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代节假制度的变迁
韩养民
(西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 汉唐时代官吏有定期休假制度:汉代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休沐”;唐代则十日休息一天,称“旬假”。唐代节日通常为三日或五日。自唐玄宗后,皇帝生日称“圣节”,为全国性节日,放假一天或三天,普天之下设宴同庆。唐代官办大学,五月放“田假”、九月“授衣假”各十五日。老君圣诞、佛诞日、中元节等宗教节各休假一日,举办宗教礼仪。
关键词: 休假;田假;授衣假;宗教节日
汉唐时代官吏节假日都有定期休假制度,但时代不同,休假的名称、制度内容大相径庭,值得探索。
1 官吏休假
汉代官吏有定期休假制度。汉代官吏每五日休息一天,时称“休沐”。《初学记》卷二十:“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沐浴,言休息以洗沐也。”官吏利用休假沐浴,之后拜见父母或长者,以示尊老。而唐代,官吏十日休息一天,称为“旬假”“旬休”或“休假”“休日”。《唐会要·休假》载:唐高宗永徽三年(653)下诏“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与百僚休沐”。[1]1518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8)正月七日下诏:“自今已后,百官每旬节休假,不入曹司。”诗人王勃《滕王阁诗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唐代官吏假日喜欢郊游、赏花,力求生活得自在、舒服,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生活乐趣,正如元稹在《五弦弹》乐府诗中所说:“旬休节假暂归来,一声狂杀长安少。”
古代休假制度是一条历史长河,当它从汉代流经了魏晋南北朝的九曲连环之后,流入了一个“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繁荣富庶的大唐盛世,无论是倜傥的文士,还是带剑的游侠,不同肤色的使臣、客商、僧侣、胡姬纷至沓来,假日生活盛会更为丰富多彩。休假的时间也不断延长,汉代病假满三月当免官,唐代延长为百日,节日假由一日延为四日或五日。据《唐会要·休假》载:开元二十四年(737)二月十五日下令“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1]1518唐代时,休假时间也不断延长,增添了新的制度,又有新的名称,不仅出现了“孝假”“田假”“授衣假”“事故假”之名,而且把皇帝的生日称“圣节”“圣旦”或“诞日”,将之当作全国性的节日,普天之下设宴同庆。这一制度的首创者就是唐玄宗,时值开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
李隆基(685—762),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垂拱元年(685)八月初五生于洛阳。即位后,选用良才,励精图治,吏治清明,政局稳定,文化灿烂辉煌,为唐代鼎盛之世,史称“开元之治”。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恰逢诞辰,唐玄宗宴百官近臣于兴庆宫花萼楼。酒过三巡,尚书右丞相源乾曜、尚书左丞相张说等百官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共庆皇帝圣节。
“千秋节”寓意大唐江山千秋万代,唐玄宗无异议。从此唐玄宗的圣节成为全国性一个盛大节日。开元十八年八月五日,唐玄宗又于兴庆宫花萼楼庆贺第一个千秋节,群臣进万寿酒,王公进金镜绶带,村社作寿酒宴乐。之后规定,每逢千秋节,休假三日,朝野同贺,州县宴乐。唐玄宗执政间,千秋节成为不亚于春节的盛大节日。
浴佛习俗源于印度佛教传说,之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汉灵帝时,丹阳人笮融在徐州、广陵间举行浴佛活动,“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3]1185这是中国首届浴佛节。那时,浴佛节时间尚未统一。唐代以四月八日为浴佛节。所以《唐会要·休假》载:天宝五载,唐玄宗下诏,四月八日,佛生之时,休假一日。寺院举行浴佛礼,全院僧众齐聚大雄宝殿前,跟着住持上堂祝香,僧尼用伴着香料的水灌洗佛像,将佛像沐浴洁净为止。浴佛后,僧人用两根手指取少许浴佛水,口诵偈咒,将香水淋在自己头上,称之为“吉祥水”。淋了吉祥水,事事吉祥如意,鸿运高照。
唐代四门学、太学、国子学有“田假”“授衣假”,各15天。
犯罪构成是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指导下,由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形成的,任何坚持这一原则的犯罪构成理论皆有益于理性地刑事定罪。商标犯罪的判定同样必须坚守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判定刑事违法性的限定下判断其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是否值得刑罚处罚。TRIPS协议认定假冒商标犯罪必须由客观要件下的商业规模以及主观要件下的蓄意为必要条件,这也印证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犯罪构成的制约与指导意义。
2 学校假日
西汉中央创办太学,东汉创办了宫邸学和鸿都门学,而地方设官学,学制为四级,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大约属于后世中学性质,庠、序似乎属于小学性质,不过当时等级不会有今日明显的区别。除官办学校外,私人办学也十分盛行。这些学校是否有休假制度,文献缺乏记载。
文献阅读不仅仅是读懂一篇文章,而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再学习的过程。读懂文献首先要充分理解教材,这就需要学生注重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阅读过程则是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过程;而最后文献的讲解则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文献阅读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弊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中央官学主要设“六学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隶属国子监,置博士、助教,以教授生徒。二馆指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东宫,各置学士以教授生徒。属中央官学的还有东都国子监诸学、医学、乐学、崇玄学、历学等。中央官学大部分招收官僚子弟及外国留学生,庶族平民子弟仅占少数,以儒家经典和各科专门知识为学习内容。四门学一般招收七品以上子弟和有才能的平民子弟入学,有学生500人。地方官学由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市镇学、里学组成,以经学和医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官学而外,唐政府“许百姓任立私学”,多由未仕士人或退休的官僚招徒授业。唐代学校教育在组织体系、科目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比较健全。太宗朝学校教育一派昌盛,仅六学二馆的学生就多达3 200人,玄宗朝更趋发展,安史之乱后,学校教育渐趋破败。
