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人文化对泰国社会的影响
玉 妮※
摘要: 历史上,中国与泰国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十分频繁,有许多华人移民在泰国居住。华人文化不但得到了泰国政府和民众的接纳和包容,也对泰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有不少泰国华人还与中国祖籍地保持着联系,他们也是中泰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要的民意基础。
关键词: 华人文化;存在形态;泰国主流社会;融合;影响
中国与泰国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从中国汉朝时期开始,中泰两国就有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往来,中华文化开始进入泰国。700年前,在泰国素可泰王朝时期,开始有华人移民到泰国居住。之后,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中国沿海省份的商人移居泰国,他们将带去的中华文化与泰国文化相结合,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泰国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泰国华人文化。如今,华人文化不但影响着泰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为中泰友好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中泰文化交流以及中泰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民意基础。
一、华人文化在泰国存在和传播的载体
据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生活在泰国的华人已超过900万人,约占泰国人口的14%,华人人口占国家人口比例在世界上排第3位(第1位和第2位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从广义而言,在泰国居住的华人群体有3种类型:第1类为华侨,即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居民;第2类为华裔,是在泰国出生的华侨子女,持有泰国国籍,但是还保留着中国的生活方式;第3类则是泰籍华裔的后代,他们的姓名、使用语言和生活方式等已经基本泰国化,可以说是拥有华裔血统的泰国人。这些泰国华人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其中,早期移民以广东、福建和海南籍移民为主,还伴随着广西和云南移民,现在也有许多来自中国全国各地的新移民到泰国做生意和生活。他们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不断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保持着独特的华人文化。此外,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的设立给泰国带来了丰富的中华文化。
(一)华人宗亲组织
早期移民的华人在泰国落地生根后,逐渐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中国人自古以来宗族观念深厚,到了泰国这个陌生的环境,便形成了以姓氏为主的宗亲联合体。成立这种以姓氏为主的宗亲联合体是为了在某个地区更快地发展某种职业,使自己能够迅速在陌生的环境中安身立命,并给予宗族成员更好的经济支助。19世纪末,移民到泰国的华人就开始以宗族为单位成立侨社、宗亲会和宗族自治会等组织,以办理宗亲福利、守望相助为目的。二战之后,这些宗亲组织有很多都转变为公司,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它们虽然冠有“公司”之名,本质上却依然是具有同族相助目的的宗亲组织。例如,泰国丘姓华侨成立“河南丘氏有限公司”,其公司制度中就提到:“凡属吾丘氏血统,不分畛域,不论老小,均可参加股份。”这些由宗亲组织而成立的公司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推动泰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泰国的华人宗亲组织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按期举行各种活动,主要举行的活动有以下几类:
1.建造宗祠
