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刘金华[1]2002年在《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植物蛋白及油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广泛种植。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大豆进行有目的改良,是一种较常规育种更为有效、快速的方法,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但大豆较其他作物在遗传转化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的难度大一些,主要体现在转化后植株再生频率低,转化效率低及重复性差等方面。建立理想的、高效的大豆转化体系,是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是植物基因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中,有许多因素对转化效率和转基因植株的再生都产生重要影响,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对大豆子叶节经器官发生途径诱导丛生芽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与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豆频率有关的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改善了转化条件,提高了转化频率,建立了一种转化效率高、稳定性好、通用性强的大豆转化技术体系。 获得的主要结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的诱导培养基,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频率不同,其中诱导培养基MSB +4 mg/L 6-BA+0.2 mg/L IBA及MSB +2 mg/L 6-BA+0.2mg/L IBA +1 mg/L KT具有较好的诱导效果。 2.在相同的培养基和激素浓度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大豆之间的诱导频率具有较大差异,其中以“吉林30”、“吉林47”和“美引一号”丛生芽诱导率较高,适于作为大豆转化的受体材料。 3.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对农杆菌菌株EHA101的敏感性不同,“吉农DG3256”、“美引一号”、“吉农D9513”叁个品种对农杆菌菌株EHA101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4.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过程中,在共体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mg/L AgNO_3或2mg/L的脯氨酸,可明显提高大豆的转化率。 5.农杆菌的生长时期不同,其侵染效果也不同,试验发现生长到对数后期时的农杆菌(OD_(600)≈0.7左右)具有较强的侵染能力,较适用于转化。 6.在农杆菌转化的过程中,外植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生理状态对农杆茵具有不同 的敏感性,在转化前对外植体进行预培养可以调整细胞状态而有利于农杆菌的侵 染,试验发现经预培养3天后的外植体具有良好的感受态。 7.合适的侵染时间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中,对转化率具有较大的影响,试验 表明,侵染时间为 26 min时较适宜用于大豆的遗传转化。 8.超声波辅助农杆菌转化法[SAAT(sonicated assisted Agrobacterl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是一种对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的新的辅助手段,本实验发现超声 波对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的转化体系不具有明显的效果。

马丽萍[2]2006年在《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种质创新是作物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是顺利开展作物遗传育种工作的基础和保证。50多年来,我国作物种质创新在促进农业新品种更新换代、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大豆是人类食用油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而普通栽培大豆遗传基础过于狭窄、传统种质创新周期过于漫长,难以满足大豆育种的需求。此外,国外对基因的专利保护更是影响了我国大豆转基因育种的进程。因此,改善现有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不断提高大豆种质创新效率,将是缓解作物种质资源相对贫乏与育种需求不断增大之间矛盾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借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获得了高质量水稻全长cDNA的前提下,开展了高通量转化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农杆菌介导大豆转化体系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并最终构建了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对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组织化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证明了该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可行性。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建立为农作物种质创新突破国外基因专利保护,充分发挥植物转基因技术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实现优异农艺性状的跨种、属间的基因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高质量水稻全长cDNA的获得。本研究以抗逆性水稻品种靖粳7号、合系15号、珍珠42、辽盐16、早稻277、及早稻502为材料,得到了不同时间点混合的水稻抗旱、耐盐、耐冷胁迫处理下的总RNA,利用SMART技术合成水稻全长cDNA,利用pGEM-T easy载体试剂盒克隆所得水稻cDNA,单克隆菌液PCR扩增结果表明所得水稻ds cDNA片段平均长度为900bp,插入片段大小分布在0.3~2kb。2.携带不同大小水稻cDNA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经过片段分级的水稻cDNA采用平末端连接和T-A连接两种方案分别与具有相应末端的双元表达载体质粒DNA连接并转化农杆菌,制备含有连接着水稻不同大小cDNA表达载体的工程菌液,用于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对平末端连接和T-A连接两种连接效果的鉴定结果显示得到了连接有外源水稻cDNA的质粒表达载体,连接效率为60%~75%,连接效率较低,有待改进。3.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选用了3个大豆栽培品种中品661、垦农18和绿75,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首次探索了介于子叶节和胚尖之间的新的外植体类型,即带有1片子叶的胚尖,该方法大大缩短了试验流程,而且此转化技术体系的再生率达90%以上(中品661为95%;垦农18为93%;绿75为90%),高于子叶节的50%和胚尖的70%;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转化效率高达10%(垦农18)。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大豆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体系较前人的更加快速、高效,将是从事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突变体构建等基因组学研究强有力的技术平台。4.新型大豆种质创新体系的验证。将连接有水稻不同全长cDNA的载体转化农杆菌后,借助于本研究初步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新型外植体遗传转化技术体系,获得了500多株大豆转基因再生植株。经过对大豆再生植株的组织化学GUS检测、PCR及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水稻cDNA已经转移到了大豆基因组中,证明了本研究所探索的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是可行的。5.与传统的种质创新技术相比,本研究构建的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具有如下的优点:(1)外源基因不受基因专利的限制:本技术体系所需的外源基因直接来自水稻全长cDNA,不必知道所转基因的序列,突破了国外基因专利的壁垒;(2)最大限度地突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利用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使得种质创新不仅可以在不同科、族间,甚至可以打破动植物间的界限而进行,拓宽了优异基因应用领域;(3)提高了种质创新的效率:以往的植物转基因过程中,一次转基因事件只能完成1~2个基因的转移,该技术体系是直接转移所得水稻全长cDNA“基因池”,实现了植物转基因的高通量转化;同时,该技术体系省略了费时、费力的基因克隆步骤。

