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创新到基础软件创新: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模式研究_服务创新论文

从服务创新到基础软件创新: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范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软件论文,中国论文,能力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和高带动性等特点;软件产业关系到中国信息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企业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软件领域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垄断操作系统市场的微软公司,2012年R&D投入约为78.907亿美元;IBM公司以其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产品Websphere、DB2等产品著名,2012年R&D投入约为41.943亿美元①。在技术基础和研发投入落后于国外软件企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着缩小技术差距、实现自主创新的严峻挑战。通过调研发现,我国一批软件企业从为用户提供IT服务入手,利用本土企业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实现服务创新,避开与国外企业正面竞争,形成了“竞合”关系;在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创新弥补自身技术不足,从而在基础软件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技术能力也逐渐爬升,缩小了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最终形成服务创新、基础软件创新和技术能力成长的良性互动。这些企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软件产业中的分工与定位,实现了重要的技术突破,为探索中国软件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宝贵样本,如果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科学提炼和总结其管理规律,为中国企业在软件领域实现技术追赶提供管理支持。

       二、文献回顾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Miles等人指出,隶属于KIBS的企业显著依靠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KIBS创新中包含大量用户知识,技术熟练的用户需要产品平台支持其创新[1];KIBS是创新的来源,在用户企业内部发起并实施创新,他们是创新的促进者,支持用户企业创新过程,同时是创新的载体,在组织和产业内部或之间转移知识,使得知识能应用到新环境中[2];Miles将KIBS与传统的服务创新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KIBS创新具有典型的特征,从设计到交付的时间更长,创新由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驱动,重视新的组织结构和交互模式等工艺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困难,创新需要标准化支持[2];Freel的研究表明,KIBS的雇员是高技能的,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等,用户、供应商、大学等是KIBS重要的外部技术源[3];Amara等人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除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外,还利用登记设计模式、商标、技术机密、先行于竞争对手等方法[4];Hipp(1999)对德国KIBS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KIBS的R&D投入大,创新广泛利用期刊、会议、互联网等显性外部知识[5]。

       与用户密切合作是KIBS创新的主要特征。Muller和Zenker指出,隶属于KIBS的企业提供高知识附加价值服务给其他企业或组织,是“顾问型”的企业,强烈的交互性和用户相关性是KIBS的特征之一,KIBS与用户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双向的,KIBS从用户企业获取知识从而为其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基础[6];Miozzo和Grimshaw研究了英国和德国的IT外包,认为由于信息和技术的不可分割性和无形性,IT外包需要融合用户的技术知识,IT提供商需要与用户企业深入交流,部分用户企业的员工可能转移到供应商企业工作[7];Bettencourt等人指出,KIBS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复杂的、非结构化的、高度定制的,在提供知识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过程中,用户必须有效地扮演合作创造者或生产者的角色,而这些用户通常具备KIBS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8]。

       由于KIBS创新过程中需要整合用户、供应商等外部技术源,近年来,KIBS创新管理模式逐步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创新转变。美国学者Chesbrough最早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强调当企业着眼于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9];开放式创新是有目的地利用知识的流入和流出,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并推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10];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管理,Fetterhoff和Voelkel认为开放式创新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求创新机会,评估技术前景与企业战略匹配程度,寻找技术合作者,出售知识产权获得利润;开放式创新中要利用外部技术源,也需要企业开展内部研发活动[11]。O'Connor的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不同于研发外包,企业必须从事内部研发,这有利于企业有效整合外部技术获取及开展非连续型创新[12];Chesbrough和Crowther调查了12家采用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目的不是降低研发成本或研发外包,实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其内部研发经费是增长的,外部技术源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内部研发[13]。

       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陈劲和陈钰芬认为,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开放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是在自主创新的观念主导下,在全球范围寻求技术支持和资源,以原创性的“产品与服务概念”实现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14];李江蛟等认为,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显著作用[15];杨武的研究则表明,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紧密结合的关键是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和国家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政策的结合上[16]。

       综上所述,KIBS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对服务业较少涉及,而软件产品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可成为研究服务业开放式创新的切入点。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软件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提高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设计

       (一)软件产业分类

       在美国的产业分类代码NAICS②中,软件产业的代码是5112,具体包括基础软件出版、应用软件出版以及服务。大型复杂软件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见图1)。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合称为基础软件,技术构成复杂,产品开发难度大;基础软件属于软件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核心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这影响了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将软件产业细分为基础软件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和软件服务企业。软件服务企业通常利用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的产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部署整个软件体系架构。

