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有独资银行制度创新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我国论文,改革发展论文,制度创新论文,独资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和加入WTO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进程的迫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和难点很多,笔者认为:我国必须在未来3~5年,将加快国有独资银行制度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战略重点。
一、加快国有独资银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是国有独资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所处地位所决定的。
国有独资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2002年末,4家国有独资银行资产总额为13.5万亿元,占我国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81.8%;存款10.2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76.4%;贷款为7.4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77.1%。2001年末,4家国有独资银行利润总额为230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64.06%;营业性机构为10.6万个,占全部商业银行的91.77%;从业人员为176万人,占全部商业银行的89.43%;结算和中间业务占全部商业银行的70%以上。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总量的增长必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世界上有三种流行的金融模式:(1)证券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2)银行主导的欧陆和日、韩模式;(3)企业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主导的台湾模式。从我国的现实看,银行的间接融资将是现时和将来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
2002年末我国间接融资总额为24233亿元,直接融资为5005亿元,间接融资总额占社会融资总额的80%。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银行信贷资金仍将是资金融通的主渠道。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众多单位、公司和广大个人需要更为全面、综合和多样的金融服务,需要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3.对加入WTO外资银行挑战的要求。
随着WTO的加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02年末,已有60家外资银行可以不受地域和客户限制办理外汇业务,有53家外资银行获准在上海、深圳等9个城市办理人民币业务。到2006年,外资银行将允许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享受国民待遇。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独资银行,必然要感到巨大的压力。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发展。
4.是我国银行和国民经济高效稳健发展的需要。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因为金融问题的特点具有突发性、全局性,稍有不慎,就会对经济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等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4家国有独资银行是我国的金融主体,自身存在金融风险,加上2006年后外资银行强劲对手竞争的外部因素,如不加快创新和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若发生存款转移,流动性不足,酿成挤兑风潮的话,必将直接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
二、国有独资银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难点。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二十年,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我国金融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人民银行体制进行了改革,金融、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国有独资银行也进行了相应改革,笔者认为: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措施,监管机构也进行了体制变革,相比较而言,国有独资银行改革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率较高。
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化解国有独资银行的不良贷款14000亿元,截至2002年末,4家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加权平均为26.12%。这是目前金融系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数字看不良贷款率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15%(四级分类)的比率,更高于国际上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002年下半年以来,英国《金融时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和国际著名评级机构都对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给与了高度关注和令人忧虑的结论。
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关系到国有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不良贷款率过高,也影响了银行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从日本的情况看,“不良贷款的处理在一段时间曾使银行惜贷问题恶化,加重了通货紧缩现象。随着不良贷款的核销和股市回升,银行的惜贷情况大有好转。”
2.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低。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的指标,是保障银行自身安全和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按照《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截至2002年末,4家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为5.07%,比2001年下降了0.88个百分点。随着国有独资银行贷款的增加,每年还需不断的增加资本金。未来五年,国有独资银行在竞争中保持现有份额,贷款数额每年至少需要增加7000亿元左右,按8%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每年需增资本金500多亿元,不解决资本金问题,国有独资银行将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
3.盈利能力较低,核心竞争力不足。