易新萍[3]2006年在《应用RNAi研究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双链RNA分子在mRNA水平上关闭相应序列基因的表达或使其沉默的过程,也就是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具有发夹结构(hairpin RNA,hpRNA)的RNA干扰载体因其高效性和特异性已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上。因此,我们拟构建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基因的RNAi载体,并进行大豆转化,以此对大豆11S与7S的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根据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基因序列(GenBank No.AB051865)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法从南农99-10大豆总基因组中扩增出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基因(CG-3),将该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35S启动子和GFP基因之间,该基因与GFP基因构成融合表达基因,构建成α亚基基因过量表达的植物双元载体(pYXP7SαG);用PCR法从南农99-10大豆总基因组中扩增出α亚基基因部分片段,该片段包含α亚基基因5′端部分非翻译序列(UTR)、第一个外显子和第一个内含子。然后再用PCR法扩增α亚基基因5′端第一个外显子的部分序列,将这两个基因片段反向连接,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成可转录表达出发夹RNA(hpRNA)结构的α亚基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pYXP7SαRi)。本研究以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为技术平台,以栽培大豆南农88-1、豫豆23、南农87C-38和南农18-6的子叶节为外植体,用EHA105农杆菌(含pYXP7SαG质粒)对这四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进行转化,研究了巯基混合物对大豆子叶节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巯基混合物对南农88-1,南农18-6,豫豆23的转化率均有提高,但对南农87C-38几乎无影响。其中南农88-1的转化率有明显的提高,在共培养基中加入单一的巯基化合物(半胱氨酸),其转化率为1.39%;在共培养基中加入巯基混合物(半胱氨酸、二硫苏糖醇和硫代硫酸钠),其转化率达到2.20%。同时应用优化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以栽培大豆南农88-1、豫豆23、南农87C-38、南农18-6、巴马九月黄、启东羊眼豆和常熟散子黄豆的子叶节为外植体,用EHA105农杆菌(含pYXP7SαRi质粒)对7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进行转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之间的转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本实验范围内转化率比较高的是南农88-1、南农18-6及豫豆23。同时筛选出了一个子叶节再生性较好的基因型,即巴马九月黄。对所有转基因植株经Southern分析鉴定,共获得大豆转基因植株21株。正常发育并收获种子的转基因大豆13株,其中过量表达α亚基基因的转基因大豆5株,RNA干扰α亚基基因的转基因大豆8株。经RT-PCR和Northern分析鉴定,RNA干扰的转基因大豆中的α亚基(CG-3)部分被抑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未转化大豆南农88-1、α亚基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大豆及转RNAi的转基因大豆种子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双向电泳pH4-7的胶上,用PDQuest软件分析表达量变化2倍以上的蛋白点,选取25个蛋白丰度表现明显差异的蛋白点进行胶内酶解,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均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从大豆的UniGene库中鉴定出20个蛋白,根据功能的不同,将这20个差异蛋白分属为5个功能类群。①贮藏蛋白(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大豆球蛋白A_(1a)B(1b)亚基前体和大豆球蛋白A_3B_4亚基);②细胞分裂与生长相关蛋白(成熟相关蛋白、种子成熟蛋白PM22和PM32、68kDa LEA蛋白等);③与运输相关的蛋白(糖结合蛋白同源S-64);④与抗性相关蛋白(HSP70);⑤与转录相关蛋白(RNA结合蛋白)。分析结果表明,RNAi介导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7S)基因表达降低而引起大豆球蛋白(11S)的GY2和GY5基因表达量增加,这证明大豆11S与7S存在一种补偿机制,即11S蛋白含量可补偿7S蛋白含量的降低。同时对参与这一补偿机制的其它蛋白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对未转化大豆南农88-1、α亚基基因过量表达的转基因大豆及转RNAi的转基因大豆种子的氨基酸含量分析表明,其总氨基酸含量基本无变化。研究证明编码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是多基因家族,它们在种子中的表达具有高度的发育专一性和组织特异性。因此,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对于种子贮藏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PCR技术从叁个栽培大豆(南农99-10、N2899和南农88-1)和两个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1和ZYD4174)的基因组中分离到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α亚基基因启动子片段(7SαP),序列分析表明:7SαP片段包含多个种子特异性启动子所特有的序列元件,如RY重复序列元件、ACGT序列元件、AGCCCCA序列元件和A/T富含序列元件等,而这五个大豆材料的7SαP序列的同源性达99%。将从南农99-10中克隆的7SαP片段与pBI121-GFP连接构建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的花浸染方法转化拟南芥。Southern结果显示,7SαP片段和报告基因GFP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到拟南芥基因组中,转基因拟南芥中的GFP检测表明,GFP基因在启动子片段7SαP驱动下获得了种子特异性表达,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种子贮藏蛋白的表达调控和应用基因工程有效地对大豆品质进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刘银[4]2013年在《农杆菌介导大豆转化体系的建立及植酸酶基因的导入》文中提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粮饲兼用作物,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改良大豆品质、提高大豆产量。本研究以大豆的子叶节为外植体,探讨了影响大豆再生效率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子叶节的再生体系;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植酸酶(Phy)基因导入小粒豆中,研究影响其转化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大豆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经PCR检测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1)种子消毒方法的确定:比较了3种不同种子消毒方法,氯气消毒法对种子的伤害比较小,污染率低,适合大豆种子的消毒。(2)最适苗龄的筛选:不同苗龄的大豆子叶节诱导丛生芽能力存在显着差异,无菌苗萌发4d时,丛生芽诱导率最高,为88.9%,因此子叶节转化的最适苗龄为4d。(3)大豆基因型的筛选: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再生能力差异较大,供试的5个不同基因型大豆,芽诱导率在24%-84%之间,其中小粒豆芽诱导率最高,因此将小粒豆作为进一步转化的实验材料。(4)6-BA浓度的确定:6-BA浓度直接影响无菌苗的萌发及丛生芽的诱导,萌发培养基中添加1mg/L6-BA时无菌苗长势最佳,芽诱导阶段最适6-BA诱导丛生芽浓度为1.67mg/L。(5)生根阶段IBA或NAA浓度的确定:生根阶段添加ⅠBA、NAA均可以显着提高生根率,添加1mg/L的IBA最适合小粒豆不定芽的生根。2、Phy基因转化大豆(1)确定了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8,与子叶节外植体侵染30min,在含有25mg/L LA共培养基中暗培养3d。(2)确定了草丁膦筛选的适宜浓度为5mg/L,并根据大豆子叶节农杆菌转化特点,采用延迟筛选方法。(3)通过筛选,得到抗性苗345棵,经PCR检测有5株为阳性,转化率为1.45%。

