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中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经营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商业(尤其是城市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一座座大中型百货商场拔地而起,连锁店、仓储商场、超市、专业市场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极大地改变了购物环境,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对改变城市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无论成绩还是教训,都可能成为前进中的问题,重要的在于从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提高规律性认识,以资今后借鉴,指导企业健康发展。
从经验与教训中我们明确认识到,不管过去还是今后,振奋商业精神应当成为先导性的主题;对环境的适应度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源;合理的群落结构是企业“生态平衡”的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经营有场有市的保证;消费与竞争成为企业选择的二元导向;适度的业态规模才能提高经营的利率;走联合之路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商战的客观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增强软经营力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以上这10个问题既考虑到企业现实状况,也立意于今后企业发展需要强化的重点。
关于振奋商业精神问题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片面夸大精神作用当然是荒谬的,但否定精神的反作用也决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应当看到,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精神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特别是当形成某种统一的“团队”精神后,其爆发力可以成几何级数增长,发挥出魔术般的威力,演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企业作为经营单位是以营销为核心的,然而所有活动都是由人进行操作,人的精神状态直接或间接对经营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强化企业的精神建设,树立企业统一的价值观是经营运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课题。纵观5000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探索数百年常胜不衰的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轨迹,总是有一种强烈的追求精神在起支撑作用。实践证明,必须充分估价精神在发展中的价值。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企业的精神建设,把继承、吸取与中国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会逐步形成中国式的精神世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企业精神。
关于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度问题
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能否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适者生存”不仅是自然界一条永恒的规律,同样也是企业成功经营的主要原因。总结古今中外企业的成功之道,其真谛大致可归结为四个字,即“审时度势”。首先,企业必须经常分析、把握不同时代的特点,在具体运营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要随时窥测时事发生的变化,并善于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经营方式,真正做到以变应变、及时变、迅速变;第三,要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规律性研究,从而发现企业经营机遇。我国当前正处于历史变革的新时期,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生产结构的调整,消费需求的升级换代,企业活动范围、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化,均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环境变化的研究就更为重要。任何企业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能够适应环境,从来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企业成功模式。
很多成功企业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三步曲”,第一步是经常分析,把握住环境发生的变化,研究其变化对企业经营产生何种影响,提出什么新的要求;第二步是根据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规定发展重占,提出适应性措施;第三步是依据制订的战略、措施进行运作,并注意在运作过程中,根据新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对环境的高度适应。
关于商业群落结构问题
商业的组织建设怎样组合为好,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商业建设需要扎堆,只有扎堆才能产生更大效应,即群体效应。在这种认识下,商业群居状况日益明显,如600米长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商业营业面积由原来的9万平方米增加4倍。如果满足营业面积的销售,日客流量必须达到80万人次以上,是不是扎堆就出效应?实践使人们对“扎堆理论”产生了怀疑。
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群落性结构,这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商业建设也同样需要一种群落结构,但它不同于人们所认为的扎堆,在一个特定商圈范围内,由于人们生活需要的多样化所决定的业种的多样性,由于人们的收入层次性所决定的在商品档次等方面需求的差异,因此在商业组织结构上就需要多种业种、多种业态、层次不同的商业有机组合,形成“生态平衡”的商业群落结构。如果从扎堆角度简单理解,不管是同一业态、同档次的店铺,只要扎堆量越多效益就会越大,显然是一种误解。在一定市场容量基础上,同类企业越多,所产生的竞争内耗力就越大,另一种可能是一二家得利,其余几家的命运只能是倒闭垮台。因此,一个商业区既不可独家经营失去竞争动力,又不能数十家千店一面,扎堆在一起。关键是要根据市场购买力的状况,适当安排店铺数量及总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效益为核心。