在泰国,可以说是“五步一庙,十步一祠”。不仅佛教寺庙为数众多,华人宗祠也随处可见,大多数建筑风格带有浓厚的中国潮汕和闽南地区特色。宗祠是泰国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宗亲组织都会在成立初期把建造宗祠作为重要的目标。每个宗祠都设立有管理委员会,定期投票选举理事会成员管理宗祠的各种活动及设施维护。建造宗祠的资金来自宗祠内祖先牌位、长生禄位的收入和同姓华侨的捐赠等。
华人宗祠相当于本姓氏宗族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不但供奉传统道教神明和祖先牌位,还根据宗祠规模大小设有办公室、礼堂、图书馆、会客厅和一些康乐设施等。一些宗祠下设善坛,善坛又有养老和收敛等各种公益场所。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宗族内的重要日期,宗祠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和施斋活动,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当地有不少泰国人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华人的传统节日活动中来。
宗祠作为华人文化的载体,是华人文化意识的物化形式,它展现了泰国华人的中华文化根基,是泰国华人进行信仰传承、宣扬伦理家风、传统美德的重要精神场所,在精神上起到让泰国华人团聚族人、缅怀祖德、教化后代的作用,不但客观地保存了华人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地融入泰国民间社会,与泰国当地文化相结合,获得泰国人民的认同和接纳。
2.祭祖“寻根”
符合择水而居这一常规分布的遗址有五福、滕家岗、胜合、北岗、前五家子、霍托气、后五家子、大阿拉街等处遗址以及胜合、头站、霍托气等处遗物点。
祭祀祖先也是泰国华人宗亲组织的一项重大活动。每年,泰国各大姓氏的华人宗亲组织都会在本家宗祠举行盛大的祭祖庆典,他们祭祀的对象通常是本姓氏宗族中的伟人。例如,泰国郑氏宗亲会祭拜的祖先主要是其始祖郑桓公、郑子产以及郑成功和泰国郑信王等,祭祀流程沿袭中国的祭祀传统,过程非常仪式化、流程化。祭祀庆典的参加人数往往多达几千人,这无形中促进了泰国各地同姓宗亲的交流和来往,增强了泰国华人对其祖先的认同感和对宗族历史的自豪感。
除了在泰国的本家宗祠内举行祭祀典礼,泰国的华人宗亲组织还会不定期地组织其成员回到中国的祖籍地举行祭祖活动,同时捐资帮助中国祖籍地家乡的建设,例如扩宽道路、建造校舍、修建运动场所及建立助学基金等。笔者曾在2014年的归国航班上遇到泰国谢氏宗亲组织约50人回中国海南家乡祭祖,他们当中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无一例外地戴着绣有“谢”字字样的小红帽。据了解,泰国谢氏宗族每隔两三年就会组织其成员回到中国祖籍地祭拜。
在泰国颇受争议的前总理他信·西那瓦和英拉·西那瓦兄妹在2019年1月也回到其中国祖籍地——广东梅州丰顺县祭祖,受到了梅州邱氏宗亲的欢迎。他们并不是在政治失意后才回到梅州,而是在任时就开始定期回到中国祖籍地祭拜,2019年已是他们第3次返回中国祖籍地祭拜。泰国华人企业家、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陈汉士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坚持回到其中国祖籍地——广东汕头市大坑村祭祖,捐资为家乡修建道路、资助乡亲。
2007年起,泰国广西籍侨团就开始组织泰国华人青少年回到其中国祖籍地——广西玉林容县省亲,让他们与当地的孩子一起上课、生活,了解祖籍地的点点滴滴。从2012年开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还举办了泰国华裔青少年“壮乡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每年组织约50名泰国华裔青少年到中国广西靖西、大新和武鸣等壮族聚居地与当地青少年联欢,拉近中泰两国青少年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交流和理解。
泰国华人的这些返乡祭祖“寻根”活动表达了海外华人对中国祖籍地和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关爱之情,无形中也促进了中泰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往来。
3.加强与世界同姓宗亲组织的联系
泰国与中国一样,主体民族都是农耕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泰国民众也形成了自己的农耕智慧。泰国与中国广西、云南等地地缘相近、气候相似,华人移民为泰国带来了中国的甘蔗种植技术、蔗糖制作技术、碾米技术、胡椒种植技术和烟叶种植技术等,这些农业生产技术与泰国本土的农耕技术相结合,促进了泰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泰国社会的进步。至今,中国壮语和泰语中还有非常相似的农业谚语。
4.为宗族内的优秀年轻人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
