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武术传承发展的困境与消解
李 臣1,2,郭桂村1,张 帆3
(1.长江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2.武汉体育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湖北 武汉 430079;3.玉溪师范学院 科研处,云南 玉溪 653100)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为引领,对新时代中国武术传承发展的时代境遇、面临困境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学理上分析与设计。认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意志,助推民族历史发展彰显的独特文化效益和深度国际传播多元势力透显的使命担当,为中国武术当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和新空间。而新时期文化的现代话语体系挤压着中国武术传统的话语空间,文化全球化横向传播方式削减着中国武术纵向代际传承效益,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消解着中国武术异质化传承栖息地等现实困境,迫切需要有序开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尤应注重中国武术价值观传承,以内承外传实现代际传承与同辈横向交流效益,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多样性推进其传承发展时代认同三位一体推进路径,进行精准施策与理性应对。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武术;传承发展;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1 前言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号角响彻华夏寰宇,也使得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文化符号的内涵阐释工作,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这一点,主要是基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1]。对于和中华文化一路相伴走来的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来说,也正因其内隐的“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1]等文化精髓,在新时期能够彰显文化的、健康的、教育的、产业的等多元价值认同效益,才使得它在当今时代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这其中,就国家层面颁布的助推中国武术发展的政策来说,如2016年7月《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着重强调,“发展好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武术产业三大领域,发挥好传习武术技艺、传承武术文化、传播武术精神、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四大作用”;2017年1月两办文件中的重点任务,“支持中华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以及2017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武术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等等这些国字号文件,借助中国武术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精髓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整体布局,我们理应借助中国武术作为助推中华文化往国外受众心里走的重点项目优势,对其在新时代继承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遭遇的困境进行理性解读,并对其未来的行进方向实施顶层设计,才能为新时期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世界范围内的“朋友圈”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进而为中华文化深度“走出去”交流方式和形式的有序创新提质增效。
小丁自从上次在仓库被逮事件后,对甲洛洛更客气,更关照了,而且很多时候,有事没事跑到甲洛洛处坐坐,有时还偷偷在怀里藏一瓶江津白酒或几包红芙蓉烟,放到甲洛洛床头。甲洛洛很欣慰,总是对小丁:孩子,别给我拿东西了,我们之间没必要这么客套。有时看着小丁唉声叹气,甲洛洛又不忍心:过不下去就别糟践自己了。
2 中国武术传承发展的时代境遇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作出了系列纲领性的工作部署。这其中,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科学论断引领下,不仅增强了“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3]理论认知,而且更坚定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的文化自信底气。也因此,对于长期以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实支撑,且透显“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理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5]中华文化形式和要素的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来说,我们不仅应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武术文化需求为题中之义,而且更应以中国武术历史得以形成、并延续至今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动力源泉,探寻其合乎当下国内外不同武术文化受众的客观现实需求。也唯有如此,才能把中国武术既坚守中华文化“根”和“魂”的核心要义,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旺盛生命力有序呈现。
2.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意志使然
众所周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等‘国家意志’逐渐成为时代强音的当下”[6],对于作为一种文明的中国武术来说,正是其长期以来承载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核心价值,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如武术入门所强调的“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德礼仪教化;个体修身所提倡的“松静自然”“天人合一”的身心和谐追求;保家卫国所崇尚的“自强不息”“以武化人”的刚毅进取精神;普惠万民所彰显的“内化理念”“外化行动”的一元价值引领等所给予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展现的独特贡献率,才使得中国武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7]的国家意志场域下,理应把其内隐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基因、价值理念、传统美德,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题中应有之义,才能够有序夯实其文化自觉视域下诠释中华文化精髓的无比自信根基,进而“以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的意义价值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根’护‘魂’的中国武术发展决心和信念;通过强化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意识’,构筑起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之路;通过深挖中国武术的‘源’,搭建好通往新时代中国武术责任担当的‘梁和桥’”[8]。
