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种“文体意识”教学——我上《说“屏”》这一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上论文,文体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意识论文,这一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缘起]
《说“屏”》这篇只有900来字的文章看上去通俗易懂,笔者平时也观看过和读过不少上《说“屏”》的录像和文本课例。有像读文学作品那样教学的,有把它当宣讲“屏风”知识的知识短文来教学的,至于把它读得不知道要读出什么来的阅读教学就更多了,独缺把它当文章——当一般文章来读的教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教科书编者到全国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没有搞懂《说“屏”》是篇什么文体的文章,文章体例弄错了,当然就无法读懂了。如果从文体人手,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此文是通过演绎来阐释自己的主张的一篇建筑方面的美学小品文。弄清楚了这篇小文章的文体,要读懂就不难了。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给大家上《说“屏”》,昨天我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不知同学们有没有预习过?
生(全体):预习过了。
师:如果在预习时对字词句方面有问题,请大家提出来。(大部分学生埋头阅读课文并做记号。)如果暂时还没有问题的话,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了?(有学生点头,有学生抬头。)读完了,请哪位同学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点什么?
生1:主要说明屏的实用功能、屏的种类。
生2:从实用的角度介绍了有关屏的专业知识和使用上的讲究。
师:读得好,有感受,两位同学也都说得有些道理,还有同学要谈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了?没有了的话,那就由老师来问了。我们这单元学的全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生(全体):说明文。
师:这单元全是“说明文”。(板书:说明文)那么“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哪大两类呢?
生: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教师板书:说明文:说明事物、阐述事理)
师:对。不过老师把说明事理叫做阐述事理。那么《说“屏”》属于哪类说明文呢?
生(全体):说明事物。
师:说明什么事物?
生3:说明“屏”这种事物。
师:那就请同学们先把课文第1段读一遍。(生读课文。)
师:请哪位同学说说,这一段在说明“屏”这种事物的什么呢?(学生急速浏览课文,长时间思考。)
师:同学们,会不会是你或教学辅导用书上错了呢?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呢?(学生静悄悄地阅读教学辅导用书。)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篇文章是在阐述事理而不是在说明事物?如果你同意是阐述事理,请你在文章中找一找文章要阐述什么事理。(学生浏览课文,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4:(读课文)“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教师板书:功能 美感相结合:在“巧”)
师:那么“我们的先人”是怎么做到“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呢?(生浏览课文。)
师:我们来把课文第2段读上一遍。(学生集体读课文。)
生5:(读课文)“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在你读的这段文字中,哪些是说屏的功能,哪些是说屏的美感呢?
生5:“起分隔作用”是功能,“艺术点缀”是美感。
师:除了“起分隔作用”这个功能外,屏还有什么功能?
生6:挡风。
(板书:功能:分隔、挡风空间流通美感:艺术点缀有诗有画相结合:在“巧”)
师:对,还有挡风的功能。那么功能与美感又是如何结合的呢?
生6:“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这就是“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全部了?(学生浏览课文。)我们用老办法把课文读一遍。(学生读课文。)
生7:“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了。”
师:这句怎么说“功能与美感相结合”做到了一个“巧”字呢?
生7:屏分隔了室内室外、厅前厅后,但在空间上还是流通的,有人可以躲在屏后望一下。
师:分析得比较到位,有独立分析能力,好!读到这里,我要给大家说一件事儿,任何“大家”的文章语言都是协调的。如前面的“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的“我们的先人”,那么后面也一定要有语言相照应,是哪些词语呢?
生8:“小时候”、“旧社会”、“古代”、“古时”照应“我们的先人”。
师:找得很对。还有漏下的吗?
生9:“过去”。
师:我们讨论一下“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这一句作者原文是“屏有室内室外之分”,课文第2段讲室外,第3段讲室内。可是现在被教科书编者一改,我每次读到这里,思路就断了,不连贯,不够协调了。仔细看看,老师分析得有没有道理。(学生思考。)我们另外来看看这第3段阐述的内容与“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有没有关系?(学生继续思考。)那我们就把课文来读一遍。(生读完课文,没有人举手。)
师:这段比较难分析一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先人在制作安放屏时,做到分别雅俗并根据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来制屏和置屏,从而体现出制作和放置屏的“巧”,也即同样在雅俗与经济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做到功能与美感的结合。有没有道理?(有学生点头。)
师:讲完了第3段,前面三段都讲“从前”,请看课文第4段,这段在时间上讲什么时候的?(学生阅读课文。)
生10:说现在。
师: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
生10:近来。
师:近来怎么样?
