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社区的一种新模式:科学商店_科学论文

高校志愿服务社区的一种新模式:科学商店_科学论文

高校志愿服务社区的新模式:科学商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模式论文,志愿服务论文,商店论文,高校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6)03-0023-06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政府改革催生的新的公共行政理论范式,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目前各国的政府改革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奥斯本和盖布勒(2006)则是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模式,其中包括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等模式。科学商店(Science Shop)就是这两种模式的有效实践。科学商店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荷兰,是一种依托于大学、植根于社区的科学研究与普及组织,旨在解答居民和非政府组织的科学疑问,为市民社会关心的问题提供独立的(没有利益关系)、参与式的研究,建立连接大学和社会的桥梁。高校具有科研、育人、服务社会三项职能。科学商店是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将高校的科学服务与社区的科技需求有效结合的良好载体。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科学商店的历史渊源、桥梁作用、服务功能、运作模式、经验问题、发展思路对科学商店进行了广泛研究。

       一、国外科学商店研究的缘起:大学社会责任的强调

       1973年,第一家科学商店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成立。1979年Ades在《自然》以及1984年Dickson在《科学》杂志上撰文介绍科学商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渊源方面,喀斯潘·德·鲍克(2006)指出,科学商店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一场学生运动及反潮流文化,当时一群荷兰的化学专业的学生决定用他们的智慧帮助非营利客户解决科学问题,在得到大学老师的支持后,他们决定在大学圈内扩大影响,并建立了市民群体和科学家之间的联系渠道,开展如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等工作。[2]国外对科学商店的研究起源于对大学社会责任的强调。如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较早地正面阐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并为人们归纳了一个大学服务社会的经典范式——“巴斯德式的服务”,这是科学商店研究的雏形。格里·麦克寇马克(Gerry McCormac)认为科学商店在确保我们大学和更广阔的社区取得联系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利用大学资源帮助满足北爱尔兰的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的需求。蔡闯等(2012)指出,欧洲科学商店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主要分为自发性志愿阶段、自觉性组织阶段、国际性发展阶段等3个阶段,而发展模式主要有项目模式、自主模式和独立模式[3]。

       二、国内科学商店研究的演进:理念范式及运营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便有相关科学商店的简单介绍,也成立了部分类似科学商店的机构。国内的研究随着15家科学商店在上海的成立而日益增多。

       (一)创办理念的演进:顾客导向向社区导向转变

       洪耀明(2007)从科学与社会的脱节出发,指出科学商店是荷兰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现在已扩展到其他许多国家,创办科学商店的最早动因是由于科学和社会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4]。

       早期研究发现,在科学商店运营中偏重顾客导向。从科技及咨询服务的角度出发,大可指出,以研究生和优秀大学生为骨干的,以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对外服务组织,如上海市大学生服务公司[5]。另外,从回应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没有商品的商店》这则简讯中指出,科学商店系根据顾客需要,出售各种科学知识、科学数据,由顾客利用这些买来的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商店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然而,以上这些都是以简讯的形式出现,未进行详细的阐述和介绍。

       直到2004年,从科学商店的性质出发,钱雪元(2004)指出,科学商店是一种植根于社区,主要由大学支持的非营利研究机构[6]。科学商店的服务理念向社区导向转变。

       从科学商店的运作形式出发,陈立俊等(2010)指出,科学商店又称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建立科学商店的目的,在于依托大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解答当地居民的科学问题,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为市民关心的问题提供独立的(没有利益关系)、参与式的研究[7]。从科学传播功能的角度出发,洪耀明(2007)指出,科学商店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科学商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店,出售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科学传播的理念和服务。同时,他也支持科学商店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回应租用。他认为,应将市民的问题和潜在的研究支持相结合,帮助居民社会表达意见,把市民的需求列入研究议程,用随后的研究成果来支持市民,为居民社会提供独立参与研究的支持。[8]

       (二)服务模式演进:“荷兰模式”与“美国模式”的此消彼长

       正如陈立俊(2010)等指出,科学商店在国外发展的近40年时间里主要形成了两大模式的科学商店:一种是建立在校园里的科学商店,他们一般遵循“荷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主要有中心化的科学商店办事处与特殊的教员办公室,前者统筹整个校园的调查研究,后者则只侧重于教学人员的部分,常常展开部门内部的调查研究,在荷兰模式中,一般都是为社区做调查研究,委托方基本是不参与其中的;而在美国,这些中心不同于荷兰的模式,他们更倾向于让社区成员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以及内部政策制定中,第二种模式便不是基于高校的科学商店,它主要是有一些非政府组织(NGOs)参与其中,此类模式有的与大学联系密切,依托高校智力支持;也有的与大学没有密切关联,依靠非政府组织自身的运作。同样,在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类混合模式,它尝试着去结合两者的优点,既依托高校的优势,又保持相对的独立。[9]

       (三)功能定位的演进:社区导向转向育人、服务、效益的多维发展

       研究初期,在科学商店对社区的服务功能方面,陈立俊等(2010)指出科学商店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科技手段为社区居民解决现实难题;开展针对社区需求的课题研究。[10]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分别从育人、服务、效益的发展方面展开研究。

