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袁婕[1]2000年在《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的负面效应。“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并作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到实践的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必须在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定期定量地对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能力及趋势进行评估。 本文在详细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简明、可操作性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根据,对1998年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定量评估,总结各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全文包括五个部分: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概述。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分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 系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介绍国内外已有的各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比它们 的优劣。2.广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分析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 础上,提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具体指标作出详细说明。3.1998年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方法与步骤。详细说明层次分析法用于本课 题分析的原理与步骤。根据1998年的数据资料,得出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综合评分。4.1998年广东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根据广东省可持续发展评估表, 对广东省总体以及各区域的可持续状况作出评价分析。总结各市/地区在可持续 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今后工作的重点。5.结束语。

傅朗[2]2007年在《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广东省长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污染治理积重难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令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已成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论文综合运用了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对广东省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广东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了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评价的模型和方法;(3)探讨了在指标体系赋权中,赋权方法的选取;(4)广东省21个市1995—2005年经济、环境以及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析;(5)广东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结论:(1)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对于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只要条件允许,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是一种较好的赋权策略,赋权结果比单一方法更科学,更合理。(2)从全省范围来看,1995—2005年协调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协调度最高是1996年,最低是2005年,11年内整体协调度下降幅度约0.3。“九五”期间比较平稳,“十五”期间下降趋势较明显。从指标体系领域层分析,经济综合指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1年内上升了一倍;而坏境综合指标11年间变化波动不大,整体呈微弱的下降,因此经济与环境系统整体的协调度变化同经济综合指标变化关系较大。(3)广东省21个市经济与环境11年协调度平均趋势表明:深圳、中山、阳江、云浮、肇庆、河源、惠州7个市经济与环境处于高度协调及以上;协调度最高的是阳江,其次是肇庆、河源,东莞、湛江、茂名、江门、珠海、清远、韶关、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等12个市经济与环境处于弱度协调到中度协调之间;广州、佛山两市经济与环境处于中度失调到弱度失调之间。(4)采取重点抓好整体协调,兼顾区域协调平衡的发展原则,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走环境优先和循环经济的道路,同时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机制,促进广东省环境与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孙波[3]2004年在《广东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网络查询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和理论推向实践的过程中,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人类发展和人地关系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等实际问题。广东省作为相对发达地区,是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典型地区,因此,论文选择了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全面地收集资料、系统地分析统计数据,运用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全省以及21个市2001年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水平和能力进行了评价;同时从三个方面对广东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进行了纵横向比较研究: 1.将广东省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广东省自1978年~2001年23年来的资源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性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 2.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将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3.将广东省21市2001年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与1998年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基于Web的交互式网络查询系统——“广东可持续发展评价网络查询系统”。

熊永柱[4]2006年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接合部与过渡带,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型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和调控实践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海岸带尤其是广东省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进程快速,社会经济开发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生态环境则日渐脆弱,迫切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和调控。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环境与可持续展理论、经济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与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模型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构建了一套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的3层结构、包含32个具体的统计监测指标构成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由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3个评价指数组成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阐述了海岸带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的概念和数学模型,设计了5个级别的评价标准和判别图谱。(2)在对广东省海岸带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广东省海岸带以及14个地市的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指数整体上都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是发展进程和地区分布差异明显。②从发展进程来看,综合协调度已经从很弱(Ⅴ)的协调状态进入到较弱(Ⅳ)的状态;可持续性已经摆脱了较弱(Ⅳ)的可持续状态,进入到中等(Ⅲ)的可持续状态;由于受海岸带综合协调度相对较弱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度在整体上仍处于较弱(Ⅳ)的状态。③从空间上看,粤中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3个地市的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指数10年来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东西两翼的汕头、汕尾、潮州、揭阳、湛江、茂名和阳江7市则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呈现中部高两翼低的格局。④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海岸带地区14个地市表现为较弱可持续发展和中等可持续发展两种模式,整体实现较强(Ⅱ级)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还任重道远。(3)初步探讨了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GDCZSD-DSS)的技术框架,提出了基于B/S和C/S混合的3层体系结构、6大功能模块的软件框架。并阐述了系统构建所涉及的四大关键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元数据技术、空间数据仓库技术、决策支持模型与方法等在系统构建中的重要作用。(4)对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以提高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战略方针和到2020年达到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战略目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该战略目标的七大对策措施。该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其它省市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张羽倩[5]2007年在《河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慢慢的凸现出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改善生态环境,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代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研究自然经济关系,分析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河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实证评估,为河北省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和主要目标。全文包括五个部分:1、绪论。2、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分析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研究了国内外已有的各种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对资源环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分析了我国和河北省的资源环境现状,回顾了资源环境自原始社会至今的开发利用历史,分析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就经济可持续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要求作了简单描述。4、研究了河北省自然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对河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判定。5、河北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在结合河北省实际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具体指标作出详细说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评价分析。6、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结合河北省实际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河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选择。7、结束语。