生10:(读课文)“近来我也很注意屏的应用,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师:你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一下。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11:“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师:对呀!就是说近来的人们在制作和使用屏时有没有做到“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生11:没有。“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师:为什么勾不起作者的诗意呢?(学生浏览文章并思考。)我们就用老办法,读课文。
生12:“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生读时教师一边板书:
过去(先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做到了“巧”,富有诗情画意。
现在(近来):功能与美感没结合: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师:那为何要加上“似乎”呢?
生13: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师:你的分析当然不错。但能不能分析得更“个人”一点。比如我认为美的,有可能你认为不美;而你说美的,可能我觉得不美,美这东西没有办法证明,只能阐释。
(教师板书:解决“信”的问题:证明。解决“知”的问题:阐释。)
师:你不信让你“信”,要用证明文来证明。你不知让你“知”,要用阐述文来阐述,也就是我们教科书上说的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和“说明”。用了“似乎”说明作者——
生14:作者对近来见到的屏“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分析只是个人的意见,虽然可能是对的,但也可能有人表示不同意,所以加上“似乎”以示是个人感觉,表示不完全确定。
师:你的分析很有“个人”味。也就是说,现在的人们制作、使用屏只看到了屏的实用功能,而完全忽略了屏还有审美作用。依照作者的话来说近来的人们只把屏当作什么来着——
生(大部分):活动门板。
师:“活动门板”与“屏”有什么不一样?
生15:“活动门板”只能挡风,没有美感。“屏”既可挡风,又能隔断空间,还有审美作用。
师:那么作者认为屏要怎样使用才能产生美感呢?
生15:“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很好。也就是要做到像古人那样的——
生(全体):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师:对。我们再来分析题目,为什么作者用“说‘屏’”为题而不用“说‘屏风’”为题呢?作者除了课文开头一句说“‘屏’,我们一般都称为‘屏风’”中提到“屏风”一词以外再也没有使用“屏风”了。请特别注意“我们”和“一般”。
生16:叫“屏风”似乎也只是用来“挡风”的了,而“屏”除了可以挡风外,还有美感。
师:说得很好。“屏”除了挡风的功能,还提升我们的审美趣味。但我们中的“一般”的人都只把屏看作是屏“风”用的,除此以外,一般人就想不到屏的其他用处了。即使只照课文的说法,屏其实除了挡风的实用功能和给人美感以外,还有一个实用功能呢?(生浏览课文。)
生17:起“分隔”的作用。
师:所以把屏叫做“屏风”好还是叫“屏”好。
生(全体):“屏”好。
师:对。用“屏”比用“屏风”还好在哪里呢?
生18:屏不仅仅是挡风用,还有分隔功用,“屏”还是富有诗意的名字,可以起审美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为什么作者要在开头写童年在庭院纳凉时听母亲背诵唐人诗句的经历?
生18:照应前面的“诗意”。
师:你的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是不是也为后文在作铺垫呢?我们不能只考虑文章照应前面,我们也要考虑文章照应后面。(生思考较长时间,没有人举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作者童年的这段经历,由于长期诗意的熏染,作者获得了对屏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直觉,也就是作者对屏只要瞄上一眼就能知晓它美与不美,微妙不微妙。如果不讲这段经历,别人就会责问,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屏风”制作安放得不好呢?所以这段占全文将近三分之一的文字一定不能少。除了照应前面,更是为后文“聪敏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作铺垫。
师:分析完了课文第1段后,我们来阅读最后一段。(生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段作者想说什么呢?
生19:总结归纳上文,说“屏是真够吸引人的”。
师:上面一段刚说了近来的屏勾不起我的诗意,这里马上就归纳“屏是真够吸引人的”,不合文意啊。
生20:是作者提出希望。
师:提出什么希望?
生20:“聪敏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
师:对。但是,“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是不是多余的话呢?(学生沉默不语。)我们还是要从“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
生21:老师,“文化休憩”什么意思?
师:很好!会提问就很好。所谓“文化休憩”,就是在屏的制作设置上,要少考虑一点实用功能,多想想屏的美感作用,多考虑屏的审美趣味,也即要在多注意美感作用上考虑。下面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屏是真够吸引人的”是照应哪里?
生22:我想是照应开头一段,因为第1段中有句“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师:对。也照应开头的“诗意”一说。文章就要这样做到前后照应,感情还要不断回环往复,前面说过了,后面还要用不同的文字或不同的话重复几次,但说的却是同一个意思。
师: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目的达到了吗?
