3)企业规模小,效益较差。1995年全省乡以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仅相当于全国平均规模的约6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不够理想。(4)工业发展很不平衡。原有工业主要集中在海口——琼山、儋州——昌江、文昌——琼海沿海地带。中部山区市县工业规模很小,难以带动广大农村脱贫致富。
从目标看,海南工业在今后15年的发展目标上是比较高的。其主要目标是:(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4%提高到2000年的20%以上和2010年的30%以上。(2)工业结构优化。要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基本适应海南外向型经济需要的工业结构,使工业内部的比例比较合理。(3)工业布局趋于合理。要逐步形成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中心,以公路干线为发展轴的工业发展格局。(4)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到2010年,海南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能达到或超过全国先进水平。(5)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社会效益。达到以上目标的要求,标志着海南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海南实现工业化,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并带动农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为了解决以上起点低、目标高的矛盾:第一,要创建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挥其市场主体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主体中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有效供应的主要提供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建设海南工业省,应根据海南的优势来创建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现代大工业,尽快解决海南大中型企业少,工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突出的问题,并使新创建的大中型企业率先成为效益淹、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设新兴工业省中发挥骨干作用。第二,要把工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海南工业发展能不能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战略性转变,最终将取决于科技进步的进程。建设海南新兴工业省,要从高起点上迈步,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武装工业部门,这对于节约利用资源、降低物质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三,深化改革,从结构优化中求效益。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坚决关停并转一批耗能高、浪费大、质量低、效益差的企业,使这部分生产能力向海南经济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优势企业转移,从而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从结构优化中求取效益。第四,加强领导,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一支“四有”的干部和职工队伍。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的事业必定成功的根本保证。建设海南新兴工业省,实现海南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归根到底,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依靠广大职工、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和企业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的“四职”教育,培育具有本行业或本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要尊重广大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保障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这是我们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政治优势,是几十年积累的宝贵财富。
三、大中型骨干企业与小型企业的关系问题
“抓大放小”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思路和政策,它指的是抓好国有大企业,放活小型国有企业,是我们推进企业改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主要着力点。然而建设海南新兴工业省,却要按照“抓大抓小”的思路进行,即省里要抓大中型工业项目上马,各市县要抓小型国有企业搞活。
首先,建设海南新兴工业省,必须创办一批现代化、高技术、高水平的大型骨干企业。这是因为:(1)大型现代企业是海南构造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撑点。(2)大型现代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能力,能够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大型现代企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大。(4)大型现代企业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发展现代大工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创造海南经济发展后发优势之所在。海南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现代大工业。
其次,建设海南新兴工业省,不应忽视原有的工业基础。要抓好小型国有企业,搞活原有的国有企业。国有小型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市场、为民服务、增加税收、创汇、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及稳定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际上看,现代经济并不排斥小型企业,各个国家企业数量居多的都是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也是小企业。在我国近6万家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9成,职工占6成,是全国2000多个市县经济的主体。抓好国有小型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有小企业既缺乏大企业雄厚的生产实力,又没有乡镇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亏损面大,负债率高,资产流失多。但国有小企业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包袱相对轻,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浅,产品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小,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改革操作起来相对简便,有条件先行一步进入市场。同时,国有小企业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具有改革的动力。
由上可知,建设海南新兴工业省,要“抓大抓小”,双管齐下。“抓大”,就是加大投资力度,创办大型现代企业或企业集团,补救海南缺少大型骨干企业之不足,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有效地带动一大批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对贫困企业的调整余地。“抓小”,就是抓好、搞活国有小企业,主要成为各市县工作的重点。抓好一批具有活力的国有小企业,既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精力,重点支持优势企业,也可以建立和形成为大企业配套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同时,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市场活力,减轻大企业的负担。“抓大抓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们有机结合,形成企业共生体,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牢固基础。总之,“抓大抓小”的思路和决策,将为海南建设新兴工业省开辟新的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