2.2 助推民族历史发展彰显的独特文化效益
他回过头的,暮色中院子已是黄军服的洪荒了。一群士兵找到斧子,把大门的锁砸断。少佐带着十来个士兵大步走进来,像要接管教堂。
一直以来,对于生发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中国武术来说,正是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行进历程中,各民族共同体借助形式各异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才逐步创造出风格迥异、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当然,也正是在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忙时种田,闲来造拳”生产生活规律长期影响下,不仅使中国武术拥有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自强不息”等家国情怀理念的广大民众,而且还涵养了华夏民族崇德、向善、果敢、坚毅等独特文化性格。处于农耕时代的广大民众对中国武术给予的广泛好感度、认知度和认同度,更造就了一大部分具有爱拳、创拳、传拳情怀的武术名家。并且,这部分人也更喜欢与家人、亲戚和朋友共同探讨,拳术习练所透显的祛病延年、磨练意志和提振精神等价值效益。此外,众多勤劳朴实的华夏先民“通过武术‘天人合一’的理念化解‘人高于自然’的矛盾,以智慧武术的‘人生追求’消解人们‘精神生存困境’,用艺术武术的‘审美体验’平和‘功利精神心态’,让后现代社会人们的‘贵身’追求与武术‘武以成人’价值理念相契合”[9],所呈现的以武载道、以武育人中华身体文化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更助推了中华民族具有典型“厚德载物、果敢坚毅、与时俱进”等文化基因的优良传统能够延续至今。
2.3 深度国际传播多元势力透显的使命担当
然而,随着当今时代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再提速,它所带来的影响,虽说在某种程度上为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超越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界限,贡献了积极的身份认同效益,但是它所呈现出的鲜明横向性特征,使得其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并依托“互联网+”“文化+”“武术+”等新业态培育理念为引领,实现中国武术的代际传承那样,原汁原味的传播中国武术承载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功臻化境的武学技艺,以及刚健奋进的家国情怀等中华文化智慧,应当是新时期文化全球化横向传播方式务必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然而,基于当前人文交流正在成为国家间拓展海外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日益增多客观现实,使得当代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趋势。也因此,长期以来,尽管文化全球化为海外民众深入了解、认知中华文化开辟了新型路径,提供了新视野,如美国版《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喜剧电影,以及中印合拍的《功夫瑜伽》喜剧电影,不仅使中国文化透显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跃然荧屏,而且还使得国人对域外民众洞悉中国故事文化精髓的能力由衷点赞。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明白,“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零和思维、冷战思维以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依然盛行”[17],对中国武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所构成的威胁。如,国家层面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关部门对中国武术海外影响力的提升,所提出的武术推广应遵循的标准化问题;还有,国人为了使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早日成为奥运大家庭成员,不懈追求的武术入奥梦想,所延展出来的彰显体育属性的武术项目,其终极发展目标的确立问题等。因此上,在当今时代以西方价值观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同质化发展浪潮中,中国武术要保持住自身传承发展中的异质性特征,应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3 中国武术当代发展面临的困境审视
毋庸讳言,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变迁中,各个民族依据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中华文化特色的身体文化。但是,伴随着新形势下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有序转变,以及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正逐步陷入“生存空间的挤压、传统文化的失根、技术的严重异化、集体记忆的消逝”[12]等尴尬处境,而要使中国武术在主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并有效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进而形成合乎自身规律的传承与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当前其在话语体系、传承方式和发展环境等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
哈特莱认为,信息是代码、符号、序列所承载之内容。而维纳却是这样定义信息概念的: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并非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存储,更是一种动态的交流。它只是认知有机体和世界之间互换内容时所使用的一个称谓,这种互换对于认知有机体而言是适应的,对于环境而言也是被管控的。
3.1 新时期文化的现代话语体系挤压着中国武术传统的话语空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中国武术沐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和煦春风,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并肩负着推动中华文化由简单“走出去”到深入“走进去”的新使命,但是,也唯有明晰其当代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进行精准施策与应对,才能不断夯实中国武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坚实根基,进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