关于企业经营定位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收入档次逐步拉大距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明显形成差异。从而客观上就会由于收入水平、民族、年龄、职业、人口结构状况、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产生需求各异的消费群体,任何一个商业单位要想全方位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而只能根据市场环境状况和企业自身条件选择某一个或几个适合企业经营的消费群体。在商业设施不断发展经营单位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只有相互错位经营,寻找各自不同的消费群体,才能相得益彰,形成经营特色,减少同业竞争内耗,共同担负起满足区域消费者差异性的需求。
我国不少企业在经营定位上存在问题,一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定位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形成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增强吸引力,因而出现定位的模糊性:二是定位不科学,经验式的主观臆想成分太大,不是周密分析商圈内的环境,详细调查消费者需求及购买习俗、同行业的状况,从而在“基本商圈”、“次要商圈”、“边际商圈”划分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企业经营的业种、业态及主要群体消费的层面;三是跳跃性,只看一时经营的好坏,轻率地改变已确定的定位,频繁变动经营目标,从而不能形成特色,没有稳定的消费者群体,这种”游击战”式的经营必然导致企业长远利益的流失。
关于企业经营的导向问题
讲导向几乎经营者张口就能给予明确的回答:当然是市场需求为导向。问题是需求导向是否真的在实践中起到了导向作用,还是只作为一种口号或只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发挥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个问题值得经营者思考。
企业真正做到需求导向就要下力气经常调查研究消费需求,随时窥测需求变动的动向。消费者收入提高、新产品的问世、政策的导向等都是消费需求变化的因子,特别在现阶段,我国消费正处于升级换代的转换期,消费需求结构、层次、倾向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经营者要善于依据需求变化,适时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不断提高对需求变化的敏锐度,发现倾向变化的苗头,超前地迎着需求潮流开展经营活动,抢先占领制高点,取得经营的优势。
需求导向是企业经营不可动摇的一条普遍法则。但同时还应看到,随着商业的发展,同类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按照消费需求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竞争的态势,依据竞争状况选择企业经营走向,因此,竞争又成为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的又一导向。企业只有在需求导向、竞争导向这二元导向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发展经营活动。
关于各种业态及其规模度问题
国外经历100多年的商业革命所产生的多种业态,几年来在我国都出现了,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发展是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的,但是在发展中,究竟各种业态的功能有什么特点,怎样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各自的目标市场如何选择,规模多大为好,对这些问题,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尽可能给予科学的回答,这对于减少盲目性,指导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2年以后,大型商厦的建设出现了超常的发展,一下子增加十几倍,甚至20几倍。诚然对改善购物环境、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确实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一是总量过多与消费额的增长不成比例;二是分布不均匀,甚至出现建设群体的畸形倾向;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热衷于追求单体规模和豪华装修。大型商厦的超常发展一方面与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反差,另一方面造成前期投入过大,负债率大大提高,单体规模与所能经营的商品总量不协调,严重浪费营业面积。
大型综合百货商场、充其量最多不过7~8万个品种,正常的摆放,一般不应超过2万平方米,对消费者的购物在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上比较适宜。在既定的品种范围内,抛开竞争分流的因素,如果一味扩大整体面积,就会出现单位平方米销售与效率下降的状况。如果是专营食品商场,品种最大量约为4000~5000种,从数十家专营食品商场的实践看,一般在1500平方米左右为佳,面积再大,品种增加不了,销售难以增长,必然造成营业面积的浪费。
大型综合超市(GNS)是适应社区建设的一种商业组织,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主要是满足人们居家生活所需要的商品,一般为2000平方米经营面积、8000品种为最佳标准。连锁超市是伸入在居民区,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的方便店,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副食品、小百货为经营重点,因此一定要接近居民,面积不宜太大。政府部门发展小连锁店所规定的60~100平方米的标准,应当说是实事求是的。
专业市场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业态,单项商品社会需求量的增长为专业经营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应根据专业经营的商品不同,确定其规模。但其共同的原则是把同类商品的经营者尽可能聚集在一起,真正形成市场,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消费者选择商家和商品的余地,并根据商圈的大小确定经营规模。
多种业态的兴起,是一种新生事物,尽管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借鉴,但一定要立足于我国的实践,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性,逐步形成分工明确、规模适当、多种业态有机结合的、合理的群体结构。
关于企业联合的问题
