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高校的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理论——“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性论文,学科建设论文,文学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7月,由“发展妇女和社会性别在文学文化中的学科建设项目组”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美国及全国各地的五十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学者们就女性文学批评基础理论、高校女性文学教学方法、性别文化与现代教学手段等专题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女性文学批评基础理论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日趋兴盛,但文学理论界对女性文学批评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尚显模糊。在本次会议上,一些专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女性主义与批评的实际对某些概念做了梳理。
关于女性文学。与会者大多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对主流意识的介入与审视、鲜明的批判立场等特点。河南大学刘思谦把女性文学界定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以女性为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的文学。随着女性文学的不断发展,其轮廓也日渐清晰:这是一种有性别又不惟性别的超性别的人的文学;是一种从“众声合唱”中抽身而出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疏离的、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属于个人化、边缘化的文学;是一种告别了“寻找男子汉”的神话,也告别了单一的批判控诉男权意识视角,以平等的、平视的人的价值立场审视、反思男人和女人及其命运,并致力于男人和女人主体性构建的文学。
关于女性意识。新疆昌吉学院任一鸣作了详细的阐释,认为女性意识是女性主体意识之一,首先体现为明确的性别自认,即女性性别意识的复苏与觉醒。它引发自我意识、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追求,引发女性哲学意识、自审意识以及引发对时代的变革意识、开拓意识的自我追求。吕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文丹、陈颖灵更简练地把它概括为女性对作为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本质的确认与坚持,侧重于女性反抗父权制文化的压迫,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解放的一面。
关于性别研究与性别诗学。林树明、任一鸣等认为女性主义的文化逻辑和文化诉求必然使女性主义研究借鉴西方性别理论而走向性别研究,性别研究也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合法性与进一步论证,提供宽广的理论视野与文化前景。社会对男性本质的种种规范给男性的压抑、误导、扭曲并不比女性来的宽容,社会性别理论注重对女性经验与男性经验的同等关注,致力于构建两性和谐的文化空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性别研究在拯救女性的同时也会解放男性。
在对《上海宝贝》、《糖》等小说是否属于女性主义文学的讨论时,“身体写作”这个概念又一次引起激烈的论争。刘思谦、任一鸣因这类作品放弃女性文化尊严、女性自省的觉悟和女性生存自律信念而把它们排斥在女性主义文学之外。林树明指出,西苏的身体写作是纳摄了女性生理、心理、文化信息的整体的对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写作,是用一种关于身体的语言,去表达女性的全部体验,以超越男性的束缚。把身体写作等同于下半身写作、单纯的肉体写作,是对西苏本意的歪曲。海外中华妇女协会代表柏棣则介绍说,在美国,《上海宝贝》这类作品因反封建性、注重女性身体感受等因素而把它看作非常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读本。中西方对同一文本所持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引起与会者的深思。
关于女性文学的生存状况。南京大学杨莉馨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知识界对女性主义的偏见、抗拒与误读,中国妇女运动自身的特点以及女性主义诗学本身呈现的后现代性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错位等,导致了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滞后,亦与中国文论界引进“新方法”的众声喧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双层落差不仅制约甚至决定着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基本形态与发展走向。武汉大学黄华、陕西师范大学刘小莉、付美蓉等对解构的困惑之思更具思辨性。对女性的本质研究贯穿了整个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而后现代主义质疑主体的存在,消解性别、种族、阶级等之间的差别,对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造成巨大的冲击,其去政治化倾向也使女性主义的崇高理想归于平庸,政治目标变得虚无。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必须在男权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夹缝中生存,面对妇女的真实生存状况,坚持解构的策略,以无立场作为立场,通过理论本身解构撼动男权中心主义的巨网。
贵州师范大学林树明对女性主义文学及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做了简要梳理,同时他也提出了几点期待:1.强调共识性。经20多年的努力,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基本与世界同步,但同步也是一种二律背反,应加强交流,扩大共识。2.打破比附性。一些理论家总是比附欧美,西方怎么说自己也怎么说,如有人认为:“西方女权主义已不奋斗了你们还争什么?”或比附第三世界,把第三世界妇女简单化。比附的结果是大家都浮躁,有深度的文本欠缺。3.树立独立性。当代女性主义应保持对男性中心主义批判的锋芒,此是女性主义获得世界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现实之需要。
二、高校女性文学及女性主义理论教学
关于女性文学课的宗旨。南开大学乔以钢认为,应在性别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以女性为主体、文学为本位、文化为基石展开教学。以女性为主体包括主讲者应具有现代女性人文精神,认同现代女性主体性立场,学生也应有女性主体性而并不局限于女性,应吸纳更多的男性参与到课程中来。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在女性作家及文本阐释中调动女性生存经验与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从性别视角对男性作家作品乃至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文学为本位也就是强调文学的审美性特征。以文化为基石以避免割裂女性文本与外部世界特别是文化语境的联系,从而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