从反映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来看,4家国有独资银行与国际公认标准及我国股份制银行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盈利性指标上看,2000年和2001年,4家国有独资银行人均利润为1.12万元和1.17万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03万元和3.24万元,而花旗银行1998年的人均利润为58万元。2000年和2001年,4家国有独资银行资产收益率为0.26%和0.12%,股份制银行为0.27%和0.33%,外资银行资产收益率为0.47%。从收入结构看,2000年和2001年,4家国有独资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为89.12%和85.12%,股份制银行为62.79%和61.18%,而美、英、日银行仅占60%。
4.产权管理关系不清,管理目标多元化。
国有独资银行名义上有明确的管理者——国家,但是,国有银行的众多管理职能分散在中央、国务院众多部门,并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经济责任的所有者实体对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管理,造成“所有者缺位”。在这种机制下,所有者意图不清,经营者目标多重。既要求国有银行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工具,为政府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负责;又要求国有银行作为信贷资金的微观经营者,对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负责。也导致激励约束机制的严重扭曲,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法则。
5.分支机构层次多,运行效率低。
目前,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基本按行政区域和层次设置,分为总行、省分行、地市分行、县支行和营业机构五个层次,形成了机构庞杂、人员众多的局面。使管理政策实施大打折扣,内控机制和运行效率层层递减。2000年末,美国银行中的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共有34.64万名全职雇员,管理2.26万美元的金融资产。2001年末,我国股份制银行10万名员工,经营2.39万亿元(人民币);而4家国有银行2001年末有176万名员工,经营12.2万亿元(人民币)的金融资产。考虑到汇率因素,美国银行业雇员人均管理的资产数量是国有独资银行的7.5倍;股份制银行是国有独资银行的3.4倍。
国有独资银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转轨过程中多年积累效应和承担政策性业务的结果,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缺陷。但根本原因在于4家国有独资银行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向市场转换,其银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只有产权的界定明确,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从国际经验看,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公布全球1000家大银行,除中国4家国有独资银行外,全部都是股份制银行,而且都是上市公司。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银行公司化在很多国家成为一种潮流。因此,国有独资银行如果不解决产权问题,即使创造了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上述问题仍然不可避免。
三、加快国有独资银行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将国有独资银行的综合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国有独资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政企分开、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型商业银行。将银行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突破了国家垄断这一产权禁区。政策已经明确,我们必须加快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和创新步伐。
国有独资银行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以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带动机制创新、业务创新。同时,要为国有独资银行的制度创新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1.根据“整体改制,分步到位、一行一策”的原则,加快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国有独资银行的产权改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整体改制方案。既将4家银行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保持总行一个法人。另一种是分拆上市或切块上市。既按业务或按地区分拆,形成集团控股公司、子公司两级法人。
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案符合国际金融企业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情,虽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和证券市场容量的难点,但可以用发展的、创新的办法来解决。第二种方案,分拆之后必然消弱银行整体实力,不符合国际上银行向大型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不利于统一配置资源。因此,“整体改制”是国有独资银行的现实选择。
整体改制可以分步进行,一种意见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步是投资主体更为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步改制为上市公司。有的意见是为了加快改革和商业化的进程,将第一和第二步骤合并。笔者认为:“分步走”的做法比较现实,至于分两步或三步,在具体实施中,应“一行一策”,可以根据各行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宜“齐步走”。因为中国股票市场尚在发育期,截至2002年4月末,沪深上市的4家上市银行,股本合计为138.5亿元,大致占A股市值的2.3%,其中,招商银行资本金为57亿元,资产3300亿元。而4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为4815亿元,总资产为13.5万亿元。从上述数字对比清楚看到,我国证券市场近期无法承受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需求。各行可以将改制与机构整合、兼并结合进行。
2.统筹兼顾,将消化和控制不良资产与国有独资银行产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良贷款高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特别是上市的“拦路虎”。有些观点认为:先打扫好房间,再住客。即先将不良贷款降到符合标准后,再实施股份制改革。有的观点说:国家必须第二次剥离不良贷款,否则,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改革未来几年不可能进行。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资产在前一次剥离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仍为26.12%。客观地说,不良贷款一部分来自历史遗留及转轨过程的积累,与历史上的政策性业务相关,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资产管理(银行粗放管理,向关系人贷款等)和业务自身的风险。如果单纯靠提高增量的质量和用银行的收入核销来提高资产质量,其过程将需要至少5年。要加快国有独资银行产权改革,必须将化解和降低不良资产统筹兼顾、同步进行。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良资产的消化,要将银行自身消化和国家财政支持双管齐下,操作上要谨慎,多做调查和分析、评估,减少道德风险。二是通过改革和加强管理,从制度上、机制上有效控制增量贷款的风险。
