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_新经济论文

“九五”期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_新经济论文

“九五”时期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时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实现“两个转变”,应根据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等变动趋势,选择城镇住宅、汽车、农用家电、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点 选择基准 城镇住宅 汽车工业 农用家电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执笔):课题组成员:胡春力,张宇贤,张燕生,姜明,吴晓华。(北京,100834)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居民和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会产生一定时期的消费热点,由此形成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培育“九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选择新增长点的几个基准

1.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趋势相一致。

根据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弹性排列预测,今后5~15年中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交通通讯方面的需求、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等用品的需求和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新经济增长点必须在与城乡居民交通通讯需求、农村家用电器需求、城镇居民住宅需求直接相关的产品群中选择,才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居民消费欲望和现实购买力支持的高成长性。

2.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与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相一致,对支柱产业具有高关联度。

通过促销手段在原有供给结构基础上开拓新的需求市场,只是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但这种产品并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是既有高成长性的市场需求,又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改善供给结构的产品。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对“九五”计划确定的支柱产业的关联度,支持支柱产业的技术进步,才能保证近期增长与长远发展的衔接。

3.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

过去那种主要依靠扩大基建规模、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增长方式只会使经济增长更趋粗放。“九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不仅可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而且可使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明显提高。在我国经济增长“瓶颈”制约状况有所改善的形势下,可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及主导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整体经济效率的上升。

4.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上通常用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值)来衡量各国的经济开放度。如果以此为标准,我国的对外开放度已经超过美国,我国外贸依存度现为45%,而美国1993年仅为14%。90年代以来,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以收购、兼并、合资等形式获得部分企业甚至部分产业的控制地位,以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攻势,争夺市场份额,可能危及我国产业安全。在逐步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如果我们不把经济增长重心坚决放在亟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及其主导产品上,经济发展将缺乏后劲,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提高。

根据以上对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基准的认识,我们认为,“九五”时期可选择城镇住宅、汽车、适合农村需求的家用电器、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城镇住宅

城镇住宅市场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八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6.7平方米提高到1995年的8平方米,每年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均在3亿平方米以上,按每平方米800元造价计算,每年城镇住宅投资达24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20%。“九五”计划原定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每年城镇住宅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规模小于“八五”时期平均规模。“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住房”。为了使城镇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在我国建筑业、建材业和钢铁工业生产、施工能力宽裕的条件下,建议将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九五”目标提高到10平方米,每年城镇住宅的建筑面积扩大到5亿平方米,城镇住宅投资每年约达60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0%~25%。

现阶段将城镇住宅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之一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是,应看到:与汽车工业、装备工业、电子工业相比,住宅业所带动的主要关联产业是技术含量或加工深度相对较低的产业(建筑业、建材业和钢铁工业),它对经济增长量的扩张作用明显,但如果在总投资中挤占比重过大,会造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结构粗放化现象,即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重上升而设备器具购置投资比重下降的结构粗放化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另外,住宅建设的投资即使在住宅商品化和消费信贷发达的条件下也存在回收期较长的特点,在我国住房制度新旧交替时期,如何能使住宅建设投资及时回收和周转是培育这一增长点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要使城镇住宅建设能够起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必须抓住3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制度变革使居民逐步成为商品住宅的投资主体,不能重蹈政府充当投资主体的复辙;二是始终把握适当的投资规模,由居民市场需求调节住宅建设规模,防止出现经济增长中的“泡沫”现象;三是住宅建设要走技术进步、集约经营的新路,特别要注意节约土地。建议采取下配套政策:

1.加快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形成住宅建设、销售、使用、物业管理新体制。

只有通过房改使住房资金在新体制下形成良性循环,住宅建设才会真正发挥“新”增长点的作用。建议将住房制度改革列为近期改革重点:(1)选择恰当时机停止福利分房,终止新房进入旧体制。(2)利用当前物价指数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快公房提租步伐,保证完成“九五”期间使职工居住费用占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到15%的预定改革任务,以此促进公房出售。(3)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争取1997提底前在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4)按国务院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出售现有公房,2000年前出售公房使用权的80%以上,出售公房产权50%以上。(5)促进城镇旧有住宅上市流通,以此提高空闲住宅周转率和实际使用率,对符合上市规定的住宅要方便业主上市交易。

