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再认识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再认识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再认识

罗 诚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 550025)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乡土文化的再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关键。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中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文化资本,是与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传统乡土文化的转型升级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乡土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利于中国综合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乡土文化受到冲击与挑战,因此对乡土文化的再认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再认识

一、引言

乡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群体智慧的结晶,它是集农民思想、观念、规范和风俗习惯为一体的农村发展形式。基于农民群体的复杂性,乡土文化的存在不限于单一形式,而是以多维模式贯穿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符合农民群体的特定生活条件,同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乡土文化不仅在形式上多样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地域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充分反映某一地区人民的心理活动,是人类、历史、自然、社会、生产力、意识形态等在特定地区的见证。中国乡土文化取得今日成就实质上是我国农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创造,是人类信仰、价值观、伦理、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公共制度、历史传统和特定领域的特定符号。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识尤为重要,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之举。因此,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价值,是乡土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乡土文化进入历史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什寒村目前的旅游开发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尚未全面进入,虽然在政府的规划和投资下进行了整村推进式的旅游扶贫改造,但是整体开发资金比较短缺,基础服务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整村的供水、排水设备、通讯设备、垃圾处理设备等相关的必要服务设施落后。

(3) 综合现场测量和雷达探测手段,确定该滑坡为一小型浅层滑坡。滑坡所在区域内还有大量小型滑坡发生,是典型的群发性地质灾害。综合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物探结果解译,灾害区域存在二次滑坡的危害可能,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实时监测,全面做好灾害防治工作。

二、乡土文化正面临机遇与挑战

在研究传统乡土文化方面,许多学者或专家对此早有深刻见地,比如费孝通就对我国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作了深层次分析。纵观专家、学者对乡土文化的研究成果,一是对中国农村的变迁进行梳理,二是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农村文化。而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的研究视角和学科分布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文化研究远远不够。

(一)文化向经济“转变”

乡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由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给乡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农村,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振兴狂潮,促进了乡土文化的融合发展。同时,如果对战略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比如认识不清、不充分及时以及如果对应的政策措施没有配套落实,那么也会对乡土文化的发展造成破坏。比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对当地乡土文化的破坏性建设,不能对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和遗产进行保护,一味追求现代化。同时,没有将乡土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乡土文化的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充满活力的传统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乡村振兴只是单一地从经济角度出发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带来的社会效益的话,将给农村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二)“生搬硬造”的乡村发展模式

乡土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对当地文化的价值有高、深、广的认识,要对当地文化存在敬畏感,同时充分了解到当地文化的当前和未来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当地文化的破坏甚至毁灭的行为发生。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体系,否则难以实现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通过网络资源下载的数据格式,基本是PDF和TXT文件格式,为了适合上业网络平台格式的要求,把文本格式转换成数据库格式或Excel文件格式[3]。

从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来看,二者都缺乏对农村文化景观的深刻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文化的发展。比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盲目规划设计使得一些历史文化村镇正面临消亡的威胁。然而,基于系统论思想,新农村建设应该与乡土文化发展是缺一不可,相互映衬的。而有一些政府官员只是根据片面了解到的中国西部模式和义乌经验,就完全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随意借鉴,推行一些没有特色的别墅,将地区进行重新规划成没有特色的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建筑物或公寓楼。在这种乡土文化“失忆”的背景下,传统村落尤为迫切地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加深对这一层次的理解。

除此以外,对乡土文化价值本质的认识不足是造成乡土文化传承和振兴的内在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中国农村》一书中所讲述的:中国农村植根于土壤,从土壤中寻求生命,从土壤中获得辉煌的历史。他强调了土地对人的重要性及地位。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一个要素,也是人类生产最基础、最传统的谋生手段。任何直接依赖土壤的生命都可以在某个地方生根。然而,与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所描述的乡村相比,现代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变化。它不同于过去的土地理解,过去对土地的理解是认为土地代表着出生和死亡。而现在,许多农村都在进行生活的外向型转变。乡村生活取向是指村民在确立自身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时选择的方式。生活取向不仅体现在个体特征上,在集体中也具有明显的倾向。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老年村民这个群体中,虽然他们对当地文化充满着许多的情感和回忆,但是他们的观念只是当地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创造经济利益的经济层面上。大部分村民更是认为这种当地的特色文化是过时的、没用的。在年轻人群体中,这种问题表现的更加突出。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因为教育、学习等而长期远离自己的家乡,导致他们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对当地文化的情感和记忆是支离破碎的,不深厚的。整个情感记忆和生活经历中缺乏对当地文化景观、当地文化资源的认识。而乡土文化与地方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的融合,是建立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反过来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的再升级。