      

       图1 软件系统架构

       (二)研究对象选择

       本文的研究对象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软”),是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业务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和服务。东软主营业务是行业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指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定制的IT业务系统,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服务,因而东软是典型的软件服务企业。近年来,东软在基础软件创新方面也取得了突破,代表性产品包括网络安全产品NetEye、平台产品UniEAP等。本文涉及的东软自主创新产品UniEAP是典型的中间件产品,进一步细分隶属于业务中间件,也称为业务基础平台。

       业务基础平台是中国软件企业在基础软件领域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市场上主要的业务基础平台产品包括,东软集团开发的解决方案统一架构平台(UniEAP),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睿剑业务基础平台(Sword),浪潮集团开发的Loushang企业应用平台等。业务基础平台为应用软件开发提供基本框架,预置通用的软件模块,用户可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具体需求进行选择,这提高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复用度和开发效率,也能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Yin认为“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的问题更多属于解释性(或称因果性)问题,如果这类问题是当前发生的并且可控程度不高,适合选用案例研究方法[17];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范式,研究中国软件企业“怎么样”从提供IT服务入手,最终实现了基础软件创新。

       关于样本选择,本文选取东软为研究对象。Eisenhardt和Graebner认为,案例研究目的是发展理论而不是检验理论,所以理论抽样(不是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是适合的,理论抽样意味着选择一个案例正是因为它非常适合说明和扩展不同构念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18];Yin指出,选择案例的原因或是因为它们非同寻常的启发性,或是极端的范例,或是难得的研究机会[17]。2009年,在美国《全球外包》杂志和“全球外包服务咨询公司”公布的全球IT服务100强榜单中,东软排名第九位,这是十强中唯一的中国软件企业;在“新兴亚洲市场十大领导者”中,东软排名第一。2010年,东软被世界经济论坛列为全球成长型公司的成功范例①。2011年,东软作为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软件企业,跻身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软件领军者100强”榜单,并在“中国软件提供商100强”排名中荣登榜首。因此,东软2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软件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选择东软作为研究的对象符合理论抽样原则。

       本文的案例资料来源是多样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访谈,对象为东软基础软件事业部技术负责人;东软以行业分类建立事业部,例如电信事业部、电力事业部和社保事业部等,而基础软件事业部是企业基础研发部门,致力于平台产品开发,通过总结和提炼各个行业事业部在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用户经验,为东软其他事业部提供技术和工具方面的支持。此外,案例资料来源还包括期刊论文,UniEAP产品白皮书,东软内部出版刊物,东软集团历年年度报告,及《超越技术——东软17年增长之谜》。

       四、东软的自主创新过程

       (一)原始积累阶段

       东软来自于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91年,“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主要承接国内项目;同年,“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东北大学占51%的股份,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占49%,主要承接日本项目;1993年,两家企业合并成立“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公司;此后,东软在各地先后建立分支机构,2001年,东软实施品牌整合战略,统一“东软/Neusoft”品牌,2008年,东软集团完成整体上市计划。

       在企业初创阶段,东软选择了软件产品开发为主导方向,这符合当时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软件史上有筚路蓝缕之功的软件英雄辈出,求伯君研发中国首款字处理软件wPS,金山软件的历史就此展开;严援朝推出CCDOS,这是为中国第一台PC长城机做的汉字操作系统;王永民在发明了“五笔字型”,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速度和效率”的世界性难题;王江民推出了KV系列杀毒软件,被誉为“杀毒软件之父”。在此阶段,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盗版软件盛行,许多软件企业无法获得合理的利润,从而被迫倒闭或转型;二是微软、赛门铁克等国际软件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处于萌芽阶段的民族软件企业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举步维艰。

       中国软件产业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一度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东软也不例外,企业开发出一款名为“Leader Report”的报表生成工具,但由于盗版软件的冲击而退出市场;此外,还开发出图形自动生成器——Auto Win,当时的中国软件企业正处于初创阶段,并不需要此类软件,该产品因不符合用户需求而退出市场。在经历了困境之后,东软创始人刘积仁决心转型:“向针对企业的应用系统方面转移”,企业不仅重视技术的开发,还致力于为用户提供IT服务。东软开发出电信业务管理系统、房地产信息系统等行业应用软件,这为东软成为国内领先的IT服务企业奠定了基础。

