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1997-2006,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出口贸易论文,人民币论文,我国论文,汇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52(2007)03-0057-07
一、研究文献评述
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认为,货币的升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化,最终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动。但是这种影响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Mashall-Lerner Condition)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作用,即当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和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汇率升值才可能会引起贸易顺差减少。但是在实际经济中,由于货币合同、汇率传导以及商品数量调整的相对滞后性,汇率升值可能在短期内反而增加贸易顺差;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顺差才会逐渐减少,即存在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
近20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长短期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经验数据对于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即使对同一个国家,如果选择的时间范围和方法不同,结论也可能不同。早期Hayes(1986)等人采用简化式和结构式模型研究日美双边贸易和日元兑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日本的进口额不受美元汇率的影响,相反美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却受日元汇率的影响。他们指出,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在于两国贸易特点不同。Marwsh和Klein(1996)研究了美国1977至1992年的贸易收支数据,发现前几个季度存在J曲线效应,但是一段时间后贬值反而会恶化国际收支,而Bahmani(2001)采用EG两步法研究了中东国家真实汇率和贸易收支的关系,证明实际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Baharumshah(2001)使用协整技术分别分析了1980-1996年马来西亚和美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双边贸易收支,结果发现实际有效汇率和双边贸易收支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不存在J曲线效应。以上经验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不确定的,J曲线效应也不总是存在,一国的贸易收支并不总是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动得到有效调整。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贸易收支与汇率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Cerra(2003)等人用1985-2001年的季度数据估计了中国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结论发现外贸体制改革后,出口供给弹性随着时间在发生改变,研究中国贸易弹性时分别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行估计。Eckaus(2004)研究了1985-2002年中美贸易与汇率关系,发现人民币美元汇率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存在显著影响。IMF(2005)报告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汇率弹性显著不同。Marquez和Schindler(2006)用1997-2004年的月度数据研究认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弹性随着时间而变化,且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弹性显著不同;人民币如果升值10%,那么中国的出口份额在世界贸易比例将下降1%,进口份额将下降0.1%。
国内学者戴祖祥(1997)等人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从而人民币升值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人民币升值会恶化贸易收支。戴世宏(2006)研究了人民币对日元双边实际汇率与中日双边贸易差额的关系,结论发现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反而有助于降低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叶永刚等(2006)分别对中美、中日双边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协整技术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中日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人民币有效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和中日贸易收支均不存在J-曲线效应。卢向前、戴国强(2005)使用协整方法,对1994至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Marshall-Lerner(ML)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综上,经验数据对于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国外最新研究认为研究二者间关系时控制加工贸易等因素影响是重要的,但国内已有文献大多直接根据进出口需求方程选择贸易收支、国内外真实收入和汇率变量进行估计,没有控制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估计偏误问题。且已有文献所使用的数据较为滞后,大多使用2004年以前数据,缺乏最近2年尤其是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最新数据;数据频率以年度、季度数据为多,缺少月度高频数据,难以有效研究贸易收支的J曲线效应。
考虑到贸易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本文采用1997-2006年月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在控制了FDI存量、我国加工贸易特征、我国加入WTO和汇率改革等因素影响基础上,定量研究了我国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动态关系,并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环境下贸易余额不断扩大的原因。
二、1995年以来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基本情况①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韩元双边名义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变动情况。(1)从图1可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自1995年以来,一直实行钉住美元汇率政策,直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上调2.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上取消人民币与美元挂钩,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截至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6%,且升值速度呈加速趋势。(2)自欧元1999年1月诞生以来至2005年7月汇改前,人民币对欧元名义汇率随着美元欧元汇率变动而先升值(1999—2001年)后贬值(2002年—2005年);自2005年7月以来,也呈现出先升后贬的趋势。(3)人民币对日元汇率1998年8月前呈升值趋势,之后呈现出贬值与升值的周期性趋势中;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日元呈升值趋势。(4)人民币对韩元1998年1月前呈升值趋势,之后虽然2001年有所调整,基本上呈贬值趋势;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对其无明显影响。
