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霄[1]2013年在《夏都斟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夏都斟寻在伊洛盆地一带。作为夏族分支的斟寻氏,经历了伊洛盆地-濮阳-山东半岛的迁徙过程。夏都斟寻的得名可能与其位于斟寻氏故地有关。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都城斟寻,稍柴遗址是其重要支撑和屏障,可能是一极为重要的封国所在。而偃师商城是商灭夏之后建立的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重镇,与夏都斟寻无关涉。二里头遗址自太康以降,有夏一代皆为都城,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它从二里头文化一期到四期结束前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夏都。
高江涛[2]2003年在《二里头遗址与夏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据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结合最新考古发掘资料,综合论述了二里头遗址的范围与布局、地理环境、宫殿建筑及夏代都城等问题。文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论述了伊洛平原二里头一带最适宜建都,并认为当时气候的变化是夏都由颍河流域迁移至伊洛平原二里头一带的原因。在对大量有关夏王所居的文献材料及考古材料梳理辨析的基础上,考证了阳翟、斟寻、商丘、原、老丘、西河等夏都之地望,并着重述证地望在二里头一带的斟寻从太康至桀一直作为夏代都城存在,斟寻为夏代主都,而商丘、原、老丘、西河等为辅都。此外,笔者通过对宫殿基址深入分析,提出了夏代遵循宫庙一体化和多重建筑一体化布局的建筑思想等看法。
许宏[3]2015年在《学术史视角下的二里头“商都说”与“夏都说”》文中认为在自二里头遗址发现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围绕其究竟属夏王朝抑或商王朝都邑的讨论持续不断,成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议题。众所周知,1959 年,着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在率队踏查“夏墟”的过程中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但却依据古典文献的记述,推断其“为商汤都城的
陈旭[4]2006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的意义》文中认为二里头遗址新发现四期宫殿基址等重要遗存进一步证明,该遗址作为夏都延用到四期,与夏王朝共始终。而一期可能为夏都的开创期,到早商二里岗下层晚段,夏都沦为废墟。夏商分界当在二里头四期即二里岗下层H9与H17年代之间。偃师商城小城建于H9之时,并非早商而是夏末,对其性质应重新考虑。
齐磊[5]2009年在《夏代早期都城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新发现对夏代早期都城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初步探讨了导致夏都变迁的原因。本文认为,夏族起源于豫西嵩山周围,夏王朝始自夏启而非大禹。阳城是夏族最早设立的政治中心,登封王城岗遗址即禹都阳城之所在。阳翟是大禹受封为夏伯后的新建之都,禹州瓦店遗址与禹都阳翟有关。平阳(晋阳)是尧舜旧都,大禹设都于平阳(晋阳)和安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晋南地区。“夏邑”是夏代都邑的统称,并不专指阳翟,举凡夏都皆可称为“夏邑”。“启都夏邑即阳翟”的观点不确,夏启所居“黄台之丘”也可以称为“夏邑”,新密新砦遗址与“黄台之丘”的地望相合,是夏启之都。太康时期,夏王朝的都城从颍汝河流域迁到了伊洛河流域的偃师二里头一带。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阶段均具备都邑性质,是夏代中后期的王都斟鄂,其作为王都始自太康终于夏桀,中间不曾废弃。夏都的变迁与自然环境及夏初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夏初气候异常,洪水频发,夏都所在的颍汝河流域人口迅速膨胀,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迁都自然条件优越的伊洛河流域乃势所必然。夏初紧张的夷夏关系是导致夏都发生变迁的又一重要原因。颍汝河流域向东开口的“簸箕”状地形使夏王朝东部处于无险可守的状态,极不利于对东夷的防御作战。与颍汝河流域相比,伊洛河流域有极佳的军事防御条件,少康以后,夏王朝在都城及其周边地区构筑起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伊洛河流域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夏王朝从此步入鼎盛时期。
陈民镇[6]2018年在《清华简伊尹诸篇与商汤居地及伐桀路线考》文中研究说明清华简《尹至》《尹诰》《汤处于汤丘》诸篇提供了商汤居地及伐桀路线的新线索。商汤所居"汤丘"并非"唐丘"或"商丘",而是清华简《系年》所见卫叔封初封之"康丘",地在安阳殷墟一带。结合考古学文化、测年数据、文献资料和战争形势,可知伐桀之前的汤亳当在豫北,夏桀所居"西邑夏"当在晋南,二里头遗址或非夏都斟鄩。商汤伐韦、顾、昆吾,是为了从豫北先商文化核心区突围南下。商汤与陕西合阳一带的有莘氏结盟,并最终在河曲一带渡过黄河奇袭"西邑夏",即所谓"自西翦西邑"。
张国硕[7]2007年在《夏都探寻》文中研究表明夏代社会发展已进入文明和国家阶段。文献记载夏代有许多都城,如阳城、阳翟、黄台之丘、斟寻、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安邑等。如此多的都城是否真正存在?各自的使用年代是什么?具体地望在哪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是夏史研究的关
张立东[8]2003年在《夏都斟寻与商都亳合考》文中研究指明夏都斟寻是夏后太康至桀的都城,而商都亳则是商王成汤至太戊的都城。二都的考古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进而影响到整个夏商考古学体系的建立。如果不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夏商考古就很难向纵深发展,很难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考古学界关于斟寻与亳的探讨,目前主要聚焦于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虽然多数学者支持二里头遗址即斟寻,但有关两者对合关系的论证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至于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何为商都亳,正是目前夏商文化研究的争论焦点。通观几十年来的研讨过程,各家对考古遗存的认识实际上差别甚小,相反各家对有关文献记
张立东[9]2017年在《论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文献明确记载,夏朝和商朝是前后相继的两个朝代。商汤伐桀灭夏之举,标志着夏朝的结束和商朝的开始。考古学文化中的夏商年代分界问题,在二里头文化发现之初即被提出。当时,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初步确定。这样,早于二里冈文化又与之区别明显的二里头文化有可能是夏文化。于是学者们便开始了对夏商文化年代分界的思考。截至20
吴少珉, 郭洪涛[10]1997年在《二里头遗址即夏都斟寻阝考》文中指出着名的二里头遗址位于豫西伊洛平原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它是学术界探讨国家文明起源及夏文化的关键遗址。本文结合二里头遗址30多年考古发现的宫殿、墓葬、雏形文字、丰富的出土文物等内容,结合翔实的文献资料,有力地论证了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即夏都斟寻
参考文献:
[1]. 夏都斟寻研究[D]. 王龙霄. 郑州大学. 2013
[2]. 二里头遗址与夏都[D]. 高江涛. 郑州大学. 2003
[3]. 学术史视角下的二里头“商都说”与“夏都说”[N]. 许宏. 中国文物报. 2015
[4]. 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的意义[J]. 陈旭. 中国历史文物. 2006
[5]. 夏代早期都城变迁研究[D]. 齐磊. 郑州大学. 2009
[6]. 清华简伊尹诸篇与商汤居地及伐桀路线考[J]. 陈民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7]. 夏都探寻[C]. 张国硕.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叁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2007
[8]. 夏都斟寻与商都亳合考[J]. 张立东. 考古学研究. 2003
[9]. 论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J]. 张立东. 叁代考古. 2017
[10]. 二里头遗址即夏都斟寻阝考[J]. 吴少珉, 郭洪涛. 洛阳大学学报.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