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公交规划的基本问题研究

快速公交规划的基本问题研究

陈爱萍[1]2004年在《快速公交规划的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快速公交概念着手,通过与其他公交方式对比,剖析实施快速公交的优势和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快速公交的实施条件和可以选用的技术进行研究,并分析快速公交规划工作的流程及主要内容的规划方法。随后针对城市不同道路断面形式,探讨快速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位置和其在道路交叉口的协调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拥有快速公交专用道的道路交通流特性,提出以交通效益作为评估快速公交专用道对道路交通影响的指标,应用通行能力、交通流理论和排队论等相关理论,分析快速公交专用道实施前后道路交通效率的计算方法,据此,通过对比分析快速公交专用道设置在不同车道位置时道路获得的交通效益,合理确定快速公交专用道的最佳车道位置。最后,在快速公交站点设置分析的基础上,以快速公交乘客平均出行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快速公交最优站距的计算模型。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2]2016年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于星涛[3]2006年在《快速公交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适用性和发展模式;依据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提出和论述了快速公交系统整体化规划理论和叁元构建体系;结合济南实例,分叁个层面系统阐述了整体规划和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快速公交系统构建方法。 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论述交通一体化框架下快速公交的发展策略和相关政策,通过分析快速公交与城市土地使用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与客流走廊相结合、建立适应城市发展的快速公交网络。在城市土地开发层面,探讨通过快速公交建设来推动沿线土地联合开发的规划对策及协调方法,包括枢纽布局和线网优化、公交体系整合、交通换乘与协调、土地开发控制等内容。在规划操作和工程实施层面,结合快速公交近期实施规划,探讨快速公交系统的客流预测、功能和设施规划、运营管理等具体工作。上述研究内容主要以济南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成伟[4]2007年在《城市大运量快速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城市化与交通机动化的双重挑战,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出现了无序蔓延现象。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不但侵蚀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多地少的中国决不能走西方城市无序蔓延的老路,而应在小汽车交通未普及之前坚决地实施公交导向发展模式。本文是在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大运量快速公交导向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化研究。起源于美国公交导向发展模式(TOD,Transit Orient Development)要在我国进行广泛的实施,就必须进行与中国的国情相符的定义。在展开研究之前,本文将在中国实施TOD模式的交通载体明确定义为轨道交通(UMT, Urban Mass 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BRT,Bus Rapid Transit)两种交通方式,并将TOD理论扩展到引导城市宏观空间形态的方面。由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循环促进的关系,因此我国实施TOD发展模式的宏观基础是做好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大运量快速公交发挥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保证TOD节点内土地按照TOD理论开展建设。实施TOD模式,应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布置相应的大运量快速公交网络,避免城市无序蔓延,引导城市空间形态集约发展;在布置TOD节点时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的发展情况,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集中区域应以较小的间距布置站点;按照TOD理论对站点周边的区域的土地用途、开发密度、道路系统、公园绿地等进行合理、全面的规划设计。现阶段我国轨道交通与BRT都在迅猛的发展,轨道交通与BRT相比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环保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投资高、周期长、灵活性差等局限。但是二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TOD战略在我国实施。特定城市选择大运量快速公交的具体方式时,应对城市经济、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城市形态等客观条件进行综合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和论证。我国大运量快速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的实施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同时应充分学习国外TOD模式的成熟理论与实践经验,使其为我所用,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单传平[5]2008年在《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交线网协调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建设轨道交通和BRT,从而改变了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打破了城市公交系统的原有平衡状态。因此,为了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研究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交线网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然后结合城市叁大公交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客流分析和功能定位,并运用以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和控制论等为基础理论的系统协调方法,从协调主体和协调层次两个方面分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的内涵、特征及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公交线网协调模式,指出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BRT线网规划和基于轨道交通和BRT的常规公交线网调整叁个阶段才能实现城市公交线网的协调。进而应用系统工程科学和数学方法构建城市公交线网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公交线网协调性进行评价。最后以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线网协调分析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本文将系统协调的思想引入到城市公交线网研究中,通过轨道交通站距和换乘枢纽分析以及基于轨道交通和BRT的常规公交起讫点的确定方法的探讨,为指导城市公交发展、提高公交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些理论和方法。

