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垄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垄断”的发展思考
传统观念以为,垄断是单纯存在于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业或部门中的市场势力,垄断的结果是要排斥行业中的一切竞争,最终达到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独占的局面;垄断超额利润的获得是完全由独占带来的。这种“垄断独占论”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二战开始期间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的情况。这两次合并浪潮都以横向合并为主,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组成横向托拉斯,扩大生产规模,大大促进了部门集中率的急剧提高。而纵向合并则使大公司通过控制和提高投入的价格,以排除竞争者,更加其垄断地位。
由于独占型垄断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效率和福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反垄断力度,严格控制横向合并规模的无限制扩大,使战后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呈现出以经营多样化为主体的混合兼并的新特点。大公司的垄断统治范围早已超出某个或某几个“生产”部门和市场,渗透到各行各业、国内国外,很少有独占一两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存在,而更多地则采取了混合联合公司的形式,即所谓的构件模式或多角化经营。各子公司仅仅是总公司身上的一个构件,它们能迅速地从一个混合联合企业中拿出,而加入另一个混合联合企业,从而使垄断企业随意进入和退出某些行业,以实行利润的最大化,超额利润的获得并非唯独占不可。而且随着股份制的发展,大公司间相互参股、交叉统治的现象较为普遍,已很难说清某一个垄断企业究意独占了什么。垄断不再等同于独占,而更多地代表了一种经济实力。
当然,在当今世界独占型垄断还是有其一席之地的。一是在各国的基础部门、自然垄断部门、国家统制事业部门,采取了国家投资、社会受益的国有企业形式,但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则另当别论。一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在短时期内建立民族工业或在国际市场上保护本国利益,用国家行政力量扶植起来的独占型垄断,但它只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并不代表当今垄断的发展方向。
传统观念认为,垄断排斥竞争,垄断是竞争的第一大敌。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垄断是否会限制竞争,关键是要看行业、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如何,是否有大量非市场化的因素存在,即垄断资本是由竞争促成的还是非市场化因素单方面造就的。在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全面开放、法制完备的国家里,垄断不仅不会扼杀竞争,而且还会引起竞争、促进竞争,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非垄断资本之间,而且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从战后西方的两次企业合并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竞争与垄断同步升级。就形式来说,不只是“大吃大”,也可以“小吃小”,而更多的是“大吃大”。从规模来看,“大吃大”的巨型兼并规模空前,1985年美国10亿美元以上的兼并交易数竟达2543起。就激烈程度来说,1909年美国按资产排列的10家最大公司到1987年只剩下一家还在之列,另有两家还留在100家大公司名单上, 这说明大公司的经济地位并不因为垄断而绝对稳固。
相反,在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关门闭守、部门行业间条块分割、大量非市场化因素存在的国家里,即便政府实施了大量的反垄断措施,也未必能真正奏效,因为它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效竞争的问题。这种情况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垄断资本一开始就是在非竞争的环境下由国家行政力量造就的,运作时又无内外竞争之忧,缺乏扩张动力,低效率、限制技术进步等的弊端越来越大。因此,垄断是否限制竞争及其利弊权衡并不能从垄断本身来说明,而要看整个市场大环境如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社会主义经济应该建成一个什么类型的市场?目标市场的确立将直接影响国家对待业已存在的各类垄断经济的政策。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对立面,必定是要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出现垄断。改革开放市场机制的引入,加剧了行业内外的竞争和优胜劣汰,资源、技术、人员的集中优化配置必定带来垄断。再次,垄断与竞争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前文垄断与竞争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是可以相得益彰的。一味地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或是鼓励垄断、反对竞争的做法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抑制垄断和竞争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市场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即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也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垄断和竞争并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要存在着国家垄断、区域垄断和集团垄断,各类垄断并不是平行发展的,对经济生活的利弊作用也不尽相同,区别对待将是很好的政策方法。
国家垄断是一定经济历史时期出现的产物。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垄断都是为了使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控制或干预,它能在短时期内克服战争创伤、恢复生产起到积极的效果。然而,国家垄断毕竟是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长期实行国家垄断,客观上排斥了竞争,使企业既缺乏外在压力,又缺乏自身活力,经济效益低下,弊端十分明显。这就决定了国家垄断的范围必须限定在以非盈利为目的的领域内,即国家垄断应该逐步从各盈利领域撤出,集中力量从事规模大、投资多、任何个人或集团都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在军工、高科技等部门内国家垄断很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及国家发展潜力。在公用事业部门国家垄断也将继续存在,但存在的形式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该是完全垄断、寡头垄断,而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造成行业内部的竞争;行业壁垒也应逐步拆除,允许个人、集团对公用事业的投资,从而以行业外部的竞争压力促进行业内部竞争的有效进行,迫使国家垄断企业通过提供多种新的服务、降低收费水平、收费体制多样化和促进技术革新等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公众福利。这在一些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已有所行动体现,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航空业由于有多家新航空公司进入,以往由中国民航独家经营的局面已完全改变,通过竞争,航空业的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中国无线通讯业中“联通”的出现带来的“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竞争明显改善了通讯业的服务质量,并且使无线通讯的价格一再下降。
