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和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中国论文,变化趋势论文,近三十年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8)-04-0011-08
一、文献回顾
随着后工业社会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旅游功能日益成为当今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城市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城市旅游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旅游形象是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代表性的人物有Judd(1995)和Bramwell(1996)等,前者认为城市旅游形象应能概括出城市独特的一面;后者从地理学、营销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英国5个老工业城市旅游形象的异同。这些学者大多数采取了个案研究或比较研究的方法。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有金卫东(1995)和李蕾蕾(1998)等,他们提出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
在城市旅游市场研究方面,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偏好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例如,Dellaert(1995)等构建了一个城市旅游者的选择模型,研究荷兰旅游者周末在巴黎的旅游活动;Myriam(1996)等研究了荷兰鹿特丹博物馆旅游者的动机结构和行为类型;Bramwell(1998)以英国谢菲尔德为案例地,研究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15种城市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国内不少学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旅游客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如丁正山(2004)和汪德根(2006)等,他们分别讨论了南京国内旅游流在3个时间段的地理分布、市场份额和苏州市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变化特征。
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方面:Pearce(1998)对巴黎旅游空间结构、功能和管理进行研究,指出在大型多中心旅游城市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旅游区,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安排时应考虑其可进入性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需求;Finn(1995)等以加拿大西埃德蒙顿商业区为例,研究大型综合商业区在发展城市旅游中的作用;Snepenger(2003)等对游憩商业区的旅游职能提出了建议;国内学者卞显红(2003,2004)指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有单节点、多节点和链状节点3种模式;吴承照(1999)认为城市旅游的基本空间单元是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主题街、旅游通道、公园道路等,不同旅游空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不同,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也不相同;保继刚、吴必虎、吴郭泉(2002,2005)等分别对广州、武汉和桂林的游憩商务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到目前为止,城市旅游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涉及了城市遗产(Hovinen,1995; Wager,1995; Chang,1996;罗佳明,2002;康俊香,2006),城市旅游影响(Stuart,1998; Tarisa,1997; Madrigal,1995; Bramwell,1998;宣国富,2002;杨兴柱,2005)等许多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动力系统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保继刚,2002,2005;彭华,1999,2000;苏伟忠,2003;黄耀丽,2006;丁蕾,2006;崔凤军,2004)。
中国城市旅游的进程与发达国家不同,更强调旅游的经济功能。在城市旅游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城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剖析城市旅游的未来趋势。
二、中国城市旅游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1978年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成为世界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中国也走出了一条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旅游发展道路:优先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建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在中国旅游的成长中扮演了不同的重要角色。
1.单一功能阶段:城市主要作为旅游目的地(1980~1990)
1979年到1989年,这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同时也是中国旅游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奠基阶段,旅游工作由“政治接待型”转变为“经济经营型”(何光暐等,1999)。中国政府鉴于国民经济的总体特征以及旅游业基础薄弱的现实,按照非常规模式发展旅游业,即以创汇作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和政策依据,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采取不鼓励、不支持的政策。
这种由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不平衡推进的“中国式旅游道路”① 具体表现为,刺激国际旅游发展,限制国内旅游发展,以重点旅游地区城市、旅游口岸地区城市和沿海地区城市为中心,以国际旅游者为接待主体,实现旅游经济体系的快速发育。在这一阶段,相对偏远的地区由于道路系统较差,可进入性低,无法满足国际游客的需要。因此,主要中心城市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西安(见图1)。这一时期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人文古迹观光为主。
2.二元化阶段: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流的节点(1992~1999)
“六五”计划时期是入境旅游的奠基阶段,确立了旅游发展的一些基本方针和原则②。到“七五”计划时期,旅游发展实现了4个转变:一是从过去的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二是从只抓入境旅游,转变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一起抓,相互促进;三是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四是旅游经营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化经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开始起步。旅游业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出现,旅游的产业地位首次得到明确,行业管理体系初步形成③。同时,随着居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实现了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国内旅游快速发展。
