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_国际经济论文

论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_国际经济论文

浅论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经济比较是国际统计的重要领域,是国际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质即是各比较国在相同的参照系中,统一计量单位、货币单位和价格水平,以消除不可比因素并据此实现不同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的同质比较。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既取决于各国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即实际生产水平,也决定于所采用的货币单位,因此,不同的货币具有不同的购买力。这客观上排除了各国GDP数值进行直接比较的可能性。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问题即是建立一种客观反映各国实力和经济水平的价值换算标准,把各国所用的不同货币单位换算为具有相同购买力的统一的货币单位,以实现同度量因素基础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GDP(或人均GDP)的同质比较。

一、汇率法(Exchange Rates)

汇率法也称图表集法,是指将各国以本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以一定汇率换算为共同的货币单位并据此比较各国GDP或人均GDP的比较方法。它是世界银行多年采用的最为简捷的国际经济比较方法。这种方法一般以美元作为基本货币,而调整中所使用的汇率,可以直接使用官方汇率、进出口汇率的平均数或连续三年汇率的均值,以消除汇率波动对国际经济比较的负面影响。

汇率法的主要缺陷表现是:(1)汇率主要与国民产品中的对外贸易产品比价相关,受国际市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影响,与国民产品绝大比重的国内贸易产品并无显著关系。因此,汇率难以表现不同货币间的全面的实际购买力关系。(2)在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汇率由官方规定情况下,由于汇率不能因市场条件改变而自由浮动,所以即使对于出口商品来说,汇率也并非十分可靠的表现购买力关系的比值。在官方突然宣布货币贬值或升值的情况下,按汇率进行GDP估价调整的缺点便充分表现出来。(3)汇率不仅用以调节商品进出口,而且也用以调节国际间的资本运动。因此,即使汇率在外汇市场上处于自由均衡状态,它也仍然不是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关系的最适当的尺度。此外,国际经济比较并不局限于总量指标,它还要进行分项比较。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价格体系,因此,根据汇率所确定的单一的统一价格关系,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项比较更缺乏适用性。

二、购买力平价法(Purchasing Power Pari ties,简称PPP)

国际比较方法的系统研究,始于六十年代后半期。联合国统计局于1968年主持了一项名为“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l Comparision Project,简称ICP)的研究方案。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GDP及其支出部分(即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等)对各国的货币购买力和实际生产水平进行比较,以更加合理地衡量、比较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国际比较项目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本世纪2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比率方法。购买力平价比率,简称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若干种同质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比率,也即在基础国单位通货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在比较国购买时需要该国通货的数量。使用PPP方法进行国际比较的基本步骤如下:

1、选择合适的代表规格品

实施购买力平价方法时,ICP不可能比较所有的商品,只能选择部分代表规格品。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应遵循“集中选择”准则和“共同性”准则。集中选择要求代表规格品为类内支出额最大商品,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共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商品是参比国共同使用或消费的商品,至少是同质商品。为了增强估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ICP应与SNA中的标准定义和分类尽量保持一致。

2、计算样本商品价格比率

通过收集纳入比较国家的按本国货币计算的每类支出额资料及其代表规格品的价格资料,分别计算各类内样本商品、各类以至综合的价格比率。就理论上而言,每类支出一般都包含有数量不等的若干代表商品,而且这些商品的支出额即权数一般也不会相等。因此,计算类价格比值原则上应以加权平均数方法为宜。但是,由于支出分类已经相当细分,类内代表规格品的支出资料事实上难以取得。ICP推荐使用简单几何平均法来计算类内价格比值。各类及综合的价格比率确定以各类支出额为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法求得。最后综合得到的价格比值即是购买力平价比率。