泰国华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尤其是在华人聚居区,华人节日气氛十分浓厚,对居住在周边的泰国当地民众影响很大。尤其是中国春节已成为泰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期间的欢乐氛围弥漫在泰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春节的唐人街是曼谷最热闹的地方,舞龙、舞狮子、贴对联、挂中国结和赛神等活动会持续整个春节期间,不管是华人、泰国人还是东西方各国游客,都会穿上喜庆的红色衣服,加入这欢乐的节日气氛中,让唐人街成为欢乐的海洋;泰国各地的华文学校也会组织师生举行春节活动并放春节假,中国的一些民间友好组织也会到泰国举行庆祝春节的文化交流活动。
5.建设公益设施,开展公益活动
许多泰国华人宗祠下设有公益机构,如善坛、养老院、收敛所和体育馆等,由宗祠理事会负责管理。有些宗亲组织还开办了幼儿园、学校、医院和救助中心等机构,这些公益机构不仅面向同姓华人宗亲,也面向泰国当地全体社会成员,他们可以就读华人开办的幼儿园和学校,可以到华人开办的医院就医,并可以与华人一同享受到同样的入学和就医等福利。每所华文学校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中文课程,每到中国传统节日也会全体放假,这无形中就扩大了华人文化在泰国当地的影响力。善坛还会召集泰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组成公益组织,负责学校上下学期间的交通指挥、突发事件处理和事故抢救等工作,这无形中也促进了泰国当地社会的稳定及治安的维持。泰国人普遍认为,每当有突发事件或交通事故发生,华人宗亲组织善坛的车辆会比官方的警车和救护车更快速地到达事故现场、实施更有效的救治,因而受到泰国人民的广泛欢迎。这些华人宗亲组织设立的公益机构和公益组织也体现了泰国华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华人同乡会
泰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跟它关系密切的语言有老挝语、缅甸的掸语以及中国的壮语、傣语等。这些语言有同源关系,所以,不少泰语单词跟中国的壮语、傣语相同或相近,越古老的词汇越能体现出这种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几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外来语的现代借词,因此逐渐产生较大差异。泰语中的借词主要来自巴利语、梵语、汉语、柬埔寨语、英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吸收了汉语词汇和华人移民所使用的方言词汇,这些外来词汇丰富了泰语的词汇系统和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改变了泰语的语言特点。由于早期到泰国的中国闽粤籍和海南籍移民人口众多,带来了闽粤和海南的各种方言,如客家话、潮州话、海南话和福建话等。这些汉语方言对泰语影响很大,逐渐被泰国社会所接受,甚至融入泰语的词汇系统中,成为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尤其是在华人聚居的地区,汉语方言词汇在泰语口头用语中十分常见。据统计,现代泰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大约占外语借词的15%。尽管这些汉语方言借词在泰语中只存在了一二百年的时间,但使用频率很高。泰语中的汉语借词多为名词或行为动词,基本上是口语而非书面语,如粿条(Kuitiao)、豆腐花(Taohuai)、草果黑凉粉(Chaokuai)、荔枝(Linchi)和商行(Hang)等。
勿洞市泰国广西会馆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泰国华人地缘社团。勿洞市是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吉打州毗邻的一个边陲重镇,居住在那里的华人约有14万,其中有65%是广西籍① 1989年统计数据。 ,以从事橡胶产业为主,此外还经营旅游业、娱乐业和酒店业等。所以,勿洞市被誉为泰国的“广西村”。1979年,当地200多位广西同乡组织成立勿洞市泰国广西会馆,下设奖学基金会和青年团等,其宗旨是团结同乡、提倡教育事业、谋求会员福利、发展经济以及与政府和各社团合作推广公益事业等,各项活动均不涉及政治。会员享有住院医药费补贴、过世者家属抚恤金等福利。勿洞市泰国广西会馆还多次邀请广西侨务工作者赴泰国访问,在不断努力发展壮大会馆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祖籍地的联络。