例5的英译者在注释中对成语“韦编三绝”做了介绍,本句中“悬梁刺股” “凿壁见光”和“囊萤映雪”等几个典故的译例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历史人物的时代和故事做了生动阐述,但也要注意译者不可倚仗文化的相近性和共通性,过多使用异化策略,不能用中国特色来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11]

三、乡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再认识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总要求,其涵盖了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五项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支持,人是振兴的关键动力,如何聚集人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呢!得充分挖掘乡村有什么事物吸引人的回流,历史沉淀孕育出来的乡土文化就是重要的拉动力,优良的乡土文化能唤醒人的乡愁,激发人们为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欲望,让“人”在乡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之间融合,让“人”因素主动参与乡土文化的发展、发扬中,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1.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推力和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新时期对中华民族的乡土文化将全新的要求和认识。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和精神的无价之宝,包含了民俗、传说、村规、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是民族繁衍发展的智慧结晶,因此,在新时代对乡土文化再认识也完全必要。

2.乡土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保障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与乡村现在及未来的共同发展状态,乡村的发展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下。随着乡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卫星/网络电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城乡空间距离导致的发展障碍逐渐转变为有利条件,使城乡融合发展从可能实现变为逐步完成。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在融合发展中因差异而存在文化张力。正是由于城乡文化差异造成的张力,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增添了活力。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的共享和现代化?如何实现转型?没有牧区的城市都是霓虹灯和水泥森林。它们来自哪里?因它们在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所共生出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乡土文化终将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保障,并持续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发挥作用。

3.乡土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明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所提及的产业繁荣、生态宜居或是农村文明,有效治理、丰富生活,皆离不开一个重要支撑——乡土文化。工业的繁荣和生活的繁荣离不开几代乡土文化积累的地方文化的利用。生态宜居性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文化传统在处理乡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不可分割的。它离不开当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乡土文化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孝、忠、礼、正、耻的荣辱观密不可分。它离不开传统美德的弘扬,如尊老爱幼、邻里相助、积极向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也已表明,要避免农村建设中片面建筑景观的单调和不人道的模仿,必须避免仅重建设物质文化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活动的建设活动。在丰富的乡土文化中,有着自己特色的乡村文明之花。

4.乡土文化是中国乡村振兴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基因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规划。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一个思想——“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当作我们自己的生命来对待。国家提出“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一,一种新的“绿色”理念开始贯穿社会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形成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文化。但是,目前主要围绕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文化建设以及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很少有系统地挖掘出具有丰富生态智慧和世代积累的地方生态文化的乡土文化。

尽管有学者正在进行研究,但从以下几个方面也能体现出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不够。首先,在实践层面上,村民也不知道当地文化传统中存在着许多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因。这些世代相传不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基因,并未真正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全球生态问题频发,生态危机加深,国际社会将更加重视生态伦理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对未知科学邻域的无知和技术缺陷并不是直接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且生态问题呈现出来的也已不单单是科学技术问题,也不是局限在政策、经济发展程度和相关法律完善状态等公共邻域的问题,越来越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全球化的问题。因此,国际社会和中国倡导生态道德,成为应对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许多地方的乡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系统的、和谐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文化,而且具有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生态道德,无论是以乡规、民间活动的形式,都是村民所遵循的。乡风民俗,长期像一只无形的手来调节村民的行为,它也已演化成为各种文化传统和习俗。乡风民俗的载体是传统村落,而传统村落是我国绿色文化建设的基础平台,乡土文化又是绿色文化建设的传统基因。便需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在乡村具有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利用其易动员、易组织和易利用的功效。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作为绿色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基础。据此,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也是一项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深厚的乡土文化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事半功倍。忽视乡土文化的价值,建设新的生态文明,将成为一种没有水源的水,一种没有根的木。

5.乡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体系和传统。地域文化传承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播和监护也需要与时俱进,除旧除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并加以阐述,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创新,转变和创新发展乡土文化,激发其活力。例如,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的保护与“数据转向”;乡土文化的资源整合与发展如何实现。这部分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所面临的时代挑战,也是这个时代背景赋予乡土文化的担当与使命,而这部分关键问题的解决是在这特殊时期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伟大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何兴华.振兴乡村的探索及其启示[J].建筑师,2016(05).

[2]李定国.关于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空心村”治理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07).

[3]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4]樊晓燕.中国农村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5]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标签:;  ;  ;  ;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再认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