       东软从创建之初就积极开拓国际业务,主要承接日本企业的软件外包。1991年,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东软与阿尔派的合作正式开始,东软承担了汽车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继而在车载音响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及信息通信系统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开展合作。日本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东软因而从成立之初就遵循国际标准开发产品,率先实施ISO9001、CMM④和CMMI⑤;东软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人才,不仅拥有软件技术,还掌握了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方法。此外,在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中所获得的收入,是东软后期开发IT服务和软件产品的重要资金支持。

       (二)行业解决方案领域的“数字圈地”

       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东软以开发软件产品为主。1996年,东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第一家在资本市场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被投资者所看好,从而获得了大量资金。关于企业该如何定位引起了争论,业界人士认为将资金投入到软件产品开发中是最好选择。东软创始人刘积仁在对世界软件产业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后,将企业定位于“一个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公司,而不是一个提供软件产品的公司”。从1997年开始,东软改变了以软件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定位,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IT解决方案市场,被称之为“数字圈地”。

       当时,我国各个行业和政府部门正着手信息化建设,IT解决方案市场尚处于启动和快速发展阶段,东软努力在行业发展初期成为业界的领导者,所谓“圈地”就是在各个行业和部门占领“数字领土”。东软积极投入到我国社会基础设施信息化的项目中,选择了有发展空间的行业作为用户,并且选择需要东软持续为其提供IT服务的行业,先后为电信、电力、社保、金融、医疗、交通、制造业等行业提供IT解决方案。以社保行业为例,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单位参与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工作,承担了总体技术负责及项目管理工作,同时参与了社保信息化建设基础规范和标准的制定;2000年,系统正式推出,东软也相继为全国各地近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对于电信行业,1995年,邮电部电信总局提出了开发和建设“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即“九七工程”,东软承担部分试点城市“九七工程”的实施;1998年,东软为辽宁联通建设了“集中计费与客户管理系统”,之后两年内,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也成为东软的客户。

       东软在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软件产品研发,而是积累了大量平台产品构建的技术和经验,为能力成长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其中,以开发国土资源部的电子政务平台最具代表性。2003年,国土资源部为开发高度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进行招标,东软在竞标的21家企业中获胜。2004年年初,项目正式启动,进入需求分析阶段,东软的需求设计人员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会议、产品演示、小组讨论、文档反馈等形式进行了需求交流。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提出要开发一套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国土资源部所有的业务系统都构建在这个平台之上,各地国土资源部门也可逐步在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上开发自己的系统,从而形成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国土资源部要求系统必须预置部分模块化组件,未来业务流程发生改变并需要重新开发系统时,只需对这些模块进行重新组合;双方就模块化组件的大小,即组件所涵盖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组件太大,功能太多,很难满足未来业务的需求,再次开发系统还需重新设计;而组件太小,功能太少,又失去了复用的意义。双方对每个模块化组件都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定义,最终确定了合理的组件库。

       (三)开放式创新与能力成长

       东软在定位于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公司的同时,明确了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软的主要业务是利用Oracle、IBM、Sun、SAP等国际企业提供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产品,针对用户的实际经营业务,构造合适的行业解决方案。刘积仁将此比喻为:“解决方案就像一辆汽车,东软就是这辆汽车的提供者。汽车有轮胎、车厢、刹车等设备,东软会选择一些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价值的产品去开发,但不可能做所有的东西,那些就通过合作伙伴来提供吧。”

       东软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积极与国外知名IT企业开展合作。有选择地与合作伙伴共建专项技术能力中心,以加强与合作伙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IBM、Oracle、SAP等合作伙伴通过能力中心帮助东软更懂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东软与合作伙伴的核心骨干团队经常进行互访、技术交流等活动,还积极参与合作伙伴举办的技术论坛。例如,东软的多数用户选择Oracle数据库,作为Oracle的高级认证合作伙伴,产品正式发布之前,Oracle会邀请东软合作测试,因而东软可以及时获得Oracle的技术信息、支持工具和资源;此外,Oracle还为东软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东软掌握新产品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创新。