2.逐步扩大城镇住宅建设商品化投资新渠道,建立住宅储蓄银行。

培育住宅这一新增长点,要跳出依赖政府投资的旧思路,在城镇居民不断增加的存款额与住宅建设之间开辟一条新通道。除原定的安居工程建设等政府投资外,不再增加政府对住宅建设的投资额度。“九五”期间,要建立住宅储蓄银行,作为住宅建设融通资金的专业银行。比原计划新增加的住宅建设面积,其投资主要通过住宅储蓄银行融通。住宅储蓄银行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负责保管住房公积金、发展住房储蓄、周转使用房改回笼资金、承担包括国家有关住宅贷款在内的多种住房信贷,以及为购买住房者提供住房按揭贷款。

3.合理定价,制止住宅建设乱收费,使普通居民买得起房。

目前阻碍城镇居民成为住宅市场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的主要因素,除住房制度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商品房价格高不可攀。我国城镇商品房价格构成的各项费用比重分别为:土地费用约占20%,建安费用约占40%,市政公用设施费用占20%,相关税费约占10%~15%,其余5%~10%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费用和利润。土地费用、市政费用和相关税费占商品房房价的50%以上,目前有关部门对房地产开发征收的税费达200多种,对住宅建设的不合理收费是形成高房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控制目前过高的商品房价格,一是要加紧控制土地费用上涨,对政府鼓励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可适当降低有偿出让的价位;对目前由商品房房价负担的市政设施费用可逐步过渡到政府财政负担。二是要加强对乱收费的清理力度,切实解决住宅建设乱收费的问题。三是要加强对住宅建设的行业管理,在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降低房价,制止房地产业牟取暴利的现象。四是扶持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整顿建筑业经济秩序,增强国有房地产企业在住宅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降低开发成本。

4.新建住宅应以经济适用的中档房为主。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住宅具有购买力保证的消费需求主要是经济适用的中档房。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高级住宅的建设规模,减少商品房空置率;另一方面要尽快制止现在那种将旧城改造中开发出的商贸金融黄金地段用于建设安居工程的做法。除原定的安居工程外,今后城镇住宅建设应由以低档房为主向以经济适用的中档房为主过渡,中等收入的城镇居民逐步向城郊功能齐全的商品住宅小区转移,原住城内低档旧房因价格便宜可转为低收入居民的安居之所。

5.将“住”和“行”的相关消费需求统一起来解决。

根据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阶段性变化和消费市场成长的经验,百姓解决温饱“吃、穿”问题是消费市场成长第一阶段,解决“用”即耐用消费品问题第二阶段,解决“住、行”问题是第三阶段,而“住”与“行”两个问题的解决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将“住”与“行”的相关消费需求割裂开来考虑,解决“住”的问题在空间上受到很大限制,在城中心商贸区以高成本开发的黄金地皮建设居民住宅,其住宅价格之昂贵反而不利于解决“住”的问题。如果以高成本的代价先解决了居民住宅,然后再发展汽车,居民的生活地与工作地之间达不到使用轿车的经济距离,其一种结果是由于政策失误造成我国汽车需求不足,使我国失去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机会;其另一种结果是为了发展第三产业、解决黄金地皮居民住宅在土地使用上的不经济和降低商品住宅价格、为了发展轿车工业等目的,居民住宅第二次向城郊大搬家,但这样已经造成国家和居民财产的极大浪费。只有将居民住宅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汽车工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等经济问题“一盘棋”考虑,才可使住宅与汽车相关消费需求的两个经济增长点相互促进,并驾齐驱,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新经济增长点之二:汽车

将汽车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汽车工业的强大与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目前世界上真正的发达国家都无不拥有发达的汽车工业,如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韩国之所以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最具实力和发展后劲的国家,与其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使自己的民族工业真正“起飞”,在目前经济加速增长时期必须选择有发展后劲的汽车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才能把我国逐步培养成世界经济强国。应当看到,历史留给我们发展汽车工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9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传统汽车市场日趋饱和,世界汽车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竞争加剧,发达国家纷纷把中国作为倾销产品和技术的最富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日期的临近,我国对汽车工业实行高关税保护的时限已十分有限,进一步开放我国汽车市场势在必行,这必将使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九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自己汽车工业的最后一次机会,只有将汽车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才有可能使我国汽车工业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变为现实。

