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
王楚楚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 《反杜林论》是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批判杜林的同时,正面阐述了许多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诸如公平、自由、法律和生态等观点。而观照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反杜林论》中美好生活思想对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反杜林论;美好生活;新时代
《反杜林论》作为必读经典书目,对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杜林论》成书于19世纪70年代,虽然与新时代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大不相同,但是其中包含的美好生活思想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理论依据。
一、时代背景:无产阶级为美好生活而战
德国,一个滋养着许多哲学家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落后的情况下,仍然绽放思想的活力。而回顾19世纪的德国,在维也纳会议之后,被分裂的邦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剥夺了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蓬勃发展,无产阶级运动同时逐渐成熟。在资产阶级光鲜亮丽的背后,无数工人阶级队伍生活贫困交加,徘徊在生存状态的边缘。而当德国变为工人革命中心时,由于德国资产家巩固其领导地位,加剧了对工人队伍压迫。在夹缝和压迫中挣扎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反抗,工人阶级队伍也越发壮大。随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并,一些趋向于社会主义但是主张通过非革命手段解决阶级矛盾的小资产阶级乘虚而入,以杜林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成为党内受欢迎的思想体系,受到很多哲学思想家的崇拜。杜林用形而上学的方式阐述了道德、法、平等、自由等的问题,实质为资产阶级做辩护。为了彻底消除杜林理论对党内造成的混乱影响,恩格斯决心完成本书工作,并在对杜林思想体系的批判中正面阐述了关于平等、自由、公平、法律、生态等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内容,为新时代如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一般大多在节假日、换季时节等,或者主动打折以低于商品正常价格的售价出售商品,使顾客觉得并获得实惠。比如特价区、节假日优惠等。
二、丰富内涵:美好生活的多层向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但为了更好满足这些需要,须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方法和立场上,寻找解决的对策。而 《反杜林论》阐述的美好生活思想,为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多层向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一) 《反杜林论》中的自由思想
杜林的自由观点与他的抽象平等观认识方法相一致,认为自由既是 “合理的认识”,也是 “本能的冲动”,即强调了自由是纯主观的意志,而对现实存在的规律放置一旁。另一方面,杜林又认为自由是 “按照先天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2]153,即强调必然性的作用。杜林在自由问题上表现的折中主义,表明了杜林哲学体系内的自相矛盾,体现了杜林对辩证法的不理解。
华杨大队位于广西东南部的高县,一个被称为“八山一水一田”的边远城镇,而该大队的第十生产队就是典型的山区生产队。据1975年统计,华杨大队总人口1837人,耕地面积为1813.9亩,其中水田为1683.7亩,旱地为130.2亩,山地则有22000多亩,人均耕地0.99亩;十队总人口是142人,总耕地面积为171亩,其中水田有165亩,旱地仅为6亩,人均耕地1.20亩。[注]华杨大队:《一九七五年农业统计年报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2。 与其他生产队相比,并没有临近河流,只有一条小水沟供其灌溉!并且四面环山,交通非常不便。
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杜林构建了一个完全绝对的平等观念,从 “两个人”的完全平等中建立了社会的 “基本模式”,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主要由于暴力的发生。
(二)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必然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转化为自由。因为,关于客观存在的现实规律,对其进行深入认识则可以达到自由状态,而对其没有了解,则即不自由,处于盲目阶段。但是,通过实践过程,必然可以发展为自由,并且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验证人们是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揭示了杜林平等观的实质及其反动性。恩格斯揭露杜林学说中所涉及到的 “两个人”理论具有抽象性,为杜林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杜林的平等观自认为貌似逃脱了现实,但恩格斯一针见血的指出,杜林 “这些观点是或多或少地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相适应的表现”[2]136,还有从有关文献进行抄袭来臆造,但是文献也是有现实基础的,不过杜林把它歪曲了。杜林抽象地谈 “完全平等”,认为平等具有超阶级性,从根本上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压迫,使资产阶级的不平等永恒化。
为此,我们现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强调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因为利益固化导致诸多社会不公,……一部分人没有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7]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人们真正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公平与正义能够落实到人们切实利益中。
(三) 《反杜林论》中的法治思想
杜林哲学体系重在把认识对象划分为 “简单的要素”,并运用公理推论要素,再运行到社会历史中,为自己理论创造的永恒真理奠定基础。杜林认为依据该方法可以使自己创造的法律学说具有普世性,成为永恒真理。但是,杜林在吹嘘对法律的认识时,表明了他对法律了解的无知,也显示了杜林法律学说的历史唯心主义。
从满足人民基本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而至,发展始终处于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但是,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以此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3]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解决发展动力、不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内部和外部联动以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等问题。为此,深入认识和掌握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对发展的认识达到自由状态,才能对经济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等规律运用自如,注重发展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法律最根本表现为统治阶级意志。但杜林将资产阶级民法说成是不公正,因它确认了基于暴力的所有制。为此,杜林颠倒了暴力和经济的实质关系,抹煞了民法的阶级本质。另外,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刑法与原始公社的民族复仇一样,将两者实质混淆起来,同样掩盖了刑法的阶级本质。而作为社会的上层建构,法律的实质和内容从根本上由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但杜林基于先验主义逻辑理解法律本质,显然是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四)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思想
在杜林理论中存在着典型的先验主义,杜林认为原则的产生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后者要适应前者。并且,杜林认为思维与自然界相对立,从而陷入唯心主义论。而恩格斯则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2]74因此,自然存在于人类之前,人类及其思想都不是凭空而出,归根到底由自然界所产生。另外,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即把自然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揭示自然界内在的运动规律。由此可以明白,自然界存在客观的自然法则,不会因为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更不允许人类违反其客观规律。