1941—1942年泰国被日军占领期间,泰国勿洞市的广西籍华侨华人积极参加泰国反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等抗日组织的活动,在泰国抗日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华人同乡会本着联络乡谊、热爱故土、敬恭桑梓、协助同乡、中泰亲善等宗旨,以商业活动为主,同时也进行救助、扶贫、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慈善、公益事业。如今,华人同乡会的活动范围也不仅局限于服务华人乡亲,而是与泰国社会融为一体,服务面向所有的泰国民众,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华人同乡会之间的联系,逐渐发展成为多元的现代化国际社团组织,一方面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促进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和谐发展。
(三)华人商会、工会
泰国华人商会出现的时间很早,泰国中华总商会早在1910年就已经成立。华人商会、工会最初是为了让早期的旅泰华侨加强联系、互助合作、共同拓展业务而成立的商业团体,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泰国规模比较大的华人商会有泰国中华总商会、泰华进出口商会、泰国华人青年商会、驻泰中资企业商会、泰国华人投资总商会和泰国中国商会等。华人工会则是在泰国工商总会之下以某种行业为单位形成的商贸组织,如泰国米业工会、暹罗五金公会、泰国木材出入口工会、泰国金商工会和泰国塑料厂商工会等。这些商会、工会发展至今,不仅是泰国重要的华人商业组织,同时也肩负着拓展中泰经贸往来、促进中泰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国际社会、为新华侨争取权益以及培养新一代华人社会接班人等使命。
其中,泰国广西总商会是一个新兴的同乡会组织,其办事处设在泰国首都曼谷,理事和会员都是广西籍的新老侨民及驻泰的优秀企业家和商贸精英,成员组成以广西新移民为主。泰国广西总商会与其他许多泰国华人老商会不同,这是一个不受宗族限制的新平台,不仅为许多到泰国发展商贸的广西新移民提供及时的帮助和交流的机会,还反哺家乡,为广西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近年来,广西籍泰国华人纷纷回到广西家乡投资,支持家乡经济发展,为广西引进了药业、渔港、码头、桥梁和公路等多个外资项目。此外,这些广西籍泰国华人还向家乡捐赠,如为广西遭受洪涝灾害的民众募捐善款、表示慰问,等等。
(四)孔子学院等汉语志愿者组织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学习汉语成为一股世界热潮。中国官方和民办的多个汉语教育机构纷纷向世界各国派出汉语教师,其中最主要的汉语教师派出机构就是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以及正规汉语教学渠道。2006—2019年,泰国共成立了15个孔子学院和20个孔子课堂① 孔子学院是开设在大学中,针对大学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汉语教育的机构;孔子课堂则是设置在小学和中学中,面向中小学生的汉语教育机构。 ,并派出大批志愿者教师。这些志愿者教师以3年为期限,在泰国各个学校教授汉语,成为一个独特的华人群体,其中有许多人因为对这项事业的热爱而留在泰国,继续从事汉语教育或者转行从事其他职业,成为泰国新华侨。他们为泰国带去了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为泰国华人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内涵。
二、华人文化与泰国社会的融合
按照省委、牡丹江市委的部署,林口县委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出“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工作促进、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思路。为实践这一思路,林口县委组织部探索“三乘三”工作法,切实把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带到贫困群众家中,做到了“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
(一)语言文化
泰国华人同乡会是泰国华人社会中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组织,为泰国华人社会各项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以及促进中泰两国人民在经贸、文化、教育、医疗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很大贡献。同乡会以地域为单位组成各类会馆,其地域涵盖范围有大有小,有以省为单位的同乡会,如浙江会馆、广西会馆、云南会馆、台湾会馆、海南会馆、福建会馆和四川会馆等;有以市为单位的同乡会,如潮州会馆、普宁会馆和广肇会馆等;有以县和城区为单位的会馆,如潮安会馆、丰顺会馆和饶平会馆等;也有以族群为单位的会馆,如客属会馆等。
