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大会--第二十二届世界哲学大会_哲学论文

哲学家大会--第二十二届世界哲学大会_哲学论文

哲学家的盛会——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召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家论文,盛会论文,哲学论文,大会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10-0005-04

2008年7月30日至8月5日,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在韩国首尔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世界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871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开幕式隆重而热烈,韩国总理韩升洙(Seung-soo Han)亲临会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韩国学术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负责人也分别致辞,祝贺会议召开。韩国的艺术家们还在开幕式上表演了具有浓厚韩国传统的歌舞节目。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自1900年成立以来,每5年举办一次世界哲学大会,以往基本上是在欧美国家举办。本届世界哲学大会是108年之后首次在亚洲举行,表明亚洲的东方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来自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哲学界人士超过与会人数的半数,在会上的声音也尤其响亮。汉语和朝鲜语首次被列为世界哲学大会的工作语言。这届大会的主题是“反思当今的哲学”,也就是反思人类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程中的哲学。全球化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人类文明面对诸多挑战,如南北差距、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暴力冲突、生态危机等,在全球层面上威胁人类文明的续存与发展。大会注重探讨当今哲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互补互利,共同回应对人类文明的全球性挑战。其主旨是致力于促进世界上多元哲学与文化的交往,真正成为一次跨文化的哲学盛会。

本届大会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共有四场全体大会,主题分别是:反思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反思形而上学和美学;反思哲学史与比较哲学;反思认识论、科技哲学。另有五场大型专题研讨会,主题分别是:全球化和世界主义;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东方与西方的视角;韩国哲学;冲突和宽容;生命伦理、环境伦理和未来世代。每一会议议题均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著名哲学家演讲并与参会者讨论。大会还有50个涉及哲学各分支学科与世界各地区哲学的分组会,各有多场分会,10余场特邀会议,一些特别专题的研讨会和专题讲座,100多场由各国哲学机构举办的圆桌会议,还有为数不少的国际哲学团体和韩国哲学协会的学术活动,同时专辟了学生研讨会。大会的各种会议多达660余场次。本届大会恰巧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召开,因而,韩国报纸称之为哲学上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大陆学者出席人数和参与度均为历届大会之最。中国大陆各地学者出席人数高达120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均有多人组团或派代表与会。中国大陆学者提交各分组会的论文高达90多篇,举办了3个圆桌会议,还参与了不少国际哲学团体的学术会议,宣讲多种主题的论文并参与讨论,表现十分活跃,显示了我国哲学界走向世界的气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派出14位代表(包括一些国际组织特别邀请的代表)参加了本届大会,在大型专题研讨会上有专门代表发言,组织了一场特邀会议,参与组织了两场东亚国家哲学团体联席会议,还分别在20余场分组会上宣读论文。

根据参会的经验和感受,我们认为,本届大会突出体现了当今世界哲学的“多元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会的主题“反思当今的哲学”为不同的哲学主张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等舞台,如何反思、为何反思以及反思何在等问题,成为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哲学家们充分阐发自己的哲学见解的思想动因。大会的韩国组委会主席李明贤(Myung-Hyun Lee)在开幕式上指出,人类正面临着文明的巨大转变,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反思当今的哲学”就是反思我们得到的哲学遗产,面对未来文明的不确定性以及危险做出新的哲学思考,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哲学、新的思维方式。亚洲哲学过去一直未被包纳在“世界哲学”的观念中,“哲学”似乎成了“西方哲学”的同义词,这届大会就标志着东西方哲学应共处于“世界哲学”名下,东西方哲学家们可在同一思想舞台上面对面进行哲学探讨。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来自不同国家的哲学家对哲学自身的反思就具有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本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各国哲学家都阐明了自己的哲学与文化传统和西方哲学具有不同的主张、关注点以及特征,特别是积极推动亚洲哲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发展创新。韩国著名哲学家、韩国国立科学院院长金泰奇(Tae Kil Kim)在致辞中明确表示,哲学活动应当意味着“深刻地思考”,这就需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而不是仅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坎普(Peter Kemp)教授在开幕式报告中指出,哲学家们不仅要理解自己的工作,更要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包括了要理解世界上属于不同民族、文化、语言、传统和宗教的所有人民。否则,我们就会看到在当今世界中出现的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地区冲突甚至战争。来自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杜塞尔(Enrique Dussel)在大会发言中慷慨激昂地批评了哲学与文化上的欧美中心论,批评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世界哲学的所谓主导干涉,认为世界哲学应当是多元化的,其中既有西方的哲学传统,也应有其他非西方哲学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拉丁美洲的哲学和中国哲学传统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亚洲哲学。他还特别提到了庄子哲学中的天下概念,认为天下和谐应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倾向。同样,来自喀麦隆的科洛·夫(Nkolo Fo)、象牙海岸的波尼(Tanella Boni)、日本的左左木龄(Kenichi Sasaki)、中国的童世骏等人在大会发言中,都表达了对不同哲学传统的重视,强调了它们应在不同文化中张扬哲学的理性精神、深刻关注人类社会的进程并在合理的相互交往中共同发展。