邹智[5]2008年在《油菜安全高效转化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成功应用于植物的转化方法就不下10种,如何高效地获得单拷贝、无选择标记、稳定可育的转基因植株成为植物遗传转化发展的方向。油菜是最早从基因工程中获益的物种之一,自1986年第‘例转基因油菜诞生至今,油菜遗传转化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农杆菌介导法以易操作、低费用、插入片段明确、拷贝数低等独特优点成为首选。但传统的农杆菌介导法主要依赖受体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获得转基因植株,存在基因型依赖性强、操作繁琐、影响因素众多、转化效率低、转化周期长、易发生体细胞变异和出现转基因沉默等缺陷,不依赖受体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过程、不或很少依赖组织培养的整株转化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契机。鉴于农杆菌介导的共培转化体系转化周期过长、影响因素众多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含GFP和Gus(插有一拟南芥基因内含子)等易于瞬间表达分析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这些载体对影响农杆菌介导油菜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对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油菜子叶柄和和下胚轴等外植体的高效瞬间表达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子叶柄和和下胚轴再生、褐化等的冈素进行优化,最终使稳定转化效率提高到5%以上,成功获得了pBILBar—iGUS、pBINPTII—iGUS、pBILBar-GFP、pNapin—fael RNAi(500,800,1500)、pFael一fael RNAi(500,800,1500)等9个载体的转基因植株。考虑到不同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或生态型对农杆菌的敏感性不同,本研究从拟南芥中克隆了影响农杆菌转化的植物因子VIPl和H2AI的全基因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载体构建和转化实验,以期通过向油菜等植物导入这些植物因子,探讨其在农杆菌转化中的作用和探索提高植物遗传转化效率的新途径。与此同时,通过借鉴拟南芥等物种中成熟的整株转化体系,本研究在油菜上对花粉管通道法、花粉介导法、花序浸染法、花序喷雾法等进行了一系列摸索。其rfl,用花粉管通道法、花粉介导法、花序浸染法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油菜,转化效率分别为0.43~/0、0.31%、0.19%。此外,考虑到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便于标记基因删除的位点特异性载体Cre/loxP系统,并成功获得了含Cre或loxP的转基因烟草、拟南芥和油菜植株。

