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角度看“相由心生”论文_蔺振林

中医学角度看“相由心生”论文_蔺振林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741020

【摘 要】“相由心生”起源于佛语,之所以被大家熟知,便是因为它一语道破了一个人的面相与心境的关系。都说如今是个看“脸”的时代,这并不一定说明人们单独“以貌取人”,只看重外表的漂亮。进一步来说,“脸”还包括更深层的信息,体现着一个人长期而稳定的一种“心境”,承载着人的心路经历,修养,气质等,是“神”的具体体现。而祖国的中医理论,也通过“心神一体”“藏象学说”等理论,充分论证了“心”与“身”,“神”与“形”的关系。即人的“心神”对“面相”起了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相由心生;中医理论;形神一体;藏象学说

在佛经中“相由心生”之“相”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事物本质)”相对;相学中的“相”则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容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是长期心境影响而表现出的一种面貌状态。这一点在中医理论上可以得到充分的论证。“相由心生”充分的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脏腑辨证的思想。

一、由“藏象学说”看“相由心生”

藏象学说的“藏”,是指藏于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运动;“象”指表现于体表的生理病理现象。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中医藏象学说指出,五脏各有“外侯”或“诸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封藏之本,……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其色苍”,“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秉之本,……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色黄”。 “舌者,心之官”,“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等。“肝……色青,心……色赤,……脾其色黄,……肺…其色白,……肾……其色黑。”

中医认为,人体面貌色泽相合是五脏精气旺盛,气血充盈,荣华于外的象征。

中医藏象学说充分体现了人体“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则。

五脏六腑功能是如何受“心”的调控呢?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素问·无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功能正常与否,都显露在面部的色泽变化上。

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包括神志活动,都离不开血气的充养,只有当“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各脏腑的“外侯”、“诸窍”才能表现出正常的功能和形态。

2.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心神正常,则各脏腑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康泰。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的目的,故从心“藏神”的方面来说,心亦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也就是说,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五脏之“外侯”或“官窍”的表现好坏,正常与否,都最终受“心所主”。

因此,由藏象学说来看,人的“相貌”好坏,和内在脏腑功能的好坏有密切关系。而五脏的功能又受“心所主”。所以,“相由心生”在具体形态表象方面与中医学“心”有密切的关系。

二、由“形神一体”看“相由心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生命活动的大体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形”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形与神二者相辅相成,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脏腑形体官窍中充满了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在脏腑之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下,通过这些精微物质的代谢,产生了生命活动,可以从外在形色、眼神、语言、表情、举止、精神、情志、声息等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的总称即是“神”。所以,看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不仅要看 “形”,重要的还要看是否有“神”。有神则思维敏捷、反应灵活、面容才能容光焕发,眼神明亮,生动有神,或快乐活泼,或亲切热情,或和蔼可亲,或淡定从容,或坚定勇敢,神思飞扬,或稳重果敢。神不足或神变则思维紊乱、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眼神黯淡,或郁闷压抑,或冷酷无情,或敌对淡漠,或焦虑烦恼,或迟疑怯懦,或思维不清,或轻浮急躁。这些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最突出的表现部位就是面部,即“相”。因此“相”给人的感觉如何,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相”,和“神”有密切的关系,是“神”的外在体现。而“神”又和心有密切的关系。

心“藏神”,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主宰着人体的心理活动,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和思维等复杂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来共同完成的。《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脏腑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可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以心为主的各脏腑功能协调整合的结果。

由此看出,“相”与“神”关系密切,而“神”又为 “心”所藏,为“心”所主,因此说“相”与“心”有密切的关系。这里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再次说明了“相由心生”的道理。

三、好的“面相”,要从“养心、调心”做起

养心主要包括养心气,心血,调心主要是调养心神。

1.养心气,心血,是因心主血主脉,有生血和运血两大功能。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包括神志活动都离不开血气的充养。只有当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具有”好的面貌”。因此,要想有一个健康的面部形态,首先应从预防脏腑疾病入手,避免外邪侵入,避免七情内伤,避免饮食失调,避免劳逸过度,这样才能保证各脏腑在心的调控下功能正常,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沛,有极佳的精神面貌。

2.调养心神是调养面相的重要方面。“相”除了“形态”表现以外,重要的就是“神态”表现。神态有一时的,有长期的,长期的神态则形成了固定的容貌特征,而通常所说的”面相’主要是指这一点而言。心“藏神”,主要指心主神明,心主神志。神明,指人的思维能力,思想意识,精神活动等;神志,指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从神的上述意义来看,它是人的生命活力美的展现。而神明,神志,主要受七情的影响。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强烈持久的不良刺激则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损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即: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清·费伯雄《医醇賸义》:“七情所伤,虽分五脏,而必归于心”。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明确指出,七情首先损伤心神,然后影响相应脏腑,故调养心神必从调七情入手,学会调节情绪,摆脱烦恼,缓解压力,要心胸宽广,心态平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乐观,积极向上,这样长此以往,你就会有一个好的性情和心态,也就会有一个从容、平和、喜悦、生动、神采奕奕的荣光焕发的健康的“面相”。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可以看出,面孔,如实地记录表现了我们的内心,如实地体现了“神”的状态。而内心的倾向受性格,情绪,心态,思维方式,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内心的倾向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律,天长日久,在面部留下痕迹,眼睛、眼神、嘴、鼻子、脸部纹路,一言一语、一颦一笑等神态都能如实地被记录下来。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相由心生”不仅是相学对人细致入微观察的结果,更强调中医学理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大生理功能在“相由心生”中的主导作用。“相由心生”是中医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脏腑学说中“心”功能的充分体现。

论文作者:蔺振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  ;  ;  ;  ;  ;  ;  ;  

中医学角度看“相由心生”论文_蔺振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