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文化背景论文,机会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为了解高校学生家庭文化背景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陕西、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等地共32所高校的学生家庭文化状况进行了调查(家庭文化背景用父母受教育程度代替。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四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部属重点高校(7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8所)、公立高职院校(11所)、民办高职院校(3所)、独立学院(3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6971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5805份,有效率83%。调查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此外,文章将采用辈出率[1]和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来探讨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差异程度。
辈出率是指某一社会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之比。计算公式为:阶层A的辈出率=大学生中阶层A的子女所占比例/阶层A人口占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的比例。从这个公式来看,辈出率为1时,某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也就是说,该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同一社会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相同。如果辈出率超过1,则意味着该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于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相反,如果辈出率小于1,则意味着低于平均水平。文章也将用辈出率来研究家庭文化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这样,调整后的辈出率公式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为A的辈出率=大学生中父母受教育程度为A的比例/父母受教育程度为A的在同届人口(年龄相同者)中的比例。
二、结果分析
对回收的580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从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程度。
(一)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各类高校被调查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比例与辈出率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所有抽样调查的学生当中,辈出率是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辈出率为0.35,这表明其子女上大学的机会仅是平均水平的1/3左右;父亲受教育程度是初中的,辈出率也小于1。而父亲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的,辈出率则为2.58和3.71,即他们的子女上大学的机会是平均水平的2~3倍之多。其中,最高辈出率是最低辈出率的11倍,这说明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其子女的入学机会是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子女的11倍。
表1 各类高校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比例与辈出率
上述分析显示出,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子女享有的入学机会在增加;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享有的入学机会越多。文化资源的这种代际传递现象印证了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正是通过教育系统,父亲将其拥有的精英文化传递给了下一代,而这一精英文化遗产可以在子女身上转化为天资或个人学习成绩,以使其子女易于或更有可能拥有较多的入学机会(相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文化资源的家庭子女而言)。这样,父辈文化方面的非均衡状态通过教育这一中介,以更隐蔽、更间接的方式传递给了子女,从而不中断地维护着文化方面的非均衡状态。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其子女的入学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父亲拥有的精英文化资源的多少,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子女能够拥有多少入学机会。
文化资源的这种代际传递现象同样发生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之中。表1显示,在所调查的每一类型高校里,辈出率也是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的(只有公立高职院校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和中专时的辈出率略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其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大专及以上时,两者辈出率的差距最小为6倍(公立高职院校),最大为22倍(独立学院)。在部属重点高校中,两者的差距为19倍,这意味着父亲受教育程度是大专及以上的子女就读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是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子女的19倍。
上述分析表明,在每一种类型高校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入学机会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从表1各列来看,各类型高校中父亲受教育程度相同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除外),辈出率差异却很小。这表明,父亲受教育程度虽然对其子女能否获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重要影响,但对其子女进入哪一类型高校学习却影响不大,而其子女最终是在哪一类高校就读,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后天努力或其他因素。而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时辈出率在各类高校中的差异较大(最高的是部属重点高校的5.88,而最低的为公立高职院校,其辈出率为2.19,高低辈出率间相差2.7倍)。表明:一方面,越是精英文化,其代际传递性越强,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就读于较高层次的高校(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其子女就读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要多于就读其他类型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这两类院校当中,辈出率之所以会明显高于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的,甚至与部属重点高校的辈出率接近,是因为精英文化遗产不会自动地、同样地对所有接受它的人都有利[2]。当一些子女虽然在客观上拥有着父亲的精英文化,但在主观上无法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为自己的天赋或学习能力时,与那些拥有同样的家庭精英文化遗产的子女相比,便在入学机会上没有多少优势。因此,对于这些因个人因素而没有达到其他三类院校入学标准而又想获得入学机会的子女而言,便将目标转向了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这样一来,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在这两类院校中就显得较高(后文在分析母亲受教育程度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时,辈出率在这两类院校中较高也是由于同样的缘故)。
表2 不同类型高校辈出率描述境计分析结果
高校类型 平均值 标准差
部属重点高校 2.3000 2.53463
公立普通本科院校 1.6800 1.22534
公立高职院校 1.5450 1.06897
民办高职院校 2.1125 2.00144
独立学院 2.3375 2.49336
注:根据各类高校中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的辈出率分析得出。
