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市场:问题、前景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商品市场论文,前景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指出:“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是“九五”期间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回顾了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对完善我国商品市场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对“九五”期间我国商品市场的建设问题做一展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商品市场发展迅速。目前,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几种重要商品仍实行计划管理外,90%以上的商品都已进入市场,由市场机制调节,全国商品流通总量的85%以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是“九五”期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个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大中小相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网络已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的发展在促进产需衔接、公平交易、价格形成、引导生产、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加。但在中国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商品市场发育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发达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走向“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之路。在17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商品市场发育以转变机制,放松管制为主线,经历了四个阶段,改革了五项内容。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84 年, 第二阶段从1984年至1989年,第三阶段从1989年至1992年,第四阶段从19992 年至今。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整商品购销政策,改革批发体制,调整商品市场中所有制结构,加速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推行商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1.基本建立了商品流通宏观调控体系,加强了对商品市场的宏观调控。首先,国家能够通过计划收购、国家订购、市场议购、产需衔接和进出口贸易等多种形式,掌握重要商品资源,确保居民生活和重点生产的需要。其次,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重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国家储备,为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再次,形成了全国和区域性的市场信息预测、预报网络,提高了对商品流通、价格行情等方面的测报能力。
2.放松对商品流通的管制。由过去垄断性的市场向竞争性的市场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生产资料的80%,农副产品的85%,工业消费品的9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都已进入市场。到1992年底,商品房销售量已达到4288万平方米、金额达440 亿元;到“八五”末期,由原商业部计划管理的消费品由1978年的274 种,减少到5种——粮、棉、油、糖、 名酒:主要由原物资部计划管理的生产资料由1980年的837种,减少到11种, 其中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中的化肥、农药、农膜、国家计划分配的一部分钢材、木材、水泥、煤炭、燃料油、铜、铝等。这些重要商品就其资源总量来说,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比重也很小,其中大部分是与国家指导性计划衔接。(有的是保证指标,价格随行就市)绝大部分是通过市场销售实现的。如钢材市场销售比重达89%,水泥83.7%,木材91%;从企业生产资料供应来看,沿海地区和省以下生产企业所需物资的90%,重点大型企业所需物资的75%都是通过市场采购解决的。
3.打破了单一的商品流通体制,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2年、1993 年、 1994年,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在商业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分别是:41%、28%、30%、39.7%、26.3%、34%、33%、21.4%、44.9%。由此可见,中国商品流通领域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在整个商品流通领域中,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国有流通企业仍起主渠道作用。
4.封闭的市场正在转变为开放的市场。一些跨地区、跨行业的批发公司、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交易所相继建立。到1994年底,注册各类交易市场近10万个,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3000多个,日用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1000多个,生产资料批发市场3152 个, 城乡集市贸易市场80000多个,还试办了15家较为规范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这些市场分布在全国的城市与乡村、产区与销区。而且,市场交易的品种、规模以及市场辐射的范围日益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市场交易网络。这种市场交易网络的商品交易所通过价格信号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衔接起来,分散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风险,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改革了价格制度,价格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在:国家对价格实行直接管理与间接控制相结合,并以间接控制为主的原则;在价格形式上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相结合并以市场调节价格为主的原则;在管理手段上,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管理对象上,由微观到宏观,从无所不包到主管价格总水平。到1994年底,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放开价格的比重已达到90%以上,标志价格放开的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后,还将进一步放开石油、煤炭、钢材、电力、运输等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到1995年底,全国已有90—95%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约有5—10%的重要商品实行国家定价或者提供指导价。其中, 国家定价销售的生产资料比重已由1978年的100%下降到目前的1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7%,下降到5.9%;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6%下降到12.5%。可见,价格机制在商品市场流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国内外市场的衔接日益紧密。1979年至1995年的17 年间,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9.5%,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2809.6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1487.70亿美元,进口额达到1321.92亿美元。