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需区域平衡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粮食论文,区域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粮食供需区域平衡,指一个区域范围内粮食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粮食供求总量上的平衡,二是粮食供应时间、品种、质量上的平衡。分析近几年分省(市、区)粮食供需状况,从供求总量上可分为3种类型,供大于需的有东北3省,华北冀鲁豫3省,长江中下游湘鄂赣苏皖5省,北方的新疆和内蒙;供需趋向平衡的有黄河上中游的甘宁晋陕及川浙6省(区);供不应求的有京津沪3市,东南沿海闽粤桂琼4省,西部的云贵青藏4省(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省(市、区)对粮食品种需求的多样性,省内资源优化配置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省(市、区)为单位,粮食供需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由于粮食市场的多变性,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平衡区域,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应根据国内、省内粮食的丰歉和粮食市场的形势,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合理引导消费,完善粮食市场,不断调整与区域外或粮食进、出口的数量和品种等对策,达到区域内粮食供需的大致平衡,这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
一、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粮食生产
生产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需求。按照以粮食需求结构建立粮食生产结构的原则,经过多年调整,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在整个种植业结构中,已经形成与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较为理想格局。实践证明,粮食面积必须稳定在16.5亿亩警戒线以上,从市场需求出发,考虑到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现状,为做到有利于粮食区域平衡,在粮食生产布局上,总的原则是:总量要不断增长,品种要重点突出,需求类型安排要优化,季节摆布要合理,粮食面积要恢复到16.8亿亩,2000年粮食产量要达到5亿吨以上。从近几年面积变化看,总的构想:一是稳北增南,南方要恢复水稻面积,增加玉米面积,华南及长江流域稻区,要适当增加稻谷面积,力争比1994年扩大1000万亩以上,要通过大力发展多熟制,稳定推进水旱轮作,扩大玉米等旱粮作物;北方要稳定玉米面积,粮棉争地矛盾突出的黄淮海地区,要发展粮棉、粮油等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东北和西北地区要妥善安排作物布局,合理发展大豆,稳定玉米面积,扩大春小麦面积。二要稳定东部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西部地区要大力扩大粮食面积,重点增加中部粮食面积。在具体实施中,要实行逐年渐进的策略,近期重点是稳住两头——西部和东北。西部9省(区)中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为1990年以来粮食面积的最高水平,所以要稳住;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及内蒙粮食面积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或次高年,所以也要稳定;增加黄淮、江淮地区7省市粮食播种面积;恢复长江中下游以南水稻面积,1990年以来南方水稻特别是早稻较大幅度的下降,所以要历史性地恢复。在粮食作物中,重点抓好三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作物常年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年粮食的74%和85%,是我国粮食的主体,也是粮食中的高产作物。水稻面积要不低于4.85亿亩,小麦面积不低于4.6亿亩。由于饲料的需求,玉米面积要适当发展,不低于3.2亿亩。同时要调整优质稻和季节布局,使晚稻、早稻面积和优质米产量有较大的增长。
二、建设和巩固800个商品粮基地县
实践证明,商品粮基地建设是稳定增产粮食、增加有效供给,解决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平衡矛盾的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战略性措施和有效途径。商品粮基地布局,应按照集中连片、近产近销、以调出地区为主兼顾调入地区,以稻谷、小麦、玉米大宗粮食品种为主兼顾小品种,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国外市场的原则,选建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是:自然、经济条件好,粮食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较高,能稳定提供充足的商品粮;粮食增产潜力大,有利于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的多种经营;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备;地方政府重视粮食生产,有相应的资金和物资配套能力。