也因此,就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来说,我们既应及时总结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对其适应时代进步所展现出的新特征,如在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互鉴中,被当做代表性项目的使命担当效益;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中,被视作无语言障碍的身体文化纽带效益;在海外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Kungfu”“Taichi”“武术”等文化符号,在海外民众的心目中始终占据前三甲认同效应(基于2013-2017年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调查报告分析结果)等,又应当适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如“昆仑决”赛事品牌的打造[19],进而使其释放出新的动能和能量。几千年来,中国武术能够有序传承发展,并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拳学体系,彰显武以载道、武以化人的拳道力量,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汲取了中华文化与时俱进、返本开新、推陈出新的创新要义。
3.2 文化全球化横向传播方式削减着中国武术纵向代际传承效益
对于“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凝聚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的智慧”[15]的中国武术来说,虽然它主要是以相击的搏斗、舞练的套路、修身的功法等形式向前发展着,并呈现出师徒制和学校制并肩前行的承传特征,但其主要的传承方式应该是代际的模仿和创新。况且,基于中国武术的各家拳种门派对择徒的道德要求极高前提,习拳先观德的文化律令,俨然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习武群体普遍认同的日常道德伦理。也因此,对于以言传、身教、心授为重要传承方式,且通过一招一式的修炼之法,进行武术的创新发展,这些传承方式和修炼方法,既体现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诠释着中国武术所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当然,也正是以代际纵向传承为核心要义,推动中国武术实现有序传承发展,才使得武术的传授者和习练者能够接受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进而更好地实现中国武术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深入阐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在中外人文交流合作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合作之路,有力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3]。作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点项目——中国武术,也理应把其承载的多元势力(健康、艺术、产业等),如“‘学拳以德行为先’展现的德艺统一教化气质、武术站桩追求的天人合一身体修行境界、技术实践求证的内外兼修体悟意识”[10]等中华文化智慧,以合乎世界范围内受众需求的喜闻乐见方式有序呈现出来。并且,还应以新形势下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合作平台为坚实支撑,发挥好武术文化交流合作的“润滑剂”独特作用,使中国武术内隐的中华精神、承载的哲学智慧、融汇的艺术神韵、彰显的兵家思想、蕴含的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中武术文化课堂,以及世界中国学论坛等域外中华文化重要推介地,以及“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齐放,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11],逐步形成一个海内外目标受众共同参与建设的武术深度国际传播新局面。
3.3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消解着中国武术的异质化传承栖息地
千百年来,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受到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礼仪、伦理道德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武以载道、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文化内涵,而且还因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独特优势,以及其根据我国在幅员辽阔、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和环境气候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才逐步形成了源流有序、风格迥异、地域特色鲜明地中国武术拳种体系。这其中,“犹如论行则南樯北马、论食则南茶北酪,南人北人之性形体气也多有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在武术上,自然也就形成了南拳北腿不同之风格”[16]。并且,北派武术因为地域广,呈现出大开大合、纵蹿跳跃、舒展大方等特点;南派武术因受地域空间限制,表现出短桥寸劲、迅疾紧凑、拳打卧牛之地等特点。而他们两者的最大差距就是体现在攻击范围和力量呈现层面。当然,也正是源于特殊的地域特征、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条件,所导致地不同拳种间的深层次交流活动相对较少,因而使得中国武术的体系化传承呈现出显著的异质化特征。
另外,在汉语中是谓语动词如以下的“顺应”,以谓语出现,但是在英语中却可以翻译成状语或就是状语,这类情况也要善于识别。因为汉语的表达有时是多样性的,不是唯一性,而英语变化性较小。
4 新时期中国武术破解自身发展困境的应对策略
当今时代,伴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活动呈现出更加密切态势,而且还促使不同层次的人文交流合作释放出了新型能量。当然,也正是此种多元交叉合力的综合效益使然,使得当代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就是当代文化的现代话语表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这其中,中国武术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典型代表,在经受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就正遭受着此种难以抗拒的煎熬和困苦。因为,就当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进程而言,也就是其话语体系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国武术主动参与文化全球化实践的历史必然,更是中国武术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自身创造性转化的核心要义。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的结果,选取2005,2010与2015年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和城镇化的耦合度,并借助ArcGIS聚类工具对测度结果进行可视化(图1).
