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国家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国家在本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近5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改革,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如何对待改革,怎样进行改革?各国态度和做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比较分析改革的不同做法和结果,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将有助于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一、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与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是处于经常变化和改革之中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改革,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完善和发展。问题在于按照什么方向进行改革,是把改革当成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途径,还是当作自身否定的手段?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改革,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突出了经济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在此时,苏联那套政治经济模式,日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引发出种种矛盾和危机。所以,在50-80年代,原苏联东欧国家相继开展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模式:一是按照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南斯拉夫模式,即在经济领域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社会自治计划体制和联合劳动,肯定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摆脱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二是实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即强调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家集中与企业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三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调整的改革模式。苏联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对过去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作过一些调整,如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商品价格的杠杆作用、加强利润核算等。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僵化的经济体制。以上这些改革举措,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之内的调整革新,其方向仍然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在80年代后期,苏联东欧的改革突出表现为政治改革,改革的方向开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其“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失败后,就转向他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他提出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的“新思维”,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同时,他还通过支持东欧国家党内那些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领导人,在整个东欧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很快,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开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改革变成改向,党和国家纷纷改旗换帜。
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原苏东国家的改革,特别是与其后期的改制改向完全不同。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他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是要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这一原则,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改革开放,实质在于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
由于坚持了正确方向,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改革,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之中。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截至1997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345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在这20年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9%,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9元上升到1997年的6079元,增加近20倍。目前,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钢年产量突破一亿吨,原油年产量达到1亿6千多万吨,粮食年产量在5亿吨左右。20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镇居民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8.1%和6.2%。到199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280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的211亿元增长218倍,年均递增32.8%。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267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每年增长7.7%。
比较改革的两种不同作法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改革中坚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存亡。如果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根据本国实际,进行自觉的、循序渐进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如果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只能导致改革的失败,最终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二、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现状及问题
苏东剧变对越、朝、老、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击是很大的,在思想上一度引起混乱,在经济上也带来较大的损失。如剧变后,越、古不能再从苏东国家得到优惠贷款和优惠价格进口的燃料和主要生产资料,并几乎失去了苏东传统市场。1991年越同苏联的贸易额由过去的20亿卢布减少到2亿卢布,古巴90%的石油供应成了问题,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没有着落。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这些国家顶住了各种压力,一再强调要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越南在1992年颁布的新宪法中,重申要“坚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和全社会的领导”。古巴面对美国的高压封锁,提出“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马列主义”的口号,卡斯特罗把坚持社会主义同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人民自决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古巴革命的成果和目标来捍卫。迄今,古巴“没有改变红旗的颜色,没有改变思想意识,也没有改变革命原则”。朝鲜党面对90年代所遇到的更加恶化的政治经济形势,强调要更加坚定地沿着“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正由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苏东剧变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坚守阵地,寻求发展,继续社会主义的探索。越南提出要建设“民富国强,社会公平、合理、文明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遵循社会主义方向,由国家管理,由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朝鲜强调建设“朝鲜式社会主义”即“主体的社会主义”,其精髓是“思想决定一切”、“领袖决定一切”;其目标是“住瓦房,穿绸缎,喝肉汤”,“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古共仍强调计划经济,但又强调“利用市场”,强调“经济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由于处于特殊环境,古巴对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老挝党认为,老挝还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当前仍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物质基础。尽管越、朝、古、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西方多党制,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都有共同点。
80年代后期,越南、古巴、老挝开始进行改革。1986年12月越共“六大”确定了全面的革新路线,在农村实行耕地承包到户,取消按工分和按实物的分配方式,取消对城乡和地区之间粮食流通的各种限制,鼓励个体经济、庄园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实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扩大国营企业自主经营权,鼓励外商与国内企业合资办厂,对经济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实行重组、重建、破产,将部分国营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等;在对外开放方面,调整出口战略,扩大对外出口,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建立出口加工区和集中工业区以吸引外资和技术。古巴在80年代上半期,进行了一些利用市场的局部性小改革,进入90年代后,古借鉴中国和越南的改革经验,稳步推进改革,国营企业有了一些自主权,可以自由支配少量利润和外汇;改革工资制度,减少国家财政补贴;提高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开放自由市场,允许农民出售部分产品;直接引进外资,建立合资独资企业。老挝在国内实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解散农业合作社,推广家庭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承包、租赁、合资、股份制等不同形式把公有制转变为其他所有制形式,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
由于受条件、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展并不一致,有的进展较快(如中国、越南),有的则很慢(如古巴),有的甚至没有改革(如朝鲜)。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推动作用。凡经过改革的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改善。如越南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率均在9%左右(亚洲金融危机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处理,工业增长速度较快,农业得到全面发展,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以上,大米由进口转为出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长期处于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的老挝农村,经过发展市场经济,粮食能基本自给,并略有储备,各种牲畜存栏头数大幅度增长,并开始成为每年创汇几千万美元的出口商品,有些农村专业户年收入达3000多美元;老挝工业企业效益普遍有所提高,商业、外贸、交通运输和通讯都有较大发展。目前国内商品流通总额相当于革新开放前的60倍左右。古巴改革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经济增长率达7.8%,是90年代以来最高的。食品、燃料、电力等供应已有好转,财政金融秩序初步稳定,引进外资总额达20多亿美元,解决了11万人的就业问题,因苏东剧变使人民生活困难的状况得到缓解。相反,没有改革的朝鲜,目前仍困难重重,甚至出现老百姓普遍饿肚子现象。
