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骨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幼儿骨折围术期共情护理及家属陪护对围麻醉期的效果观察。方法:手术室利用共情护理的特点对围术期患儿进行访视、围术期照护,且在麻醉诱导前、麻醉恢复期由家属陪护对照常规手术护理。结果:围术期实验组幼儿在麻醉诱导期及麻醉恢复期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合作程度等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共情护理和家属陪护可降低幼儿骨折围术期焦虑,保持围麻醉期生命体征平稳,提高麻醉诱导合作程度,有效提高患儿围麻醉期的安全。
【关键词】幼儿;骨折;家属陪护;共情护理;配合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338-03
幼儿骨折患者是一群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因其年龄小、对疾病无认识,心理活动易随着治疗环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对家长的依赖程度很强。为使患儿更好地配合麻醉,根据其心理、生理发育特点为其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在围麻醉期用情感支持疗法(家属心理支持)、熟悉护士照护来建立其信赖的医疗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以期有效地减轻其因骨折疼痛及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不适、焦虑、恐惧感,从而使患儿情绪稳定地度过围麻醉期,降低麻醉风险。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 2015年6—12月骨折择期手术患儿60例,患儿家属获取知情权后签署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n=30例)。
1.2 方法
1.2.1所有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排除因切口疼痛干扰观察指标。
1.2.2参与实验人员均接受统一培训:熟练掌握焦虑量表、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及SAS表。通过理论授课培训沟通能力,模拟患儿父母或家属现场演练,体会患儿父母和家属的心情,情感体验等,提升护士的共情能力。共情护理及家属陪护组为实验组,常规护理组为对照组。纳入标准为1~3岁骨折患儿、家属学历初中以上便于健康教育。排除标准:家属拒绝,不愿配合者,智力障碍者。剔除、脱落标准为纳入后未接受试验方案者,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中止标准为未完成试验而中途退出者。实验组与对照组麻醉方式均采用全身麻醉
实验组由巡回护士在术前一日访视患儿,通过父母了解和现场感受父母和家属的心情,并向家属介绍手术情况,让家属了解手术室简单工作流程,取得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了解患儿日常生活习惯、喜好,为次日手术照护打下基础,记录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及焦虑评分。围麻醉期由家属与访视护士陪护患儿进入手术间,并在麻醉诱导期和麻醉恢复期全过程陪护患儿。
术中共情护理包括实验组护士与患儿接触前已在家属处了解患儿日常生活习惯、喜好和特征,术日即充分利用患儿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用患儿昵称、喜欢玩具、感兴趣的事物与其进一步交流,消除陌生感,建立更加信任的护患关系。
术后情感支持包括实验组患儿除了有访视护士和麻醉师的陪护外还有父母或家属参与麻醉诱导前期和麻醉复苏期的陪护,对照组患儿常规手术室照护:麻醉诱导期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共同照顾患儿,麻醉复苏期由麻醉复苏室护士照护患儿。
对照组采取术前一日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手术室常规术前访视,记录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及焦虑评分。麻醉诱导前,由巡回护士单独陪同患儿进入手术间,在麻醉诱导全过程陪同患儿,并记录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及焦虑评分。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各时间点患儿心率:术前1日、进入手术间、麻醉诱导期、麻醉恢复期;(2)不同时段焦虑评分:术前1日、进手术间、麻醉诱导期、麻醉恢复期,焦虑评分采用FLACC量表(表1);(3)麻醉诱导时配合度采用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表2)。见表1、表2。
表1 FLACC 量表分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父母教育程度、入手术间陪同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等比较
实验组入手术间心率、麻醉诱导时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入手术间焦虑、麻醉诱导时焦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麻醉配合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Erikson[1]提出,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与父母分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年幼儿需要母亲和母亲一样的人的持续爱护,使其在经历陌生环境时感受到舒适和安全。
儿童在围手术期常处于一种心理应激状态,即焦虑状态。据统计,接受手术的患儿中约有50%~75%在围手术期发展为极度的焦虑。这种应激反应虽然激活了体内抗伤害反应机制,但过剧的应激是有害的。因为焦虑 不仅影响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延迟术后恢复,还会导致术后一系列心理行为改变,如恶梦、易怒、进食及睡眠障碍等。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最易发生躁动,其表现为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无法安抚、不合作、倔强,严重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拔除输液管、定向障碍及偏执狂的思维等[2,3]。苏醒期躁动可使循环系统剧烈波动,引发气管痉挛、呕吐返流误吸等导致呼吸困难,增加手术创面出血[4],从而影响患儿的临床康复,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
本研究对象系1~3岁幼儿住院最主要的压力源来自分离性焦虑: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分离,这个阶段的患儿年龄较小,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还处于幼稚阶段,而且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较多,只要亲属在身边就会极大的消除手术室陌生的环境,医务人员等因素造成的恐惧,患儿并能在父母的安抚下极大的提高依从性。所以主张父母留下陪伴孩子住院,并尽可能由同一位护理人员提供持续性照顾以减轻此期幼儿的压力问题。
我们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共情能力的培养,在围术期对患儿实施共情护理,在麻醉诱导前期和麻醉复苏期有父母或家属陪护等措施,从本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可以看出,幼儿骨折后围术期在同一护理人员的共情照护和家属的陪护下可以减轻其因分离性焦虑而导致的心率的较大幅度的变化。实验组患儿在麻醉苏醒期间焦虑评分明显降低,躁动评分也明显降低,同时由于家长参与了麻醉诱导前期和麻醉苏醒期的陪护,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也会减轻父母和家属的焦虑和担忧。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20-250.
[2] Weldon BC,Bell M,Craddock T.The effect of caudal analgesia on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after sevoflurane versus halothane anesthesia[J].Anesth Analg,2004,98(3):321-326.
[3] MartiniDR.Commentary:The diagnosis of delirium in pediatric.
[4] patients[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5,44(4):395.
论文作者:廖涛,李静,梁佳佳,陈兴月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3
标签:患儿论文; 家属论文; 实验组论文; 诱导论文; 焦虑论文; 手术论文; 父母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