3、利用购买力平价折算GDP

根据各类商品的购买力平价比率,以对比国GDP支出结构为权数,通过拉氏和帕氏指数加权平均并经费喧理想指数综合平均,即可计算GDP及人均GDP的购买力平价,从而也实现了与基准国按统一货币单位进行的国际比较。PPP法通过计算购买力平价较直实地反映了GDP的实际水平,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国际经济比较的关键,改善了国际比较的质量。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理论化,而且事实上有高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和低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倾向。购买力平价法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否则同样可能伤害国际经济比较的效果:(1)商品同质性问题。购买力平价要求选择的各类商品和劳务质量在不同国家应保持一致。质量调整是必需和复杂的,涉及到许多技术性问题。由于发达国家的商品质量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ICP比较结果往往对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有高估倾向。(2)商品代表性问题。购买力平价要求选择的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自然条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国消费结构有很大差异性。代表性和共同性原则往往难以保证。因此,ICP所能做的只是在满足二种准则之间选择适当的平衡点,代表规格品选择不同,人均GDP比较结果也会产生显著差异。(3)体制可比性问题。ICP要以GDP统计为基础,但各国统计在指数范围、计算方法、数据可靠性方面是不同步的,其结果可能引致国际比较结果的偏差。各类市场经济国家的价格机制和福利水平的差异也会放大或缩小人均GDP的实际水平。此外,服务的异质性和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增加了国际比较的难度。

三、其他方法

ICP比较复杂庞大,除了需要多方的协作和支持外,还需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即便如此,ICP所要求的价格和支出数据,从容量和质量上仍然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国际经济比较的专家学者另辟蹊径,进行了生产法、捷径法和地区化比较的尝试。

1、地区化比较

ICP前三阶段都是一体化比较,即把各参比国看成是同一总体的总体单位,在总体内进行国际比较。从第四阶段开始出现了地区化比较。国际性地区化比较,是指根据地缘或政治经济目的,把各参比国划入不同区域进行地区比较,然后利用地区比较结果,通过地区间的桥梁比较,实现世界性的国际比较。

ICP地区化提高了地区内经济比较的质量。但ICP地区化也存在一些严重缺陷:(1)地区间比较的一致性削弱。由于各地区自行组织区内比较,采用的核心商品及其分类、计算方法不尽相同,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降低地区间的比较质量;(2)地区内比较经费各自筹集,地区内比较经费充裕,地区间比较经费拮据,其结果削弱了地区间比较的力量;(3)产生地区比较与世界比较不相一致的内在矛盾。理论上而言,由地区化比较转化为国际比较,应保证各国的地区比较结果在比较范围扩大后仍保持不变,即遵守比较结果的“固定化”原则。但是,由于地区内各国的物量比较采用地区平均价格为权数,而世界比较则以世界平均价格为权数,不同的比较总体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

2、捷径法比较

捷径法的基本思路是:在ICP参比国中,选择一组与人均实际GDP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实物量指标(如钢、煤、石油、电、各种产品消费量等),建立人均实际GDP与实物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并据此推算未参与国的人均GDP。选取n个国家和K个实物量指标,则人均GDP与实物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为:

GDP[,j]=F[,j](X[,ij]) (i=1,2,…,k;j=1,2,…,n)

模型中所选择的指标数量应尽可能多,以减少单个指标在合成中的作用。在应用模型外推未参加国人均GDP时,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推算国家与模型中国家具有相同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二是不同国家实物量指标具有可比性。用捷径法推算人均GDP,不要求各国统计部门密切合作,尤其对未参加ICP的国家来说,它避免了大规模参加ICP带来的资金和资料问题。捷径法投入费用少,避免了汇率法的不足和PPP方法在实施中的困难。但是,捷径法并没有消除商品同质性、代表性和经济体制对人均GDP的消极影响。在捷径法建立模型时,存量指标、流量指标和各部门指标的选择比例,也直接影响推算结果。

3、生产法比较由于各国较普遍地建立有最终产品分类及相应的价格体系,因此,目前进行的国际比较,大都是从GDP支出的角度加以研究的。理论上,GDP也可以进行生产阶段的比较,即可以按产业进一步细分,根据投入产出过程,分别建立产出和中间投入的价格体系,对各部门的产出和投入数据进行双重的价格调整。

从生产法角度进行GDP比较,有利于产业结构和生产率问题的研究。但是,各国对不同产业基层单位经济活动的划分标准的不同,以及投入产出“价格双折算”操作上的困难,使GDP生产法角度的比较目前尚缺乏真正有效的实践基础。

标签:;  ;  ;  ;  ;  ;  ;  

论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