杨远舟[6]2011年在《快速公交时空优先策略及其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地区交通拥挤的加剧,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 BRT)在许多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9年底,我国已有11个城市正式运营了快速公交系统,更多城市正在积极规划、设计和建设。快速公交系统通过设置专用道和信号优先控制分别实现路段“空间优先”通行和交叉口“时间优先”通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竞争方向车流运行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开展快速公交优先通行问题研究,实现快速公交优先通行和竞争方向车流负面影响小的双赢,不仅有利于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及“路权优先”等公交优先理念内涵,丰富和深化优先通行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促进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快速公交优先通行的信号优先控制策略、信号优先控制方法、专用道设置方法及优先通行效益评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①在分析快速公交特征及优先控制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快速公交不同类型专用道的规划技术及其适应性;结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研究信号优先控制模式、控制策略和车辆检测/定位技术的主要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论文以北京市南中轴快速公交系统为例,说明了优先通行措施的有效性。②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快速公交信号优先策略仿真模型,提出了以平均速度、车流密度及车流量等为指标来评价交叉口交通流特征变化的方法,建立了快速公交信号优先参数(最大绿灯延长时间gbrtmax和最大红灯早断时间rbrtmax)、信号优先检测器离交叉口距离L及产生概率αbrt对交叉口车流影响的模拟模型。算例研究表明,在信号周期固定的条件下,信号优先控制需要优先考虑增大gbrtmax,或少rbrtmax,以降低对社会车流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在给定gbrtmax和rbrtmax的条件下,L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L过短会使信号优先绿灯延长的时间很短,受益的快速公交车辆较少,同时受随机因素影响明显,波动性增强。L过大会使快速公交车辆要求的绿灯延长时间大于gbrtmax的限制,信号优先失效;其次,在给定gbrtmax、rbrtmax及L的条件下,过度地增大αbrt,会使快速公交车流密度急剧增大,车流速度相应降低。特别是随着αbrt的增大,快速公交实施信号优先的频次增高,要求延长的信号时长逐步接近gbrtmax直到不满足信号优先条件,等同于固定信号配时。③构建了考虑信号优先条件的快速公交信号优先两级模糊控制模型,并给出了控制的流程及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与传统的单级模糊控制相比,该方法具有2个特点:一是设置了信号优先条件,即以快速公交车辆到达时刻偏离时刻表时间、满载率及系统综合效益等作为信号优先控制的准入条件,可以屏蔽效率相对较低时的信号控制优先程度,减少无效控制,提高控制效率;二是兼顾了非优先相位车流效益,即通过信号优先相位下的快速公交车流和社会车流运行情况来修正了相位绿灯的优先程度,通过红灯相位下排队等待通行的社会车辆数和下一个即将点亮的绿灯相位等待排队的车辆数考虑了非优先相位的车流拥挤程度。④以路阻函数和车流通行能力计算为基础,在考虑专用道的设置产生诱增交通流的前提下,构建了快速公交专用道设置前后车流行驶时间变化模型,并分析了压缩现有车道、扩宽道路等增加专用道情况下的车流行驶时间变化。算例研究表明,压缩既有车道增加专用道,随着压缩程度的增大,系统和公交车流受到的负面影响将急剧增加;而扩宽道路增加专用道则可整合了原有公交线路,改善社会车流的行驶环境。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叁个层面,提出了快速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框架,并阐述了各个层面的具体工作内容与方法。与传统的专用道设置方法相比,该框架能够充分吸收不同层次规划人员的经验,便于把握专用道设置的总体架构,使上层和下层之间具有指导和反馈的作用。⑤以路口通过率为基础,从“线”的角度构建了快速公交线路优先通行的效益变化评估模型,提出了车流总体收益变化率和单位成本车流收益变化率等评估指标,并模拟了优先通行效益变化对路段运行速度、非优先相位信号压缩比例系数及车流红灯平均等待时间比例系数的敏感度分析。与既有的效益评估模型相比,该模型从整体上研究了快速公交实施优先通行带来的效益变化,不仅考虑了实施信号优先控制和专用道设置的效益变化,也考虑了快速公交沿线的社会车流效益的变化,弥补了既有研究仅考虑信号优先控制收益,未考虑专用道设置的收益和对社会车流负面影响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快速公交优先通行的效益评估方法。⑥从“点”的角度构建了快速公交优先通行条件下单交叉口车流的绿灯延长、红灯早断优先策略的车流效益变化评估模型,提出了当量小汽车折算、人均折算的效益变化的计算方法,并以绿灯延长策略进行了算例分析。算例研究表明,交叉口实施绿灯延长信号优先策略,提升了快速公交车辆的路口通过率,使交叉口的当量小汽车折算延误和人均折算延误均减少了11.3%。随着绿灯延长时间的增长,整个交叉口延误呈“U”型变化,先降低后升高。对既有配时方案延长绿灯时间8s,整个系统延误最低,当量小汽车折算和人均延误折算分别为67.53s和9.29s。

周蓉[7]2010年在《城市新区公共交通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发展的首要表现就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去城市规模都是以逐渐向外蔓延的方式进行扩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却令人头疼,因此现代城市规划开始探讨通过城市内部功能重组以及在城市外围有侧重点的规划来达到城市规模扩大的目的,这样就出现了“新区”这一城市组成部分。新区无论位置如何,功能如何都是主城的组成部分,与主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员的流动离不开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便成为联系新区与主城的“血管”。血管通畅,则两个机体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血管堵塞,很多病变就随之而来,因此新区建设发展一定要注意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本文以城市新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区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对叁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需求和供给的特点,针对需求来确定供给的类型以及数量。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对作为服务对象的城市新区、对作为服务系统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新区空间特征,分析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各种交通方式对不同的新区能起到哪些服务的作用;然后对新区公交规划的原则思路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以西安市新区之一的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实例,根据新区的规模等实际情况,为其构建公交体系。