通过上述办法可解决提高资产质量和支持经济增长两个目标的矛盾冲突,同时,使国有独资银行通过较快的降低不良资产率,提高经营业绩,在上市时可以获得较好股份,使财政资金得到适当补偿。这方面东欧转轨国家有深刻教训。
3.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独资银行改革的关键。
法人治理是指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股东、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关键就是监督管理者的绩效和保证管理者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一是关于股权结构,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股份应占51%以上。笔者认为:国有独资银行是我国的金融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股份制改造初期,国有股可以掌握在50%以上,但并不能作为永久的界限,以国家保持控股为原则,不必在乎数量51%以上。此外,民营、外资企业(特别是国外的著名大银行)可以持股,但不能控股,这需要法律给以明确规定。
二是要解决好国有股权占优势下,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国有股占主导的股份制企业中,企业改革的措施难以到位,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不落实,使产权改革的效应发挥不明显。因此,建立健康负责的董事会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些专门委员会,有效发挥董事会的决策、监督作用。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国有独资银行考核体系不完善,也是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在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应建立以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科学考核体系,评估体系准确,考核指标全面,考核评价应采取以财务管理中心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综合考核体系。
四是建立有效透明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问题。薪酬制度设计要将薪酬与明确的业绩目标、承担的责任、所需要的人员素质要有机结合,特别是董事和经理层,要将收入货币化,减少福利补贴性报酬,增加收入透明度。同时激励机制还应包括股权激励、精神激励。
4.独资银行要通过业务创新,全面提升盈利能力。
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最大效益。
一是从经营战略上创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从产品开发业务、组织机构、经营模式等方面均以客户需求出发,实现向现代银行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从业务品种上创新。通过详细了解客户的多样性的需要和偏好,提供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发展个人理财、家庭住房和消费信贷,发展风险性较低的中间业务,如代理、结算、咨询评估、承兑和保理等业务。
三是从经营模式上创新。鉴于我国国情,应遵循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金融业由分业走向混业。这既是面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发展情况下,存贷业务发展放缓,效益下降,国有独资银行争取盈利发展空间的内生动力,也是应对加入WTO后,外资全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挑战而采取的必然抉择。初期可通过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方式,在集团内部不同企业经营不同金融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形成银行整体的合力优势。
四是要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据统计,世界10家跨国银行的海外经营收益约占其总收益的50%。加入WTO后,我国按照对等的原则,可以相应在签约国的市场取得准入资格。随着改革开放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将有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中资银行为他们服务。国有银行也可以扩大全球业务网络和盈利的空间。
5.推进组织结构创新,提高银行的运行效率。
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利用市场机制来协调经济活动的成本超过了同样的经济活动在企业边界内来协调的管理费用。节约交易费用的动力促进了现实中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国有独资银行目前经营层次多、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国有独资银行公司治理的逐渐到位,组织机构的创新和调整,应遵从经济效益原则,根据成功的组织结构原则进行改革,如从“金字塔式”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化,减少层次设置。解决按行政区域和层次设置机构的计划经济的做法,根据效能的原则设置,对于商业银行是否在县以下撤并分支机构问题,是国有独资银行的市场行为,应根据实际,不宜“一刀切”。对于县域金融萎缩问题,应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民营银行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探讨。
6.金融监管要为国有独资银行制度创新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
金融监管是国有独资银行的重要的外部因素。要加强以下几万面工作,一是完善相应的监管法规。我国的金融法规大部分都是在1994、1995年金融整顿的背景下颁布的,应根据WTO对金融法律的基本规则和我国经济金融的新变化,制定和修改《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银行法》、《存款保险法》和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为国有独资银行改革提供法律政策依据。二是更新观念,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监管当局在把握好金融创新不违法、有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逐步放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具体业务经营的过于严格的审批和限制;对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要给予统一的指导和规范。三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衡量和监督银行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的重要环节,要逐步扩大信息披露的数量,并采取必要手段(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要使中国目前银行业财务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关键是改革和重整财务报告的流程和体系,这也是银行上市或通过私募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基础工作。四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等,规范各种信用关系,严惩逃债、废债、赖债行为,为商业银行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注:本文系个人研究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
标签:银行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