王伟[6]2012年在《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优化及转EPSPS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草甘膦基因导入大豆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草甘磷的广泛使用使克隆草甘磷抗性基因、培育抗草甘磷转基因作物成为研究热点。大豆是公认的难转化的作物之一,其遗传转化体系还不完善,较低的转化效率限制了大豆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和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研发,所以探索建立一套高效的转化途径对于大豆遗传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优化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研究中,筛选出了再生能力强的大豆基因型黑农37、黑农35、合丰35、合丰25;5d苗龄的大豆子叶节再生能力较其他苗龄好;向发芽培养基中添加1~2mg/L的6-BA,不定芽诱导效果好;不定芽诱导培养时加入1.6mg/L6-BA最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生根培养中IBA的浓度为0.5~1.0mg/L时,不定根诱导效果好。通过对合丰35和黑农37的草甘膦除草剂抗性实验,确定了合丰35和黑农37筛选剂草甘膦浓度分别为5~7mg/L和7~9mg/L;抑菌剂头孢霉素的有效抑菌浓度为500mg/L。在优化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中,确定了光下共培养3d有利于抗性不定芽的形成;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为400mg/L L-cys和154.2mg/L DTT;伸长培养过程中,合丰35和黑农37伸长培养基中ZT浓度分别为0.5mg/L和1.0mg/L。通过草甘膦除草剂的喷洒和涂抹实验,确定了黑农37和合丰35再生植株的抗性鉴定浓度。最后,建立了一个稳定可行的农杆菌介导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并通过此遗传转化体系将EPSPS基因导入大豆中,得到经过草甘膦抗性和PCR扩增鉴定的阳性再生植株。目前,已获得11株PCR阳性及草甘膦抗性再生植株,合丰35为6株、黑农37为5株,均已结实。