流通方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流通功能大大提高,因而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就成为客观的要求,又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的挑战,我国现实企业那种规模小、单体运作、分散型的格局,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因而联合起来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才是我国商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联合的形式是多种化的,组织法人联合体的企业集团,进行多种业态的大连锁,组建发展股份制等等。中国式的联合应当实行行政推动、企业行为的原则。应当明确,一切联合的唯一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联合应当合理解决经济利益的分配,只有跨出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界限,才能发展大联合,提高效益。
关于增强软经营力度的问题
企业经营的构成主要靠的是“三大件”,即硬件(包括资金、商品、设备等)、软件(包括服务、企业形象、文化氛围等)、湿件(即人才,也属于软件范畴)。近年商业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且随着商家的数量增多,买方市场的形成,顾客购物的选择迅速向软经营的方向倾斜。在这方面应当说还是企业经营中的薄弱环节,软经营力度不够,水平太低,与顾客需求形成很大距离。目前企业之间正在适应消费者讲究购物品位的需要,向非价格的高级竞争迅速转变,加强软经营力度已势在必行。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提高。
首先是要实施经营特色,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特色之路,抛弃模仿式经营。做到求异:寻找强化与同类企业的差别点,同中求异,显现出独立于他人的风格;求新:在“新”字上做文章,在经营结构、经营方式、促销方法等方面要善于别出新裁,标新立异,如商品结构的分类,为什么不可以改变传统的五金、百货、服装、皮件等分类方法,按照消费新的需求倾向,实行新的组合呢?如绿色食品类、休闲用品类、居家生活用品类等等,以新的商品组合适应新的增长着的朝阳式的消费需求;求专:不搞大而全,而是走专而全的新路,如有些综合大型百货商场可以实验,以“大商场的建筑模式、大专业店集中经营的方式、经营与物业管理实行分治、规模化系统化服务”作为改造或进行战略调整的探索。
其次,提高服务层次与服务水准。随着买方市场形成,竞争日益激烈,服务明显地成为企业营销活动中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服务的力度必须加强,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要以提高认识为先导,充分看到服务对于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商业竞争,对于推动商品经营的拓展等均有重要的意义。以国际接轨为目标,高标准、高要求,向着“两无”(即购物无干扰、无风险)、“四标准”(即奉献服务、全程服务、尊人服务、情感服务)的方向努力。
第三,重视企业形象建设。以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为内容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强有力的无形资产,努力建设、提高企业形象,应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企业全体员工要齐心协力,通过建立CIS科学体系,坚持不懈地努力塑造企业形象,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保持和增强企业形象,利用品牌形象有效地拓展企业的经营活动。
第四,善于借力。企业的竞争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但经营效益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对环境判断的清晰度、经营机会的发现与选择、决策的及时准确、智能的高低等,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差别所形成的结果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一些聪明的企业家,深知自己的智能限度,懂得只在常规经营上下功夫已远远不够了,因此,借力将成为企业的一个新途径,通过引进或强化辅助力,求得经营的超常规发展。
关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企业经营机制是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变化,就要求企业经营机制作相应的改变。
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方向首先应符合商品经济自主、平等、竞争、风险、效益增值等五大特征,使企业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迅速决策应变;其次要体现企业经营机制二重性、动态性、系统化的特点;第三则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创造一个平等、协调、竞争、奋进的内部环境,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目标模式由于企业性质、规模资源状况、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目标模式。企业经营机制由决策机制、协调机制、责任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五大系统构成,是经营机制基本框架的总体设计。不同的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重点,可以选择以着眼于机制各部分、各因素最佳组合,减少掣肘现象的组合型;可以选择以强化各部位、各环节的风险、约束,充分体现效益差别的风险型;也可以选择以突出长远利益推动经营独立化、资产关系人格化、预算约束化、责权利一体化、职务职业化、决策民主化等六化方向的建设型。
关于企业的人才及其使用问题
人是企业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从长远看,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未来”这句名言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企业经营的客观规律的体现,无论治国、治企道理是相通的。企业应当提高人才意识,加大对人才投入的力度,把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在这方面有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前进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需要一批具有战略家眼光、军事家韬略、经济家头脑、拓荒者精神,具有较强事业心和强烈开拓欲望,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科学知识,能驾驭全局的企业家,需要一大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商人队伍。培养这两个层次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必须增强紧迫感加速实施“人才工程”。
二是提高对人才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和艺术性。应总结吸收中外成功企业用人的经验,特别是在用人所长、实践中提高、尊重关心下属、以激励为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赏罚分明等六个方面,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