区域垄断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观念和旧经济管理体制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垄断的弊端,可以说是有百弊而无一益。打破区域垄断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应通力合作,共同解决体制上,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尽快改变行政直接干预经济的做法,而以间接调控为主,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重新组合。
对于集团垄断,原则上应持肯定态度。因为这类垄断更多地与竞争相联系,垄断所具有的规模效益、示范效应、促进技术开发创新、优势互补等的优势表现得较为充分。在某种意上说,集团垄断还担当着民族工业脊梁的角色,填补了国家垄断退出盈利性行业后的空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缺少一些巨型垄断企业的统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都由几家大公司所垄断,就是在其他行业,大公司也占很大的份额。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大都建立本国的垄断公司或控股公司。以大型垄断企业集团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经济要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必须建立一定份额、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公司。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单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在短期内造就一批大型垄断集团。走行政组合托拉斯之路的确是条捷径,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原国家垄断企业所固有的弊病。因此必须对这类集团垄断积极加以引导,力求克服其消极影响。对那些本身就从竞争起家的集团垄断,政策上应该积极予以鼓励,克服“公有制为上”的偏见,各种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但无论是行政起家还是竞争起家的集团垄断企业,一旦建立后,就应设法使其置身于竞争的大环境中,因为竞争是克服垄断消极影响的最好办法。这就需要中央地方、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扫除一切非市场因素的阻碍,加大开放力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成为一个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垄断竞争市场。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垄断依然存在,但无论在程度上还是范围上都有缩小的趋势;区域垄断将作市场经济发展的桎梏而逐渐消失;集团垄断将作为竞争的主体出现,因而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三、社会主义垄断经济发展模式
没有竞争的经济不能称为市场经济,而没有垄断的经济也决非是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但存在垄断经济,而且垄断经济(特别是集团垄断)将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垄断经济又是复杂的,既具有强烈的市场化竞争倾向,又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非市场化的特点。为使社会主义垄断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迫切需要规划一个发展模式。
(一)社会主义垄断经济是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适度垄断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垄断不能离开竞争而发展,垄断的危害程度与竞争的充分程度成反比。发挥垄断的积极作用,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所谓充分竞争,就是要扫除一切非市场因素的阻碍,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当前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市场体制条件的不完备,过多非市场因素部分抵消了竞争的作用,使得国家垄断的范围得不到约束,区域垄断得不到扼制,而集团垄断发展缓慢、步履为艰。因此必须完善竞争机制,尽快组织制定各类垄断法律,以法代政,打击区域垄断及集团垄断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政府行为,彻底实行政企分开,限制政府直接行政干预;企业联合、兼并应以集团为主体进行,任何部门不得采取“拉郎配”方式强制集团成员。坚决打破行业、地区壁垒,以多种手段促进企业集团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投资、联合和兼并。
当然,充分竞争也不是要求完全竞争、过度竞争。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目标市场相悖,而过度竞争则是对经济生活有害的。目前,存在过度竞争的产业主要包括纺织、电子、煤炭等行业。这些行业里企业众多,但没有一个或数个企业占据该行业的主要市场份额,企业规模小型化;竞争无秩序,企业间的相互压价导致全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行业内众多企业出现亏损,有的行业乃至出现全行业亏损。因此,亟需在这些行业里培育集团垄断,以经过公司化改造、产权明晰、公司治理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集团为龙头,对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购并。
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垄断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度”。“度”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垄断资格的标准,即凭什么说该企业具有垄断势力。原来衡量垄断的标准是看企业在单个行业中的相对规模,即市场份额。但由于混合联合公司的发展,相对规模逐渐失去意义,而更多地是考察公司绝对规模的大小。公司巨大的绝对规模是形成和维护、巩固和扩大垄断势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公司绝对规模越是巨大,财力越是雄厚,就越有可能渗透到别的部门,建立和扩大在其它部门中的垄断势力,从而越可能代表着更大的垄断势力。从更深层次说,判断垄断的标准是看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对经济领域进行控制,控制的手段包括原料控制、价格控制、因产品差别化而对消费者心理的控制等等,其关键是要获得超额利润。当企业的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而使企业有能力通过控制手段获取超利润的临界点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垄断势力。
