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规则意识可以减少社会治理成本
文/本刊记者曾勋
规则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有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但总有人不守规则、各行其是,给自己与他人带来麻烦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治理成本,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知名学者、诗人叶匡政接受本刊专访。于建嵘认为,规则有好有坏,良规则有利于民进国昌,而陈腐的规则,则可能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叶匡政则认为,边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规则意识,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知与研究方式,因为有了边界意识,人才会具有尊重各领域规则的自律性。
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规则,不一定是良性的
廉政瞭望: 我们当下总是在呼吁公共意识,目前不少人都将一些人无视公共秩序归结为人们素质低,怎么看这个问题?
于建嵘: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问题,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在古代,民间的元规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讲究“天理”“天道”,由此延伸出来的人伦如君臣之道、孝道等,都属于这个范畴。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有了少数服从多数的立法活动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但同时,许多不成文规则依旧在民间流行。特别是在农耕文明中成长的人们,在土地上劳作,始终生活在看天吃饭的语境中,这使得中国的元规则十分牢靠。也就是说,他们对天地的崇敬,往往多过了对他人的尊敬。即便对于天的代言人皇帝,很多人也只是表面服从其权威。
于建嵘: 目前,我们的社会确实有一些不讲规则的现象。经商、升学、就职、就医等方面,确实也存在一些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的存在,让人们不得不在正式的明规则之外,寻求各种私人庇护关系。
但是,只要认清了潜规则盛行的本质,对症下药,潜规则不是治不了。破除权力垄断壁垒,平衡社会利益分配机制,都是建立有效的正式规则的途径。如今我们的反腐力度很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当然,素质可以通过教育提升,文化与心理的改进却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作为现代社会,应该制定公正公平的政策,让良规则成为社会主流。
叶匡政: 将这些行为总上升到“国民素质”的高度,无法改变现状,也难以服人。因为国民素质的概念太宽泛,比较难界定,比如,我们说它包含了一个人的责任、良心、信用这些伦理因素,也包含理想等精神因素,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受教育程度等相关。简单地用素质来评论这些行为细节,很难得出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我更倾向于用公共意识来评判这些行为,比如日本人吃面条也是要发出响声的,但他们大多数人明白,在面馆里这样吃就会影响别人,于是就要自律。如果没有在公共空间的协商、讨论,大多数人就会失去公共生活的参与感,当然对公共意见也会表现出漠视的态度。社会只有形成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共同价值,让参与公共生活的人都明白尊重他人利益的重要性,才可能诞生自觉性。
廉政瞭望: 什么样的规则才算得上是良规则?
其中:L代表直流电机电感系数,i为电机电枢回路通过的电流。此处忽略系统的暂态响应性质,故可忽略项。有:又根据代入可得:
边界意识并不是让不同领域、地域隔绝,而是在交流与合作中意识到边界的存在,尊重彼此的规则和边界。总体来说,良性的规则必须以公众福利为出发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
知名学者、诗人叶匡政
叶匡政: 一切个人、知识、观念、经验,都是有界和历史局限的,所以我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不同的地域、生活与经验都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私人生活与公共事务以及不同的学科都有着不同的规则和标准。
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可以借助于“项目”任务,来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复合应用。旅游管理涵盖的现实问题较多,通过“项目”研究教学模式,以“多问题、多前提、多变量”为项目分析思路,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各组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该模式需要强调:一是“项目”难度的把控,要适当;二是“项目”划分要体现小组合作研究,强调学生间的配合;三是突出“项目”完成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论文、对策建议等。
廉政瞭望: 规则其实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的,社会形态、文化基因等都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有适合自己的一套规则系统,当下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规则?
没有一朵花会因为季节和环境而改变自己,它努力地绽放,只为遇见那个懂它、欣赏它的人。此时,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只有懂得,才能心领神会,无言才是最好的表达。
于建嵘: 虽然我们在提城乡一体化,但是不可忽略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仍然存在不同。我们当然需要现代文明社会的各种规则,也应该看到,在广袤的乡土社会,既存在国家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又流行着一定地域的地方性规则。
于建嵘: 良规则应该是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公平的程序制定。最重要的一点,良规则应该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当然,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规则,不一定是良规则。
从法治来说,在乡村地区下沉现代法律规则当然是有必要的,也应该看到乡土的文化价值,对乡村建设发展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甄别对待,让一些优秀的传统规则也能在社会运行中同样发挥作用。
叶匡政: 我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大致是感慨中国可喜的纪念太多,但又怕有人乘机捣乱,所以什么佳节都会落得被“绞死”的命运。最后只剩下过年,悲愤者和劳作者可资庆贺的日子。那年春节,鲁迅连放了三夜爆竹高兴坏了。
现在很多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出于消防安全、扰民等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是否想过不搞一刀切,允许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燃放鞭炮是否可行?我们跑得太快,有时忘记了传统的仪式和规则。《礼记》中记载了古人很多的禁忌。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可捣毁鸟巢,不可杀害幼虫以及未出生的或刚出生的动物与幼鸟,不可捕杀幼兽、掏取鸟蛋。这些禁忌,体现的都是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意识。可惜,很多规则已被我们遗忘。
遥感卫星结合GI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遥感技术探测范围广,受约束条件小,技术手段先进,获取有效信息量大[6],可在室内轻松开展监测工作。
治疗潜规则,需破除权力垄断
廉政瞭望: 有人说,潜规则长期盛行,也是造成国人规则意识淡漠的原因之一?