图1 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韩元名义汇率变动情况
其次我们来看人民币有效汇率变动情况。有效汇率相比双边汇率是研究汇率宏观经济影响更好的综合性指标,名义有效汇率是按照一定权重加权的双边汇率(BIS数据库根据贸易权重几何加权),实际有效汇率是名义有效汇率按照相对价格进行调整后得到。与直接标价法下名义汇率表示的不同,这里有效汇率指数上升表示有效汇率升值,下降表示有效汇率贬值。从图2可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变动阶段大致相同。自199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可以分为四个小阶段:升值阶段(1995年1月—1998年6月)、贬值阶段(1998年7月—2000年4月)、升值阶段(2000年5月—2002年4月)、贬值阶段(2002年5月以来—,其中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短期内表现先升值后贬值,但升贬幅度变化较小)。综上图1和图2可知,人民币汇改前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与美元兑欧元等其他国家货币双边汇率变动趋势大致相同,汇改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表现出一定波动性。
图2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情况
(二)我国贸易收支变动情况
从图3可知,自1995年至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小幅增长,净出口额数据也较平稳。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额和净出口额明显呈加速上升趋势,且出口额增长幅度大于进口额增长幅度,导致净出口额呈上升趋势。2001年我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贸易额分别为2660.73亿、2435.91亿、224.82亿美元,而2006年我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贸易额分别为9693.41亿、7917.92亿和1775.4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64.31%、225.50%和689.74%。
图3 我国贸易收支变动情况
从我国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1995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分别约占进出口贸易额的40%和56%,且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1995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与一般贸易顺差相差不大,但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顺差增速更快。
我国贸易收支国别结构表现出一定地域特征,中美、中欧贸易收支变动趋势相似,中日、中韩贸易收支变动趋势相似。自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顺差增速加快,尤其是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中美、中欧贸易顺差以更快速度增长。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达到了创纪录的1442.6亿美元。自2001年以来我国对日本、韩国的逆差增长速度加快,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对我国同日本、韩国的贸易收支情况无明显影响。2006年中国对韩国和日本贸易逆差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452亿、240.8亿美元。
三、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实证研究
(一)VAR模型建立
传统理论认为,进出口贸易收支取决于汇率、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贸易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传统OLS计量方法通常不能对变量之间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做出有效估计,向量自回归(VAR)方法能较好的克服这种缺陷。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主要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净出口贸易三个子模块。
这里Md表示进口需求,Xd表示出口需求。同时假定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无穷大。为简化计算,本文将名义汇率和价格变量简化为EP[★]/P,因此上式改写为:
一般认为,不考虑其他因素,进口需求随着国内收入提高而增加;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越低,则需求越大;出口商品需求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着国外真实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即:
国内研究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关系时主要使用上述变量。但考虑到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所起的作用(中国目前出口贸易额中三资企业占比为65%),需要控制FDI存量对贸易流动的滞后性影响(Swenson,2004)。随着世界贸易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我国由于低成本优势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从日本、韩国等发达的亚洲国家进口技术密集型中间品和资本品,运到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额和贸易顺差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研究贸易收支影响因素时需要考虑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Marquez,2006)。所以我们在考察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关系时需要控制FDI存量的影响和加工贸易特征的影响。另外,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这些都属于制度性变革的事件,如果不控制这些事件的影响,模型本身则面临结构稳定问题。
综上考虑,我们建立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净出口贸易VAR模型为:
其中,EX、IM和NEX分别表示出口、进口和净出口,Y和Y[*]表示国内外真实收入,REER表示实际有效汇率,IMPA表示加工贸易进口量,FDIS(-1)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滞后值。以上均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包括WTO(加入WTO)和HG(汇率改革)制度性变量。
理论上讲,FDI流入的增加,将从国外进口更多的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出口更多的加工制成品,出口增加、进口增加、净出口增加。加工贸易进口越多,则意味着加工后出口额越多,为我国净出口(顺差)贡献越大。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更大、开放的国际市场,获得参与全球贸易分工格局的机会增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都会有正向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消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的波动性增强,对出口贸易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采用EVIEWS 5.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997年1月-2006年11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国内真实收入和贸易收支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人民币有效汇率和国外真实收入水平的加权比重来源于BIS网站,国外真实收入数据来源于IFS数据库。除各国国内真实收入水平等指数类数据外,其他数据单位为亿美元。针对中国贸易收支数据及中国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表现出很强的季节规律性问题,本文对中国进出口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数据取对数前先采用X12加法模型进行季节调整(高铁梅,2006)。国外真实收入水平采用季节调整后的指数数据。