李辉[6]2014年在《广东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受其约束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得到全球各国家和地区认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实施。区域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科学测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同时,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越来越严峻。在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两型社会建设与低碳经济兴起给广东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广东该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也是广东迎接挑战改革再出发的起点。本研究系统总结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分析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轨迹,指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总体态势。采用能值改进生态足迹理论方法,重新构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协调度模型,分别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情况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及其内部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评,从而有针对性提出可持续发展调控策略。本研究可为广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我国其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理论借鉴意义。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取得重大经济成就,经济总量蝉联25年居全国各省第一位;产业结构历经多次调整,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重化工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推动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区域。广东省土地及水资源利用及其结构类型的变化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锐减,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占全省同类用地面积比重高。与此同时,广东省用水总量不断增加,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用水不断减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工业用水量总体上升。广东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大量废弃物排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随着广东环保力度不断加大,总体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同时,工业结构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加剧了生活能源的消耗以及生活废弃物的排放,环保工作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考虑了人的生产能力提供的承载力,据此测算的结果显示广东省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广东省2000年以来生态赤字先扩大后缩小,2005年变为生态盈余状态,且生态盈余不断增大。这主要归功于广东省充分利用经济优势,通过贸易等弥补了生态承载力的缺陷。广东省生态足迹各账户情况如下:生物产品账户的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趋于稳定,生物产品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能源账户显示,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电力消费最为突出,汽油消耗量增长较快。废弃物账户中,固体废弃物排放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小,废水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其次是生活垃圾和废气。工业增加值、劳务和进出口账户的承载力不断增加,工业增加值对应的承载力最大,进出口差额人均承载力不断增加。与全国相比,广东省能源账户、废弃物账户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都明显高于全国生态足迹平均水平。广东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测评得分结果显示:广东省各系统以及复合系统的建设发展能力在逐步提高。广东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4年,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与复合系统协调综合得分都较低,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低;第二阶段是2005-2007年,各系统的综合得分较低,但协调性开始转好;第三阶段2008-2012年,各系统得分较高,且协调性好。与全国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水平比较发现,2000年-2007年,广东省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得分高于全国,2008-2012年,广东省协调性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东省经济和环境系统总体优于全国,但优势在减弱,社会系统得分2006年以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对提高区域承载力的贡献水平,同时保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证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具体可通过促进绿色生产、倡导生态消费,减少生态足迹;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大生态承载力;增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综合发展能力,提高协调水平。

柴玲玲[7]2010年在《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开展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对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趋势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间发展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首先,阐述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是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的经济体系,遵循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因地制宜原则。主要的发展模式有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模式及高优农业发展模式。其次,在理论指导下,考虑了广东省农业特点,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了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指标体系的框架分三个层次,顶层为综合评价指标,第二层为分类指标,由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4类指标组成,底层由13个具体的单项指标组成。再次,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别对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做了实证分析。纵向评价方面,选取了广东省1995年到2008年14年的指标数据,对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了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995年到2008年间,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呈波动上涨趋势,经历了探索期、暂时倒退期、稳步发展期和持续快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横向比较分析方面,对广东省各地级市2008年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分、排序,并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粤北山区、东西两翼三个区域划分,对三个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发展最好,粤北山区次之,东西两翼最后,并进一步的对每个区域各类指标的发展程度进行了比较,分别按四类指标对三个区域的发展程度进行了排序。最后,根据结论分析,提出了广东省今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针对横向分析结论,广东省应攻克薄弱环节,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促进节能减排,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土地管理,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针对横向分析结论,广东省应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卢强, 吴清华, 周永章, 周慧杰[8]2013年在《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于广东省区域评价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人们纷纷探讨绿色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旨在发现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中的薄弱环节,设计评估工业的绿色发展状况的指标,引导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文章借鉴脱钩理论的核心理念,分析资源环境的特征指标,利用工业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变化对工业产值的弹性脱钩值作为考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态指标,建立包括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工业资源环境弹性脱钩和工业发展绿化度3个方面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该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工业绿色发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结果合理、可靠。对广东各地的实证评价分析显示,广东省工业总体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高压力水平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但由于各地工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目标不同,工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也存在较大区域差异。资源环境约束严格的珠三角核心区工业绿色发展情况相对其他地区较好,属高绿化度高资源环境压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资源环境约束较严格的粤北山区工业转型升级也有明显进展。而在资源环境约束管理不大的珠三角非核心区与粤西地区中,江门和湛江工业绿色发展相对较好,肇庆和茂名一般,惠州和阳江工业呈粗放发展,粤东地区除汕头外,工业粗放发展趋势明显。因此,各地应制定针对性措施,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限制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发展,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的生态化转型,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

谢久兵[9]2006年在《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们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在历史上带给了人类无尽的伤痛,在将来还会继续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伴随着人类活动的规模、强度和范围等的不断扩大,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广州市是华南经济发展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人类活动最为强烈、地质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影响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问题成为广州市经济发展长期难以摆脱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广州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任务。因而在本研究区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研究,建立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也是国际国内研究的前沿领域。针对广州市陆地地质环境和主要陆地地质灾害的具体实际情况,本论文既注重对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研究,更加强对其社会经济属性等的综合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与结论: ● 根据广州市陆地地质环境和主要陆地地质灾害的特征,构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灾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简洁易操作,便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风险评估;

傅丽萍[10]2014年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进步的根基,国民经济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4000多年来的历史历程来看,一直就有以农务国的传统,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紧要的课题。广东省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在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广东省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实现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与意义。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查阅文献,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设为目标层,将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分为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这3个系统。在经济可持续性下选取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增加值、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量为衡量指标;在生态可持续性下选择了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与有效灌溉面积为评估指标;社会可持续性下采用了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乡村医疗点为评价指标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运算得出结果后,联合搜集的原始数据对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整体、经济、生态、社会进行研究分析与阐述。最后,针对分析结果,结合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D]. 袁婕. 暨南大学. 2000

[2]. 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 傅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

[3]. 广东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网络查询系统研究[D]. 孙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4

[4].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熊永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5]. 河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D]. 张羽倩.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6]. 广东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李辉. 吉林大学. 2014

[7]. 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 柴玲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8]. 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于广东省区域评价的分析[J]. 卢强, 吴清华, 周永章, 周慧杰.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9]. 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谢久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傅丽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