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从线性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线性论文,发展观论文,视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4)04-0022-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立足 于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总结和吸取了国内外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突破了我国传统发 展理论。这一突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发展观,从一种全球视野审 视发展,寻求发展的新路径。
一、三种线性发展观:苏联的教科书体系、现代化理论、新自由主义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线性发展观在我国占统治地位。所谓线性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 认为所有的社会都有一条共同的,必然的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所有的社会都会达 到发展的最高点。从思想内容来说,这些发展观都是以增长为中心,围绕着一个民族国 家如何快速工业化,赶超西方而展开的。它们包括苏联的教科书体系、现代化理论、以 及最近影响广泛的新自由发展观。
苏联的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了巨大 作用。但是,这一体系中也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化、教条化理解。社会的结 构被理解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最终的决定作用,来自经济领域的单一的力量、逻辑 决定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在经济基础的推动下,历史中形成了前后相继几个社会形态。 相对以市场经济为本质的资本主义,苏联以计划经济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 。因此,建国初的发展观,就是以苏联最高的社会形态,改造我们的社会,建设社会主 义。其核心是以计划经济快速推动工业化,在这一线性的和单向的历史进程中赶超西方 。
上个世纪80~9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译介到我国,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现代化思 潮热。西方现代化理论兴盛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对新兴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 展的研究。在冷战的年代,其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政治旨趣,希望以此理解全球变迁, 并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主导这种变迁。现代化理论建立在诸多假设之上,其中最 重要的是:世界被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部分,西方国家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国家是传统 国家。这二者是相互分离的。历史的发展方向是由传统向现代演进,这种演进的道路是 共同的。其合理的逻辑推论就是,通过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比较,发现西方现代化起 飞的要素,并在传统国家发现或培植这种要素,就可以推动传统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理论中影响巨大的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之中。他提 出了一个经济增长阶段的历史动力学体系,把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程分为五个阶 段:传统社会、起飞前的准备、经济起飞、走向成熟、高消费阶段。用这几个阶段描述 了现代化的进程。认为这一现代化进程从英国开始,在全球展开,在美国达到了发展的 最高阶段。法国学者R·阿隆指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核心是一种典型的线性 发展观,“所有的现代社会——至少是从经济的、社会的观点来看——属于同一条道路 ,在进步的共同道路的不同位置成串的分布着。”[1](58)。
现代化理论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现代化的两种有效的模式,把市场机制重新引 入了国人的视野。它关注的焦点仍然是新兴国家如何进行社会动员,加快以工业化为核 心的社会变迁。
1990年,随着苏东剧变,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观在我国思想界呈现为强势话语。新自由 主义发展观,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目的的高度来解释市场机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极 端夸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西方的市场社会是人类共 同的、必然的归宿。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弗朗西斯·福山。
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国《国民利益》杂志发表了在西方引起轰动的《历史的 终结》,1993年2月他又将文章扩展而成《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明确表达了 这一历史发展观。他认为历史是普遍、统一和进步的,有规律地朝一个终极目标发展, 全人类必将最终达到一个“普遍的同质国家”,这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自由主 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进程的动力来自于人性。当人性在这一社会中达到完 满实现时,历史终结了。在政策层面,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型。 即“华盛顿共识”。这一发展模型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美国的财政部和 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共同推动,其主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外贸、 投资、金融自由化,降低汇率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等。
这些思想对反思我国计划经的弊端,打破思想僵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许多人 受其影响,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全盘否定计划经济,把市场体制理想化,把我国发展 中的诸多问题简单的归结没有市场化。认为只要按照华盛顿共识开出的药方,进行私有 化、国家最小化、在国际上实行贸易自由化,我们就可以走上一条“超英赶美”的康庄 大道。可以说,在今天,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观是对人们影响最大一种发展观。
纵观三种发展观,它们实质上都认为发展的核心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而争 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或者强调中央计划是最佳的配置资源的模式,或是强 调市场机制,或者认为二者皆可。而发展的标准都是通过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来 衡量的。应该说,从历史上看,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有 可能亡国灭种的残酷历史现实。因此,以发展来解决民族危亡是共识,而工业化自然成 为发展的核心取向。三种发展观共同的思维框架都是线性思维。它“首先假定人类历史 有一个起点,因而也有一个终点。其次认为历史是一个因循由低向高、不断“进步”的 规律的线性运动过程;而历史的意义便在于它的最高阶段——善的实现。最后认为这种 运动或规律是由某种特定因素所决定的。只要我们认识了这种因素,掌握了这种规律, 我们便可以预知历史,甚至改变历史。”[2]
这种线性的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它以欧洲眼光来看待世界,把欧洲 的历史过程泛化、规律化,认为所有的国家、社会都要遵循这一规律。
二、线性发展观的两个思维盲点
那么,这种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线性发展观的盲点在哪里呢?从这一线性发展观思维模式 的核心来看,它是将国家间的空间结构转化为历史时间的关系,将在地理上、国际分工 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国家转换为发展程度的不同,在通往某一最高社会形态的历史道路上 ,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位置。在这种转化中,包含了这样的错误假设,它首先把单个的 民族国家作为分析的单位,并认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潜力,只要找到一种正确方式, 所有的国家都能达到发展的最高阶段。
线性发展观的盲点就在于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设定发展的无限性。这一假设中包 含两点,一个是资源、生态环境无限性假设,另一个是国际经济秩序中增长的无限性假 设。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线性发展观,都是以GNP为衡量标准,其遵循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型 。在这种模式中,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被分解为各种原材料。同时,这种模式配置的是 “稀缺资源”,成本核算以价格为基础。它“忽略了经济活动中非交换产品的直接成本 ,这些成本被经济学家们称为‘外部性’——不由市场交换的各方承担,所以也不反映 在市场价格上。它们主要包括以污染、资源的耗尽、以及人口密集拥挤等形式体现的环 境的恶化。”[3](P144)从全球的视野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是以全球的生态系 统和能源为支撑的。但是,以GNP衡量标准的发展,只能反映西方经济的高速增长,却 看不到全球资源与生态的恶化,从而给人以资源、生态环境无限性的幻象,进而使人们 认为增长是无止境的,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同样的可能。