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达到46%,每年分别有1/5左右的国内商品需求和生产品的实现要通过国际交换来完成。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近两年来内外贸分割的状况已有所突破。国内贸易企业通过代理、自营以及工贸结合、产销结合等形式,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1995年全国内贸系统进出口贸易额达150亿美元。与国外的资金、技术、 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活跃, 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贸易系统协议利用外资42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4400多家;同时创办境外企业520多家, 发展了一批加工、贸易、批发、零售和服务企业;中外合资经营商业零售企业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在国家规定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六个城市和海南、深圳、汕头、珠海、厦门五个特区正式批准了14家试点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为了加快内贸企业的对外开放,国家又开展了商业、物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试点工作,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家内贸企业经国家批准获得了进出口权, 这些企业正在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业务。
7.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商品市场已基本上实现从行政协调向市场协调的转变。商业流通的市场化推动了生产领域的市场化,生产者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供给能力大大加强,局部的买方市场已经出现。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全面展开,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改善服务,提高质量,加强广告宣传,面向市场源源不断提供新产品。商业流通的市场化促进了生产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商品供应充足,市场销售兴旺,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物质福利的明显改善。
中国商品市场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透析
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地区间、城乡间、部门间、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间分割和封锁比较突出,市场体系内部的各类市场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发达、不够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低,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不健全,少数生产资料的价格双轨制仍然存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不完善,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市场中介组织和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市场法规不完善,市场管理薄弱,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足。总之,这些既有认识和体制上的原因,又有经济自身发展水平的原因。
1.在思维观念上,对市场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浅意识层次。一提搞市场经济,有些人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农村定时的集市贸易和农民赶集。于是搞市场经济在生产资料交易方面就成了让农村集市贸易的场地城市化、技术化和现代化。现在建出的许多市场模式都只不过是农村集市的变形而已,有的人为了局部或部门的利益而对科学的市场概念进行实用主义甚至庸俗化的理解,进而造成科学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方法的变形,即“歪嘴和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这种“歪嘴和尚”现象而使改革进程中若干重大理论突破和改革举措在宏观上产生负面影响已举不胜举,一是在确立我国仍处于商品经济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后,很快就有“十亿人民九亿商”。在实践上把搞商品经济即确立社会的商品交往关系庸俗化为全民经商。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后,一夜之间就冒出无数翻牌公司,以致官商盛行。这种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实质上仍是行政的思维、行政的结构体制。三是扩大对外开放的特区效应产生后,就有了“特区热”或“开发区热”,国家、地方、甚至乡镇都划出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招商,要优惠政策。结果变成一场“圈地运动”。四是在确定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就有了“建市场热”。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公司都投入大量资金摆摊设点“建市场”。把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庸俗化为投资建市场,政府办交易结果屡屡出现有“场”无“市”的现象。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缺乏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二是受部门或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过去人们都到政府计划部门去要指标变成都到市场里来交易,一方面市场主办者可以获得服务收益,另一方面则便于政府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管理和控制。由于受“市场”自身利益的驱动,这些市场既开设现货交易,又有远期合同,还有所谓期货交易。会员单位即可以为自己客户做代理,也可以自营,交易很不规范。“市场”甚至允许和鼓励客户参与从事买空卖空的投机交易,普遍的过度投机产生的泡沫经济必须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导致宏观调控信息的失真。
2.在具体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市场饥渴”所伴生的市场扭曲现象(市场扭曲是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所引发的市场交易偏离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原则,失去市场规范的交易变形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灰色市场。也叫灰色交易,它是交易主体在商品或劳务的交易中介于合法交易和非法交易(黑市)之间,既不遵循公开市场的一般交易原则,又不违法的交易。在现实生活中,灰色市场广泛存在。一是对紧俏商品或垄断行业的商品或劳务的“走后门”交易。二是通过关系寻找价格差额。三是交易主体的人情互惠。四是以“回扣”作为灰色交易的“润滑剂”。灰色市场行为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腐蚀剂。②市场欺诈。市场欺诈是以获利为目的交易欺骗行为,其主要表现是推销假冒伪劣商品获取非法收入。③市场垄断过度。现阶段我国极少数企业(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或公共经济部门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经济或非经济手段,基本控制了某些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这些企业或部门以垄断为基础从而实现了较高水平的赢利或达到其它社会目标。④权力经商。权力经商是指党政机关或工作人员凭借行政权力介入市场交易,以权易钱,为本部门、本集团或个人牟取非法所得收入的行为。权力经商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的腐化和政治的腐化。⑤走私市场。走私市场是一种地下交易市场,也就是某些法人或民间个人为获取巨额利润,逃避交税,逃避国家控制,进行某些物品的地下交易的有形或无形的市场。走私市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尤其是破坏了进出口市场秩序,破坏了某些产品的国家专卖政策,造成了国家关税、外汇和文物的多重流失,也造成了社会的精神污染。还有一些泡沫市场、非盈利组织的市场化行为等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对我国商品市场建设的前景展望