       东软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重视对用户知识的吸收。为了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东软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公司级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与客户预期匹配度,针对客户反馈的问题制定改善措施,不断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及客户满意度。东软每年都举办“东软解决方案论坛”,该论坛是政府、厂商、研究机构、行业专家、行业CIO以及媒体间相互沟通、交流思想和经验的平台,已成功举办12届,目前已成为IT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论坛是一场客户大会,每届都设有用户广泛关注的主题,涉及IT行业的多个领域;此外,众多国际知名厂商IBM、SAP、Oracle等也积极参与,“东软解决方案论坛”将用户、合作伙伴以及东软有机联系起来。

       东软在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同时,坚持自主开展研究与开发,重视对外部技术知识的转化和积累;为此,东软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公司级研发体系包括技术策略与发展部、基础软件事业部和解决方案技术中心,公司级研发体系注重公共技术、公共框架与构件的研发,并推动技术复用,跟踪新技术,开拓新商业模型,负责企业R&D技术交流、投入方向的监控等。事业部级研发组织则在公司级研发体系提供的技术、平台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专注于满足本行业内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对于显性知识,东软通过知识管理门户、技术月刊和可复用资产库,确保知识与经验可被充分、及时获得与分享;而对于隐性知识,则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将技术人员能用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分类,每类知识后面都列有专家详细信息,使员工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东软还通过技术论坛和定期的主题技术研讨会,建立互动式的交流、学习与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技术交流氛围;将各个事业部在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的核心技术和用户需求知识转化为企业范围内的公有知识,使得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核心技术得以在组织范围内存储和共享,这为自主开发软件平台产品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四)中间件产品UniEAP的推出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推广,用户对IT系统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东软在为不同行业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软件开发效率低,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积累各个解决方案中可复用的技术,并将其抽象和封装以供重复利用。对于用户而言,IT技术发展迅速,面对海量的技术选择,用户在IT方面投资的技术资产很容易过时;此外,随着用户IT技术能力的提高,在选择行业解决方案时,越来越多的用户,尤其是大型企业用户,更希望自己能主导系统开发,并在系统实施成功后,可以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自己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款平台产品以解决上述IT服务提供商和行业用户面临的难题。UniEAP应运而生,2007年,东软将UniEAP作为独立产品提供给广大用户企业,它的全称是Unified Enterprise Application Practices,在软件产业通常被称为业务基础平台⑥。UniEAP具备了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提供了标准接口,模块化组件通过接口可动态插拔;UniEAP包含模块化组件,可分为技术型组件和业务型组件,技术型组件可以屏蔽大量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业务型组件是面向各个行业常见业务的,例如,报表分析和表单等,这些组件接口简单、使用灵活,可以根据用户具体需求进行配置。为此,东软在UniEAP开发过程中采用了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IBM公司认为SOA是一种方法,它所设计的软件可将业务应用程序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服务”,人们可以在不考虑它们所归属的应用程序以及所运行的技术平台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服务[19]。UniEAP是一个面向服务的业务基础平台,它可帮助用户开发、部署面向服务的应用。用户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应用架构,并在实现业务需求的同时,生产出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可复用构件,从而为保护用户投资、形成用户软件资产带来极大的便利。

       此外,UniEAP还为用户提供开发应用软件的方法学,提高应用软件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难度;用户可以使用UniEAP自带的管理控制平台监控、维护和管理IT系统,根据业务需求变化对其进行调整。UniEAP是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平台产品,它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可以仅关注企业的业务流程,而不必关注其具体技术实现,降低了开发难度,因此,UniEAP的出现使得用户自行开发应用软件成为可能。UniEAP能够屏蔽技术细节,从而做到技术的变化不影响企业的业务流程,还具备了可扩展性,使得系统能够跟随用户需求的变化而更新。

       UniEAP提供了标准的软件架构,预置通用的软件模块;如果把各个行业解决方案比喻为建筑物,那么UniEAP就是这座建筑的“框架”和“地基”。东软的电信、电力和社保等事业部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可跳过部分基础性的开发工作,根据行业特点和用户具体需求添加模块,这提高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复用度和开发效率,为东软快速构建解决方案提供了工具。在开发出UniEAP之后,东软形成了IT服务和软件产品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东软继续深耕于各个行业IT解决方案,UniEAP成为实施解决方案的基石,基于UniEAP开发出电信业务运营支撑解决方案、电力营销解决方案、公共卫生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政府部门解决方案(社保、税务、财政、质检、电子政务等领域)及制造和商贸流通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而在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东软与用户的密切合作也使其更加了解用户需求,从而不断完善UniEAP架构和组件,已经开发出UniEAP 1.X、2.X、3.X版本,4.0版本正处于研发阶段,产品技术性能逐步提高。