       从落实大学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洪耀明(2007)指出,科学商店将大学的3个使命——教育、科研和服务结合起来。它对科研(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提高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对教育(提供交流和项目组织的有价值的技能,提高社会对学生的了解,促进课程改革)以及对社会(媒体关注、政策影响、加强民间组织、改善生存环境)都产生影响[11]。

       从育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角度出发,潘迎捷等(2011)结合上海海洋大学科学商店的具体实践,将科学商店视作大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大平台[12]。朱健(2011)基于上海电机学院的实践指出,科学商店是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是创新知识的传播站;是创新能力的锤炼基地[13]。潘清(2011)持同样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科学商店是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的竞技舞台,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服务平台[14]。冯丽萍等(2014)基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实践提出,科学商店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能力、专业信念、综合素质[15]。朱健(2011)、潘清(2011)、冯丽萍等(2014)分别将经济管理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及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商店对不同类型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另外,江卫平(2010)指出,科学商店通过“学习—实践—应用—研究”的模式,使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成果运用相融合,推动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6]陈秀兰(2011)则进一步认为科学商店可以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7]

       关于科学商店的定位,吕小亮(2013)总结为是育人、服务、效益[18]。

       (四)服务对象的演进: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

       在学者看来,科学商店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为社区志愿服务供给双方提供了有效沟通的重要平台,并解决了信息交流不够通畅、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服务领域不够专业、工作效果不够深入等多种现实问题[19]。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将大学生、市民群体、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纳入科学商店的研究中。陈秀兰则将科学商店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他认为,科学商店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它以一种与社区居民互动交流、送科技、送知识的学习锻炼方式,把青年大学生引导到社区服务的前台,从事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20]。钱雪元(2004)指出,科学商店位于科学与社会的交界处,是市民群体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中介组织,它们作为市民组织与科学界之间的媒介,向科学界传递社会的需求,使科学界更加“理解”公众,为公众真切的需求提供服务。[21]芈凌佳(2010)则从科学商店对双方的作用出发,指出对大学而言,科学商店是联系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纽带。为学生提供基于社区的研究、社区交往能力等独立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实习环节。对社会而言,科学商店是:科学和社会的联系纽带;新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输出口[22]。

       (五)运营模式的演进:单一的线下服务转向基于“云科普”的多元服务

       关于科学商店基本的运作流程,洪耀明(2007)指出,科学商店的一般运作程序:接受和征求顾客的问题;提出并对问题的实质进行专业表述;初步研究或快速审阅;寻找合适的指导老师;寻找合适的学生/研究者;保持沟通交流;形成报告和发表研究成果;支持研究成果实施和提出后续行动计划;进行后续研发项目开发;项目评估[23]。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倡导“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并在探索“云科普”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倡导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关于科学商店运营中互动机制,芈凌佳(2010)从科学商店与社区互动的机理出发研究科学商店的运作,指出科学商店的运作主要是基于四项机理与社区形成了互动:政府、学校、社区互动机理;需求与争取互动机理;定位与能力互动机理;第一动力与持续动力互动机理[24]。莫雪镭(2012)则借鉴云服务的理念和运行模式,提出“云科普”的服务模式,建立“云科普”的互联网平台[25]。朱正清等(2013)则从科学商店的服务内容出发,指出科学商店的服务内容可以分为活动类、比赛类、研究类、娱乐类,主要形式有调查研究、定期定点活动、会议、非常规性活动、比赛、合作性项目及娱乐性活动等[26]。

       (六)发展认知的演进:从单向扶持向双向互动转变

       在研究初期,学者基于科学商店的单向扶持展开研究。李秀菊(2009)借鉴国外经验(荷兰的科学商店模式)指出4方面的支持因素非常重要:(1)当事人(顾客)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要和支持;(2)科学家提供科研资源的支持,如大学生可以获得学分、学校同意研究人员从事科学商店项目;(3)院校主办或支持科学商店;(4)雇员(专职人员)从事科学商店的中介工作(由主办单位招聘)[27]。

       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在保障科学商店充满活力的同时,将服务的接受者——社区居民在互动过程中的利益诉求提上议程。围绕社区居民,陈立俊(2010)指出,科学商店的发展刚刚起步,知晓率不高[28]。芈凌佳(2010)认为,群众知晓度低,科学难入户[29]。从保障机制来讲,陈立俊(2010)认为,高校推动科学商店发展的动力机制尚不完善[30];从科学商店服务与社区居民需求的对接方面,陈立俊(2010)认为,科学商店的服务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存在错位等问题[31]。芈凌佳(2010)则基于实证发现,社区鲜主动,双方负责人交流少;居民有困难,局面被动,难主动联系科学商店[32]。吕小亮(2013)则从科学商店的整个服务流程出发,考虑比较全面,发现无偿服务、人员流动、信息互动、成本投入等方面均存在问题[33]。