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也使其必然成为我国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汽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且主要带动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高的机电等产业)、波及效果广、规模效益好。据初步预测,如果到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50万辆,约需要钢材846万吨,铸铁铸钢186万吨,有色金属58万吨,塑料49万吨,橡胶13万吨,玻璃1560万平方米。仅以轿车为例,如果2000年产量达120万辆,保有量达600万辆,轿车工业产值将达1440亿元,关联产业增加产值3600亿元,创造就业机会600万人,购买和使用轿车的税收达264亿元。

汽车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使它不仅必须而且可能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国内外各种机构的调查分析对我国5~15年内汽车市场的潜力予以充分肯定。我们所作的数量分析也表明,城乡居民对交通通讯方面的需求弹性排在头两位,需求很高。目前我国汽车普及程度在世界上属于极低水平。全世界平均11.3人拥有一辆汽车,而我国平均109人拥有一辆。虽然我国现有汽车保有量较少,但改革以来发展势头很好,15年里轿车保有量增长了9.3倍,年均增长16%。可以肯定,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汽车普及率在我国会较快增长,汽车工业发展将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培育汽车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建议主要是:

1.将经济适用型轿车、城市公用交通车和农村运输车作为主导产品。

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对交通通讯的需求,除发展经济适用型轿车外,城市公用交通车和农村运输车在今后5年中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城镇居民向城郊住宅小区搬迁后,部分居民暂时尚不具备利用消费信贷购置家用轿车的消费习惯或经济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仍需要发展方便的城市公用交通系统。要逐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的服务质量,提高车辆档次,增加路线和运行时间,提高出车密度,利用当前有利的价格形势适当调整公共交通价格。农村运输车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交通工具,当前市场需求很旺,要根据农民需要和价格承受能力发展农用车,提高质量,降低价格,培育几个农用车的市场名牌。

2.制定全国统一的汽车消费政策,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汽车消费政策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目前各地自行出台了一批汽车消费政策文件,其中有的明显对外地汽车在当地的使用实施了歧视政策,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有的以道路交通紧张为由对经济型轿车的使用实施歧视政策,限制经济型轿车进入家庭。目前,国务院已经指示国家计委研究和制定全国统一的汽车消费政策。政策出台后,各地不得自行出台地方性汽车消费政策文件,已经出台的对经济型汽车限制使用的文件应坚决废除。对直辖市和个别特大城市,确因城市路网压力过大,需对汽车社会保有量和交通流量实行暂时控制的城市,限制汽车消费的实施方案需经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批。

3.改革汽车价格控制政策。

目前我国对除轿车以外的民用汽车价格基本放开,但对轿车价格仍实行国家指导价和最低限价政策。随着我国几大轿车生产基地的相继建成,轿车生产规模的扩大,我国可考虑放开轿车价格,让轿车价格在市场竞争中稳步降低,尽早与国际价格接轨。国家对汽车价格的管理应集中在反不正当竞争方面。

4.适当降低购车税费,减化购车手续,方便居民购车。

5.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和流通部门联合开办购车分期付款业务。

按照公私两利原则,对符合配车条件的人采取适当补助政策(补助部分使用费和燃油费),鼓励个人购车,减少公款购车,提倡私车公用。

6.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汽车项目审批程度。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以来,执行政策不够严格。对各地在政策颁布后化整为零、自行审批的对外合资项目,国家不予承认,条件允许的可改建为零部件企业。今后对汽车整车及发动机项目不分限上限下,一律由国家审批,其中凡涉及到扩大能力的项目要由国家计委统一作综合平衡。