鲁洪强[8]2011年在《城市快速公交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公交(BRT)作为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是当前国际上大力推广的一种公共交通模式。随着昆明、北京、杭州、济南、常州等城市的实践,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和运营经验。本文在综合快速公交国内外发展案例的基础上,对快速公交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概括快速公交现状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快速公交规划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在分析快速公交的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了快速公交的系统组成,并对快速公交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快速公交的概念入手,讨论了快速公交规划工作的流程及主要内容的规划方法,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从快速公交站点的规划位置和形式研究角度,在总结国内外现状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快速公交车道、车站设置的原则。并对快速公交站点优化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相关模型。最后以青岛市重庆路为实例,对快速公交的线路敷设、专用车道、站点布置和交通运营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与探讨。

张守军[9]2007年在《城市BRT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加,而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了道路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又由于交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小汽车交通的迅速增长,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增大,城市交通效率急剧下降。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交通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合理的城市公交网络需要包含不同的线路层次,实行不同的运送标准,针对不同的交通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公交服务,合理有序的组织公交系统的运营。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环保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投资高、周期长、灵活性差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应用;而常规公共汽车在小汽车交通的冲击下,服务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无法满足多层次的交通需求。BRT(Bus Rapid Transit)系统,作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过渡交通方式,以其低造价,低维修,占地少,建设周期短,运营速度快,运量大,灵活和环保,易形成网络等特点,能有效地缓解交通拥挤,降低居民出行成本,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率。本文在借鉴以往BRT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BRT系统的规划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从BRT系统在我国的适应性入手,依据交通规划的基本步骤,顺序研究了BRT系统出行需求预测、BRT系统规划理论、BRT系统运营组织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上述理论方法对深圳市BRT系统进行了总体规划。论文对BRT系统在我国城市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特别是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根据综合公共交通体系的规划理念,对我国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常规公交快速化的主要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制约现状公交快速化的主要环节,系统研究了BRT系统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以及在我国大城市的发展模式。论文分析了交通出行需求的产生原理,指出需要建立交通出行量与社会经济特征、土地利用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来推算交通出行量。在此基础上,对出行需求预测方法,特别是四阶段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总结。根据BRT系统对城市土地开发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出行生成预测时,从交通产生的根源即土地使用规律入手,采用基于土地使用性质的类别生成法进行BRT系统出行需求预测,并详细介绍了预测步骤。论文对BRT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概括BRT系统规划定义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BRT系统规划的原则、目标,制定了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标识了规划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了BRT系统规划的分析原理和供需平衡原理,设计了BRT线网系统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及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益具有较大影响的BRT主干线的选取问题,设计了BRT系统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步骤,建立了BRT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在BRT系统规划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BRT系统的营运组织。论文对BRT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包括BRT专用道、BRT交通信号优先、BRT车站和BRT车辆展开研究,提出了BRT专用道组织形式和线路规划思路框架,并就BRT系统与普通公交线路的分离情况,对普通公交线路调整和运营调整进行了探讨;从站间距确定、站点选址和停车位设计叁方面对BRT车站进行研究,分析了车站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了BRT车辆的性能要求,并从需求规模、发车间隔和车辆满载率出发,构建确定BRT车辆容量的数学模型;系统阐述了BRT路口空间优先设置方法和时间优先控制技术,并对BRT系统的票制设置原则进行了研究。论文以深圳市为背景,运用前文提出的BRT规划理论与方法模型,对深圳市进行了BRT系统总体规划。从深圳市面临的城市交通问题出发,预测了BRT系统出行需求,确立了深圳市BRT系统的空间和时间发展策略,设计了深圳市BRT系统线网整体规划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刘嫚[10]2007年在《快速公交(BRT)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协调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般而言,每种公共交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正确的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是建立一种平衡的公共交通系统,发挥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比较优势,使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连接匹配。此时换乘衔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换乘接驳问题,缺乏有效的接驳系统,会造成出行者换乘不便,公共交通吸引力显着下降。首先,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提出我国城市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协调的方法,该方法以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协调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规划协调方法,主要分为两公交系统的线网规划协调和站点协调两方面。其次,对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运营管理协调方法进行分析,对两公交系统收费系统、一体化管理协调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最后,建立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协调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对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线网及换乘站点的规划设计、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收费系统的协调以及两种公共交通方式的一体化管理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新的交通影响评价体系,对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线网两种公共交通方式的一体化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规划设计合理的换乘系统能为出行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换乘接驳服务,充分体现公共交通大运量快速交通运输的优势。论文的研究对城市处理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从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问题研究的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快速公交规划的基本问题研究[D]. 陈爱萍. 长安大学. 2004

[2]. 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

[3]. 快速公交系统规划研究[D]. 于星涛. 同济大学. 2006

[4]. 城市大运量快速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研究[D]. 成伟. 重庆大学. 2007

[5]. 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交线网协调性研究[D]. 单传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08

[6]. 快速公交时空优先策略及其建模研究[D]. 杨远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7]. 城市新区公共交通体系研究[D]. 周蓉. 长安大学. 2010

[8]. 城市快速公交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鲁洪强. 山东大学. 2011

[9]. 城市BRT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守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10]. 快速公交(BRT)与常规公交规划管理协调方法研究[D]. 刘嫚.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快速公交规划的基本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