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幼儿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若某些方面幼年时期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充分发展,日后便难以弥补,进而直接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的创造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需要成人不断地启发引导,渐进深入。笔者认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幼儿“创造”的心态,营造一个“创造”的环境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多种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思维活动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个体的思维活动与个体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具有创造的心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心态有以下这样几种:一种是自由开放的心态。不畏首畏尾、胆小怕事,不怕说错、做错,能无所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第二种是探索研讨的心态。不被动接受,不墨守陈规、消极顺从,而倾向于敏感、好奇、多思和质疑。喜欢从新的角度探索、思考和讨论。第三种是独立思考的心态。不人云亦云,不习惯于听命于他人。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表现自己独立的意见,敢于发表他人之所未发的见解。这三种有利于幼儿创造思维的心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在其所处环境、氛围的长期作用下才能形成。因此,要培养有利于幼儿创造思维的心态,就必须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和氛围。一是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约束和禁令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循规蹈矩,其心态必然是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如果一味地要求幼儿服从、听话,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消极地顺从,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于听从他人,人云亦云,创造性思维的心态根本无从谈起。而在宽松的环境里(当然必要的禁令和约束是不可少的),幼儿自由度较大,顾忌少,幼儿可以充分地联想、交流和表现,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心态的形成。二是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单调的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倾向于集中的氛围,也难以使幼儿产生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才能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
二、点拨幼儿“创造”的思路
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没有创造思维的教师,绝对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孩子。
一些教师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让幼儿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如一般教师在刚开始布置幼儿绘画时,总是反复要求幼儿能够别出心裁,大胆想象,与众不同,最终评价结果却恰恰相反。有时某些幼儿虽然画技不高,但很有创造性,可大多数老师并没有注意这一点,而是要么批评他的构图不好,要么指责他的色彩不够,这样在无形中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有一位老师,在打扫活动室时,顺口说了句:“这么多蜘蛛网。”旁边一个幼儿立即反驳:“不是蜘蛛网,是土网。”老师就说:“去去去,一边去!”由于老师师道尊严的思想,打击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老师一时怕丢面子,利用尊严挽回了面子,却不知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幼儿的创造激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幼儿的朋友,与幼儿一道共同探讨呢?
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准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思维水平低,又囿于知识经验的不足,面对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常常陷入思路单一、固定的困境。因此,必须开阔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敢于创造性地思考,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1.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去创造。创造的最大障碍是固定。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进行过这方面的实验,其结论是:“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解决问题时,多是围绕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开展,且难以跳出思维的框框。例如在解答玻璃有什么不同的用法这一问题时,幼儿大多只是围绕玻璃的一般用途(如做杯子、做镜子、做玻璃窗等)寻找答案。难以转换思路,从非常态的方面去思索。玻璃能割东西(如割绳子、布头);玻璃还能在火中烧,将废旧玻璃放入火中烧,会变成各种形态的玩具、装饰品等。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能摆脱一般性的想法和做法,从非常态的角度去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思维。又如,给已有一定加减运算能力的大班孩子出一道错误的算术题:6+2=4,要求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把错题改正, 规则要求是:只能改变题中的一个数字或符号,每次的改法都不能一样。面对此题,幼儿几乎都是先想到改变其中的得数4,将4改为8, 这是常规的解法。若不改变习惯性的思路,就再也想不出其他方法了。此时教师不是直接把别的改错方法一一教给幼儿,而是进行转换思路的点拨,如果不改得数,可不可以?这时幼儿会马上从一门心思改得数的思路中跳出来,注意到改符号及运算数字上来,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2.通过迁移、变通进行创造。创造思维的展开、有时可以运用已有的经验,以原型为发散点,多向地进行创造。例如开展创造性的制作、拼摆、编讲等活动。通过运用范例范讲,为幼儿提供模仿、改造的原型,进而脱离原型进行创造。如可采用以下积极的做法:①提供多种原型供幼儿自主选用。②在模仿原型的同时,引导幼儿对原型进行加工、改造,模仿一部分,改造一部分,实现推陈出新的创造。③需要时,可有意提供不完美的原型,并引导幼儿对原型进行否定分析、从否定中获得新的启示。④熟悉原型后,鼓励幼儿探索与原型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利用原型的启示,向新的方向探求出路。
3.通过联想进行创造。联想可以突破局限,由此及彼扩大思路,从而触发创造。例如,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就是创造性的联想。创造是使一种替代物有多种用法,联想越丰富,用法就越多样。由于联想的基础是经验,因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通道也就越宽阔。从这个角度说,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发幼儿联想,对其创造思维的展开很有帮助。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调动幼儿进行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着重幼儿进行创造的过程,不能只一味追求创造的结果。荒谬的东西,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创造得越多,出现合理的、正确的想法和做法的可能性就越大。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受到欢迎,使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只要幼儿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应得到教师的表扬。
2.创造思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精心策划,使之富于启发性。应该让幼儿有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有充分探究的余地,在充分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对创造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3.创造的探索,应面向全体幼儿。对有畏缩、消极情绪的幼儿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在幼儿进行创造活动时,不能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作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如某某比某某的好,某某的做法不如某某的好等等。这会挫伤一些幼儿的自尊和积极性,而受到肯定的幼儿则会滋长自满情绪。
四、一点看法
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要与教学评估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只一味要求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在我们的教学评估工作却没有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评估教学工作时,只注重幼儿答对了几个问题,学到了多少知识,只重量(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质(幼儿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样不从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角度去评估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师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为了迎合教学效果考核,只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做并不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培养创造思维是个细致的过程,临阵磨枪,是难以凑效的。如果不从领导抓起,转变观念,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就难以实现。
希望我们的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为培养我们新一代的创造型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