       五、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机制分析

       (一)选择从服务创新入手弥补技术基础不足

       从研发效率角度分析我国企业为何选择从服务创新入手进入软件产业。研发效率是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把多种资源(如资金、人员等)通过研发最终转化为多种产出(如新产品销售额、专利申请等)的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深刻影响。选择数据包络模型(DEA)测算研发效率,选取软件企业研发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研发资本存量,

分别表示i企业第t年和t-1年的研发资本存量,

表示i企业t-1年折现的研发经费投入。

,g为研发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δ为折旧率,研发资本折旧率采用15%。此外,选取决策单元的人员数量和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资本支出指软件企业用于购买或升级固定资产(例如设备和厂房)的投入,资本存量是在资本支出基础上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的;选择软件企业授权专利数量和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本研究中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资本投入和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数据主要采集自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和研究总司(Directorate General Research)年发布的《Monitoring Industrial Research:The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Monitoring Industrial Research SCOREBOARD》,该报告披露了全球10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等数据。研究遴选2006年至2011年连续6年均进入全球研发1000强的软件企业作为决策单元,共包括42家软件企业,经过数据计算清理,最终获得39家软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8家系一统软件企业,26家应用软件企业,5家服务型软件企业。采用DEAP2.1版DEA分析软件,计算研究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图2 2005-2010年软件企业平均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

      

       图3 2005-2010年软件企业平均规模效率的变化趋势

       对平均技术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服务型软件企业的技术效率最高。技术效率是企业由给定投入集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在软件产业,前沿技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负责开发,服务企业则及时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力争在竞争对手之前识别出技术机会并加以利用;识别和获取相关技术后,企业针对用户特定需求进行修改,并与企业内部开发的技术相整合,最终技术被转换为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匹配。从服务企业的R&D过程看,其目标性非常明确,因而技术效率高。对平均规模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软件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系统软件产业长期被少数企业垄断,这几家垄断企业技术能力和整体实力强,开发经验丰富,少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现有企业投资所获的技术和能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从而拥有了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系统软件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其复制成本低廉,盈利主要通过系统软件的大规模应用实现,这使系统软件企业规模效率表现优异。中国软件企业在创新资源和研发投入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背景下,从研发效率角度分析,软件服务企业从R&D投入中盈利的能力最强,因而从软件服务入手有利于企业快速逾越壁垒进入产业。

       (二)利用开放式创新实现技术能力快速成长

       中国企业技术能力落后于国外企业,在提供IT服务过程中,需要以开放式创新来整合技术资源,弥补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IT解决方案是一个复杂系统,底层是硬件和物理网络,中间是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顶层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应用软件;底层和中间层产品越来越趋于标准化,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技术的开发。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技术存量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态势发生了微妙变化,竞争优势开始倾向于那些擅长选择技术并进行整合的企业[20]。因此,中国软件企业可以利用技术来源多样化的有利条件,有效集成外部技术资源,而开放式创新的开展为这些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东软在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正是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大量集成IBM、Oracle、SAP等国外软件企业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行业用户需求和业务环境,并将技术和需求有效匹配起来提供适合的IT解决方案。

       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源的同时,开展内部研究与开发。集成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交叉与融合,集群网络和技术知识集成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源泉[21]。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包含大量领域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研发,才能将外部技术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东软在与国外一流软件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知识,在为各个行业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户经验,企业通过知识管理门户、技术月刊、可复用资产库、知识地图、技术论坛和定期的主题技术研讨会等方式,对这些知识进行转化和吸收,为最终推出自主创新产品——UniEAP,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与外部技术源形成了创新网络,包括国外软件企业、用户、大学等;在与这些外部技术源共同工作过程中,通过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促进了我国软件企业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总之,开放式创新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部知识的积累和吸收,知识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尤其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企业,知识则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产品的重要基础。

