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如何看待“非凡的孩子”_亲子成长论文

美国父母如何看待“非凡的孩子”_亲子成长论文

美国父母怎样看待“超常儿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怎样看待论文,父母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的养育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每一个家庭,孩子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号称“小太阳”。爸爸、妈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将无数的爱倾注到一个孩子身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太阳系”,这“六大行星”紧紧围绕着“小太阳”而旋转,衣为之穿,饭为之喂,劳动代劳,功课代做……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的医疗科技大国,现代化程度很高,不仅医疗设施十分完善,而且拥有大批具有丰富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医务人员,纽约医科大学的著名儿科专家詹姆斯博士便是其中之一。

带着很多中国父母关心的问题,本文作者走访了詹姆斯博士,其中文中的某些观点可能对我们开展的早期教育讨论有所帮助。

——编者

詹姆斯博士就美国父母怎样看待“超常儿童”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时要孩子学这学那,造成孩子负担过重,反而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美国纽约大学生活应用科学系副教授鲍尔奇先生认为,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他指出,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你要比别人强”等,都是广告用语,孩子并不是泥巴,大人根本无法塑造他,只能顺着他本身的特质发展,再从旁加以引导。

鲍尔奇先生认为,“歹竹出好笋,正是孩子不需要过多的塑造、栽培的例证。高学历、拥有许多育儿招数的父母,不一定养得出出类拔萃的子女;而不懂得育儿技巧的父母,照样能培养出成就卓越的孩子。

弗洛伊德学派“三岁定终身”的说法并不科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有可能因为某些机缘而改变、而成长,变数还很多,不可能在3岁以前什么都定型了。

据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会长埃尔金德博士撰文指出,过早地学龄前儿童施教,企图将自己小孩培养成“超常儿童”,这样做可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针对不少家长强迫孩子学习外语、音乐、球艺的情况,埃尔金德指出,这种努力短期结果使孩子精神紧张,并会出现胃痛、头晕、食欲减退、失眠以及儿童的自我判断能力削弱。除此之外,还能造成儿童意外受伤,如让3岁儿童学打乒乓球,正常的骨骼发展往往受到不良影响。培养“超常儿童”的后果更为严重。他们进入正规学校后学习机能趋于降低,最终造成升学率下降。

埃尔金德建议,应当提倡父母正确引导,创造必要的刺激环境,使儿童产生好奇心,并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学习一项专门技术。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低龄儿童入学并不可取。因为低龄儿童与适龄儿童相比,有3个不及适龄儿童:(1)尽管某些方面智商稍高,起初学习还不错,但愈后就愈感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语文造句和算术应用分析题方面;(2)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不及;(3)在参加劳动、体育活动方面不及。

近年来,幼儿入学的年龄有日渐提早的趋势。这种情况似乎举世皆然。有的家在幼儿仅2岁,就送他到幼儿园的幼儿班或其他艺术班就读。导致幼儿过早入学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父母认为较早让幼儿在群体环境中学习,对日后学习或适应生活方面都有好处,能令他们较早培养出独立能力;第二,由于现代父母都很忙,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幼儿。尽量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去,可由他们代为管教,省去不少麻烦。

不过,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幼和过早入学,可能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成绩。即过早入学的幼儿,在小学及中学阶段中,学习成绩会较差。

负责该项目研究的金贝尔博士指出,幼儿在4岁以前,不论智力与体力都尚未成熟到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课堂环境。在该年龄阶段,幼儿需要的是家庭生活、父母的照顾。从长远方面着想,较迟入学,对儿童日后的心智成长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较过早入学有利得多。

美国儿童研究人员指出:“创造天才儿童”、“脑的发育到3岁就定型了”等,育儿杂志上经常看到这类广告语言。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有“过热”倾向。许多人在他们的孩子远未到学龄时就开始教孩子认字、数数、锻炼运动能力和乐感。但应该知道早期教育同时也是一个陷井,儿童过早地介入成人的世界是有害的。

过度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过多关心、过多教育、过多照顾,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小天地。这种爱反而对孩子成长不利。

首先,影响孩子学习动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推动的。父母替孩子包办一切,使孩子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就会限制孩子主动性的动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学习上无所求,事业上也很少有开拓性。

其次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主动求知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求知,学习起来就会产生愉快情绪。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是影响孩子的智能。父母过度的关怀,会影响孩子主动探求外界事物的兴趣,造成思维惰性,影响孩子智能的发育。

标签:;  ;  

美国父母如何看待“非凡的孩子”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