按上述考虑,建议到2000年在已建500个基地的基础上,再建300个基地,总规模达800个。这些县的总人口5.76亿人,耕地面积76770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粮食总产2880亿公斤,占全国总产的65%;商品粮950亿公斤,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72%。主要建设7种类型粮食基地。
1、以生产优质稻谷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两省,包括湘、鄂、赣、苏、皖和黑、辽7省。
2、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的冀、鲁、豫、苏、皖以及汾渭谷地,河西走廊等小麦产区。
3、以玉米为主的商品粮基地。目前我国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和黄淮海平原,为改变我国北方玉米有余,南方玉米不足的状况,避免大调运,在基地布局上在稳定现有主产区的同时,扩大南方省区玉米基地建设。
4、以大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大豆基地应重点安排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河南、安徽等主产省。
5、以小杂粮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有燕麦、荞麦、高梁、绿豆、红小豆、杂豆等,小杂粮作物一般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营养丰富,可出口创汇,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在我国南北方旱地农业区,可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这一商品粮基地。
6、以城市郊区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城市郊区具有发展“二高一优”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利于种养加综合经营。为了提高城市粮食自给能力,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县应选建一批商品粮基地。
7、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商品粮基地。无公害农业是90年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方向,是绿色食品的重要内容。在南北方一些自然环境较好、具有发展无公害粮食生产的地区可选建一批商品粮基地。
为了进一步巩固商品粮基地县的粮食优势,改变商品粮基地县多数是高产穷县,经济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低的状况,国家从1994年起对500个商品粮大县每年安排50亿元专项贷款进行扶持,今后以提供商品粮的多少为序,择优安排的原则,继续扩大扶持对象,力争达到800个县的规模,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相配套。扶持商品粮大县始终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资源和经济优势,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粮食大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增加产量与增值转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大县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有较大提高,农民收入有较多增加。
三、完善各级粮食市场和建立粮食信息系统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农村集市、城市农贸市场、现货批发市场和期货交易所。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以中央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为龙头,以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地方农贸市场为基础的三级粮食市场体系。联结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流通网络,在粮食区域流通和平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的市场有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上海粮油交易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从1990年10月开业以来到1993年底现货交易成交粮油400万吨(主要是粮食),成交总金额36亿元,合同履约率在90%以上,以交易小麦、玉米、大豆、绿豆为主,已成为规范化的新型市场。它的统一性、公开性、规范性、服务性得到了社会的公认。“郑州价格”成为全国粮食交易的指导价格。从1993年5月28日起,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立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小麦、玉米、大豆、绿豆等标准化期货合约,5月28日后78个交易日成交272.8万吨,成交额69.85亿元。辐射全国的上海粮油交易所于1993年6月30日正式试运营,到1994年2月25日成交粮油4692万吨,成交金额869亿元,成交量居全国各商品交易所之首,主要交易粳米、大豆、籼米和玉米。区域性的批发市场有九江、武汉、长沙、芜湖、哈尔滨、长春等10多个,如吉林玉米批发市场,3年来客户达28个省市,交易粮油27亿公斤,制定了《玉米批发市场操作规程》等。初级市场已有遍布全国的8万多个。