4.1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尤应注重中国武术价值观的承传
概而言之,中国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核心要义也就是话语体系的转化与发展。所以说,在当今时代,要推动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我们应当构建合乎当代文化发展方向的武术传播话语体系。这其中,对于当下的中国武术创新发展来说,既应注重长期以来中国武术创生所需的地理背景、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对其新型话语体系创建所必备的文化生态营造效益;又应该使现代社会的人们通过中国武术的传习,不仅使他们明晰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的调整身心功效,而且还应使他们领略在浮躁的社会让其归自然的武化力量,进而使他们对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修身养性、提振精神、自强不息等核心价值理念获得“由技悟道”的切身体验。当然,这既是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对中国武术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迫切现实诉求,更是中国武术自身把其透显的“刚健自强的革新进取精神,注重道德教化,强调民族凝聚意识”[18]等中华身体文化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化和应然表达。
也因此,基于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13]客观理论认知,中国武术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资源所形成的独特话语体系,也就是华夏先民们在长期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运用中华文化智慧所创造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文化符号(中国武术),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传达的表现形式。然而,对于中国武术内蕴含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突出优势,以及它所透显的鲜明时代性、民族性文化特征,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演变和人们实践活动向更高层次推进,它的传统的话语空间也必定要产生变化。源于此,审视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着悠久传统的武术文化发生了根本性裂变,以‘高难美新’为特征的竞技武术脱颖而出,并迅速成为当代武术独领风骚的标志性符号——原有的文化内涵被过滤,传统的拳理技术发生变异”[14],此种客观现实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所带来了挑战,使得我们不得不担忧中国武术及其内隐的价值观面临被遗忘的风险,而且还应进一步思考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能否全方位呈现中国武术传统的话语表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和使命担当。
4.2 以内承外传实现代际纵向传承与同辈横向交流效益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不断强化的当下,要实现中国武术的创新发展,并使其透显的技击的、教育的、审美的、艺术的等多元文化力,呈现出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重组综合效益,尤其应当注重中国武术传承方式的转化和发展。因为,就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所呈现的信息化、网络化、媒体化、一体化特点,迫切需要我们利用现有的“慕课”“云课堂”,以及“微课”“微视频”等新媒体文化平台,推进中国武术的纵向代际传承,进而使风格迥异、源流有序的武术文化资源,再次释放新型文化力量。这其中,根据当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就出现了以声、光、电交互技术为主导的武术博物馆展厅设计,如,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全媒体场馆设计,使得意在体悟的桩功修炼情结,拳学名家的技艺切磋场景,拜师仪式的德艺教化价值等,给现代人增添了进行全身心武术习练体验的浓烈兴趣和想象空间。而此种现代互联网络技术的创新运用,不仅增加了中国武术对广大民众的强大吸引力,而且还能降低因文化断裂所导致的中国武术传承发展风险。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继续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力度,把中国武术内隐的兼收并蓄文化特质,以一体多元的影视作品精准呈现出来,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对外传播。如近年来以“中国功夫”为主题,中外影视公司、人员合作拍摄的《功夫熊猫1、2、3》《功夫瑜伽》等喜剧电影,此种现实效益,既是中国武术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创新能力的全力彰显,又是当下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0]理念,对当代中国武术破解自身发展困境所提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4.3 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多样性推进其传承发展时代认同
基于“当下文化能否形成自己的特性,我以为,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民族图强文化、红色革命奋斗文化、改开开放30多年的创新文化以及西方优秀文化中探求文化共识,汲取文化营养,开阔文化襟怀,才是真正的路径、方向、彼岸”[21]强国文化理论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不仅需要有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作支撑,而且还要有开放包容的胸襟,以及能够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也因此,对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构成的中国武术来说,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明晰其风格独特的庞大拳种资源所透显的提振民族精神优势,在相应的历史节点,为华夏文明的延续,所贡献的异彩纷呈的正能量。如,“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少林武僧,所展现的“扶唐拒贼”浩然正气;“‘从武师到民族英雄’的近代侠客,维护广大华人文化圈的爱国情怀”[22];忧国忧民拯救国难的武学宗师,所彰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镜像等。而且,还应明白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既是孕育博大精深武术文化体系的智慧源泉,又是中国武术有序承传发展的结果,更是文化自觉视域下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硬件方面在全市率先定标检测室样板间,还是软件方面创新开发APP及政府文化建设,江岸食药监局始终不忘初心,以归零心态重新出发,奋力拼搏赶超,农残检测工作再次走在全市前列。
当然,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同质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我们更有理由坚信传承发展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武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在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中国武术因其内隐的崇正义、尚和合、言必信、行必果等中华正统文化核心价值,不仅铸就了众多德艺双馨的武学大家、唤醒了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儿女、激发了广大民众尚武救国的精神斗志,而且还诠释着作为“口传、身授、体悟”文化,所体现的血缘传递、师徒情意、团队协作等中华传统美德。再者,在当今时代,中国武术也正因其透显的“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23]等独特价值效益,接连被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法规文件所提及(如2017年1月两办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件、2017年12月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并且,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指出,“创新社会力量举办业余体育赛事的组织方式,开展武术等项目赛事,采用分级授权、等级评价等方式,增加赛事种类,合理扩大赛事规模”“打造武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项目”[24]。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中国武术的主场优势正在回归,其蕴含的以武修德、武以化人力量正在彰显,其承载的多元文化势能正被深入挖掘,其追逐的“武以弘道、以武育人”当代认同正在形成。也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国际认同效益达成,也必将使其以新的使命担当,创造新的辉煌。
