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市场定位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市场定位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市场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定位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加入WTO,我国的市场经济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市场定位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在教育市场中进行准确的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寻求市场定位应是当前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定位应从四个方面考虑。

 一、中等职业教育优势定位

我国主要以职业学校培养来满足对中等人才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才培养都适合于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一些技艺类岗位,这些人员的培养可能更适合于学徒或岗位培训。学校形态职业教育有其先天不足,如:相对于学徒制,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高,职业学校的培训设备难以满足现实的工作要求,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难以产生企业内那样的工作节奏和气氛等;如对设备操作工培养,学校由于资金问题不可能不断地更新设备适应社会的发展。今年春季,杭州汽轮机厂等数十家企业在杭州及其周边城市的招聘会上把月薪提高到6000元,也未招聘到操作大型数控机床的技术工人。事实上,有些职业学校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设置专业及课程,但所设的职业课程往往与受训者毕业后就业岗位所需的工作经验格格不入,所学技能往往与现实职业要求不符;另外,职业学校的学制较长,一般需要3年左右,即使能做到根据劳动力预测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也因人力预测本身的缺陷以及3年左右的学制周期而不能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出迅速而灵活的反应,因而造成前面所说的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即使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学习榜样的德国,所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本质是一种企业为本的学徒制教育,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内学习的,由于它弥补了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不足,才得到了大力发展。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讲,一味地强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办什么专业,而不考虑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将使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学走向误区。总体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典型性学校形态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校企结合极其薄弱,即使是一些企业办的学校,也由于企业本身就业岗位不足而使职业学校教育游离于企业之外。因此,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哪些人才培养比较适合学校教育,尽量避免不适合学校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强、岗位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那些技艺类专业,因为这类专业可能更适合于企业培训或学徒等其他职业教育形式。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人才培养较为适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从近几年搞的比较好的技工学校看,大多都是在对原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进行大力改造基础上而得到了发展,而那些死抱着所谓的优势专业(多为传统的面向二产的设备操作专业)而没有适应社会变化及时进行市场定位的学校,其办学却越来越艰难。因为,第三产业大多数岗位专业教育,设备要求少而且成本较低,学生工作能力更多地在于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涵养,比较适合于学校教育。同时,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工作更多地涉及人与人的沟通与交往,这些企业或部门因为员工的行为对企业或部门的形象影响较大,无论对岗前培训或在岗培训都比较重视,如餐饮业,大多数员工直接要与客户打交道,员工行为是否规范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信誉和效益。所以,无论是大型的,还是中小型的企业,大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都要进行不断培养、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从近两年全国主要城市用人需求来看,第三产业也已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因此,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职业学校教育,不但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分工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与其它专业教育一样,都在由狭隘的专业岗位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处理好岗位教育与职业基础教育的关系。在目前,比较明显的有三种定位:专业岗位教育、职业基础教育、专业岗位与职业基础教育并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之时,基本定位于专业岗位教育,但随着我国用人制度的改革,统招统分的取消,学生的非对口就业增多,狭隘的专业岗位教育难以适应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转岗、换岗的需要。同时,终身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得到社会的认同,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转向了职业基础教育,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应达到普通高中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与普高的生源质量本身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要在短短的三年内既要达到高中文化水平,又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由于全国各地对口招生的力度加大,这种以文化课为主,外加专业理论的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定位选择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或者说对口招生的拉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走向这一选择的重要因素。于是以“宽基础,强能力,一专多能”为代表的职业基础与专业岗位教育并存的市场定位得到了重视。在这里宽基础和一专多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强能力是为了适应岗位要求。这一看起来各方面都能得到体现的市场定位是比较适应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比较完美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困难的。这实际上是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分工含糊不清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普通中专、技工学校都是按照针对性很强的岗位教育进行的,在学生毕业后一般还要有一年的见习期。而目前,由于社会用人制度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不得不转向使学生具有适应多岗位的职业基础教育,学生对某具体岗位的技能必然要受到削弱,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没有见习期的情况下,还要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这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在基础教育与岗位教育之间不断摇摆的重要原因。提高了学生适应能力,其岗位能力必然降低,提高岗位能力,适应能力必然削弱。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关注,今年春季,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失业人员的年龄分布构成中,16~25岁占39.5%,26~35岁的占22.9%,36~45岁的占25.6%,46岁以上的占12.2%。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自2002年2月起,开始实施职业见习制度,选择一批技术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及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作为职业见习基地,让参加职业见习的青年有3个月到1年的岗位见习机会,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得到提高和适应。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其社会的分工定位必须确立,这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如通过法规的颁布,使企业对所雇员工的岗前培训、工作过程中的在岗培训成为必须义务。这比对企业强制征收费用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易于实现,也更公平。

