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 063000
摘要:概念整合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人类认知的始终。本文以唐诗《商山早行》为例,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认知解读的过程,解释意象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诗词意象的建构与认知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具有极大的认知解释力。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意象;认知
1.引言
意象作为诗歌的诗眼与灵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自本世纪80年代进入文学研究领域,为解读文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触发了中国古诗词文学认知研究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典籍翻译方面。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都限于诗歌解读多赘述隐喻、图形背景理论等在此首诗中的应用,而对诗歌意象认知解读的探讨和研究尚少。本文将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下,解释意象的认知操作。
2.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用来解释隐喻、借代、虚拟句、指示代词、语法结构、语用预设等等语言现象。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四个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 ( input space), 一个类属空间 ( generic space), 一个整合空间 ( blended space)。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 ( cross-space mapping) 进行对应连接。在概念整合中,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普遍结构,整合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的普遍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整合空间本身通过组合、完善、扩展而合成的层创结构 ( emergent structure)。( Fauconnier & Turner,1998:133-187)。 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种类型:单一框架网络 (single framing network)﹑框架网络 (frame networks)﹑单向网络 (one-sided networks) 和双向网络 (two-sided networks)。
3《商山早行》意象的认知解读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该诗为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描述了诗人应举受挫,早行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友人徐商的旅途情结。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踏上征途作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两个空间的元素相互构成图示映射,晨起与客行,征铎与故乡,点明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地点以及此时此刻的心境——思乡心切却不能归的内心痛楚;二者将“旅人、早行”的共有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经过古代文化意象(征铎、故乡)进一步完善扩展。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另外两个输入空间,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前一个输入空间为茅屋草堂之夜景,后者为启程之初所见,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经过图示映射,整合出类属结构——早行图,在合成空间中形成早行之凄凉的层创结构,并延续到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枳树、槲树的冬叶在早春发芽时脱落, 枳树的白花已然绽放在朦胧早色中,在夜色未明的驿墙下耀耀明目,强化了早行的悲怆。首联与颔联、颈联的合成空间产生的层创结构此时形成更大空间域中的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为旅人早行的动作,2为早行图,在类属空间中形成旅人凄冷的类属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经过前面六句文化意象的常规认知得以完善。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通过追溯昨夜茅店梦境——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景象,形成新的输入空间即梦是美好的,故乡是温暖的。在前三联的合成空间里我们得到旅途是凄凉的、旅人是凄冷的层创结构,这一组织性框架跟末联输入空间结合,经过单向网络运作向读者展示出一副旅人思乡图。这恰恰印证了这种对立矛盾的结构关系在合成空间中经过完善得到消解,形成层创结构“思念温暖的故乡”的论述。(余渭深、董平荣,2003:5)。
4结语
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唐诗《商山早行》意象建构的认知过程。这种分析方法与传统的文学赏析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它将人类思想概念范畴空间化,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调取与整合语境知识、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并在信息整合与重组过程中,产生比原来更加丰富的意义即层创结构。完成空间整合中映射过程实现诗词意象的文化沉淀会形成人类认知固化,因此概念整合理论为诗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苏晓军, 张爱玲. 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 外国语, 2001, (3): 31-36.
[2] 陶明星,杨琳,玲谈琦.《清明》新解及其各种变异形式的认知动因探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3.
[3] 余渭深, 董平荣. 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3- 6.
作者简介:郑占宁(1992年-),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生。
论文作者:郑占宁,温琪琪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9
标签:空间论文; 意象论文; 认知论文; 概念论文; 结构论文; 理论论文; 故乡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