5 结语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武术,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接连助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这其中,既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意志,使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的使命任务,又有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支持武术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的顶层设计,更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对打造武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项目的整体布局。当然,在此境遇下,中国武术也面临着话语空间挤压、传承效益削减和生长栖息地消解等方面的现实困境。而要破解此种发展瓶颈,应当适时开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尤应注重中国武术价值观传承,以内承外传实现代际传承与同辈横向交流效益,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多样性推进其传承发展时代认同三位一体路径,进行精准施策与理性应对。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0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5.
[3] 闻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7-10-16(0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
[5]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
[6] 李臣,张帆.中国武术文化品牌化推进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4):81-85.
[7] 许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N].解放军报,2016-10-10(007).
[8] 王岗,陈保学,马文杰.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中国武术的“再出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8):9-16.
[9] 李源,梁勤超,王洪坤.后现代社会武术形象定位及价值实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0):63-67.
[10] 李臣.新时代中国武术要更好地“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8-05-11(03).
[11] 本报评论员.筑牢“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N].光明日报,2018-08-22(002).
[12] 金玉柱,王岗.主体性阐释:中国武术发展的自在路径与必然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4):61-66.
[13] 郭湛,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03):27-36.
[14] 周伟良.中华文化元素 武术[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6:1-2.
[15] 邱丕相.武术初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
[16] 龚鹏程.武艺丛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361.
[17] 丁俊,陈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文交流述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05):44.
[18]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序言.
[19] 李臣.我国武术赛事品牌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126.
[20] 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0;44.
[21] 刘伟见.国强文盛在襟怀[N].人民日报,2012-03-04(008).
[22] 黎俊忻.从武师到民族英雄——霍元甲形象在二十世纪初的演化[J].文化遗产,2015,(05):134-145+159.
[23] 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4]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12/21/content_5350734.htm.
Problems and Solu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 New Era
LI Chen1,2, GUO Guicun1, ZHANG Fan3
(1.School of P.E., Yangtze Univ.,Jingzhou 434023, China; 2. Postdoctoral Station of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 3.Scientific Research Dept., Yuxi Normal Univ., Yuxi 653100,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literature study, text analysis, multi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related to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sociology, and guided by the will of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countr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tatus quo,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ushu in the new era.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national will to build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promoted the unique cultural benefits of nation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mission of deep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ulture in the new era squeezes the discourse space of Chinese Wushu tradition. The 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reduced the benefit of vertical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The homogenization tre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eliminated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heterogeneous inheritance habitat of Chinese Wushu.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Wushu to modern Wushu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Wushu values. Through cros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and peer exchanges, a trinity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Wushu could be taken.
Key words :new era; Chinese Wushu;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0X(2019)07-0065-06
收稿日期: 2018-12-26;
修回日期: 2019-04-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TY011)。
第一作者简介: 李臣(1980-),男,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传播。
标签:新时代论文; 中国武术论文; 传承发展论文; 现实困境论文; 应对策略论文;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论文; 武汉体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论文; 玉溪师范学院科研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