(二)饮食文化
近年来,传统泰式餐点在中国悄然风靡,然而,在泰国街头常见的饮食和小吃却有许多是由华人移民带来的中国风味。这些华人移民带来的饮食融入了泰国特色,被泰国民众广泛接受,成为泰国人的日常饮食,如海南鸡油饭、猪脚饭、粿条(米粉)、粉丝汤、面条、豆浆油条、姜糖水豆腐花、烤鱼丸和猪肉丸、草果黑凉粉等,这些饮食和小吃如今还沿袭着早期华人移民的贩卖方式,没有固定店面而是流动摊点,只用一辆小推车沿街叫卖,一般由中午营业到深夜。泰国人大多不在家做饭,这些饮食摊点是他们一日三餐的首选。在泰国的曼谷等大城市也有许多中餐馆,尤其是在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区。这些中餐馆多为华人开设,多为江浙菜、粤菜和云南菜。
随着中国新移民的增加,一些泰国餐馆的老板也会根据顾客口味进行菜式改良,如在泰国菜的基础上做一些西红柿炒鸡蛋和老友粉等中国各地的经典菜式。
泰国当地的传统吃饭习惯是席地而坐,以手抓饭。现在,泰国大部分地区的民众也已经开始用碟子盛饭,用勺叉和筷子进食,这明显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泰国人所说的“中国桌”在泰国是一种比较高规格的、体面的宴会形式,即像华人那样围着铺有红色桌布的圆桌吃饭,这种宴会形式已在泰国广泛流行开来。
(三)风俗文化
习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认识文化的重要途径。华人移民与泰国当地民众往来交流、通婚杂居,必然会将自己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带入泰国社会,逐渐与泰国风俗文化相融合。
郭施亮(财经名博,职业投资者):2019年到底是炒房还是炒股?从实际情况出发,虽然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稳中有升的预期,但考虑到价格风险、流动性压力以及政策不明朗等因素,实际上对于房地产的投资也应该趋于理性与谨慎。至于股票投资,笔者认为,可能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表现,而对于2500点附近乃至以下的A股市场,实际上无需过分恐慌,当市场估值水平以及平均价格水平得到大幅压缩之际,或许更有利于提升市场自身的投资吸引力,同时也为以后股市的回升创造出更好的发挥空间。
1.古代泰国历法借鉴了中国的干支纪年法
Buckling Impact Analysis of Cylinderial Shells with Opening and Reinforcement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HU Fuquan,LI Pengfei,HE Zheng(60)
(1)初配母猪情期受胎率:采用人工授精为83%,采用自然交配为78.42%,差异显著(P<0.05)。
泰国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干支纪年方式很早就通过广西和云南的壮傣先民传入了泰国。1292—1518年,在泰国北部发现了20块素可泰石碑,其中有7块石碑的碑刻内容包含中国的干支纪年法① 冯丰钜(Udom Tongcumpdung):《汉泰语音义近似词的分析比较》,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据考证,这些石碑上的干支纪年法与中国广西壮侗语系少数民族以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所使用的干支纪年方式完全相同② 马树德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泰国的十二地支名称与中国的完全相同,还直接借用了古代汉语用来称呼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某些读音,例如子、寅、卯、辰、巳、未、申、戌、亥、己、庚、癸这12个字音很明显地是来自于古汉语,还有另外9个字的读音也与古汉语有直接联系。可以推断,古代泰国的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中国的干支纪年法。至今泰国历法已历经几次变更,目前采用的是佛历纪年③ 即以佛祖涅槃之年(公元前543年)为佛历元年。例如,公元2019年即为佛历2562年。 ,但来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概念在泰国仍然深入人心。