生23:作者的目的是“聪敏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目的还没有达成,因为他说:“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师:分析得很到位。文章读完了,也分析好了。
师:今天,阅读《说“屏”》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很有成就,我们推翻了教科书编者的观点,有了自己阅读的切身体会。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不是说明一个事物“屏”,而是阐述事理,阐述关于“屏”如何才能做到“功能与美感”相结合和如何才是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道理。文章第1段是作者先向读者讲述自己对“屏”的美感体悟的一个人生历程,然后提出要阐述的问题;第2、3段阐述古代人如何让“屏”做到了功能与美感的“巧”结合;第4段则是作者发现现在建筑中的“屏”的“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缺陷,并且为提升现代“屏”美感出谋策划;最后一段则是作者提出希望,希望现代人有超越前人的创作。
还有,作者为何要在开头讲述这么一段童年经历呢?原来作者是在为后文的阐述作铺垫,如果没有作者对“屏”美感的几乎是本能的直觉,那么他就不可能发现现在建筑中的“屏”的“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缺陷。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才能提出自己的正确建议。
我们还读出了作者用“说‘屏’”为题,而不是以“说‘屏风’”为题的原因。因为用“屏”字高雅有诗意,用“屏风”一词就只是把它当作挡风工具用,粗俗少诗意,所以作者坚决只用“屏”而不用“屏风”一词。我们学完了,不知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2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怎么理解?与后面“文化休憩”有什么联系?
师:“闲倚画屏”写出屏的美感作用,就为了欣赏美。“抱膝看屏山”是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抱”着“膝”“看屏山”也就是在欣赏“屏”之美,在参悟,美需要参悟。要我们少些实用考虑,多从审美上想问题。
生25:老师,你说“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原句是“屏有室内室外之分”,其实第2段还是讲到了室内的:“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就讲到了室内。
师:提得很好,质疑老师的解读。有可能是老师解读出了问题,或者作者也有疏忽。能提出问题就好。
生26:第3段中为什么要用“锦屏人”来代替“闺中女郎”?
师:问题问得很好。这个问题最好得问《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只是他已经去世将近400年了。董老师也查了一些资料,依照我个人的理解是古代屏上画的多数是美女,而且是年轻美女和少女居多,所以古代人就用“锦屏人”来代替“闺中女郎”。(下课铃声响起)还有人要问吗?
生27:我认为文章不是围绕“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来阐述,而是围绕“聪敏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展开的。
师:你的质疑很好,但我认为“聪敏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是作者提出希望,是由围绕“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来阐述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围绕它展开的主题。请你下课后再仔细想一想,我们再讨论好吗?(生点头。)
生28:我认为第3段没有围绕“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来说。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好,老师也一直为这一段而苦恼,(还有学生在举手,但离下节课上课只有4分钟了,学生还得回到自己的教室去上下一节课。)我们下课后有时间再讨论,好吗?我知道同学们还有许多问题想问老师,但你们还有下面的课要上,今天我们只能到这儿了。还有问题,请你记录在书上,可以转交,也可以自己来我办公室和我讨论。下课。
[思考]
语文应该包括“语”和“文”两个维度,但只要我们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其实,除了少数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从“语”的角度在语文课堂上展开教学外,大多语文教师都把语文课上成了以“义理”为本位的“思想品德”课,这应该是有目共睹的普遍现状。
如果说文学作品一般要从“语”的维度上去品味的话,那么,对于一般文章就不能这样阅读,而应该从“文”的维度开展教学,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浪费我们的宝贵时间去品那些不是很高明的写作者的文章语言,我们只要能读懂就可,可惜我们许多教学实际中,也在做着本末倒置的安排。
要开展阅读教学,必要的语文文体知识还是不能少的,一说到语文知识,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马上想到的是陈述性语文知识,当然这也是必需的,比如我就在这节课里用到了“说明文”分“说明事物”和“阐述事例”两类的分类方法知识,但除了陈述性语文知识外,我们更需要程序性和策略性语文知识,即阅读的图式,而且这是种隐性的知识,是无法直接通过告知让学生学会的,只能通过教学实际中的反复操作才能让学生学会。
在这节《说“屏”》课上,我从阅读“文”的方式方法切入,想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一般文章,为纠正那种不正常的阅读教学现状做点实践工作,这节课就是依照这样的思路完成的,但我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事后调查没有全懂的学生还是相当多,那是因为学生还缺少整体的文体阅读训练,也没有达到掌握阅读图式的一定的阅读量,因此也就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解决所有问题,我将努力继续我在这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