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思维规律的思考_群体思维论文

对社会思维学规律的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思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规律范畴体系,社会思维学也不例外。要建立社会思维学这门新学科,在确定研究对象之后就应集中主要精力探求和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这既是社会思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又是社会思维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关键基础工作;既是社会思维学研究的重点,又是社会思维学研究的难点。本文意在突破这一难点上作一些认真的思索和大胆的尝试,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由于社会思维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思维和思维互动,所以社会思维学的规律也应包括群体思维规律和思维互动规律两个方面。

一、群体思维的规律与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应遵循的原则的区别与联系

众所周知,规律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客观性,即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发现、认识与否,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二是普遍性,规律所揭示的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在同类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必然出现的。同理,所谓群体思维的规律,就是群体思维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也应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即群体思维的规律在群体思维中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有群体思维,此规律就一定存在并发生作用。我们应该按群体思维规律的定义和特点来探求和揭示群体思维的规律,但目前在一些人的论文或专著中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例如,有些人把互补作为群体思维的一条规律,实际上,互补在群体思维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和必然发生的,只有在结构合理、组合优化和运行较佳的群体思维中才能达到互补,否则,就不能达到互补,甚至有时是互斥、互阻的。因而,不能把互补作为群体思维的一条规律,而只能作为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这说明群体思维的规律与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为简捷,把群体思维的规律简写为“规律”,把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简写为“原则”)。

1.区别:

(1)“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即是群体思维本身所固有的, 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原则”是由人们主观制定的(当然要有客观根据),即是由人们制造出来的,并不是群体思维所固有的。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即只要有群体思维, “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而“原则”不是普遍的,即是特殊的,只在群体思维的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存在并发生作用。

(3)“规律”具有必然性, 即“规律”在群体思维中是一定要发生的;而“原则”具有或然性,即“原则”在群体思维中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

(4)“规律”如实反映群体思维, 而“原则”是人为的约束条件,它使群体思维定向、有序运动。

(5)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但却不能改变“规律”; 而“原则”是可以修改的。

(6)“规律”与“原则”分属两个不同层次, “规律”比“原则”更抽象,“原则”比“规律”更具体。因而,“原则”对群体思维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

2.联系:

(1)“规律”与“原则”不是彼此无关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规律”是“原则”的基础,“原则”是“规律”的体现;“规律”对“原则”有指导意义,“原则”只能遵循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理论基础,“原则”是行为规范, 二者对群体思维实践都有指导作用。“规律”和“原则”都是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所必须遵循的。

由上所述,“规律”与“原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我们既不能因为有区别就把二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甚至对立起来,也不能因为有联系就把二者等同起来,混为一谈或互相代替。可见,从理论上搞清“规律”与“原则”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上正确处理“规律”与“原则”的联系,这是研究群体思维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避免混乱和澄清模糊认识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特别注意。

二、群体思维的规律

我认为,群体思维的规律就是思维互动。所谓思维互动,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个体思维与个体思维之间、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之间、群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简言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之间发生了依赖性思维,就称为思维互动。思维互动是社会思维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许多思维现象的发生(如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定势的出现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基于思维互动。

1.提出的依据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思维的社会性,人们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思维联系的普遍性,而思维的社会性和思维联系的普遍性又决定了思维互动的普遍性。思维互动的普遍性是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和社会互动的普遍性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的确,思维互动在群体思维中是普遍存在和必然发生的,有群体思维,就一定有思维互动。总之,思维互动符合群体思维规律的定义并具有规律的特点,因而,思维互动是群体思维的一条基本规律。

2.思维互动规律的内容表述

在社会思维背景下,个体思维与个体思维之间、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之间、群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思维互动是群体思维发生、进行和变化的真正原因和基本方式。

3.思维互动规律的意义

思维互动规律对群体思维的认识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

(1)揭示了群体思维的本质和规律, 为人们正确认识群体思维奠定了基础。群体思维不再是个体的孤立思维,而是相关性思维、依赖性思维。群体思维不是个体思维的简单相加,即不是个体思维的代数和,群体思维的功能也不等于个体思维功能的总和。群体思维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有区别的个体思维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集合体,即群体思维是一个系统。

(2)揭示了群体思维现象的原因在群体思维中, 思维互动是原因,思维现象是结果。即思维互动是群体思维发生、进行和变化的真正原因和基本方式。换言之,思维互动是揭开群体思维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1〕

(3)为制定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的基本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方向。思维互动规律对群体思维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促进和推动群体思维的科学化、高效化、最优化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制定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思维互动的规律

群体思维的规律是思维互动,那么思维互动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这就要进一步找出思维互动的机制与模式。

(一)从主体看思维互动的机制与模式

把思维互动规律的内容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就可以得到思维互动的机制与模式的示意图:(注意,在静态时,图中箭头表示作用或信息,在动态时,图中箭头表示转化。)

1.从静态来分析示意图:

(1)个体思维与个体思维之间、群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之间、 社会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都有信息交流,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在由个体思维、群体思维和社会思维三者组成的系统中, 每两个之间都有信息交流,每两个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从动态来分析示意图:

(1)在一定条件下,个体思维与个体思维之间、 群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之间、社会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在一定条件下,在个体思维、群体思维、 社会思维三者之中,每两个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下列两种方式的循环:

A.个体思维箪群体思维箪社会思维

B.社会思维箪群体思维箪个体思维

(二)从中介(相互作用的方式)看思维互动的机制与模式

通过对思维互动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任何两个思维(如个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群体思维与群体思维、社会思维与社会思维、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个体思维与社会思维、群体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争鸣和共鸣。

1.争鸣——不同(特别是对立)思维之间互动的基本方式

不同的(尤其是对立的)思维观点的碰撞和争鸣是思维互动的一种常见的基本方式,也是产生正确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毛泽东同志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2 〕正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一样,正确的思维也是在与错误思维的尖锐对立、猛烈碰撞和激烈争鸣中形成和发展的。真理越辩越明,思维也是越辩越清。“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辨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会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3〕同理,各种不同思维争鸣的结果, 就能使思维发展。的确,争鸣可以把争鸣各方积累的常态的和潜在的全部智慧和才能都充分调动起来,使思维者的智能处于激发态,往往能得到超常发挥,常常能够解决在通常状态下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争鸣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想,有利于克服思维的惰性。因为在争鸣中需要经常不断改变思维方法和迅速调换思路,这就有利于摆脱个人已经形成的但事实证明是无成效的惯性思维和受条件限制的思维,打破个人的各种局限和束缚,接受和采用最佳思路和最佳方法。总之,通过思维碰撞和争鸣,使思维者受到外力的作用,从而可以克服思维的惯性,获得新的思维加速度,促进新思维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这一理论可称为思维碰撞理论。

2.共鸣——相似(特别是相同)思维之间互动的基本方式

相似的(尤其是相同的)思维观点相互接触,相互交叉、诱发和启迪,就会引起思维共鸣,从而使正确的思维互补、融合、联盟、合流,这也是思维互动的一种常见的基本方式,也是产生正确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相似的思维互相接触会引起思维的连锁反应,人们既可以在别人思维的刺激和启发下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思维,也可以结合别人的思维提出自己的思维以丰富和发展别人的思维。相似思维(尤其是相同思维)互相接触、作用后所发生的思维共鸣现象非常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所谓共振,就是指振动体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很接近或相等时,振幅急剧增大的现象。同理,所谓思维共振,就是指在思维互动中,当外界思维与个人固有思维相似或相同时,思维急剧增大或强化的现象。由于群体思维中的个体有许多共同之点(如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研究方向、共同的研究课题等),所以一个人的发言容易引起其他成员的思维共鸣,即容易发生思维共振现象。这一理论可称为思维共振理论。

总之,争鸣和共鸣既是思维互动的两种基础方式,又是产生正确思维的两种基本途径,还是群体思维优于个体思维的两个基本原因。的确,群体思维之所以优于个体思维,最集中和最突出地表现在:群体思维既能引起不同思维(尤其是对应思维)的争鸣,又能引起相似思维(尤其是相同思维)的共鸣。

四、提高群体思维效率和效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研究社会思维学的目的,当然是要探求和揭示群体思维及思维互动的规律。但最重要、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是在这两方面规律的指导下,进一步找出提高群体思维的效率和效益(即使群体思维科学化、高效化、最优化)的基本原则、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我认为,使群体思维良性运行的主要原则有:

1、最优原则

系统论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只有系统的要素最优、结构最优,才能使系统达到功能最优。要提高群体思维的效率和效益,必须有最优的成员和最佳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最优的结构,然后再用最优的方法去取得最优的效果。

2、整体性原则

要提高群体思维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形成一个在思维上密切协作、互相促进、循环加速、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以实现整体效应最优化。正象协作能产生新的生产力一样,协作也能产生新的思维能力,从而使群体思维的功能大于组成群体的各成员的思维功能之和,即使群体思维具有不同于、并且优于各组成成员的新的思维功能。

3、互补原则

通过最佳的组合、运用最优的方法,使群体思维达到人才互补、条件互补(资源共享),即使各成员达到知识互补、方法互补、能力互补。也许参加群体思维的每个成员单独都不具备解决某个问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但大家的知识和能力集中起来,博采众长,就可能使所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

4、约束协同原则

为使群体思维沿着良性运行方向产生定向、有序运动,必须施加适当的约束力,通过约束达到协同。约束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各成员的言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偏离群体思维目标的言行。约束的具体方法很多,例如,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计划,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等。

5、民主集中原则

群体思维应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在正确集中的指导下实行充分的民主,使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6、满足需要原则

成员之所以参加某一群体进行集体思维,是为了与群体其他成员进行信息交流,或者是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成果,来实现自己单独无法实现的目的和要求。因此,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弱,取决于成员之间交换关系能否维持和群体能否通过实现自己的目标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群体思维能否满足成员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将影响、甚至决定群体思维的生命力及群体思维的效率和效益。

7、激励原则

为提高群体思维的效率和效益,在群体思维中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全体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动力要正确运用、综合运用、协调运用,使合力最大。只有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得力措施激励成员的动机,激发成员的热情,引导成员的行为,才能把群体各成员所积累的常态的和潜在的全部智慧和才能都充分调动起来和高效发挥出来,把群体及其成员尽量多的潜在功能尽量快地转化为现实功能。

这些原则来源于群体思维的实践,接受群体思维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指导群体思维的实践。因而,这些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群体思维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9页。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0页。

〔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5—416页。

标签:;  ;  ;  ;  

关于社会思维规律的思考_群体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