茂名学院黄柏刚、浙江师范大学王侃对当地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开设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发现开设此课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教材建设严重滞后,课程在教学与学术的价值评估体系中也处于边缘,女性文学师资匮乏。他们建议:加强女性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争取使女性文学进入修改后的部颁专业目录所列的指导性课程;依托重点高校通过招收硕士、博士、办培训班、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编纂更多的具有科学性、普泛性、共识性的高质量的教材。英国Drew大学柏棣、苏红军,香港城市大学魏时煜等在谈到学科化与教材建设时,建议避免因学科化、教材统一可能带来的内容僵化,形成新的话语霸权,教学应适应学生的阅历、与学生发生关系并适合其掌握,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契合。
台湾东海大学林秀玲说,在台湾,女性主义文学课的开设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她认为女性文学的教学法的特质就是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升女性意识,提高处理现实事情的能力。她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文学作品、影视资料等素材联系现实进行案例分析,并积极参与到改变性别歧视的社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连大学李小江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她说欧美的学科建设是从单一路线逐渐扩大视野,它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抛弃了民族背景,缺乏阶级区分与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视角,仅以性别划线,把人字抛开了,on women,for women的鲜明政治色彩取得了实绩,但也产生新的性别偏颇,缺乏历史的公允和两性共享性经验,批判有余,重建不足,阻碍了学科化的进程。在全球化过程中其理论话语向第三世界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借鉴这些理论时把它们作为成熟的理论无条件地接受就会出问题。在中国进行妇女研究需要一个很高的社会平台,因此必须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中不停地探索生存发展空间。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提出学科渗透的新思路,探索在学科互动中发展性别教育的新途径,即把妇女研究成果直接带进社区,以性别分析视角参与教学改革,使性别研究具有的跨学科、综合性质在教学活动与校园生活中体现出来,将可持续发展前景建立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校区/社区互动发展进程中。这样在互动中发展就避免了单一发展,不改课程名称,不加课时,性别观念已深入人心。
天津理工大学徐颖果根据学科特点在给英语专业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美国女性文学课,了解美国女性文学的特点,重视挖掘女性意识,发现中国女作家与美国女作家在文化文学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差异并揭示其原因。西安空军工程大学郭海文在性别意识匮乏的军校,依附所教课程,划出课时对学生讲解性别基本理论,进行性别分析,激发女同学的“四自”精神,触动男学员的大男子汉思想。徐颖果、郭海文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境资源,创造条件,加强渗透,积极行动的激进姿态。
三、参与式性别培训与女性学教学
本次会议专门设计了一个“参与式社会性别培训与高校女性学教学”单元,时间为一个上午。会议邀请了陕西省妇女理论与婚姻家庭研究会成员江波与张芙蓉为与会者现场演示了参与式社会性别培训的精华内容。与会代表中抽出20人参与培训,其余代表围坐观摩。该培训所具有的独特的课堂格局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人人参与、彼此尊重、经验分享、平等互动的精神,引发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令在座的长期从事传统教学手段的高校教师耳目一新。她们纷纷表示,回去后,将尝试把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女性文学教学实践当中。
四、性别文化与影视教学理论探讨
会议安排代表参观了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馆长屈雅君教授为代表们做了现场讲解。作为新的教学手段的尝试,妇女文化博物馆已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女性文学批评”课程的一个重要场所,“女性文学批评作为文化批评”单元的教学就直接在妇女文化博物馆内进行。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受教者的主动参与性,大大克服了传统课堂中刻板的讲授方式和单一的文字教材的局限性,为女性文学文化课堂注入了鲜活的元素。
对女性主义影视的研究一直是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领域,把影视分析纳入文学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现实意义。太原师范学院王巧凤指出,电视剧《金锁记》在改编过程中原作主题由人性被金钱腐蚀的文化内涵被偷换成反封建礼教主题,置换成男性话语体系,暴露出编剧异常鲜明的男性意识,此类对原作中鲜明的女性意识消解的改编状况在影视创作领域屡见不鲜,必须给以批判和抵制。同时,香港城市大学魏时煜、陕西师范大学裴亚莉、马聪敏等对《假装没感觉》、《人鬼情》、《马蹄声碎》、《女儿楼》等电影文本进行分析,讲解以女性视点解读电影文本的方法,她们的理论与经验对与会者以很大启发。
本届研讨会由美国福特基金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同资助。这是一次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交流盛会,与会者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学科建设理论、对高校女性文学教学思想方法理论做了深入探讨,对教学现状做了透彻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把参与式性别培训引入女性学教学,利用影视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等方面达成共识。大会现场高潮迭起,掌声阵阵,始终洋溢着平等、友好、研讨、争鸣的浓厚的学术气氛。这次大会将会对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女性文学与批评的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