作为制度的安排需要有一个过程,在当前没有这种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在此问题上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避免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按下面两个原则操作:社会需要量大的专业应当窄一些,反之应当宽泛;面向全国或就业地区较广的专业面可以窄些,反之应宽些。

 三、中等职业教育对象的市场定位

从1999年我国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从高中阶段教育向高中学后职业教育转变。对大多数城市家庭,由于经济收入远比农村要高,而且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城市普通高中的普及趋势将非常迅速,即使有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者,也将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而对于广大农村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普通高中的普及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另外,我国高中后阶段教育资源是不充足的,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庞大,完全的高中后职业教育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所以,在近期内有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这就是说,城市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将从城市逐步地转向农村。目前,这一趋势已经显现,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专的就学者,城市学生在逐步减少,而农村学生在急剧增多,在一些城市职业学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已达95%以上。这实际上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城市职业学校更接近于城市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农村学生在城市职业学校就读期间,使其对城市社会生活可以有所了解,起到了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化的适应过程。同时,城市职业学校对城市的就业需求比较了解,且办学条件较好,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为有效。这种发展趋势使中等职业教育将重新进行分化和配置,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功能的增强,必然使农村这一功能削弱,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加快教育对象的转型,从对农村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转移到对农村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上来。

需要说明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分化与重新配置,单靠市场的作用进行调节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从制度安排、教育经费投入等予以支持与引导。同时,中等职业学校也需要加快其改革步伐,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向农村生源和城市弱势群体发展,如何降低其教育成本将是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山东省胶南市的一些职业学校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相继开办了30多个“工学班”,学校根据企业招工数量,通过面试和文化课考试招生,学生既取得职业学校学籍,又取得工厂工人资格,学校按企业的特点实行两班轮换制,轮流上岗和上课,学生与其他工人同工同酬。此举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也解决了职业学校生产实践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定位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主要还是定位于狭隘生产过程的就业模式上,对学生的生存技能并未引起重视,农村学生在城市如何能更好地生存,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之中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社会知识的教育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可能比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重要。这需要加强毕业生社会生活所涉及的经济、管理、法律、安全、生存、创业等各个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通过课程的完善来加强学生社会知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它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生存,满足毕业生再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发展需要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发展学生个体人格的问题,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走出以学校为本位的专业知识教育的象牙塔,向更广泛的知识培训系统发展。

另外,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而农村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很可能成为农村与城市经济贸易连接的桥梁,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信息传播者,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这同样需要职业学校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也就是说,在城市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空间减少,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更加艰难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在农村与城市经济的交融和互补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将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这方面的发展,在目前以就业方式进行还难以实现,更多的可能需要以创业的形式实现。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如何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实现寻找商机、实现自我就业将是其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即使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也是就业人数的主战场,在美国,不到20人之中就有一位中小企业主,在日本,30多人一位,我国是200多人才一位,因此,加强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但需要说明的是加强创业教育不等于加强实践教学,作为创业它涉及学生的个人能力优势、家庭条件及环境、社会条件和环境、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等诸多非个人技术因素。创业教育的是否成功更多地取决于非技术因素,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理性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学会依据社会资源和环境进行选择、学会生存、学会寻找商机、学会对创业项目是否可行的调查与论证、学会对创业的成功与否及创业成就的评价和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以说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务之急是需要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实践锻炼,使创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操作过程,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尽快地、成功地开展创业教育。

标签:;  ;  ;  

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市场定位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