目前我国塑料管道已普及应用到建筑给排水,供暖,城市中低压燃气输送,农村沼气燃气输送,市政给水、排水、排污,农村饮用水安全,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以及农业灌排、电力、通信、工业、矿山、渔业、造船等许多领域。市政及建筑给排水管道和农用(饮用水、灌排)管道仍是塑料管道的主要应用方向,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城市非开挖施工、工业、通信、电力、矿山等行业的应用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2.华人的宗教信仰在泰国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历史上华人与泰国当地民众长期友好相处、世代通婚,华人文化与泰国本地文化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在泰国,在语言、饮食、生活习俗、日常用品和建筑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华人文化与泰国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
泰国被誉为“黄袍佛国”,其主要宗教为上座部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此外,泰国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宗教。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多崇拜鬼神,中国的道教、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也存在于泰国华人社会中,虽然所占比重不到1%,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截至20世纪末,泰国有规模较大的道坛或庙观9座、道士5000余人。泰国从南到北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本头公妈”庙④ “本头”原是中国海南地区一个古地名,“公妈”则是海南民众称呼“城隍”“土地”等社稷神灵的尊号。“本头公妈”庙祭祀的是代表故乡本土的神灵,成为海外华人思念故乡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护佑,是泰国华人共同崇拜的神灵偶像。 以及各类与海洋有关的道教神仙庙,如哪吒庙、八仙庙、南海观音庙和天后宫(妈祖庙)等。这些道教庙观由华人理事会管理,较完整地保存了吃斋、祭祀、戏剧和还愿等文化风俗,一直传承至今。其中,戏曲、戏剧内容复杂繁多,包括春节“祝福戏”、九皇斋节“吃斋戏”以及年末“谢神戏”等。平日多是华人前去祭拜、参加活动,举行某些仪式和赛神活动的时候,也有不少泰国当地民众参与进来。据了解,前去华人道教庙观参拜的泰国当地民众中,有小部分认为华人在泰国所获得的成功是来自这些神灵的保佑,只要参拜这些神灵,自己也会像华人一样兴旺发达,便也开始加入华人的宗教信仰活动中,开始祭拜道教神灵;而大部分泰国民众则是出于对他人信仰的尊敬,路过华人道教庙观也会顺便参拜。
生:第二幅图旋转后得到的图形是一个底面半径为6cm、高为8cm的圆柱加上一个底面半径6cm、高4cm的圆锥。
3.中国传统节日在泰国十分流行
大多数泰国华人宗亲组织都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为同姓的年轻后代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励其努力求学、力争上游。这种制度不但激励着泰国华人青年,就连许多非华裔年轻人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华人宗亲组织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一是培养了人才,促进教育发展;二是以遵从家风、道德为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一项标准,使教育向德智双全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道德引导作用;三是获得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华人年轻人可以在宗族祭祀中担任要职,并受到关于传统祭典礼仪的认识和操作等方面的专门训练,接受培养成为宗族栋梁,传承、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正逢泰国宋干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也在东南亚国家进行壮族“三月三”节日推广活动,其中的重要一站就是泰国。泰国中央电视台以及多家权威华文媒体推出了活动报道,当地舆论反响热烈。
等办完住院手续,一切安置妥当,天色已然渐黑了。可能是牙的因素,老婆的心情好了许多,甚至还有意想在晚上请王姐留下来吃顿便饭。王姐却婉言回绝了,这也间接地证实了我对她的第一感觉是对的。尽管有可能是牙,但毕竟现在还不能肯定,哪能就这什么不识趣儿地留下打扰人家呢?直到等送走了王姐,老婆这才想了起来,这阵子光顾了忙了,竟还没抽出时间给姚琳琳和上官婉打电话。姚琳琳和上官婉儿的电话到是早就打过来了,只是老婆哪有时间跟她们多聊啊?