到“七五”计划末期的1990年底,中国城市旅游涉外饭店发展到1987家,拥有客房29.38万间(其中利用外资建设的饭店370家,拥有客房14.25万间),形成了全国旅游住宿接待网络;各类旅行社发展到1603家,形成了全国旅游招徕体系;旅游中专及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发展到215所,形成了全国旅游人才教育和培训网络。这一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到2746.2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174.73万人次,分别是1978年的5.9倍和7.6倍,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2.18亿美元,是1978年的8.4倍。国内旅游人数达2.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700亿元人民币,国内旅游业的经济总量已是国际旅游业的2倍(见图2和图3)。但是,就当时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产业体系一体化、市场经营水平以及行业管理力度来看,国际旅游经济水平仍然大大超过国内旅游。
不过,第二阶段是国际入境旅游继续深入发展的阶段,旅游流由主要中心城市向一些非中心城市和西部城市流动(见图4)。主要的代表城市由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西安,扩展到南京、天津、青岛、昆明等城市,其他省会城市的入境国际旅游人数也开始增加。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开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在这一阶段,人文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得到延续,并出现了大量的主题公园产品。
图4 1999年中国主要旅游城市的外汇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3.一体化阶段: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旅游流的节点(2000~)
1999年之后,中国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继续发展,出境旅游迅猛发展,三个市场平衡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
城市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继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全国20多个省市出台了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财政投入,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政府主导”的力度。第二,中国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为入境旅游发展营造了好的市场环境,入境手续不断简化也是促进入境旅游持续增长的一个原因。第三,国际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美国9.11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消退后,许多国家又增开了新的航线,如韩国2002年上半年开通了汉城——青岛等多条航线,日本东京地区到中国的航班也有增加。第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加,同时,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旅行时间缩短。第五,一些重大活动对旅游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如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99昆明世博会,千年庆典等。
出境游是由内地居民赴港澳探亲旅游发展而来的④。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境旅游主要以“新、马、泰”为目的地⑤,1992年7月,又增加菲律宾为探亲旅游的目的地国家。1997年人们无需再以“探亲”的名义出境旅游⑥,随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加(见表1)。
鉴于出境旅游的新情况,国家旅游局确定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地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使出境旅游走上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随着旅游创汇任务的完成,出境旅游开始正常化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新的旅游客源国,在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出境旅游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增长速度很快,在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中,出境旅游增长最快;二是因私出境增长已经远大于因公出境增长速度。
这一时期,城市旅游的发展表现在:第一,城市继续保持作为国际入境旅游的目的地;第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旅游得到飞速发展,它们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第三,旅游目的地向城市周边和乡村发展,城市成为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客源地(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年);第四,出境旅游发展迅速,城市成为出境旅游的客源地。
此外,城市旅游的发展还表现在,历史文化名城与新兴发展城市出现分化,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和现代都市(上海)等成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而次级城市成为客源地(见图5和图6)。观光、商务、度假、会展、运动和各种节庆与赛事等新型旅游产品纷纷涌现。城市开始强调经营理念,通过旅游创立品牌。
从城市旅游的第三阶段来看,旅游不再是创汇的手段,出境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的旅游功能在回归。国内旅游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国际旅游相比,国内旅游可以配合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大大解决就业问题。城市作为旅游流的节点,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城市,有助于城市品牌的创建。反过来,城市品牌的出现又加大了城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出境、入境和国内旅游可以通过城市更好地发展。
图5 1999年以来代表性城市接待国际入境游客的人次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图6 2005年各城市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三、城市旅游的国际比较:参考与可能的趋势
发达国家旅游发展走的是一条先国内旅游,后出境与入境自然发展的道路,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融为一体,城市既作为目的地,也作为客源地。更重要的是,由于发达国家都市圈和卫星城镇的出现,城市在旅游中扮演了更多的节点角色。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目前,城市仍然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国内近几年来非常关注城市旅游,有关中国城市旅游的评选和排名也比较多。作为国内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之一,e龙发布的2005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天津(见表2)。此次排名主要根据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e龙统计的各个城市酒店房间预订总量,并参考2005年e龙度假产品的预订数据。也就是说,这一统计结果的是针对全球游客,其中,国内游客占大多数。e龙发布的城市旅游的特点主要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化、景点景区等旅游方面的特色。