线性的发展观认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都是隔离的,相互 没有影响。从而遮蔽了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作用,遮蔽了一个有着霸权中心的不平等的世 界经济政治秩序。
世界体系理论是作为现代化理论的批判者而兴起的,它超出民族国家,把全球资本主 义作为世界体系来研究,把对国家的理解从线性的发展历程重新返回到相互作用空间中 ,对线性发展观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历史体系,它有其内在规则和结构, 这种结构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中心与边缘的分工体系,一方面是有着霸权国家的国家 体系。专业分工体系的空间等级分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所谓中心地区,则是指技 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所在地区”。“所谓边缘地区,则是指技术含量低,劳 动密集以及低工资所在地区”。[4](p118)在这种中心与边缘地区进行着不平等交换。
另一个层面是民族国家体系,其中间有着霸权国家。荷兰、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中三个相继兴起的霸权国家。“这种霸权国家如果领导着主权体系朝着预想的方 面前进,它便行使着霸权职能,而且在此进程中被认为是追求共同利益。”[5](p35)霸 权国家利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中心地位。
从世界体系这一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线性发展观的诸多谬误。在这种体系中,孤立 的民族国家是不存在的。现代与传统,发展与不发展的划分是错误的。许多所谓传统国 家,实质上是边缘国家,处于不平等交换的被剥夺一方,在民族国家体系中处于被压迫 的一方。这种地位是西方国家在殖民时期侵略扩张造成的,正是这种剥削与压迫,使其 产生畸形的国内政治经济结构,丧失了真正发展的那种可能。他们不是“未发展”,而 是“畸形的发展”,就像婴儿与侏儒的区别。在这个世界体系中,西方的发展,正是建 立在其它国家的不发展上。
两极化是世界体系的特征。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获得发展,但没有一条所有国家 都能通向繁荣的金光大道。在这种体系中,大量劳动剩余通过不平等交换流向中心国家 ,而在边缘国家留下贫困。这也就是所谓的“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空间不仅不是无限的,而且是被极大地压缩了的,保持繁荣的永 远只是处于中心霸权地位的少数国家。
三、科学发展观:全球视野中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 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把我国的发展之路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 考,也就是在对线性发展观中发展无限性假设反思的基础上,在对既有的全球资源的、 生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有限发展空间认识的基础上,超越以工业增长为核心线性 发展观,寻求中国新的发展道路。
西方的工业文明释放了巨大的潜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这种以高消费为拉动 的经济社会模式是以全球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生态破毁为代价的。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 ,随着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 天》,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等书的出版,为这种社会模式敲响了警钟。今天 ,资源耗竭与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不仅是资源有限,而 且生态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这一危机,人们开始思考新的发展道路 。
就西方工业社会的巨大矛盾和全球性危机来说,我国不可能以这样的经济社会为发展 目标。所以,科学的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是对全球发展新的潮流的回应。 它超越对以“增长为发展”的线性发展观,超越对经济增长“量”的追求,寻求对人、 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质”的追求,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未来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也出 现了一些重大问题,如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不协调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等。受长期以来以增长为核 心的线性发展观的影响,许多人片面强调经济的增长。认为把蛋糕做大,这些问题都会 迎刃而解。但是,这种观点忽视这一问题的国内和国际语境。我们必须把这一问题放在 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全球视野,从全球生态与资源的有限性、从不平等的国 际经济政治秩序留给我们有限发展空间来审视这一问题。
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经济秩序,就是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这里存在与谁 分工,与谁竞争的问题。从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看,从分工上说,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体 系结构中的边缘地区,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与初级制成品与核心地区分工。而 竞争,很大意义上是与其它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有限的资金、工业制成品加工份额进行 竞争。这些竞争是极其激烈的。一些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面对这种激烈的竞 争,它们必须追求价格优势。因此,它们不得不压低劳动力的价格,或者,追求技术优 势,从而不得不减少就业,忽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把各种社会成本外化。
这样的发展道路,会带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经济奇迹”,但是它也必 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分配 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低,或是使用更高效率技术使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机会,从而使 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这种巨大的社会断裂 ,进而产生畸形的发展。一方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必然是一种奢侈性消费,而 这种奢侈性消费往往以西方的生活为目标,从而使财富流向中心地区。与此相反,大多 数人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消费水平低,进而使国内市场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这些国 家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总是处于动荡与不安之中。
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深刻地认识到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认识到现存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 ,片面强调经济增长,不仅不能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而且很可能给我国带来巨 大的社会问题,甚至走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老路。科学的发展观以这种全球视野,坚持 “以人为本”。人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我国社会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提供了深层动力 。
四、结语
科学的发展观立足于一种全球视野,立足于对工业社会增长模式的弊端的深刻认识, 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的深刻洞察,超越了线性发展观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无限增长 ,并以增长为核心的错误观点。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发展的中心,追求社会全面、 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它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探索,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 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收稿日期:200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