本文变量名称定义如下:
EX、IM、NEX分别指中国月度出口额、进口额和净出口额;IMPA表示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以上进口额和出口额在计量中除外均取自然对数;月度净出口额可能为负数,所以净出口额在计量中采用出口额与进口额之比的对数来表示。
PI和PIWorld表示中国国内真实收入水平和国外真实收入水平,因为GDP没有月度数据,采用工业增加值代替。中国工业增加值缺少指数数据,根据现价增加值和PPI指数调整为实际增加值;国外真实工业增加值指数选取中国最大的四个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真实工业增加值指数(以2000年为100)几何加权计算,加权比重取自BIS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贸易比重。以上数据在计量中取自然对数。
FDIS表示中国FDI月度存量数据,2002年以后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整理,1997-2002以前数据来自于国研网数据库整理,计量中取自然对数。为检验中国加入WTO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贸易收支的结构性影响,我们引入两个虚拟变量WTO(中国加入WTO)和HG(人民币汇率改革)。
(三)单位根检验
VAR方法要求数据的平稳性。只有平稳数据或同阶非平稳数据,才能采用该方法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对变量的平稳性作检验。本文采用扩展的迪基-富勒(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滞后阶数的选择采取赤池准则(AIC),临界值采用Mackinnon临界值。单位根检验显示所有变量的对数值除净出口对数数据外,均为一阶单整I(1)数据。中国出口/进口的对数为平稳数据I(0)。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定性,所以净出口额数据换为净出口额绝对数(EX-IM),这样需要以牺牲可比性经济意义为代价。
(四)结果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是VAR模型估计结果的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图(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能直观反映VAR模型估计的系数关系,描述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变量所带来的影响,便于直观考察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过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本文在方差分解中采用Monte-carlo方法重复100次。本文仅列出了贸易收支对各变量的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另外,由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均只能显示内生变量间的关系,而不能显示外生变量如WTO和HG的系数大小和显著性,本文还将报告VAR模型对两变量影响的估计结果,但不再列出其详细参数。
1、出口贸易结果分析
从图4可得出如下结论:国外真实收入增长率受到1单位的正向冲击,那么我国出口增长率将提高约0.035。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冲击,短期内出口贸易额增长,经过约3个月滞后期,出口额开始下降,说明出口贸易的J曲线效应存在。我们对出口企业的调研数据中,80%的企业选择从签订合同到产品实际运输出口时间在3个月之内,与我们分析结论相吻合。这不同于以往一些研究我国贸易收支汇率弹性的文献结论,这是因为我们控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特征影响后的结果。滞后的FDI存量冲击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冲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说明FDI流入与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而不是替代效应,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贸易存在一定的关系,从一方面也验证了我国加工贸易特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图4 结构冲击引起我国出口贸易的响应函数
在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各变量中,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短期内出口贸易的自身冲击和国外真实收入冲击对出口贸易预测误差的贡献最大,如第2期,贡献度分别达到了88.47%和6.16%。随着时间的延长,出口贸易自身冲击的作用逐渐下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的作用以较快速度增加,而FDI存量和加工贸易进口额冲击的作用则缓慢增加。到第10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的作用仍低于国外真实收入冲击的作用,其贡献度分别为15.59%、16.65%。方差分解的结果验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我国出口贸易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除以上变量外,还受到我国加入WTO和汇率改革事件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的影响均为正。说明我国加入WTO和汇率改革后,我国出口贸易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与直观结论相符。
2、进口贸易结果分析
从图5可知,国内真实收入增长率受到1单位的正向冲击,则进口贸易增长率增加约0.036,且短期内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复的过程。进口的增长显然受到了FDI存量的影响,FDI存量增长率冲击滞后3期时对进口贸易影响最大,进口贸易增长率增加约0.036,此时滞后的FDI存量与国内真实收入对进口贸易的影响相当。可以看到,在控制了FDI的影响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冲击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存在两个月的滞后期,然后进口贸易下降,进口贸易的J曲线效应存在。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升值冲击会引起进口贸易的下降,这不同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但与Marquez和Schindler(2006)的研究结论一致。传统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的升值会引起进口品相对价格下降,进口上升;出口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下降。解释该悖论需要结合我国贸易特征,我国贸易额60%都是加工贸易,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高度正相关,进口的目的不像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所假设的消费,而是为了出口。所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则出口相对下降,进口也相对下降。这从我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影响同向性变动可以看出。
图5 结构冲击引起的我国进口贸易响应函数