海尔方面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11月,海尔厨电市场累计增幅达48.91%;卡萨帝厨电累计增幅达190%;统帅厨电累计增幅达164%。身处行业寒冬期,海尔厨电为何能够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这是因为它在2018年加快完善成套化战略布局,成功将行业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此外,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包粽子、中元节祭祀、中秋节拜月和九皇斋节吃斋、赛神等都是泰国华人重要的节日习俗,每逢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泰国的菜市场和超市都会售卖相应的节日用品和食品,节日气氛随之增加。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快乐是养生的唯一秘诀。”有一件真事:“文革”中一位音乐老师和一位中文老师被下放到农村劳改,干一样的活儿——铡草。艰苦的劳动和精神折磨使中文老师去世了,而音乐老师过得好好的。
(四)农耕文化
泰国华人宗亲组织还不定期地与全世界同姓同宗族华人共同举行联谊会和恳亲大会,加强与世界各地华人宗亲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共同谋求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泰国各大华人宗亲组织陆续与全世界的同姓华人宗亲组织建立了联系,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开展跨国恳亲活动和商业合作。“宗亲”这一心理上的亲近感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群体突破国家间的文化隔膜,更有效地达到合作共赢。
(五)华文教育
1975年中泰实现建交后,泰国政府开始重视华文教育。1991年,泰国内阁放宽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政策,至此,泰国华文学校重新绽放光彩,纷纷重新开设汉语课程。泰国华文学校最初开设的华文教育课程是潮州话课程,用广东和福建两地的华文教材来教学。随着泰国华文教育政策的放宽以及2006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泰国的设立,由中国派往泰国的汉语志愿者教师逐年增多,中国北方籍志愿者教师的比重也日渐增加,泰国华文学校也开始进行规范的普通话教学。
随着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中泰两国的校际教育合作也不断增强。泰国华文学校与中国的多家高校和中小学签订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换教育合作项目协议。例如,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与中国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北部湾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每年进行交换生教育合作,还积极参加在中国南宁举行的广西教育展;中国广西华侨学校也与泰国汪南耶市签订了《华文教育合作协议》,双方在中泰文教师培训、互派留学生、华人青少年夏(冬)令营以及华文、泰文教育教材和教师交流等方面开展友好合作。
现在,泰国民众能接触到的不只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地方文化开始进入泰国,中泰两国的民间交流和相互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三、泰国主流社会对华人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泰国社会极具包容性。虽然泰国十分注重维护本民族文化,强调本民族文化体现了国格,是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根基① 已故的泰国国王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曾经说过:“维护文化就是维护国家。”参见余海秋:《泰国文化产业政策初探》,《学术探索》2013年第6期。 ,然而,泰国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让多姿多彩的优秀外来文化融入泰国社会,使之内化成为独特的泰国文化。
(一)泰国王室对华人文化的尊重和推崇
泰国华人由于各种原因在泰国侨居,他们艰苦奋斗、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很多人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华人的家教家风和优秀传统美德也在泰国受到王室的赞扬和肯定。泰国国王拉玛七世巴差提朴曾经说过:“华人与泰人可称亲族,泰国国内人民血统已与华人混合到不可分的程度。尤其是行政官吏,不论在职、不在职或已故的,都有华人血统,即连本人也有华人血统。”② 钟福安(Adisorn Wongjittapoke):《泰国华人社会的形成述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由此可见,华人在泰国不仅与当地民众关系十分融洽,也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尊敬。
每到中国的农历新年——春节,泰国王室成员都要到曼谷的华人聚居区拜年。尤其是与中国渊源深厚的泰国公主诗琳通,每逢中国农历新年初一都会前往曼谷耀华力路(Rd.Yaowarat,唐人街)主持春节庆典开幕式。泰国王室成员都会穿着喜庆的红衣红裙,以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诗琳通公主每年都会亲自主持春节庆典开幕式的祈福法会,燃点香烛、敬献花环、祭拜神佛,带领泰国总理等政府官员观看表演,并留下书法墨宝,表示对泰国华人以及中国人民的祝福。
春耕节也是泰国举国上下极为重视的一个重大节日。这个节日来自泰国的农耕文化,与中国广西壮族农历二月初二的“春社节”① 壮族“春社节”也叫“开耕节”,人们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以祈求开耕顺利,表示春耕的开始。 有相似之处。泰国的春耕节在每年6月举行,是一项宫廷大典,由泰国国王亲自主持,内容包括祭祀天神、犒赏耕牛、表彰农业大户等,祈求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中国广西壮族民众庆祝“春社节”相似,泰国民众在这个节日会敲打铜鼓,表示该仪式的神圣性。