李虹章[7]2012年在《农杆菌介导非抗生素标记的抗逆基因BADH转化大豆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的生长发育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尤其是非生物胁迫因素如干旱、盐碱、冻害、低温等,严重时会导致大幅度的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增加大豆的抗逆性是大豆改良的重要目标,同时对缓解我国大豆产业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日益成为植物耐逆育种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保存的‘浙春3号’、‘H0302’和‘57001’为研究材料,将抗逆基因BADH构建到非抗生素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pBA002内,并将其导入大豆基因组中表达产生甜菜碱醛脱氢酶。甜菜碱醛脱氢酶可以清除由于非生物胁迫而在体内产生的有毒害作用的甜菜碱醛,积累大量的甜菜碱。它是一种高效的渗透调节剂,从而提高大豆的耐逆性,以期获得具有抵抗盐害、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能力的大豆新种质。随着转基因农作物逐渐商品化,转基因作物中选择标记基因存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构建一个不含抗生素类选择标记的安全的植物表达载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构建含耐逆相关BADH基因且不以抗生素为筛选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进而为获得耐逆性增强的转基因材料做准备。建立和优化遗传转化体系是成功获得转基因大豆的首要前提,本实验主要采用大豆子叶节和带一片子叶胚芽尖作为遗传转化体系的外植体,并研究影响遗传转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采用PCR技术扩增出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并于上下游引物端分别添加Xhol和Sad酶切位点和保护性碱基序列;TA克隆PCR产物至pTA2并进行测序验证;双酶切经过测序验证的重组质粒pTA2-BADH和植物表达载体pBA002,分别回收目的基因和pBA002载体片段,并进行连接转化,提取阳性质粒,然后进行双酶切、PCR扩增和进一步的测序验证。结果表明BADH基因己被完整、正确的插入到pBA002载体中,成功构建了含BADH和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的植物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2、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优化。本文以大豆品种‘浙春3号’的子叶节为受体材料,主要研究了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6-BA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的具有较大影响。其中预培养时间影响尤为显着,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影响不显着。预培养时间21h,侵染时间70min,共培养时间为3d时,丛生芽诱导率最高为86.5%。6-BA在大豆子叶节再生系统恢复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丛生芽诱导率为指标,在恢复培养基中添加1.5mg/L6-BA时诱导效果最好,丛生芽诱导率达到最大值88.8%。此外,我们以‘浙春3号’、‘57001’和‘H0302’为受体材料,研究了基因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再生体系中具有显着的基因型效应。3个基因型丛生芽诱导率差异显着。其中‘浙春3号’丛生芽率最高,达86.68%;其次为‘57001’80.78%,最少为‘H0302’仅48.92%。3、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带一片子叶胚芽尖遗传转化再生体系初探。以‘浙春3号’为试材,带一片子叶的胚芽尖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构建于pBA002载体上的BADH导入到‘浙春3号’中,经草丁膦初步筛选、PCR检测、抗逆性的初步鉴定等步骤获得T0代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己被成功导入大豆基因组中。

张洁, 商蕾, 郑文永, 邱丽娟, 王冬梅[8]2012年在《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抗逆基因GmPK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以AS浓度、侵染菌液OD值、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恢复培养时间5个因素在4个水平上进行分析,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逆基因GmPK的遗传转化。结果表明,采用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 AS、侵染菌液OD600值0.9、侵染15h、共培养5d和恢复培养3d的转化条件最佳,GUS阳性率达74.59%,经PCR及RT-PCR进一步验证获得了转基因阳性植株。利用优化的最佳条件进行抗逆基因GmPK的转化,炼苗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经PCR及PCR-Southern blotting验证,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至大豆基因组,转化率为0.6%。

刘海坤[9]2005年在《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及热激控制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去除》文中认为本研究建立了大豆胚尖的高效再生体系,和子叶节系统及下胚轴系统相比较, 这个系统具有高效和快速的再生特点, 利用根癌土壤农杆菌EHA105/pCAMBIA2301 对来自大豆成熟种子的胚尖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对农杆菌侵染时间长短,及乙酰丁香酮(AS)等影响转化频率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发现浸染时间以20h 为佳,此时T-DNA 的整合频率可达78.2%,乙酰丁香酮最佳浓度为200μmol/L,并探讨了恢复培养的重要性。分别从3个大豆品种合丰35、合丰39、东农42 得到了转基因植株,GUS 染色及Southern 杂交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大豆的频率达8.0%~15.8%。

李海燕[10]2007年在《大豆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大豆的遗传转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遗传转化系统的优点和缺点,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因素。分析了大豆遗传转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评价了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展望了未来大豆遗传转化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D]. 刘金华. 吉林农业大学. 2002

[2]. 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D]. 马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 应用RNAi研究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D]. 易新萍.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4]. 农杆菌介导大豆转化体系的建立及植酸酶基因的导入[D]. 刘银. 扬州大学. 2013

[5]. 油菜安全高效转化体系研究[D]. 邹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6]. 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优化及转EPSPS基因的研究[D]. 王伟. 天津大学. 2012

[7]. 农杆菌介导非抗生素标记的抗逆基因BADH转化大豆的研究[D]. 李虹章.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8]. 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抗逆基因GmPK转化研究[J]. 张洁, 商蕾, 郑文永, 邱丽娟, 王冬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9]. 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及热激控制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去除[D]. 刘海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5

[10]. 大豆转基因的研究进展[J]. 李海燕. 生物技术. 2007

标签:;  ;  ;  ;  ;  ;  ;  ;  ;  ;  ;  

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