唐玄宗改诞日为千秋节,放假三日,之后的皇帝纷纷效仿。唐肃宗、唐文宗的圣节均放假三日。
《新唐书·选举志上》:“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2]1161《唐会要·休假》载:“内外官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分为两番,各十五日。”[1]1519
四门学、太学、国子学均在长安务本坊(今西安市南关正街路东)。农历五月正是农活儿繁忙之季,关中地区小麦陆续成熟,由东向西开始夏收。农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时官学给学生放田假十五天,家在农村的平民子弟,可以返乡协助父母割麦、碾场。家在二百里外者,可以休假三十天,家有意外发生可请假百日,亲属有病者,不能超二百天,否则取消学籍。唐代放田假是农耕文明的遗风,开近代放忙假的先河。
授衣假,就是为官学学生制备冬衣放假十五日。授衣假是传承古代授衣之习。远在西周,九月有备冬衣之习,九月也有“授衣月”之称。《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唐代传承这一习俗,为官学生制备冬衣,放假十五日,已成制度。唐德宗时代,曾师从韩愈的韩门弟子张籍,在最高学府国子学先后任国子助教、国子博士,为正五品的官员,曾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吟到“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诗句清新自然。
3 宗教节假
汉代宗教节日除徐州浴佛节外,别无文献记载,而唐代宗教假日有三,即老君圣诞、佛诞日、中元节,各休假一日。
3.1 老君圣诞
因老子与唐朝皇室同姓,所以自李渊开始,李唐皇帝便以老子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二月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亦改名为《南华真经》。此后,给老子累加尊号,如“太圣祖玄元皇帝”“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元皇帝”等,使老子的地位愈来愈高。每逢老子生日,即放假一日。《唐会要·休假》载:天宝五载(747),唐玄宗下诏:“太圣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时,休假一日”。[1]1519太圣祖即老子李耳,从此日起圣诞放假成为制度,每逢老君圣诞,做道场,举行《道德经》诵成为道教的重要义务。
这里的J0(x)、Y0(x)分别是0次的贝塞尔函数、纽曼函数。算式的 [ ]中,若满足条件κ/k≪1,那么就能导出下面Prieto等(2009)的算式: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以神仙不死之说为中心,神话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老子即李耳,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封为教主。据《史记·老子传》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东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去官,过函谷关,作《老子五千文》出关而去,莫知所终。老子生卒年代不可考,后世道教皆云老子生于殷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道教遂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的生日。后世道教观每逢此日做道场,举行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诵《老子五千文》以纪念老子。
3.2 佛诞日
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为“佛诞日”“佛诞节”,是纪念佛祖诞生的纪念日。无论是皇家寺院还是僻远小寺,届时举行浴礼,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供养各种花卉,所以人们习惯称佛诞日为“浴佛节”或“灌佛会”。
在合适的情况下,与媒体记者和网络知名人士建立合作,主动拉拢虚拟知识社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思想认识,在舆情发生时能主动发声正确引导舆情正确走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错误言论,对公众存疑的问题上以知识社群为主体进行正面解答。配合政府监管平台,有效杜绝谣言的产生。对思想行为不端的主动进行处理,对发表危害国家言论的,一经发现立即关闭其社交账号,使其无法继续使用网络平台煽动群众。
3.3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唐代重要的宗教节日,每逢中元节要放假,举办宗教礼仪,唐代宗后更为盛行。《唐会要·休假》载:代宗大历四年(768)七月十三日下令:“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1]1519从“旧例休假”四字可知,中元节休假是唐朝一直执行的制度,在我国传统的岁时节庆生活中,中元节是宗教色彩最浓的节日,道教徒在这一天供斋祭神;佛家弟子亦在次日举行盛典,作“盂兰盆会”;这天又是民间上坟祭祖之日,称之为“鬼节”。因此,这个节日的内涵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我国吸取了西方国家任由经济发展导致市场经济整体崩盘的经验教训,设立经济法,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最大限度地避免行业垄断这一不安分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伤害。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总结,及时指导企业调整生产计划,规避商品滞销风险。并且在经济发展低迷期时有效地减少其对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1]。
3.3.1 道教斋