3.1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传统识别方法多为半交互式,需要人为选择特征参数,而特征的选择需要大量试验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参数是尚未被很好解决的一个难题。此外,传统方法大多是针对小范围内的害虫识别展开的研究,而田间害虫种类复杂,同一片区域内可能出现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害虫,应用难度大。
实际上,社会如果都按正常规则运作,会减少很多治理成本和不必要的人情世故。如果潜规则盛行而正式规则被架空,问题就变得复杂了。由于潜规则是没有固定内容和标准的,所以,容易造成某些领域几乎处于没有规则的状态。每个人只能依凭自己无法掌握的、具有随机性的关系因素,去不公平地竞争社会资源,这样导致一些领域呈现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甚至生出社会的戾气,体现在公共领域,就是“抢”和“贪腐”等。
在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这一点显然非常不利。现代化的工业化、城市化,讲究合作精神和契约精神,长期的小农生产,使人们养成了长期处于不受约束且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状态,乡民社会的很多陈规陋习、宗族习俗等,就是这样在实践中逐渐约定俗成的。
1.3.4 福山区政府政策优势。福山区政府确立了以特色樱桃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以优秀电商模式推动特色樱桃产业的双驱动模式,不断提升樱桃特色产业的水平,使大樱桃的电商模式驶入“快车道”。自2006年以来,在面对其他大樱桃地区的快速发展时,福山政府推动了樱桃品牌的创立,大樱桃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意识,以实现利益与品牌价值的捆绑提升,在提高水果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品牌认证的力度,不断地巩固福山区大樱桃的优势地位[1]。
叶匡政: 我们更应该思考,潜规则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公民不通过关注公共事务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实现自己的社会参与和权利保障,那么,一些僭越规则的事情就可能发生。可以说,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承担,赋予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要求公权力的正义,对公民的意识和行为同样有要求。所以,成熟的公共意识是抵制潜规则的良药,这种意识将自我视为共同体的一部分,人们既可以缔造普遍认同的公共秩序,也会彼此尊重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如果缺乏这种健全的公共意识,社会就可能演变为个人对他人的战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共事务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学习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这些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大家都以平等理性、自由包容、尊重法律的行为参与社会讨论、公共生活,毫无疑问也会促进潜规则的破除、法治秩序的完善。
廉政瞭望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如何尽一己之力,推动社会规则意识的增强?
于建嵘: 当下,人们的公共意识逐渐觉醒,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正在提高,政府也在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积极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机会,重建社会信任。比如现在媒体监督和网民监督的发达,诚信体系的建立等,都是良好的决策,有利于重构公民的规则意识。
我们常常讨论社会的种种问题,殊不知,我们自己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有的人可能也在无意识中做出一些破坏规则的事情。作为个人来说,自律仍然是当务之急。
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与户外游戏当中,应该做到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并把教育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是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应该明确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实际考察时发现,成都市幼儿园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内容,进行游戏活动时没有明确练习身体的动作与身体素质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中由于自身的认识比较狭隘,导致教师没有把握好幼儿在不同时期应该进行不同体育教育方面的认识,进而达不到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叶匡政: “敬畏”一词很重要。“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是一种警示和自省。
但是,鲁迅觉得决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就可以在提名和评选上取巧。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孔子有“君子有三畏”的说法。人对天命的敬畏是培养人格的开始,没有这种敬畏,一个人就难以成就其伟大的人格。这种敬畏是对内在人格的道德要求。不知敬畏的人,也很难理解正义和诚实。有了敬畏之心,就会感到上天在盯着自己。儒家认为,这双眼睛既是上天的,也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万物都有规则,如果不敬畏规则,不仅伤害了公共生活,对个人的人格与未来也是一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