目前粮食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布局不够合理,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粮食批发市场较少;二是区域性市场除吉林玉米批发市场辐射面较广外,没有真正形成区域性市场;三是交易量小,1993年批发市场粮食现货交易粮仅500多万吨,约占全国商品粮的5%左右,省区间大量粮食调拨没纳入市场范围内,大多数农户还没进入批发市场;四是大多数粮食市场经营不规范。按照粮食供需区域平衡的要求,今后的目标是:
1、逐步完善郑州、上海两个国家级粮油商品交易所,扩大现货和期货交易的规模。郑州商品交易所除吸收河南省货源外,还应把全国主要小麦产地的小麦,包括国营粮食企业和专项储备粮引入本市场,使郑州成为全国的小麦批发中心。为此,铁路等运输部门要在运力上给予必要的保证。期货市场不宜盲目发展,只能由国家逐步扩大规模。
2、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以粮食生产和消费地为中心,建成或完善区域性批发市场,如长春以玉米为主的批发市场,哈尔滨以大豆为主的批发市场,华东芜湖、无锡、九江的大米批发市场,华中武汉、长沙大米批发市场,西南成都、西北兰州、乌鲁木齐粮食批发市场和华南广州粮食批发市场。今后,要打破地区封锁的贸易壁垒,形成高效、放开、畅通的区域性市场体系。
3、完善地方农贸市场。在各省区内一些交通枢纽、粮源集中地区完善一批骨干粮食市场,特别是要完善县级农贸市场,积极组织农民进入批发市场交易,增强批发市场活力。
4、制订粮食批发市场管理法规和操作规程,各级政府应加强管理和监督。
通过以上途径一要做到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在批发市场大批量成交中的比重;二是要增加地区调剂来扩大批发市场的比重;三是要增加国家储备吞吐通过批发市场的比重,使市场成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
三级市场体系建设要同建立和发展市场粮食信息网络结合起来。中央、省、县三级应逐步建设粮食信息系统。农业、商业(粮食)部门应根据粮食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预测未来的粮食市场趋势,发布粮食需求信息,指导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和进入市场交易。
四、分级负责,力争实现全国和区域粮食相对平衡
1、近产近销,产销区签订合同。为了保证销区的粮食供应和粮食生产区能按需求生产,国家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粮食交易会。根据近产近销、合理运输的原则,国家应鼓励临近省区签订长期产销合同,如广东—湖南,福建—江西,上海—江苏、安徽,北京—吉林、河南、山东等。为确保合同的执行,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购销合同的价格,要按照当地省级粮食批发市场成交的中等价格确定;二是在资金上要给予保证,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运输,确保逐月按合同调运;三是以国家专用储备作后盾,保证粮食货源稳定;四是双方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由国家公证机关进行公证,以监督和保证合同的执行。
2、为了调动商品粮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的积极性,鼓励这些县与销区签订合同。在互助互惠的原则下,实行粮食深加工、经营等方面的联合。商品粮大县或基地从联合经营中提取利润,补贴给产粮大户。
3、分级负责实现粮食产需平衡。中央着重管理全国粮食总量、品种平衡,掌握战备粮、救灾粮等专储粮,进出口粮食。各省(市、自治区)管本地区总量平衡,掌握地方储备粮、周转粮。南方沿海省区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供需缺口加大,必须挖掘潜力,扩大以工补农资金投入,提倡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等。鄂、闽、浙要达到口粮自给,逐年提高粮食总量自给率。桂、琼要做到粮食自给,江苏应逐年增加调出量。
4、对不同的粮食产区,通过合同订购、议购、税收等多掌握粮源。
(1)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提供商品粮在5000万公斤以上的约700个县,其商品粮占全国总商品粮的2/3。对这些县要坚持实行合同定购。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市场对粮食总量和品种的需求,在播种前与农户签订预购合同,并预发定金。收购时,按随行就市原则支付差价款。当市场价低于国家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除合同定购粮外,农民有责任优先将议购粮出售给政府粮食部门。
(2)一般产区:按合同完成政府的定购任务后,提倡多渠道市场竞争。一切经批准的粮食经营者都可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进行公平交易。为了使分散的农户与市场需求衔接,提倡粮食经营者在播种前与农户签订合同,并预付定金。
(3)所有产粮区农业税,一律交粮食。前几年,不少省区种田交粮(实物税)改为代金制,使全国征收农业税粮食减少。按农业税占全国粮食总产2-3%左右计算,应征粮食达900-1350万吨。
五、国家用价格、资金手段,对粮食产购销实行宏观调控
1、合理定量、合理定价、合理限价。合理定量,就是要按社会需求、市场状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收购量和合理的定议购范围,要处理好500亿公斤定购任务和400亿公斤议购任务的关系。合理定价,就是要按照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内部品种间比价以及供求关系制定一个既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可使消费者能承受的价格。粮食保护价要在成本增加并略有利润的基础上制订,各省和地区应分别制订不同的保护价。鉴于目前供求形势、物价水平,建议适当提高玉米、大豆的收购价格。合理限价,一是要稳定粮食销售价格,二是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要确定最高限价,特别是国家对化肥价格要严格监审,各经营单位必须按统一的零售价格销售,由各级物价部门监督执行。