而恩格斯从辩证法基础出发强调: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2]153为此,自由不是脱离必然的主观随意,自由的根本在于充分了解并运用现实规律。
三、时代启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措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即主要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问题仍需重视;民生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面对许多艰难挑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旧艰巨等。
本研究通过对一位英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教师的反思内容丰富;反思性实践的特点即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反思、反思困惑普遍存在。教师反思的过程中会积累教学经验、促进理论、实践和反思的循环。
而公平正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等,涵盖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所以,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保证司法公正,保证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保证生态环境正义等。而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和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全面深化改革,使我们的各项制度和体制更能体现平等原则,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一)掌握发展规律,践行新发展理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看到了希望。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进程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的探索和借鉴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红色文化在此过程中贯穿始终,并随着发展过程不断前进,因而它表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恩格斯在阐述自由与必然关系时,强调: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4]也就是说,对客规规律的认识越清晰和深入,所作出的判断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越准确,人们的选择和行动越自由。为此,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事物才有更充足的前进空间,而这也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5]为此,坚持掌握和运用规律,同时践行新发展理念,从而能促进更加平衡与充分的发展,使发展的质量能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恩格斯认为: “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2]146并且,恩格斯强调 “平等是正义的表现”[6]。
(1)粗加工合理留量 在工艺准备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变形因素和经济因素,热处理余量仅40mm,力求在源头上保证变形后尺寸能够满足精加工要求。
此外,恩格斯批评杜林将不平等视为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平等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根本上由社会经济所决定,并认为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会产生相应的平等观念。例如,资产阶级平等观虽然在反抗封建制度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形式主义的实质。人们虽然摆脱了封建束缚,但是在资本主义平等观的幌子下,迅速沦为无产者,成为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被剥削,而这最终取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随着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提出,无产阶级在采取批判态度的同时,认为平等不在于形式,而根本在于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方面的真正平等。为此,无产阶级认为,平等的终极目标即废除阶级自身及其所产生的任何差别。
基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已然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阻碍。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措施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向和道路问题极其重要,不能在道路问题上模糊。而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们最佳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党的领导应运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助于践行人们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有助于保证我国法治维护党的意志与捍卫人民利益。另外,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把维护党中央权威作为根本要求,同时有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及提升党的领导能力。
截至调研日期,除淮安尾水导流工程外,其他各地如徐州、新沂、睢宁、宿迁、江都段尾水导流工程实际导流量均低于工程设计导流量,具体排放情况如表1所示。
(四)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自然界具有内在的法则与规律,其客观性不容任何人践踏。人类一旦毁坏环境,必会遭遇相应的自然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人类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即和谐共生,两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类不能无休止地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不能糟蹋干净的空气、河流等,应充分认识和把握我们所依赖的自然家园的内在规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最后再说一句,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乃至长命百岁,这是人性天理,没有什么错。关键是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如“为活着而活着”,对于“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来说,就有些荒唐。而对于那些耄耋老人来说,就挺适宜。重要的是要符合常理常情,时空不可错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并且,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角度讲,追求环境优美,已是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之一。为此,我们应秉持正确的生态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现在践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立足于 《反杜林论》这一经典原著,深刻领会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好生活思想,不仅能从新的角度重新理解 《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而且能为如何满足人们在新时代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5]严文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198.
[6]段忠桥.平等是正义的表现———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J].哲学研究, 2018(4).
[7] 冯国权,刘军民.正圆中国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6:214.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9)07-0025-04
收稿日期: 2019-06-12
基金项目: 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南疆高校大学生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认识研究” (MY201806)。
作者简介: 王楚楚 (1994-),女,山西壶关人,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李成林]
标签:反杜林论论文; 美好生活论文; 新时代论文;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