第二,大会安排的多场大会与分会、“圆桌会议”与“国际哲学团体会议”等,为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哲学传统底蕴的众多学者们展开更为充分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些会议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主题。如:多视角的全球化、全球性的人道主义、跨文化的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当今社会主义政治哲学、亚洲与阿拉伯世界关于人权哲学基础的对话、亚非哲学的传统与反思、全球化与全球政治、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当今的越南哲学、哲学的历史编撰学、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新课题、当今世界的价值问题、气候伦理与生态伦理、和西方对话中的女性主义哲学、全球化中的亚洲价值和信念、认知神经哲学的前沿问题、反思当今语境中的道家哲学、教育哲学、体育哲学、佛教文化对社会秩序与世界和平的贡献、伊斯兰哲学的新研究、医学哲学、生命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中的新课题、印度哲学传统及其当代发展、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当今的东中欧哲学、亚洲地区的公共哲学,等等。从这些讨论和交流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不同的哲学和文化传统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展现着各自的魅力。例如,在为期7天的大会与分会讨论中,有关美学与艺术哲学的专场共计9场,讨论的主要专题包括“美学与艺术哲学”、“哲学与文学的交汇”、“艺术与创造的关系”。从提交的论文和听众的数量来看,上述专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关论题除了中国美学(传统美学与民间艺术)、日本美学(比较美学)和韩国艺术(舞蹈与音乐)之外,主要有当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审美经验特征与心智实验、审美中的兴趣范畴、美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艺术创作的机制与步骤、音乐的价值论地位、视觉艺术中的神圣因素、电影制作与影像变化、网络设计与版权美学、媒介艺术与后媒介艺术、美学与暴力的关系、诗歌中的道家思想、文学中的动静与景物序列,等等。相比之下,有两种议题值得深思:一是美学与伦理(美与善)的互动关系,这在艺术教育和创意产业中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有效地运用,这不仅涉及设计者与观众的审美素养,而且关系到设计者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二是当代艺术理论的末世论特征与大众的审美趣味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当代艺术应当注意表现优美与崇高的东西,当代艺术理论也应当研究艺术与美及其崇高的关系,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一味地表现丑陋、荒诞和恶心的东西。也就是说,艺术表现及其理论研究应当多样化,不应忽视生活与现实本身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第三,本届大会的一大重头是由学者们提交大会审定的论文构成的54场分组会议,主要集中在对哲学分支学科、各专题及各地区哲学的深入讨论,其中有一些新兴的哲学学科和对哲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学科分布来看,讨论较多的还是传统的哲学分支,如形而上学、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道德哲学、价值哲学、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等;也有对地区哲学的探讨,如非洲哲学的当代课题、亚太地区哲学的当代课题、拉丁美洲哲学的当代课题;还有一些对当今哲学流派的研究,如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佛教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的哲学等;更有一些通常讨论相对较少的新哲学分支,如环境哲学、经济伦理、教育哲学、儿童哲学、比较哲学、性别哲学、哲学教育、体育哲学;另有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讨,如哲学与文学、哲学与经济学、哲学与未来等。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分别参加了当代中国哲学、古代哲学、比较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形而上学、美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和医学伦理、医学中的哲学问题的分组会议,以及关于跨文化问题的圆桌会议,并在这些会议上发言,阐述了各自的基本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兴趣,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与发言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有部分代表向发言人索要发言稿,希望能够有机会进一步交流。在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分组会议上,来自美国、芬兰、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罗马尼亚、印度、西班牙、日本、挪威、土耳其、英国和中国的哲学家们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交流内容显示了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在当今世界哲学中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医学伦理的分组讨论中,代表们提出的问题有: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和男女出生性别不平衡的关系、有没有相关妇女运动、如何教育妇女和提高社会地位、中国的结婚年龄、中国相关法律的作用、未婚先孕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完善措施”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女性群体社会性别的探究,并要进一步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会议讨论的生命伦理前沿问题主要有:干细胞技术研究和应用伦理学、艾滋病预防与文化因素研究、设计胎儿和基因增强的伦理辩护、使用动物器官进行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和观点、变性医学与社会文化研究、临终病人医学关怀的跨国比较研究、安乐死的道德辩护、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和正义的研究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成为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本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中国学者的广泛参与是会议的一大亮点。大陆的代表不仅有来自高校哲学院系和哲学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有来自非哲学专业的高校教师以及业余的哲学研究者。他们广泛参加了大会的各种会议,并宣读论文,积极参与研讨。此外,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不少华人学者也积极参与大会各种活动,举办了“亚洲语境中的跨文化交往”、“跨传统理解与解释的哲学基础”等圆桌会议,在哲学研讨中表现出中国学者的风范和气度。