以皇帝生日为“圣节”始于唐,盛行于宋,后代也常常沿袭此举。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五年(1372),庚辰下诏“罢天下进贺圣节”。以皇帝生日为“圣节”,大多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宰相率群臣奏请而设立的。这时,以前老皇帝的“圣节”便自行消失,如老皇帝没有死,被尊为太上皇时,还要延续庆贺,这样一年就有两个“圣节”了。例如,宋孝宗时,宋高宗尚健在,于是孝宗的“会庆节”外,还保留宋高宗的“天申节”。
中元节由来已久,源于道教。早在东汉末五斗米道有“三官手书”。三官是指天、地、水,地官有赦罪解病的功能。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生日,在这一天要“清心洁身,筑坛设供,向道家众圣供奉各种花果、珍奇异物,清膳饮食”,讲诵道经,求福免灾,书表彰以祷神灵,这种设坛祭祷的仪式称为“斋醮”。
其中,和分别为电动汽车在充电站的充电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为分时电价与变电站容量裕度间的函数关系;和为充电站的预测容量裕度。事实上和可以表示为:
中元节在唐代极为盛行。据《明皇杂录》载,每当中元节日,唐玄宗命崇元学士讲诵《道德经》《南华真经》,令近臣贵戚都来参加观礼。开元二十年(734),唐玄宗下令:自今以后,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道教中元日之节已固定。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中元节是地官考校之元日,是地官“赦罪之辰”。中唐诗人王建的《宫词》写道:“灯前飞入玉阶虫,未卧常闻半夜钟。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4]3441唐代诗人令狐楚《中元日赠张尊师》云:“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4]3751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拈来,脱口而出,含义丰富,情味悠长,令人感到蕴情深厚,耐人寻味,是难以数计的中元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3.3.2 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既是道家的中元节,也是佛教“佛腊日”,或称“佛欢喜日”,或称“僧自恣日”,也称“盂兰盆节”“盂兰盆会”。
汉传寺院中盂兰盆节的宗教活动,是梁武帝首创的。之后,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每逢中元节,汉传佛教寺院都举行法会,祭奠超度亡灵。到了唐代,因佛教的发展,盂兰盆会的内容有所变化。这时的“盂兰盆会”,以供佛、供僧为主,所有供品,所有器皿都富丽堂皇。《旧唐书·代宗纪》载,代宗李豫曾于大历元年(766)七月望日在宫中设道场祭唐高祖以下七个祖宗牌位,举行“盂兰盆会”,饰以金银翠宝,耗资达百万以上。日本留学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也曾记载武宗会昌四年(844)盂兰盆会的盛况:“(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
这里所谓“花蜡花饼、假花果树”都是向佛、僧供奉的果品。从人们竞相以“奇妙”精美的供品供奉佛与僧众,不难看出当时信徒对中元节的重视。
综上所述,宗教与节日,似影随形。我们可以看出,宗教节日,虽然休假,但与日常的例行假期、旬假不同,它是在信徒祈福、祝愿、倾诉等庄严肃穆的礼仪中进行的。宗教节日给人们的节假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仪。宗教活动形成了节日民俗,丰富了节庆生活,也延续了节日民俗,宗教是节日民俗的贮藏库。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情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观察组(非疤痕子宫剖宫产),各108例。其中,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3±3.27)周,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7.31±3.62)岁。在此次研究当中,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The Change of Holiday System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HAN Yangm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China)
Abstract: Officials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had a regular vacation system:officials in the Han Dynasty took a day off every five days,called“rest for bathing”,while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took a day off every ten days,called“a ten-day vacation”.The festivals of the Tang Dynasty last three or five days.Since the Emperor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the birthday of the emperor was called“Saint’s Day”.It was a national festival,with one or three days off,and feasts and festivals were held all over the country.State-run universities in the Tang Dynasty took“field holidays”in May and“clothing holidays”in September for 15 days each.People took one day off on Laojun’s Christmas,Buddha’s Birthday and the Festival of the Hungry Ghosts to hold religious rituals.
Key words: holidays;field holidays;clothing holidays;religious festivals
中图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914(2019)03-0053-04
收稿日期: 2019-04-02
作者简介: 韩养民(1939—),男,陕西蓝田人,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民俗学。
标签:休假论文; 田假论文; 授衣假论文; 宗教节日论文; 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