从1984年起,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相继建立,起步较早的是蔬菜批发市场。山东寿光县的蔬菜批发市场于1984年成立,被誉为“江北第一家”,是产地批发市场的典型。而销地批发市场的出色代表首推1989年成立的深圳市布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经营品种达1500多种,既有南货北运,也有北货南运。一些农副产品出口数量也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了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和双向开放的优势。全国性商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商品市场的龙头和今后市场工作的重点。下一步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总体布局宜采取综合与专业结合、产销地结合、生产和流通结合的方针。整个批发市场可分为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三大类。其中,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是“九五”期间我国商品批发市场建设的重点。目前,中央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数极少,涉及商品领域狭窄,作用力度不够。应加速培育主要农副产品的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国家级批发市场。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包括粮油、糖类、肉禽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市场)。首先要在重要消费城市和生产区北京、上海、成都和海南各建成一个以鲜活产品为主的大型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同时,要巩固和提高现有的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完善其功能,提高其档次,规范其交易行为,使其在促进我国城镇工业发展,扩大城乡交流,丰富广大城乡人民的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新建市场时要防止市场建设中出现的“有场无市”现象。因为交换是市场的基础,只有商品和要素的交换双方都能得到效益时才能发生交易。交换时所需要的成本越低,交换的效益越大,市场就越发展。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的深化,交换双方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会增加。要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市场风险,需要完善市场交易的硬环境建设。比硬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市场交易的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也是目前政府培育市场体系的工作重点,包括研究战略、完善法规、制定市场竞争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等。现代市场经济涵盖两个概念:市场的开放和政府宏观调控。据有关人士估算,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度(是指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包括企业自主度、 市场对内开放程度、 市场对外开放度和宏观调控等四项指标)为37.6%,美国市场经济度为55.6%,英国为50.4%,德为50.6%,法国为47%,日本为46.6%。显然,我国市场经济度较低,症结关键在于国家宏观调控乏力和市场规范化管理程度低。但是,单就市场经济特征方面进行比较,我国商品市场的开放度,应该说已接近甚至超过某些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相信,随着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企业创新机制的贯彻实施,2000年前,我国商品市场将进一步建成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地方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及城乡的各种类型的商贸企业和商业网点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商品市场组织体系,它将对我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完善我国商品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在观念上,首先要对商品市场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虽然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经济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对市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描述,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市场是交易者群体(自然人和法人)的存在和它们的交易活动。就一般商品而言,只要有消费者群体及其需求的存在就有市场的存在。市场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一个社会团体,更不是一个盈利的企业,而只是一种商品交易关系。它是由无数具有独立经济利益且具有自由经济意志的企业和自然人的交易活动所构成的。固定的交易场所只是稳定的交易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稳定的交易关系是交易者之间在交易成本和交易利润之间不断选择、评价和权衡的结果。没有任何经济理由要求企业非到“市场”中来交易不可。若考虑到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如无纸办公、无纸银行、以及信息系统的技术完备性等,只要一个电话或按几个键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那这个“市场建设”的前景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我们要摆脱传统的形象思维的束缚,对市场、甚或商品市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商法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我国引入市场机制后所产生的流通秩序紊乱,交易行为不规范等现象都与法制建设滞后,商法体系不健全紧密相关,为保证市场交易的公正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必须制定法律,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商法体系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主要包括公正的竞争规则和正当的竞争手段两方面内容。其目的是防止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以维护平等的竞争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软件设施。我国近几年已经颁布一些有关市场交易的法规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些事实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法规的实施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因此,要能使市场的运行真正得到法律保障,除了加强立法工作外,目前更重要的还在于创造实施法律的各种条件。这就需要配套改革,置法制建设于体制改革之中。同时,不仅要抓紧进行市场交易方面的法规建设工作,而且务使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同时逐步建立市场对执法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3.建立商品流通组织创新机制,塑造新型商品流通组织。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商品流通网络是以行政隶属关系加以联络的。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省公司到地公司,再到县公司的纵向分层管理;在经营体系上实行一级站到二级站,再到三级批发店,最后到零售店的分层经营。这一商品流通组织体系又以独家经营体制和“三固定”制度为支撑点。引入市场机制后,传统商品流通体系的支撑点被打破,原有的商品流通组织体系丧失了生存的基础。我们又开始以“下放权力”为主旋律的商品流通组织改革,既然是“下放”,就得由某个主管机构或“婆婆”来放,放多少,何时放以及何时收等都要由“婆婆”来决定。企业要看“婆婆”的脸色行事,以免搞僵“婆媳”关系。结果在实践中屡屡受挫,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流通组织的创新机制。我国商品市场建设及整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问题,必须彻底瓦解行政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的体制,使任何部门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不再具有体制基础和制度可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一种没有任何“婆婆”的企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不再以“部门”、“系统”或“地区”来区分,而以职能、专业、经营方向、规模、效益等加以区别。以利于企业间拆除“篱笆墙”,实现各种组合和协作,形成一批大型的甚至是特大型的商品流通组织。