而一项专门针对欧洲游客的调查显示⑦,2005年欧洲人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旅游城市依次是:珠海、西安、杭州、拉萨、北京、丽江、昆明、成都、洛阳、威海(见表2)。从结果看,这一次的评选反映了3类城市受欧洲游客偏爱:第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北京和洛阳;第二,环境优雅的临海城市,如珠海和威海;第三,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如拉萨和丽江。
此外,中国国家旅游局也从1998年开始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2003年以后每年评选一次。其中1998年评选了54个,2000年评选了68个,2001年评选了16个,2003年评选了45,2004年评选了23个,2005年评选了41个,2006年评选了24个。这些城市中不乏一些中小城市通过评选即有效提升了知名度,游客数量逐年递增。但是,总体而言,许多城市的知名度都不高。
关于世界旅游城市的评选,被誉为“旅游圣经”的国际知名杂志《康德纳斯旅者》在走访了3万名读者后得出,2007年世界十大最佳旅游城市依次是:悉尼、纽约、巴黎、罗马、巴塞罗纳、威尼斯、旧金山、开普敦、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见表2)。其中,排在首位的悉尼以其干净、友善与美食,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以及海滩最受游人欢迎。这次的评选,无论是最佳旅游城市排名还是最佳旅游国排名,都是将旅游地点分成文化、环境、交通、饮食等10个标准因素后进行综合评分得出。
国际城市旅游排名和国内旅游的城市排名,它可能代表了一种未来城市旅游的趋势。从这些排名中我们可以发现,前十名的最佳旅游城市,大部分是临海或者近海城市,说明了城市环境可能是影响城市旅游的最重要因素,是城市旅游展开的最基础性的条件。其次,这些城市无论在历史文化、商业、建筑或者其他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由此,我们认为,受游客喜爱的优秀旅游城市都具备了以下条件:第一,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第二,城市文脉的延续;第三,标志性的城市建筑;第四,良好的地理位置。
上述四点综合起来,可能代表了未来城市旅游展开的一种趋势。原因有四:
第一,近百来,工业化发展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等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一种常态威胁,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想追求一个“干净”的地域,回归自然。所以环境成为了旅游考虑的第一选择。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另一个是人文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吸引人,亲切的人文环境可以留住人。
第二,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心灵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知”,对未知东西的获取或了解;另一种是“闲”,对身体和头脑(思想)的放松。前者主外,后者主内。“知”与“闲”时而合一,时而分开。旅游过程中的六大要素从根本上就是为了满足“知”与“闲”。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文明繁衍和文化生息的源泉,旅游者只有在城市中,才会感“知”城市,才能够获得体验的充实。
第三,城市的文脉往往通过标志性的建筑或景点(或其他东西)凸显出来。旅游者大多因为不了解城市而又对其感兴趣才来的。一个城市充满了无数的信息,筛选信息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在旅游者预备旅游的初期,城市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东西能够刺激旅游者,节省他搜寻信息的成本,产生旅游的动机,这个东西就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景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标志性的建筑或景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文化的浓缩或精华,是最能够直接感受“知”的地方。它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根本原因。
第四,旅游资源呈现逐步由陆地山岳资源向水体海洋资源延伸。临海或近海城市,不管是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还是未来走向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结论和建议
城市是旅游发展最重要的载体,中国城市旅游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单一功能阶段:城市主要作为旅游目的地(1980~1990);二元化阶段: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流的节点(1992~1999);一体化阶段: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节点(2000~)。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定会推动城市旅游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人们对生活压力的逃避和对自然的回归,在国内旅游中,城市作为客源地和节点功能会更加完善。另外,从城市旅游的国际比较来看,旅游者会越来越看重城市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旅游者会选择那些特色鲜明的城市作为自己的目的地。这些特色包括: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文脉的延续,标志性的城市建筑,良好的地理位置。而综合了这四点的城市可能代表未来城市旅游的趋势。
注释:
① 1981年春,胡耀邦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闯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名利双收,日益兴旺发达的旅游事业的道路”。
② 1981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旅游工作会议报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旅游事业方针:“积极发展,量力而行,稳步前进”;旅游管理体制原则:“统一领导,分散经营”;旅游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统一对外”的原则。
③ 1987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导游人员管理暂行条例》,这是第二部旅游管理行政法规。1988年6月,国家旅游局发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
④ 1983年11月15日,为了方便内地的港澳眷属到香港、澳门地区探亲访友,广东省旅游公司开始组织广东省内居民的“赴港澳探亲旅游团”。1984年,国务院批准开放居民赴港澳地区的探亲旅游,由此拉开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
⑤ 1990年10月,国家旅游局外交、公安、侨办等部门,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关于组织我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当时的旅游目的地仅限于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3个国家。与“港澳游”开始时一样,《管理办法》规定的适用范围仅为出国探亲旅游,费用一律自理,并采取由海外亲友境外交费的办法办理,授权7个旅行社承办这项业务。
⑥ 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批准了67家旅行社为自费出国游组团社。
⑦ 注:这是2005欧中旅游论坛发布的结果。本次评选是在国际旅游联合会的支持下,大会主办机构向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等国家的近1500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