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伦理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国内旅游伦理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国内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颁布《全球旅游规范》,自此对旅游伦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基于对CNKI和CSSCI数据库的检索获知:1979-1999年20年间题名含旅游伦理的文章只有5篇,而2000-2009年(2009年3月)不到10年的时间,搜索到题名含旅游伦理的文章达71篇,和旅游伦理相关的文章更多达338篇,足以见这种发展趋势。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发现,国内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架构、实践及问题研究、旅游伦理规范,旅游伦理教育等几方面。

一、旅游伦理理论架构研究

1、关于旅游伦理概念的研究

2000年4月,《光明日报》发表了李健的《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一文,在该文中,李健将旅游伦理定义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1],并在相关研究文献中被采用(戴艳君,2001)[2]。许宗元(2001)尝试从个人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职业伦理以及生态伦理五个方面构架旅游伦理体系[3]。夏赞才(2003)指出,目前对“旅游伦理”概念分解成“旅游的伦理”和“伦理的旅游”,运用这样的旅游伦理概念来展开旅游伦理理论研究,过于片面性。旅游伦理是伦理学的应用学科,是关于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学说[4]。王德富(2008)认为旅游伦理是旅游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应当遵守的伦理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总称。旅游伦理评价标准就是如何看待旅游伦理、旅游道德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成就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是对两者之间应然性关系的评判[5]。

2、关于旅游伦理主体的研究

夏赞才认为旅游伦理主体是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4];屈颖(2007)、黄炎平(2006)采用了夏赞才的观点,并列举了以旅游产业活动为中心的旅游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发生地和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旅游开发商、旅游及相关企业、旅游企业员工、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区、旅游媒体[6][7]。与以上学者的观点不同,王德富认为,旅游伦理的主体仅是旅游利益相关者[5]。

3、关于旅游伦理学的构建

夏赞才提出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旅游伦理基本理论框架应包括旅游伦理意识、旅游伦理关系和旅游伦理实践[4]。王德富认为旅游伦理学则是研究旅游活动中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伦理、旅游道德以及旅游福利的学说,是对旅游伦理关系应然性和旅游道德正当性进行判断以及对旅游福利状况进行反思的理论[5]。

屈颖探讨了旅游伦理的特征,包括素质特征、文化特征、普遍性特征与规范性特征等[6]。李洪波(2002)概括了旅游环境伦理原则[6]。

郭赤婴(2002)从旅游职业道德的角度提出推进建设旅游伦理学,认为旅游伦理学的建设将直接有助于解决旅游企业一线员工在职业道德实践中的实际问题[9]。

4、结合中国古代思想进行旅游伦理建设

尽管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伦理的研究是近十年才开始发展的,但是中国的旅游从其发展之初就承载着社会伦理责任和历史重负。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旅游有鲜明的“比德”、“向善”的伦理特征(谢贵安,1999)[10]。李渌(2006)对中国古代旅游伦理思想进行述略,归纳为:①具有强烈的道德修身倾向的旅游伦理思想:②返璞归真、独抒性灵的旅游伦理思想:③尊重自然、保护旅游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伦理思想[11]。

此外,国内学者结合儒墨道家等思想对旅游伦理建设进行探讨(见表1)[12][14]。从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汲取智慧,结合当代的旅游实践,探寻有中国特色的伦理旅游,这是与西方旅游伦理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研究取得的理论创见。

二、旅游伦理实践与问题研究

1、早期的旅游伦理实践研究

早期的旅游伦理研究从整体上关注旅游实践产生的伦理问题(戴艳军2001;吕晓燕2008)。其问题集中在旅游服务方面,以及旅游对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的负面影响[17][18]。夏赞才(2005)认为目前旅游者在充分行使其旅游权利的同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于是,旅游者的种种不道德行为,不仅不能使自己获得愉悦的旅游经历,同时也给他人造成损害[19]。

2、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问题研究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伦理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从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旅游伦理实践与问题。

屈颖分析了旅游市场中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对旅游的影响,认为大众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损害和社会文化遗产的损害[6]。朱松节(2008)从社区的角度研究旅游社区的伦理冲突与解决[20]。

部分学者针对旅游企业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王健,1999;张宏宁,2007;谢礼珊,2001;刘隽,2005)。学者们对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的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伦理与法律方面的探讨。伦理在现代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引导旅游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目标,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增强旅游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1][24]。

3、旅游开发规划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旅游开发规划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也被广泛关注。由于旅游规划缺少可持续发展观念,导致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文环境失调(李君轶,2006)[25]:旅游资源开发中还存在既无历史文化内涵,又缺乏审美价值的人造景观大肆修建的问题(曲玉镜,2006)[26];旅游形象策划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伦理缺失(杜艳,2008)[27]。

面对这些旅游开发规划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应提倡“绿色”旅游开发观念:搞好生态伦理教育和宣传;加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法制建设[25]。

4、旅游新业态开发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旅游业态层出不穷,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些新旅游的发展,并探讨其伦理价值(见表2)[28][31]。