       开放式创新促进了企业系统集成能力的成长,系统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软件产品创新的关键能力。Hobday等人指出,系统集成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研发能力,开发新技术并应用到新产品;二是能有效整合外部技术源(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等)的元件、技能和知识,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新产品开发[22]。模块化是软件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方法,Baldwin和Clark认为模块化是一种特殊设计结构,其中参数和任务结构在模块内是相互依赖的,在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23]。模块化设计规则下,产品被分解为高内聚性、低耦合性模块;模块之间的联系通过标准接口完成,接口是模块之间协作完成整个产品功能的一组规则。这需要企业具备系统集成能力,设计出一个良好的产品架构,才能在此架构下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分解,将外部技术源提供的模块与企业内部开发的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在外部技术源多样化和产品模块化设计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发展系统集成能力,这需要具备接触多领域知识和“干中学”的机会。东软在与Oracle、IBM、SAP等企业和行业用户的频繁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对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认识逐步深入,技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扩展,通过“干中学”逐步培养了系统集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UniEAP,不仅满足了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也为软件企业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服务创新、基础软件创新和技术能力成长的良性互动

       中国软件企业在IT服务领域开展开放式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后,企业技术能力乃至整体实力都得到不断积累和提升。IT用户需求复杂、易变且多元化,企业面临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的压力,这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企业利用用户创新工具箱整合开放式创新中积累的技术和需求信息,Von Hippel研究了最早使用工具箱概念的LSI Logic公司,他们发现不理解用户需求的损失过高,因而开发·种设计工具,用户利用工具自己开发产品,企业将特定的设计和创新外包给用户[24]。软件产业的业务基础平台是用户开发应用软件的工具,因而是典型的用户创新工具箱。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与国外企业、领先用户密切合作,获取了大量技术知识和需求信息,形成一批标准、通用的模块,能够涵盖多数用户共有的业务功能。企业根据这些模块的定义和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规则开发出具有开放的、可扩展架构的工具箱,实现了技术复用。总之,企业借助用户创新工具箱的开发,有效整合了开放式创新中积累的技术知识和需求信息,实现了基础软件创新。

       基础软件创新能提高IT服务创新的质量。平台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分解为高内聚性、低耦合性的用户可定制模块和通用技术解决方案模块。在为不同用户提供IT服务过程中,可以利用通用模块快速建立起系统架构,再根据用户特定的需求增加或删除一些模块,从而实现技术的复用,降低了开发成本和时间。东软开发出UniEAP之后,在不同行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中重复使用,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利用多个UniEAP所包含的模块,而一个模块也可以被多个解决方案所利用。总之,业务基础平台产品拥有开放的、可扩展的架构,以及一些灵活的、屏蔽了技术细节的模块化组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配置模块,以不同的方式集成模块能实现不同业务。因此,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开发有利于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技术的重复使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整体盈利能力。

       最后,服务创新、基础软件创新与技术能力成长形成了“滚雪球”效应。企业在业务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提供IT服务,能够进一步明确产品创新的不足,使得研究与开发更具导向性,促进平台产品的升级和更新,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也提升到新的台阶,而产品创新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使得企业可以更快速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IT服务质量。总之,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与技术能力三者形成良性互动的螺旋上升态势。

      

       图4 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模型

       六、结论

       国外软件企业长期在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中国企业在技术基础和研发投入方面落后于国外企业,在将技术与国内用户需求匹配方面具备优势,选择成为IT服务提供商是快速在产业中占据一席之位的可选途径。这一选择能使企业在发展初期避开与国外领先者的正面竞争,与其形成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有助于中国软件企业快速逾越进入壁垒。在提供IT服务的过程中,中国软件企业利用开放式创新有效集成外部技术源,企业技术能力逐渐增强,在基础软件领域实现了自主创新;基础软件产品的开发提高了企业IT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服务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又促进了基础软件产品技术性能的持续提高,最终形成了服务创新、基础软件创新与技术能力的良性互动。因此,通过从提供IT服务入手最终推动基础软件创新,是中国软件企业在技术基础和创新资源落后背景下提高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3软件企业500强,http://www.softwaremag.com/S_FocusAreas.cfm? Doc=The500。

       ②NAICS,即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③资料来源于:《开拓者、塑造者和创新者: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的成功典范》,世界经济论坛,2010。

       ④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x Software),即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软件开发企业能力的方法之一。

       ⑤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模型的最新版本。

       ⑥业务基础平台在大型IT系统中,位于顶层的应用软件和底层的中间件、数据库之间,能实现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和业务之间的分离。

标签:;  ;  ;  ;  ;  ;  ;  ;  ;  ;  ;  ;  ;  ;  ;  

从服务创新到基础软件创新: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模式研究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