影响我国进口贸易的各变量中,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短期内进口自身的冲击和国内真实收入冲击对进口预测误差的贡献最大,滞后FDI存量也具有一定贡献,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贡献度很小,如第2期上述变量贡献分别为85.54%、10.64%、3.80%和0.01%。随着时间的延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贡献度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到第10期时期作用超过滞后FDI存量的作用,但仍低于国内真实收入的作用。对进口贸易的方差分解也证实了我国进口贸易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影响我国进口贸易的除以上变量外,还受到我国加入WTO和汇率改革事件的影响,VAR结果显示,两者的影响均为正。说明我国加入WTO和汇率改革后,我国进口贸易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与直观结论相符。
3、我国净出口贸易结果分析
从图6可知,(1)国内真实收入和国外真实收入冲击都对我国净出口贸易存在正的影响,虽然影响程度随时间延长有些下降。也就是说,国外真实收入的正向冲击使得我国顺差增加,国内真实收入的正向冲击也使得我国顺差增加。其中后半部分结论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不符。按照传统国际收支理论,国内真实收入提高,则国内吸收能力增强,进口将增加,出口将减少,国际收支恶化或顺差减少。该悖论的解释需要结合计量统计指标选取和理论的内涵来理解。传统国际收支理论,包括一般的马歇尔-勒纳条件,都是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需求,而忽视了供给的作用。如果国内真实收入的增加不是国内吸收能力显著增加,而是国外净出口需求显著增加的结果,那么国内真实收入增加,则意味着顺差增加。近年来我国国内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内需不足,大量的产品生产用于出口。另外,我们选取月度工业生产增加值更好反映供给层面的状况,大量的产品出口反映了供给层面的成本优势和劳动生产率因素,基于长期供给角度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研究指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②。
图6 结构冲击引起我国净出口贸易(顺差)的反应函数
(2)FDI存量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冲击对我国净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FDI存量正向冲击引起我国顺差增加,加工贸易进口正向冲击,意味着出口也会增加,由于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差为加工费收入,会引起我国顺差增加。其中,FDI存量冲击对我国净出口的影响约滞后3个月;加工贸易进口冲击的影响短期内大于长期,在第2期时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
(3)控制了FDI存量和加工贸易的影响后,计量结果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冲击对我国净出口贸易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冲击,短期内引起我国贸易顺差先上升然后再下降,最后净影响为负。可知,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J曲线效应明显,且时滞约为5个月。
在影响我国净出口贸易的各变量中,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短期内净出口自身的冲击和国内真实收入冲击对进口预测误差的贡献最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加工贸易进口冲击也具有一定贡献,而滞后FDI存量冲击的贡献度很小,如第2期上述变量贡献分别为83.83%、5.38%、4.71%、3.32%和0.02%。随着时间的延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贡献度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第10期时其作用超过国内真实收入的作用。如果将国内真实收入和国外真实收入冲击贡献合并在一起,则对净出口贸易的方差分解也证实了我国贸易收支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影响我国净出口贸易的除以上变量外,还受到我国加入WTO和汇率改革事件的影响,VAR结果显示,两者的影响均为正,但都不显著,与直观结论不一致。这是因为解释净出口贸易的变量加工贸易进口已经包含了WTO和汇率改革事件影响的信息,也就是说加工贸易进口数据与WTO和HG存在一定的共线性,导致系数结果偏差。
四、结论
本文控制了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影响后运用VAR方法对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进行动态分析,能得出如下六点结论:
(1)控制了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影响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显著影响了我国进口、出口和净出口贸易。这不同于以往研究成果。长期来看,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冲击会引起我国进口下降、出口下降和贸易顺差减少。(2)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J曲线效应存在,时滞约为5个月。实证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贸易均存在滞后影响。即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冲击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短期内先增加再减少。(3)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影响的同向性明显。也就是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冲击,会引起出口和进口都下降。我国加工贸易特征,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高度正相关,进口的目的不像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所假设的消费,而是为了出口。所以,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则出口下降,进口也相对下降。(4)我国贸易收支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也就是说,国内外真实收入的变动对我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的影响大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的影响。(5)国外真实收入增加使我国顺差增加,国内真实收入的增加也使得我国顺差增加。国内真实收入的增加不是国内吸收能力显著增加,而是国外出口需求显著增加的结果。国内真实收入增加,则意味着顺差增加。(6)我国出口和顺差高速增长不仅受需求层面的国内外真实收入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影响,还受FDI不断流入、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加入WTO和汇率改革等重大制度性事件的影响等。在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预计我国贸易顺差扩大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中国同美国等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人民币可适当放宽升值幅度,但不能够大幅度升值,对进出口贸易企业的调研发现,91%的企业表示能承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为年升值5%以内。
注释:
①本部分人民币双边名义汇率数据来源于IFS数据库,采用期内平均汇率,其中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韩元数据根据对美元的三角汇率套算;人民币有效汇率数据来自于BIS网站;我国贸易收支数据来自于Wind资讯数据库。
②世界大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全球第一,达9.5%;印度紧随其后,为6.9%。欧盟是4.1%,而美国在该年度劳动生产率仅增长1.4%。
标签:实际汇率论文; 汇率论文; 有效汇率论文; 净出口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论文; 人民币论文; wto论文; 外汇论文; 国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