三、旅游伦理规范与建设研究

旅游伦理规范与建设问题是国内旅游伦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献可分为四个方面。

1、普适性的旅游伦理规范研究

自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后,旅游伦理规范也越来越被中国学者所关注。夏赞才(2007)指出《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的脆弱基础和片面主张,提出《规范》存在着两大问题;其一,旅游权利论不能为《规范》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其二,支持市场化的片面主张阻碍《现范》的执行[32]。戴艳军、夏赞才尝试提出普适性的旅游伦理规范,同时提出加强旅游伦理建设的措施[17][19]。

还有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如从旅游企业、旅游者、生产、政府和生态五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伦理道德判断并进行结构性分析(刘隽,2005)[24],从人与自然、历史以及人类身心几个方面阐述了旅游伦理规范(王凤琴,2007)[33],或者从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旅游者的社会公德、旅游活动中的生态系统观三个角度阐述生态文明的伦理规范的建立(彭忠信,1999)[34]。

2、生态旅游伦理规范研究

生态旅游作为自然保护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发展十分迅速,如何约束生态旅游中人类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国内学者探讨了生态旅游道德规范问题。

夏赞才(2006)对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进行分析,认为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35]。与夏赞才持相反的观点,李洪波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环境伦理必须以非人类中心主义(或深层生态学)为基本指导原则[8]。

夏赞才认为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在于伦理观念,特别是生态伦理观念的区别[35]。旅游可以通过规划和管理的途径实践生态道德。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应当遵守一系列的行为规范[36][38](冯庆旭,2003;李敏,2003;朱松节,2006)。在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纳入旅游伦理研究体系之中,同样需要深入研究[35]。

3、旅游企业伦理规范研究

旅游企业伦理规范领域的学术文献很多,多数学者建议建立完善的旅游企业伦理的运行机制:明确表述企业伦理观;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培训灌输企业伦理标准;通过训练指导强化员工伦理意识;管理人员的示范[21]-[23]。

4、社区旅游伦理规范研究

还有学者从社区角度关注旅游伦理规范。黄爱莲(2007)指出制订行之有效的社区旅游伦理规范可以匡正社区旅游多重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易与博弈原则,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找到一条有效的表达渠道,并为最终实现社区和谐创造条件[39]。

四、旅游伦理教育研究

旅游伦理教育问题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分为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和对一般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伦理教育。

1、高校旅游伦理教育

学者们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尝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夏赞才(2008)对20所重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忽略旅游伦理教育是旅游高等教育的重大缺失[40]。陈娟(2007)以对重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为切入点,了解到目前高校旅游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还有学者们(彭志敏,2005;周美芳,2007;李辉,2008)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强化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必要性[42][44],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①更新教育观念,细化培养目标;②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旅游伦理内容;③注重活动导向,加强实践教学[40]-[46]。

2、一般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伦理教育

(1)存在问题

目前出现在旅游伦理教育中的问题是:一、只注重对旅游伦理的研究,忽略对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二、只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忽略对旅游者的伦理教育;三只注重旅游活动的道德教化功能,忽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韩玲,2005)[47]。

(2)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

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可分为旅游者的伦理教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以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伦理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47]。彭志敏提出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整体主义的旅游生态伦理、旅游生态世界观、生态道德权利义务观、旅游生态伦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42]。

(3)旅游伦理教育的对象

旅游伦理教育应从国家、旅游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着手,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管理部门、社区居民四方面加强环境伦理教育[48][49]。(旷乐,2007;刘丽梅,2008)

五、旅游伦理研究方法

国内在旅游伦理研究方面的方法主要是以推理演绎为主,注重宏观层面的探讨。在生态旅游的伦理实践研究中,有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手段,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谢雨萍(2006)以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研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下乡村生态意识的变迁[50]。文祖湘(2008)从生态规划和环境伦理探讨台湾生态旅游的基本策略,探讨其未来持续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是否应及早建立应变与管理的适当机制[51]。

此外在旅游伦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国内只有少数学者进行探索。王引兰(2006)引入旅游经济与旅游伦理相关性分析,提出建设旅游伦理不仅有利于旅游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而且也有利于整个社会[52]。斯苇(Margaret Byrne Swain)(2005)通过对在中国西南进行有关民族玩偶的旅游研究,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旅游伦理。[53]。龚敏(2006)从国际伦理文化关系的角度,思考了旅游与和平的关系:国际旅游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国际伦理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54]。

但是,国内学者对旅游伦理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国内研究应注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合,增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或可借鉴性。在旅游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发现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完善旅游伦理相关理论。应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利用多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成果丰富旅游伦理理论。

结论

通过对国内旅游伦理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伦理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丰富了旅游伦理的研究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特别是学者们结合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探讨旅游伦理建设,这是我国旅游伦理研究的创新点。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旅游伦理研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国内旅游伦理的研究较少有系统性研究成果,更多的思想观点只是零碎地散落在一些文章中间。相对于国外学者走多学科交叉的路线,在边缘中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将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模型运用到旅游伦理的研究中。我国目前旅游伦理的研究还未出现这些先进研究手段的运用。国内对于旅游伦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往往是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总结和探讨,缺乏指导性和前瞻性。在如何利用实践对这些思想进行验证,如何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标签:;  ;  

中国旅游伦理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