此外,泰国王室在举行寿庆宴和功德法会等活动时也会借鉴、效仿华人的一些风俗习惯。
一个公式是真的,当且仅当,检查(Verifier)具有获胜的策略,然而一个公式是假的,当且仅当,失败者(Falsifier)具有获胜的策略,可根据策梅罗(Zermelo)定理中的“确定的博弈”推出。在赋值博弈中,逻辑常量转变为“有控制地表达”作为博弈行为的程序,类似于获得选择和执行一个开关转换。因此,在自然语言中,在使用者之间存在多主体的博弈代数。事实上,在博弈论中,通常是不完美信息:局中人不需要确切地知道他们在博弈树中的位置。在自然语言的量化中独立的“分支模型”(branching patterns)涉及通过主体的竞争对手选择的不完美信息[5]。
(二)泰国政府领导人有不少具有华人血统
在泰国,不仅商业界的许多成功人士是华人,他们对泰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政治领域甚至军事领域也都可见华人的身影。例如,在泰国古代史上建立吞武里王朝的郑信王(又名郑昭,泰国名达信,祖籍为中国广东汕头澄海)便是一位华裔国王。不少泰国国王都有中文名。例如,泰国国王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的中文名为郑固;拉玛十世玛哈·哇集拉隆功的中文名为郑冕。
6) 变更频度:Native程序很难实现在线更新,应用变更越频繁,越倾向选择能在线更新的开发模式,甚至是Web方式。
泰国的历任总理有华人血统,他们也都坦承这一点。例如,泰国第3任总理、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是吴姓广东潮州人;泰国第17任总理差猜·春哈旺是林姓,祖籍广东汕头澄海,1990年时还曾经亲自回澄海东里镇祭祖;泰国第21任总理班汉·西巴阿差祖籍广东汕头潮阳,中文名为马德祥;泰国第23任总理、泰爱泰党创立人他信·西那瓦及其妹妹——泰国第28任首相英拉·西那瓦祖籍均为广东梅州丰顺县,他信·西那瓦中文名为邱达新,英拉·西那瓦中文名为邱英乐,他们曾3次回到梅州祭祖;泰国第27任总理及泰国民主党主席阿披实·威差奇瓦是袁姓客家人;曾任泰国国会主席、副总理的巴实·干乍那越中文名为许敦茂,被称为“泰国的基辛格”,祖籍广东汕头澄海,等等。此外,还有多位身居泰国政界、商界要职的华人、华裔身上保留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积极融入泰国当地社会,促进华人文化与泰国当地文化的融合,推动中泰两国的民间交流和往来。
四、结语
华人在泰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中泰两国长期交流、交往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人从中国带去了生产技术和文化风俗,又积极融入泰国当地社会,与泰国当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泰国华人文化,在泰国社会中影响深远。华人在泰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推动了泰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中泰两国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民意基础。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非接触眼压(TX-F,日本Canon公司)及矫正眼压检查(ORA,美国Richard公司),电脑验光(kr-8800,日本Topcon公司)及散瞳后综合验光(RT-2100,日本Niderk公司),眼前节分析仪(Allegro Oculyzer,德国Oculus公司)测量角膜厚度及角膜形态,三面镜检查眼底,A超(AVISO,法国光太公司)测量眼轴长度。
参考文献:
1.冯丰钜(Udom Tongcumpdung):《汉泰语音义近似词的分析比较》,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马树德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琪:《潮汕文化在泰华社会的传承与嬗变》,《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42~51页。
4.吴群:《试论20世纪初以前中国移民及其后代与泰国社会的自然融合》,《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42~49页。
5.龚维玲:《广西华侨在东盟各国的分布情况及对当地和广西的贡献》,《中国与东盟》2009年第9期,第22~26页。
A Brief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ai Society
Yu Ni
Abstract :Historically,there have been friendly and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people,and many Chinese immigrants live in Thailand.Chinese culture has not only been accepted and contai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of Thailand,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hai society.Nowadays Many Chinese in Thailand still keep in touch with their ancestral home.They are also an important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 for China and Thailand to jointly build“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Existing Form;Mainstream Thai Society;Fuse;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 D6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9)02-0090-07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部馆员
(责任编辑:颜洁)
标签:华人文化论文; 存在形态论文; 泰国主流社会论文; 融合论文; 影响论文;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