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情境
生活数学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必修学科,所谓生活数学就是指在教授数学内容的同时,突出生活特性,让学生真正地将数学中的内容从课本当中解放出发,在实际的生活中找到落脚点,促进生活现象的理解和生活问题的解决。同时,生活物质的介入,也能够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从自身接触过的物品出发,进行课本中内容的理解,减弱学生的畏难心理。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活数学课程的搭建,不仅是实现数学教育价值的需求,同时是调动学生认知主动性的必经途径。
一、应用情境
在创建生活数学课堂中最常使用的是生活案例,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打造与自身生活经历相似的场景,使得学生在参与课堂的同时,降低心理上的陌生感。同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当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情境时,学生也能够减轻心理上的恐慌感,从而更加主动地调动自身的形象思维,注入抽象的数学内容中,提升对抽象数学理论的认知实效。
例如,在《找服装》中,教师可以将抽象内容进行形象化的处理,打造生活情境。在课堂中,教师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拟定如下情境:每天早上我们要穿戴整齐地来学校,在周末的时候,我们也会穿得漂漂亮亮地去玩耍,但是,有时为了穿戴得更加“顺眼”,我们需要对服装进行搭配,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不同服装的名称。之后,借由上述学生经常遇到的情境,教师再展开《找服装》中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思维,逐步提升认知的品质。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生活情境的搭建,能够尽量让学生透过情境化的内容,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化和具象化的处理,弥补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的认知缺憾,实现数学内容的有效传达。
二、利用实物
相比于教师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动脑进行思考和回忆,有时,直观的实物更具应用的价值。在数学教育中包含许多数字和图形方面的知识,而为了让学生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进行关联,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基于实物进行直观观察,从而在亲身体验中,提升对数学理论的认知实效,完善生活数学课程的创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7的认识》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筷子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实物的观察,逐步建立“7”的概念。在课堂的伊始,教师先带着学生对“7”的书写进行学习,并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7根筷子,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步建立对“7”的印象。随后,教师向每一个学生发放一堆筷子,让学生将这些筷子按照每7个一组进行整理,在学生自主进行筷子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地内化“7”的概念,并向教师表述自己对7这一数学概念的认知效果。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检验,获得教育的成效,以便在发现学生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中,及时地为学生进行解决,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记忆效果。
显然,生活实物的使用,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学科中的内容对于生活的实际用处,从而真正地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学科间的紧密关系。
三、使用问题
与一般学校中不断变换教学的样式,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进行知识的理解不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教师应当将教学的模式进行精简化的处理,更加直白地检验学生的认知情况。所以,生活问题的提出,就成为生活数学课堂中验证教育实效的不二法宝。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每教授一节数学课程后,教师都应当向学生出示一些生活类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提升生活数学课程的教育品质。
例如,在《认识椭圆形》的生活数学课程建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的结尾,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理论,进行这些生活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强生活数学的意识,同时能够促进自身生活能力的发展,以便更好地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智力的发育。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活数学课程,仍旧存在层层困难,而这不单是对教师的考验,同时也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实施教育改革的考验,是否能够真正地发挥生活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让学生真正地基于数学学科中内容的认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也深刻地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发展情况。所以,在未来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数学内容的教授,教师应当积极思考生活在课堂上的落脚点,让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简单,从而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提升认知的效能,激发潜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祁立杰.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方法的探析[J].学周刊,2014(10):63.
[2]钱燕妮.培智学校“活”用生活数学教材策略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01):32-35.
论文作者:杨淑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特殊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学校论文; 教师论文; 内容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