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文化支点:互动与融合的校企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互动论文,支点论文,校企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校园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转型
传统大学是具有很大独立性和相对封闭性的文化和教育机构,曾一度被誉为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学术净土和精神家园。正是由于大学的学术氛围及传统,重视学术成为传统大学的主要价值取向,并由此形成了以学术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这一方面说明大学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研场所,它的重要性是被社会认可的;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的封闭及与社会的隔膜。这种隔膜既有地域上的隔断,也有文化上的阻隔,这就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隔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有其一致性,其内在特点都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礼仪、管理、社团、体育、艺术及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等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念、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领导者的思想方法、办学举措及师生员工具普遍性的行为、气质、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来。但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校园文化又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
其一,高职教育的定向性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特色,并使实训基地、实训车间等成为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环境设施的企业式标志性造型和特点,使学校教育方向从物质文化的层面指向职业化。
其二,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因为与企业融通,更加注重把行业要求、企业规章、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作为对学生职业训导的要求;注重把行业企业的管理方式融进学校管理之中,让学生在校内就熟悉和遵循行业企业的有关规定。①
其三,为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会在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企业元素,如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学生的实践活动带有更明显的职业性特征。这些行为自然会在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方面留下企业的烙印,使校园活动处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
其四,从近10年高职教育的大发展看,我国高职院校也在自身的精神文化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构架,正逐步形成以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与当代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大学精神。②这些精神在学校的校训、校风和价值观念上集中体现出来,显示其职业性特征。
二、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的现实意义
其一,校企文化的良性互动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支点。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也就是使人能够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与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前,高职教育输出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其原因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育人环境或“文化上”的不对称。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不断创新为核心理念,推动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践创新。从高职改革趋势的角度要求高职院校要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而这些正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校园文化理念,有利于强化其“企业与学校‘和而不同’地相互融合”的境界、包容的理念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高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理论的文化开拓,必须在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
其二,校企文化互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价值的发展性。
如何围绕着人才培养的尺度来构筑校园文化始终是高职院校的核心问题。当前,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功能就是围绕市场,面对企业来培养生产一线、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使他们成为企业创新的生力军。从企业而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素质的员工。这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必须围绕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发挥和提升来构筑。因此,人才价值的发展性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文化上共同的联结点。在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一方面受不同的高职校园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敬业精神、为人处世、表达习惯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因而又受到不同的企业文化浸润。这种校企文化的共享与交互,使学生既有自身生存的过硬的技能本领,又有对企业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还有个体自由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转岗能力;不仅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而且还能推动企业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教育不仅承担着促进个体职业化的使命,还承担着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使命,这也是校企文化互动促进人才价值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其三,校企文化互动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高职教育经过改革、调整和提高,目前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化的关键时期。按照普遍的观点,高职内涵的发展,就是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重在固本、夯实基础;就是力求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同步提高;就是专业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就是教育教学改革与规范办学同步深化,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加强。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统合,并融会了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是高职院校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和生存方式,是高职院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以及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显然,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应有之意。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能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必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三、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中的关键问题
1.主体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突出主体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状态中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并不失自身的独立品格。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就曾经说过:“学校越开放,对外部要求就越敏感,从而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的危险就越大。”③因此,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互动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校园文化去适应企业文化,也不是用企业文化来替代校园文化,而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总结国内传统高职教育模式的不足以及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把企业文化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主动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结构要素之中,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优化组合,设计一个凸显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教育环境,发挥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教育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既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又要避免一味迎合“企业需求”,从而导致学校主体的“自我迷失”并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同化,即校园文化丧失了相对独立性,失去了特色,这显然对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不利的。
2.学习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习性。
高职院校能否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能否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优越状态,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这都是由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决定的。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领导者的创业精神及教师群体的技能和知识等要素构成。获得这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即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强化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和教师知识与技能的转换,促使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构成要素达到优化状态。当然,学习的前提是首先必须选择企业文化,即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是高职院校融合的对象,学习企业文化必须与选择企业文化相结合,这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为避免盲目性,高职院校在选择企业文化时应坚持需要前提、择优选择、互利互惠、着眼发展。
3.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突出过程性。
把企业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是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最终目标。然而,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一是外显层,主要是指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二是中间层,也称为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种规章制度领导体制和管理条例等;三是内隐层,主要是指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等,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前两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第三层则是校园文化的“软件”。④虽然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还更多地停留在“硬件”层面上,而对文化的深层次或“软件”层面的资源交流关注却很少,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硬件”层面或者物质层面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比较容易,那么作为文化核心的内隐层,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要想真正实现深入的整合,则要困难得多,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和凝练;另外一方面,文化一经形成,也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要想改变殊非易事。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坚持目标性与过程性相结合,又突出过程性,不急于求成,而是有步骤有规划地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融合。
总之,校企文化互动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创造一种新的高职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系统课程与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企业实践需求的价值取向,在学术追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企业意识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强调现代企业共同愿景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在学习的艰苦历程中体验企业质量磨砺的意义。高职院校在大力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文化交融已经成为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动力,文化吸纳已经成为校企合作的一种相互追求。也唯有校企之间进行深层次地交流与渗透,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恋,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注释:
①董刚:《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陈云涛:《光明日报》2008年5月21日。
③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④俞国良等著:《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