来自中国大陆的两位代表应邀在全体会议与专题研讨会上演说,表明国际哲学界日益重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童世骏于7月31日上午在主题为“反思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民主、正义和全球责任”的首次全体会议上,做了题为“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的演说。他从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思想出发,追溯、剖析国际哲学界近年来有关“重叠共识”观念的一系列讨论,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哲学思想,从三个层面对之做出新研究,认为持有不同观点与价值的人们可致力于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以求可能的“视域融合”,并根据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论述强调,重要的不仅是在哲学理论上寻找重叠共识,而且是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实践中构建重叠共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王延光于8月5日上午在“生命伦理、环境伦理和未来世代”的专题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和管理——中国人的观点”的演说。她不仅阐发了中国当前干细胞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的伦理、管理问题以及中国学者的有关观点,更论述了“胚胎的道德地位”等一些当今生命伦理学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有关论争,并概论了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此演说令听众深感兴趣,颇获好评。她还中肯、深入地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关于道德的自由、人的概念、意识的作用、中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人兽胚胎的概念、在国家法规“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和管理原则”的出台过程中生命伦理学家的作用、中国政府对“人兽胚胎”研究的态度、干细胞的伦理审视的责任、中国卫生部伦理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等。

中国代表在本届大会的多种会议活动中,发表为数甚多的论文,踊跃参与各种研讨,发出了中国哲学界的洪亮之声,引起世界各国与会者的关注与赞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组织的特邀会议“儒家的创造性发展与21世纪的世界哲学”吸引了较多学者参与。会上宣读了成中英(美国)、宋荣培(韩国)、林安梧(中国台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存山、郭沂的论文,质量较高,见地独到,讨论热烈,与会者有良好反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组织的圆桌会议“新一轮的中西比较哲学”,有中国、美国、加拿大的多位学者宣讲论文,与会者济济一堂,讨论气氛热烈。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组织主持的圆桌会议“亚洲文化中显现的哲学”也有多国与会者参与。此外,大会还举办了两场美国学者组织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圆桌会议,中国学者和美国、希腊、加拿大等国外学者们共同探讨当代中国哲学的课题与前景,认为中国哲学将会对世界哲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参与这届大会的各种活动,中国学者还广交朋友,拓宽了和国际哲学界联系与交往的渠道。如不少中国学者参与了一些国际哲学团体的会议活动,建立或加强了和他们的联系与合作。中国、韩国、日本共同举办了两场东亚国家哲学团体联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的哲学协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自身哲学研究与活动的概况,论述了当代的哲学课题和哲学教育问题。他们在讨论中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并表示今后各方要拓宽学术联系与交往,以加强发挥东亚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作用。

大会期间,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举行了全体成员组织会议。选举麦克布拉德(W.McBride,美国)为新一届FISP的主席,选举出新一届指导委员会的成员38人,谢地坤作为中国的哲学家当选其中,并确定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将于2013年在希腊雅典举办。

(江怡等人执笔)

标签:;  ;  ;  ;  ;  

哲学家大会--第二十二届世界哲学大会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