2、国家应进一步对粮食生产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中央扶持商品粮大县50亿元资金要落实到位。要按照乡镇企业税利的增长比例,确定“以工补农”资金的投资额,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对缺粮省区,省(区)财政要把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贷款优先安排在粮食主产区,以增加缺粮区的粮食自给能力。
3、健全粮食专项储备。要逐步建成以国家储备为中心的包括中央、地方、农村和农民的三级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应结合以下因素来考虑:一是近几年粮食产量的波动,能用于平抑大范围的市场粮价;二是调节进出口比重;三是应付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2000年前,国家储备粮大致可确定在400-500亿公斤,加上地方储备,即城镇居民1-1.5个月的粮食需要量,农民人口1.5-2个月消费量,全国二级储备最低需要700-900亿公斤。近期粮食品种储备比例大致为稻谷、小麦、玉米为4:4:2,与我国目前的消费结构相适应。长远来看可调整到3:4:3的比例。储备库布局一是要在主要产粮区;二是沿海开放地区;三是在京、津、沪等主要消费城市。对储备粮的管理一是要健全管理机构,二是要建立储备粮食吞吐调节制度,必须做到管得住、调得动、用得上,实行动态管理,推陈储新,搞活经营。
4、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各省要按中央和地方1:1.5配备落实风险基金,并制定《省级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的实施办法》,明确资金规模、来源、用途等。
六、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促进粮食趋向平衡
1991-1993年我国粮食进出口大致平衡,1991年进口大于出口,1992-1993年出口大于进口。近年来,我国主要出口玉米1000万吨左右,大米33-95万吨,进口小麦1000-1200万吨。我国通过进出口贸易,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粮食的数量和品种平衡。我国即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粮食贸易可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与世界粮价接轨,这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粮食市场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要认真选择粮食进出口政策。
1、根据我国粮食数量和品种不平衡的状况,2000年前仍要进口较多的小麦。“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由于发达国家将减少或取消高额的粮食出口补贴,加上近年来世界小麦供给量不足,将促使小麦价格上扬。我国小麦进口量应大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下,并可利用国际市场小麦充裕、价格下跌的时期,多进口一些小麦作储备。
2、增加大米、杂粮、杂豆的出口量。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一般超过小麦价格的1倍,我国应尽量多出口大米换回小麦。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大米出口量曾达297万吨,到1990年已减少到33万吨,1992年仅95万吨。出口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我国稻谷减产、米质差和不适销对路,应根据不同地区对大米质量的要求建立基地,如香港市场主销优质长粒米,独联体国家主销园粒米,非洲市场主销普通长粒米,应逐步增加出口量。近年来,我国杂粮、杂豆的出口明显增加,1992年高梁、荞麦、燕麦等杂粮出口103万吨,创汇1.3亿美元,超过大米的出口量;绿豆、红小豆、大白芸豆等杂豆出口89.8万吨,创汇27662万美元,超过大豆的出口量和创汇额。有些杂粮和杂豆是我国特有的,国际上很有竞争力。这些粮食品种大多在缺粮省区,而且价格较高,大量出口换回所需小麦是极有利的。
3、减少玉米和大豆饼粕的出口量。近年来我国玉米年出口量均在1000万吨左右,应逐步减少玉米出口量,发展畜牧业,出口畜产品效益更显著。国际市场猪肉价为玉米价格的10倍多,据农业部张桐测算:1990年出口饲料改为出口猪肉,可多换回5.8亿美元,同时,养猪增加有机肥,又可增产粮食200万吨。同时,提高出口玉米的质量也十分重要。如韩国规定进口玉米含水量不超过14.5%,而中国出口玉米含水量在17%以上,甚至高达18%或19%;玉米的杂质含量高,也已严重影响到玉米的出口量。我国优质蛋白质饲料缺口很大,而每年又大量出口大豆饼粕,应逐年减少出口或不出口。
4、粮食进出口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协调部门之间利益。中央既不能过于集中进出口权,又要防止各自为政,多头出口,竞相压价或抬价。对沿海缺粮省市,除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外,应利用外汇优势,从国外市场少量进口粮食和饲料,做到省内粮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