此外,为了探讨各类高校中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异程度,我们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来探讨不同类型高校中辈出率的差异程度,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部属重点高校中辈出率标准差(标准差反映了辈出率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标准差值越大,则幅度越大,说明各辈出率间差异越大。相反,标准差值越小,则幅度越小,说明各辈出率间差异越小)最大,为2.53,这说明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子女间入学机会差异最大。辈出率标准差最小的是公立高职院校,为1.07,即在公立高职院校中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子女间入学机会差异最小。由于“文化阶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3],同时文化资源的形成与代际传递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非朝夕之事,因此,目前通过公立高职院校为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尤其父亲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以便缩小这些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则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已有的关于家庭文化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的研究中,学者更多地是从父亲的角度进行探讨而较少研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而实际上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入学机会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鉴于此,下文将专门讨论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各类高校中被调查学生母亲受教育程度比例与辈出率统计结果见表3。表3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包括总体的入学机会和在每一类高校中的入学机会)的影响与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大致相同,即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总的入学机会和在每一类高校中的入学机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看来,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享有的入学机会越多。然而,有所不同的是,通过比较表1和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所有抽样学生及每一类型高校抽样的学生当中,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的辈出率均高于相应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的辈出率(只有在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略低于相应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尤其是在部属重点高校和独立学院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更高,分别为7.98和8.49,远高于相应的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分别为5.88和5.65。这种现象说明,相对于父亲而言,母亲的文化资源尤其优势文化资源代际传递性更强,从而对子女的入学机会影。向也更大。
表3 各类高校学生母亲受教育程度比例与辈出率
同时,我们对各类高校中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的辈出率也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得出与前文类似的结果,即公立高职院校中辈出率标准差最小,为1.00。这表明,相对于其他类型高校而言,公立高职院校中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子女在入学机会方面差异最小;当前公立高职院校同样是缩小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子女入学机会差异的合适教育机构。
表4 不同类型高校辈出率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高校类型 均值标准差
部属重点高校 3.2250
3.42495
公立普通本科院校 1.8450
1.10047
公立高职院校 1.7100
1.00313
民办高职院校 2.5900
2.03578
独立学院 3.3725
3.66000
注:根据各类高校中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的辈出率分析得出。
(三)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上文从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它们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这只能单方面获悉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而无法了解作为家庭文化资源整体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共同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情况。因此,文章将在最后分析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程度。为此,我们在5805份有效问卷中抽取了学生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同的作为分析对象。这样,在剔除了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问卷后,剩余样本量为2862份,对这些问卷再运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各类高校学生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比例与辈出率
表5显示,与前文所分析的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类似的是,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总的入学机会和在每一类高校中的入学机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讲,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享有的入学机会越多。而与前文分析结果有所不同的是,在所有抽样学生当中,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最高,为4.30,这表明其子女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同样情况也出现在部属重点高校和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中,即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也最高,分别为8.09和3.06。这表明,同时拥有父母亲双方优势文化资源的子女比那些只拥有父亲或母亲一方的优势文化资源的子女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并且这些享有更多入学机会的子女往往就读于较高层次的高等院校。这再次说明,越是精英文化,其代际传递性更强;正是通过高等教育系统,父母亲将其优势文化资源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使精英文化在子女身上得以维持和再生产。这样一来,通过子女对家庭优势文化资源的继承,家庭文化方面的非均衡状态得以延续,最终使文化方面的非均衡永久化。
同样,我们对各类高校中父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的辈出率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表6显示,在所调查的五种类型高校中,标准差最大的是部属重点高校,为3.57,即该类高校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最大;标准差最小的仍然是公立高职院校,为1.07。这再次说明,当前应选择公立高职院校作为缩小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突破口。
表6 不同类型高校辈出率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高校类型均值 标准差
部属重点高校
2.9500 3.56852
公立普通本科院校
1.6750 1.20469
公立高职院校
1.5950 1.07460
民办高职院校
2.4475 2.27179
独立学院
2.8800 3.25886
注:根据各类高校中父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时的辈出率分析得出。
三、主要结论
通过上文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都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入学机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拥有的入学机会就越多;而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其子女拥有更多的进入部属重点院校这类较高层次高校就读的机会。
2.相对于父亲而言,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哪类高等教育机构就读影响更大。
3.作为家庭文化资源整体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与父亲或母亲单方面的影响类似。所不同的是,父母受教育程度都在大专及以上的子女,享有更多的进入较高层次大学就读的机会。
4.家庭文化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表明,家庭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性,而且越是优势的文化资源,其代际传递性越强。
5.就目前所调查的五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而言,公立高职院校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异最小。因此,就当前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本身来说,可以通过发展公立高职院校以便为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子女提供较为均等的入学机会。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批准号:AIA0300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