目前,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大环境呈现出“资强社弱”的态势。西方发达国家对自己的经济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克服了经济长期滞胀局面,经济发展势头看好,如美国经济已保持9个年头的持续增长。高科技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进行干预,推行欧美模式,扩大和加深西方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更为严峻的是,西方国家一直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打压封锁、分化西化的和平演变政策,敌视社会主义的本性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表现得更为露骨。如长期对古巴进行封锁禁运;把朝鲜列为恐怖国家黑名单,利用核查等手段迫使其改变政策;对中国则在人权、宗教、贸易逆差、核技术等问题上大作文章,企图利用硬的和软的手法达到演变中国的目的。这样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深入改革和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国内存在着各种主客观制约因素。主要有:1、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和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从总体上看,越、朝、古、老对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在本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执政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战略目标等重大问题上的一致看法也没有完全形成。由于过去长时期受“左”的思想的干扰,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理解。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影响较深,思想束缚较多,使人们缺乏改革的勇气,迈不开改革开放的步子,在一些具体作法上左右摇摆,“求稳怕乱”,失去了许多有利时机。2、改革的领导体制比较僵化,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影响还比较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正确指导、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进行的,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和崇高威信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点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做到。如越南高层领导人中的思想分歧比较大,党内斗争比较激烈;古巴领导人是现体制的创建者。由自己来改革这种体制很难放开手脚;朝鲜领导体制存在着过分集中和领袖崇拜的弊端,推行改革开放很困难。3、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人才匮乏。社会主义国家多数是在落后的国
家里建立起来的,工业不发达,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处于温饱状态,国家财政困难,资金短缺,教育科技文化比较落后,人才匮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4、国有企业管理不善,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国有企业效益差、工人下岗失业增多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问题。5、一些社会弊端日趋发展,党内外腐败问题开始蔓延。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这一问题日显严重。目前,越南、古巴、中国都存在一些消极和腐败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给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由现行体制上的弊端所造成的,如不进行体制改革,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这些问题。
三、改革和调整是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出路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从中得出如下经验教训和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今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方针政策进行了调整。如近年来,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力图修正福利国家和自由竞争模式的各自弊端,以寻求公平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中国、越南、老挝、古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中国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调整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应认清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根据本国实际进行不同的探索。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一条道路、一个中心、一种模式”是行不通的,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主要靠本国的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实践中,曾饱尝苏联僵化模式的苦果,盲目照搬一种模式,不仅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且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苏东剧变,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实质是要解放思想,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各国强调从本国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这就表明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探索,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突破苏联僵化模式的束缚,始终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解决政治与经济、精神与物质、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等问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苏联模式中,过分突出政治、精神的重要性,而把经济建设放在次要地位,过分强调社会公平,政府计划包揽一切,而忽视效率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片面性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没有完全被克服,有的甚至更严重。如朝鲜将“主体思想”、人的主体性作为主宰一切的力量,把政治和军事因素放在首位;古巴仍把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作为政府职能包揽下来,类似病人家属陪床都由国家开支的福利制度,其实并没有真正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主义是否与市场经济兼容,人们认识上并不一致,不少人仍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事实证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问题。冷战结束后,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问题事关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现存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更为重要,否则,社会是很难稳定的。要发展就必须对过去的体制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采取既能推进改革发展,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使改革、发展与稳定并行不悖,同步进行,不顾社会承受能力和社会稳定而盲目推进改革,或强调社会稳定而拒绝改革,这都不是长远之策,迟早会带来不良后果。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新事物,在其初期难免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如果“求稳怕乱”,就会顾虑重重,迈不开改革开放的步子,经济就发展不起来,经济搞不上去,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也就无从谈起。
在民主与法制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民主应制度化、法律化,执政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度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过分集中,专制和个人迷信盛行。当然,社会主义不能盲目照搬资本主义民主,象戈尔巴乔夫那样推行西方式民主,只能使社会主义走进死胡同。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五)把握冷战结束和世纪之交的形势特点,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两极对立虽然已结束,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打压政策不会改变。美国视古巴为眼中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是采取不同手法促其演变垮台。对此,现存社会主义国家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如越南对美国奉行“促发展,防演变”的政策,古巴同美国的斗争更是针锋相对。从历史经验上看,社会主义国家往往强调同资本主义的对立和矛盾,而较少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已把世界经济连成一体,变化的世界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资本主义在其几百年的发展中,获得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财富,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学习其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其资金,为我所用,这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捷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虽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和合作的一面,在今后的发展中,两者既矛盾又合作,要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处理好这种关系。
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为数不多,各自发展水平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实行相同模式和同一政策都是不可能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和经济社会基础,也面临着相似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保持对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团结一致,这符合各自国家民族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顺利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领先一步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经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们不能据此沾沾自喜,高高在上,对别的社会主义国家说三道四,横加指责。社会主义改革有快有慢,有的甚至还未起步,对此我们不能强求一致,要吸取过去国际共运的历史教训,尊重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想法和作法,不要站在我们现有的水平上,以我们的作法和经验去评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我们的经验是从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这种经验,别国可以参考借鉴,但我们不可搬给别国,更不能强制别国接受。越南、老挝对中国的经验借鉴较多,这是因为这两国与中国的地理和政治环境有相似之处。古巴是在美国的鼻子底下搞社会主义,面对美国的长期高压和封锁,因此在实行改革开放时不得不小心谨慎。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朝鲜领导人把政治和军事因素放在首位,政治高度专制和封闭,经济上自然很难得到改革开放。对于不同情况,我们不能强求一致,应给予理解和尊重。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朝鲜经济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越南共产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朝鲜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朝鲜现状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朝鲜国情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古巴共产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经济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越南政治制度论文; 越南民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