四、新经济增长点之三:农村适用型家用电器

提出“农村适用型”家用电器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家用电器生产能力闲置与家用电器难以进入农家的现实矛盾而言的。家用电器难进农家门,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原因在于:(1)前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民有效需求。1985年城镇居民进入家用电器消费高潮时人均生活费收入为685元,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1577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折合1985年价格的571元,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条件看尚有17%的收入缺口;如果今后每年农民实际收入递增5%,4年才可填补收入缺口。(2)农村用电、用水、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以与家用电器最直接关联的农村电业建设为例,国家对此的资金投入极少,在“人民电力人民办”的口号下,农民必须自掏腰包建设农村电业,农村用电管理制度混乱又造成有的农民用电不交费而有的农民电费负担过重,结果不交费的农户被停电而负担过重的农户也要求停电,许多地方农村用电时间上无保证,农民购买的家用电器常常成了摆设。(3)家用电器价格居高不下,产品性能在农村不实用。1988年城镇家用电器热退潮以后,我国家用电器企业本应兵分两路:一路通过引进开发新技术以提高产品档次,适应城镇居民升级换代的消费需求;另一路应以农村市场为目标,开发功能简单实用、质量可靠的农村适用型产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价格,以价取胜占领农村市场。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产品价格的下降可以从两个方面促成农村家用电器消费高潮的早日来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增加收入、降低价格、创造基础设施条件3方面入手,进一步开拓农村家用电器市场,主要对策措施有:

1.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农村市场转旺的基本前提。增加农民收入是“九五”期间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水平比较、控制物价总水平的压力等方面因素考虑,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余地不大;目前看来最受农民欢迎和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化进程。通过产业化经营,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分散的小规模农户走上专业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经营之路,形成较大的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产生聚合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在农村的增值比重,将农业产业链创造的增加值大部分留给农民,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保证农村购买力的稳定增长。对农业产业化,政府要象重视粮食生产一样加以重视,在农业投资中要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出口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2.调整家用电器产品生产结构,降低农村适用型家电产品价格。

我国家用电器的供给能力目前有很大的闲置,其原因是产品结构不适应占总人口70%的农民的需要。目前,可在开发农村适用型产品方面下功夫,简化那些不适合农村需要的多余功能,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价格。可在目前国有亏损企业中选择一批技术条件较好的作为农村适用型家用电器生产定点企业,扶持期内暂免部分税收,帮助企业降低产品出厂价以增加产品销路,使闲置的生产能力为实现农村小康作出贡献。

3.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外部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为本世纪末农民实现生活水平小康目标应办的实事之一。目前需要也可以做的工作有:一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性投资中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将它与农村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加大以工代赈投入的规模,在扶贫投资中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三是将它与农村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生产和生活区的适当集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益。

五、新经济增长点之四:高附加值出口产品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要发展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实行大规模的出口替代。要加快贸易结构调整,促进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近期可采取的对策有:

1.加速外汇需求结构深化,继续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1997年汇率升值压力依然很大,应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外汇结构深化来避免汇率大幅度升值或贬值。外汇需求结构深化的重点是供给结构和出口结构的深化,建议国家将外汇结余净增加部分的30%用于汽车、电子、造船、发电设备等大型企业集团、机电出口企业和其它有国外市场前景的潜在出口企业增加对先进设备、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保证支柱产业和机电出口企业在“九五”期间上规模,加速出口产品供给结构的调整。

2.根据外汇储备存量变化,灵活应用储备外汇,部分取代国外商业性贷款。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存量已经超过80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的储备管理水平不宜保有过高的储备规模,应灵活应用外汇储备,支持国内高附加值出口企业,特别要扶持潜在出口企业,好比用蛋孵鸡,将来可以创造更多的外汇。可适当扩大试用部分外汇储备取代国外商业性贷款的规模,建议在扶持期(3~5年)内部分试用优惠贷款取代商业贷款。

3.选择信誉好的出口大户企业进行出口零税率试点。

试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识别产品是真出口还是假出口,应尽快开发海关、银行、税收部门的单据防伪技术和计算机联网,加大对出口骗税的打击力度。

4.深入研究国际细分市场,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建设。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价格优势强而国外市场营销优势弱的特点,按照国外综合商社的模式发展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收集国外船舶市场、电子市场、成套设备市场等分类产品和分市场区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国内生产、贸易企业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对重点发展地区增设市场开发机构,逐步建立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相称的海外营销体系。

5.强化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企业重组。

由于出口竞争面对的是世界性跨国公司,必须提高我国出口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规模,建立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大企业集团。在扶持电子、机械、造船、化工、石化等行业出口企业时,要结合国企改革,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工贸企业联合,移植日本综合商社的经验,通过专业贸易公司和出口生产企业相互持股,创建一批综合商社式跨国公司,改变多头对外、出口过度竞争等自相残杀的局面。

标签:;  ;  ;  ;  ;  ;  ;  

“九五”期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