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五个环节 强化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控制论文,预算执行论文,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规模和性质,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应收集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有关法规及会计信息等资料。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的必须的前置程序。审计方案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事项时的工作安排或计划部署,分为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机关来说,实施预算执行审计全局要作出工作方案,对当年预算执行审计作出总体安排部署。制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要主动争取市人大和政府领导的重视,使方案充分体现领导意图,引起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制定方案前要向人大、政府领导请示工作重点;制定方案后要请人大和政府领导审批方案,使方案更加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要体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原则,使每年审计都有新亮点。同时工作方案要突出大、小、全、细四个特点。即实施方案内容大到指导思想,小到对每个审计组的工作要求,全到预算执行涉及的方方面面,细到对每个被审单位审计项目的落实。近年来,德惠市审计局在财政、地税、国库常规审计基础上,先后将执收执罚部门、社会保障资金、农业专项资金、教育系统收费、政府基金及预算外资金等作为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收到了较好效果。
在完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基础上,各业务科和审计组要制定分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由文字和表格两个部分构成。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编制依据、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预定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和人员分工等内容。审计实施方案表格部分通常以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细化审计实施时间,要体现每个审计人员每天的工作情况。
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对于有效地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基层审计工作中重视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忽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往往将审计工作方案与审计实施方案混为一谈,每年只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上级布置的行业审计工作方案制定得比较详细,而对其它大部分自定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则多半流于形式,对审计组的工作缺乏具体指导作用,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只有充分考虑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化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范围、内容与重点、审计方法、审计质量、审计组人员责任、审计实施时间、审计或延伸审计和调查的单位、审计组人员组织分工等内容,才能使审计方案重点突出、分工明确,组织严密,责任落实,操作性强,从而有效地指导审计作业顺利进行,检验考核项目审计质量,防范化解审计风险,确保完成审计项目计划。
二、实施动态监控
为保证预算执行审计按计划平稳进行,高质量地完成预期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任务,应采取两个方面措施予以动态控制。一是协调好局内工作关系。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以财金科为主,行政事业科为辅,其他业务科配合的工作格局。这样做,对于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各科计划与全局总体计划、各科审计对象与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三个关系起到了平衡和调节作用;同时要采取一项多组和一组多项的控制方法,对交叉审计事项实行代审制,即一组进点,全方位审计,审后将底稿移交主审项目的审计组,主审项目的审计组承担所在科室审计对象,审计成果列入对各科的指标考核,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审计组与本科业务脱节,也避免了重复交叉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二是讲究工作方法。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坚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统筹兼顾其他各项工作,即将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结合起来,收到纲举目张之功效。应抓好五个方面工作:预算执行审计应与全局年度计划相结合;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与乡镇财政预决算审计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相结合。三是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年预算执行审计均安排10多个审计组承担这项审计任务。一般情况下,预算执行审计大约需要二个多月时间,而且涉及的单位较多。为了随时掌握各审计组的工作进度和及时处理审计中发现的违纪问题,审计机关应采取边审计边汇报边处理的方法,即每周或最迟不超过两周,召开业务会或预算执行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各个审计组的工作汇报。会上,局领导应对审计组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的解答,并及时纠正审计组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从而才能够减少审计风险,确保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朝着预定方向和目标的迈进。
三、写好两个报告
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是审计机关完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任务标志,能够反映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因此,按要求完成两个报告,也是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环节。出具两个报告,除了按审计准则和审计署6号令要求撰写外,还应处理好与政府、人大的工作关系。因为,预算执行审计既要接受政府的直接领导,又要接受人大的监督,审计机关必须谨慎处理好与政府、人大的关系,让政府和人大都满意。向政府报告审计结果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取得市长的认可,并变成政府的整改措施;向人大报告工作时,把政府的整改态度和措施及落实情况讲清讲透,让人大对政府工作给予理解。两个报告反映的问题必须一致,不搞内外有别,避免造成人大对政府的误解或引起矛盾。在报告中要多反映财政预算管理不到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人大、政府关注的宏观管理方面问题,多反映执收执罚部门不依法行政和为政不廉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另外,为加强质量控制,两个报告要经过五道关口检验。一是审计组长复核;二是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三是主管局长复核;四是法制机构复核;五是业务会议复核。
四、开展后续审计
每年5月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经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后,形式上看,当年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可以结束,但从实质上说,当年预算执行审计尚未完结。因为,人大提出的问题还需要时间解决,审计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还需要落实,审计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搞好预算执行后续审计,对于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防范化解审计风险意义重大。每年下半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人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政资金的运行和监管机制,维护人大权力机关法制监督的严肃性,审计机关应根据人大常委会要求和政府领导意见,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旨在贯彻落实大常委会要求和政府领导指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预算执行后续审计工作。同时成立预算执行后续审计领导小组,制定周密的后续审计实施方案,派出多个审计组,对财政、地税、社保、计划、交通和镇区等重点部门、单位落实人大意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另外,针对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广、查出问题多、缴款入库率较低等问题,也可以与财税等部门联合成立审计组,使财政税务部门配合监督执行人大意见和审计决定,维护人大权威和审计执法的严肃性。预算执行后续审计后,要写出后续审计报告。经局业务会议把关后,向人大报告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人大意见情况,为人大监督财政资金提供依据。
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制度保障。为此,一是审计机关要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机构,监督检查各业务科室和审计组工作质量;二是实行全员责任追究制度。为增强审计人员风险、质量、责任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对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应当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三是开展审计项目质量双评活动。审计机关每年可组织审计项目评优和评差。对于优秀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给予奖励,较差审计项目要给予批评和处罚。受到奖励和处罚的项目,其比例占全部审计项目的10%左右,以进一步完善审计激励和鞭策机制,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
标签:审计质量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项目执行论文; 项目预算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