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患者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分析论文_张小乐

(西京医院输血科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凝聚胺法,给予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将两组患者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与输血后溶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显著较高,溶血性及不溶血性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患者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溶血与非溶血不良反应较少,兼具准确性与安全性,临床上推广很有价值。

【关键词】输血;交叉配血;溶血状况;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94-02

输血是静脉输送外源血液的一种治疗方式,常被用于巨创手术与急诊抢救中。由于血液存在较大排异性,对于外来血液存在排斥与免疫情况,在输血治疗中常会出现溶血性或非溶血性不良反应[1]。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输血治疗中严格检查,并做好交叉配血非常具有必要性。今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以对比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在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皆符合输血治疗适应症,血型皆为常见血型,输血量均在200到400ml之间,所选患者及家属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1至64岁,平均年龄为(41.2±3.7)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22至65岁,平均年龄为(41.3±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等都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了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对对照组50例给予凝聚胺法配血法交叉配血。首先是交叉配血,针对主侧:取两滴患者血液中的血清,添加到2%外源红细胞悬液中;针对次侧:取两滴患者血液中的血清,添加到2%患者红细胞中。其次是处理方法,将Ⅰ号0.6ml液与Ⅱ号液两滴依次加进主侧与次侧中,用3000r/min的转速给予1min的离心处理。经过离心后,将样品上清液移除,再在其中添入两滴Ⅲ号液,轻轻摇匀,完成处理。以凝集时间判定最终结果:若凝集时间不足1min,则为阴性;若凝集时间超出1min,则为阳性。对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前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并肌内注射5mg地塞米松。首先是离心处理,对患者血液标本给予5min的转速为1500r/min的离心处理,反复洗涤患者与供血者红细胞,意在获取1%浓度的红细胞纯净悬液。其次是交叉配血,针对主侧:将50ul患者血清与25ul外源1%纯净红细胞悬液依次添入到微柱孔;针对次侧:将50ul外源血清与50ul患者1%纯净红细胞悬液依次添入到微柱孔。最后是孵育与离心,将微柱孔置入恒温箱中进行15min的孵育,再分别给予2min的转速为900r/min的离心处理与3min的转速为1500r/min的离心处理。以沉淀出现位置来判定最终结果:若沉淀出现在上层凝胶,则为阳性;若沉淀出现在底部,则为阴性。

1.3 观察标准

准确度: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灵敏度: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非溶血反应主要是发热、传染、感染病等。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特应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来比较组间数据资料,用卡方检验来比较计数资料,若P<0.05,即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交叉配血准确率、灵敏度显著较高,溶血性及不溶血性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现代化生活中,人们对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提高了要求。输血作为急诊抢救与巨创手术中的重要治疗方式,如果在输血中因为疏忽而引起溶血反应,会极大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要对交叉配血工作引起严格重视[2]。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选择一项快速精确且安全可靠的交叉配血方式,其中微孔配血法筛查相合血源速度更快,在急诊抢救中应用广泛。

凝聚胺法在输配血中的应用主要是中和红细胞膜表面带负电荷唾液酸与带正电荷凝聚胺,减少红细胞表面电位差,形成可逆性非特异凝集。如果借助介质离子将红细胞附近阳离子有效中和,促进其与抗原抗体结合,分散其非特异性凝集,则表明血液匹配成功。该方法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假阳性概率少,然而却对低浓度抗体无法快速检测出[3]。

微柱凝胶法主要应用了生物化学凝胶过滤、免疫化学以及离心技术所产生的抗原抗体特异反应,结合红细胞悬浊液和抗球蛋白试剂,让抗体和红细胞表面球蛋白抗体出现特异性反应继而使红细胞聚集。在进一步的离心处理后,如果红细胞在凝胶上聚集,凝集的细胞不再在离心过程中穿过凝胶间隙,则表明血液配成失败[4]。如果未凝集的细胞透过凝胶间隙而处在底部,则表明呈阴性反应,即配成成功。该方式不仅灵敏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简单,而且能用于批量检测中并防止交叉配血中筛查出错,除此之外该方式还操作规范,检测结果保存方便,能防止输血纠纷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交叉配血准确率、灵敏度显著较高,溶血性及不溶血性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微柱凝胶法相比与凝聚胺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灵敏度,而且出现溶血性不良反应与非溶血反应的概率较少,这就表明该方法在临床输血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极大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尽管如此,但在急诊抢救中必须要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供血,由于凝聚胺法具有耗时较少的显著优势,因此在生命急救时可优先选择凝聚胺法。若对急救时间要求不高,可出于安全性考虑,优先选择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

综上所述,针对输血患者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溶血与非溶血不良反应较少,兼具准确性与安全性。凝聚胺法虽然在准确度与安全性上稍逊一筹,但具有在交叉配血中耗时较少的优势。针对上述两种方式需要有针对性选择,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乐,王树亚,李平,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前相关检测及输血后疗效评估[J].江苏医药,2015(21):2615-2616.

[2]华岚,汪承亚,徐智杰,等.抗E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1,24(3):375-376.

[3]游莉,王茜,倪翠兰.1例交叉配血受血者标本溶血的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1):117-118.

[4]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291-294.

论文作者:张小乐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0

标签:;  ;  ;  ;  ;  ;  ;  ;  

输血患者临床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分析论文_张小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