4.在市场建设上,积极培育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长期以来,我国的地区分工和交换欠发达,地区和部门“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企业间、地区间缺乏横向交换关系。城乡之间也是分割的,形成了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整个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对外贸易只是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这种状况同我国过去的环境,同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为了保证重工业的自我循环和优先发展,只能实行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资源和产品通过纵向行政隶属关系进行调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生产技术的改造,基本上不靠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针对我国目前地区间、城乡间、部门间市场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既要针对市场建设现状,也要考虑到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最重要的是以获取比较利益为目的,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地区专业化分工。在现阶段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促进全国各类商品市场的建设,大体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重点建设全国性(含跨区域市场)商品批发市场,带动区域市场、地方市场、集贸市场的发展。商品批发市场是指一个群体,(包括个人或企业)在从事商品的批发交易,它不仅反映交易场地和交易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种交易关系。批发市场这个交易群体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个体,一是大进大出的批发公司;二是制造商自设的销售机构和销售网点;三是代理商,经纪行和代销售店,它们的市场功能就是把货品销售给零售商或工业用户等。正是它们共同的批发活动,才使得批发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批发市场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同时,批发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天然性、排它性、相关性和高收益性等特点。它的形成初期对社会环境有客观要求,主要包括:政策稳定、治安良好、交通方便,入市者诚信为本,入市商品合乎自然流向等。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建成以全国性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以跨省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开放的地区市场和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全国性批发市场是在同类商品市场中规模大、幅射面广、功能齐全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主要集中全国大型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资源,为较大用户、地方市场和大型商品批发企业服务,同时组织全国性商品交易会。它全方位开放、规模庞大、交易方式灵活,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因此,要积极发挥全国性商品市场在调剂供求、平抑价格、引导和组织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国家对经济的间接调控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的调控上,粮、棉、油、糖、肉、钢材、汽车、煤炭、木材、化肥等国家重要商品的吞吐、投放主要通过商品市场进行,形成透明、公开的资源配置方式。另外,在大力发展全国性批发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地方市场建设。地方市场是为本地区或毗邻地区大中型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广大用户服务的商品交易中心,并组织地区性商品交易会。
②建立适应商品特性的流通方式,按专业特点分层次组织批发市场。建设专业化的商品市场,有利于大宗商品高效率流通,也有利于办出市场特色,推动市场向现代化、规范化发展。根据我国国情,粮、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原材料适宜组织以商流为主的商物分流的批发市场;日用工业品,机电产品(包括汽车、农机具)可以多组织一些商物合流的展销市场;废旧物资和二手设备,执法部门罚设物品适宜组织拍卖市场;蔬菜、肉、蛋、水果、水产、土产等鲜活农副产品应在现有流通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冷藏仓储设施,举办物流为主,商物流相结合的批发市场,日用工业品种应以综合性市场为主,专业性市场为辅。
③按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不同地位,分别建立产地市场、中转市场和销地市场。产地市场要求临近生产加工地,原材料丰富,加工技术先进,产业政策宽松,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形成初期主要是本地人力物力财力加工生产,市场的发展则更多地吸纳外地实业家和资金来投资建厂,参与生产加工。导致产品系列化、规格多样化、花色丰富化,不同类型的生产者之间能够展开市场竞争。中转市场形成初期要求坐落于交通枢纽城市的距离车站码头较近的地理空间位置,吞吐货物方便快捷,有较健全的储运设施,有纵深广阔的开发腹地,围绕中转市场四周的经销商户呈网络状分布;中转市场进一步发展则需由政府出面统管市场,使入市客商的税费负担明显低于周边市场,为客商入市往来提供方便、优惠、安全的生活条件。销地市场则要求当地专业商品购买力强劲而生产加工能力相对较薄弱,对专业商品需求缺口较大。销地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市场管理者对外来商户实行一碗水端平的政策,严禁本地或其他不法商户欺行霸市,搞不正当竞争,当然,市场的分类在其刚刚成型时其特征明显,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三种市场类型往往会相互渗透,产地市场兼具销地市场的某些表现,中转市场周围也会出现生产加工者,销地市场也有商户搞中转交易等。因此,在分析市场类型时应着重分析主导类型,同时不可忽视其相关表现。
④发展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批发市场体系。各种有形的批发市场,要注意改变现有的招商、摆摊和赶集等模式,充分发挥商品大批量集散、配置、加工、信息和数据处理功能。对中远期合同交易要严格控制,加强管理。在发展有形市场的同时,重视无形市场建设,只有无形市场配套之后,有形市场的发展才能迈上新台阶。这里的无形市场是指一般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但又是发展有形市场必不可少的行业市场,主要包括服务市场、储运市场、通讯市场、信息市场等。逐步完善经纪人制度,加强产销中介组织建设,积极推行代理制,建立社会化的购、销、运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应为商户们解决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其它困难,并根据商户们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论文; 中国批发市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