“度”的第二层含义是作为判决垄断合法性的标准。垄断本身并非罪恶,关键看它对充分竞争是否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当垄断的弊处明显表露出来时,便可判决该垄断非法存在。因此,充分竞争是判决垄断合法性的最佳标准,而充分竞争的含义在前文已有论述。这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反垄断法的依据所在,并可为我所借鉴。
因此,充分竞争和度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度是充分竞争基础上的度,而充分竞争又是适度的竞争。两者缺一不可。社会主义垄断经济就是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适度垄断。
(二)社会主义垄断经济的存在形式应以混合联合垄断为主导,而横向、纵向垄断为补充
社会主义垄断经济的主体是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集团垄断。在当今世界上,集团垄断大都以混合联合的形式出现,最大的莫过于巨型跨国公司。集团垄断采取混合联合这种形式,是有其必然性的。(1 )混合联合更适合于多变的经济环境,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任何一项投资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都有风险,为了应付突发事件所导致某些产业突然一蹶不振而使投资失败,以多元化投资和多角化经营为特点的混合联合为最佳选择。(2 )混合联合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成本。由于并购并没有给行业增添新的生产能力,短期内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保持不变,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大大减小。(3 )混合联合可以方便获得科学上的竞争优势,实现经验共享的和互补。企业在成本、质量上的竞争往往转化为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为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常常进行跨行业的兼并活动。
在社会主义中国要组建混合联合型的集团垄断,除了以上诸因素也同样适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保存和发展民族工业,必须迅速打造中国的“航母”,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混合联合由于具有以上的优点,往往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适合于巨型跨国公司的结构特点。
当然,以混合联合为主导并非就要排斥横向、纵向垄断。事实上,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横向、纵向垄断还占相当大的比重。有同志一味反对行业内部企业间的并购,这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横向、纵向垄断利弊如何,也是要以是否阻碍了充分竞争为依据。行业性、地方保护主义的区域性垄断自然应打破,但将来中国的国门要大开,即使是区域性垄断,也抵挡不住国际竞争的巨大冲击。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实行产业和产品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经营乃是当务之急。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混合联合的发展也是要以横向、纵向垄断为基础的。我们不能漠视事物发展规律,以市场份额为定论,一味限制横向、纵向垄断的发展。只要能把握充分竞争的“度”,相信社会主义有能力引导横向、纵向垄断向混合联合垄断的转变。
为达到以混合联合为主导,横向、纵向为补充的集团垄断模式,并购、联合、重组将是一条捷径。因此,当前我们应不失时机地为企业并购、联合、重组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除了通过行政扶持大型集团、行政扫除非市场障碍外,更多地应依靠市场力量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股市实现绩优上市公司对债劣上市公司的控股、收购、优化资源配置。西方大量的企业兼并活动就是通过股市实现的。而眼下我国股市的功能还仅限于融资,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只占总股本的一小部分。因此,股市扩容刻不容缓,国家、法人股的上市必将对加快企业间收购兼并的步伐起到积极作用。又比如可以转变资产重组的运动方式,发挥市场中介的作用,培育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充当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中介人,在证券市场上提供中介服务。近年来,在各国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掀起企业购并高潮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培育和发展我国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将对解决目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资产重组活动普遍表现出来的行政性过强、资源配置效率过低和成本过高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又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主办银行制度,使企业与银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或通过在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组建财务公司、在集团内部调剂融通资金的方式,达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目的,从而为集团成长提供长期、及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世界级大型垄断集团的组建离不开产业资本的金融资本的结合。
混合联合垄断模式的实现也离不开集团公司内部结构的改革。集团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不能再象原先总厂管理分厂那样高度集权,而是更多地通过控股来调节决策、利益关系。M型结构(MULTIDI IS-IONAL, 多元结构)的多事业部制形式更适合于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的核心层,其与多样化大规模经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以集中进行战略决策和分散经营决策为特征的。最高决策层集中精力研究公司全局和战略发展方面的工作,事业部获得独立的日常经营管理权和财务核算权。青岛海尔集团公司就是典型的按照M 型结构来进行经营管理的集团公司,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海尔集团的运作是成功的、高效的。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国家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