       (七)发展思路的演进:从侧重机制完善到拓宽领域、完善运营

       在学者早期的研究中,他们对科学商店未来的发展主要围绕运行机制进行考虑。围绕科普工作机制和网络,洪耀明(2007)指出,建立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科普工作的机制和网络[34],社区科普要结合和针对公民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是保证公众参与度的关键[35]。围绕科普实践形式,谢晶等(2007)从科学商店在促进科普过程中的实践形式出发,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两个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的发展和实践探索,对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的进一步的推广进行了思考[36]。基于平台建设,吕丹(2007)则从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指出搭建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平台——环境科学商店,她认为科学商店可以使公民、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可以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37]。围绕科学商店的保障机制,柏贞尧(2009)对科学商店的运营模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他指出,政策支持是运营前提、资源整合是运营后盾、科学服务是运营内容[38]。朱健(2011)从加强联动机制的角度出发指出,完善“科学商店”在连接“校区、城区、社区”三区之间联动机制,培育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水平的人才梯队。[39]

       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主张不断拓展科学商店的服务功能、发展领域、运营模式。部分学者则在强调科学商店的社区服务功能的同时,主张拓展科学商店的育人功能,朱健等(2010)指出,需要将科学商店社区服务和人才培养的积极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将科学商店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中、教学计划中,并充分发挥学生志愿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为创新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40]。

       在科学商店的外延及发展领域方面,学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议题。在微观层面,刘先萍等(2012)超出传统的科普视角,探索以武术科学商店为载体研究武术科普化发展,对武术科学商店筹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预期社会效应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加快武术科普化进程[41]。从科学商店服务功能的领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上的运用应用型技术为社区提供便捷服务方面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将科学商店的发展领域拓展到宏观层面。郭牧琦(2011)将科学商店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现路径引入到宏观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42],但是由于提供服务的群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服务能力、服务动机是否适合这类服务的发展,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魏彤儒(2012)在此基础上,并基于北京、天津和保定的实证调查,认为可以通过科学商店的方式来探索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并可以将“政府”“高校”“大学生及其社团”“社区内的其他服务组织”“老人及其家庭”等共同作为机制共建主体[43]。

       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分别从内外环境、主体参与、绩效量化、试点运营、资源整合等方面来不断拓展科学商店的运营模式。在科学商店运营的内外环境方面,芈凌佳(2010)指出,需要营造政府支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激励机制)、社区参与(宣传力度、问题回收点)、高校主导、媒体支持的内外部环境[44]。在科学商店的运营过程中,部分学者主张扩大科学商店中志愿者参与。金娴(2014)认为,将“科学商店”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成立各具特色的专业服务部和门店;构建长期有效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45]。朱正清等(2013)通过研究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科学商店的内部和外在联系,促进人们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思考[46]。在科学商店的运营过程中,部分学者主张主体的多元化和综合型。潘清(2011)指出,科学商店运营过程中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服务主体是社区或者中小企业,运作方式灵活,研究学科多元化,侧重综合型应用学科[47]。关于科学商店运营模式,部分学者主张强调创新导向。江卫平(2010)主要以大学生能力创新为导向,指出“学习—实践—研究—应用”的科学商店运作模式[48]。在科学商店的运营过程中,部分学者主张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潘迎捷等(2011)则指出,科学商店运营需要政府的支持、学校组织、社会参与和学生实战,同时需要采用“学—实—研—用”的教育模式[49]。在科学商店的运行中,部分学者主张量化管理志愿服务。佟亚洲(2011)对应地提出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量化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包括管理机构——社区志愿者管理委员会、指导教师、岗前培训、(德、能、勤、绩)量化管理及总评在内的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50]。在科学商店的运营过程中,部分学者主张通过创新科学商店试点实现消费需求与服务产品销售的有效对接。李娜等(2014)开展了新型社区科技服务平台“科学商店”的创建模式研究——研究在了解居民潜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完成试点社区“科学商店”的创建工作,如何开发科技服务“产品”,打造“销售流通”环节[51]。部分学者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实现科学商店运营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张毅强等(2012)指出,可以通过大学生科学商店模式从经费投入、社会动员、创新激励、协调管理、评估反馈等五大层面创新科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机制。[52]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笔者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商店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成果的过程中,仍发现一些地方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科学商店运营环境的科学分析

       科学商店的运营对客观环境的要求并没有引起重视。目前来看,科学商店基本只是在上海出现,尽管2009年的报道中也提到北京即将建立科学商店,但至今没有得到证实。这样看来,科学商店的成立是否对成立之初的客观环境或者成立之后的成长环境有所要求,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氛围、大学生素质、居民素质等,这些都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之后的研究中,学者可以从科学商店成立的客观环境要求或者成长环境要求切入进行研究,来分析科学商店主要在上海出现的原因。毕竟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来看,科学商店是适合在诸多其他地区的社区发展的,那么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在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这也将会推进科学商店在其他地区的普及。

       (二)科学商店的服务领域定位及志愿者参与能力要求

       科学商店虽然是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模式,但是其实它也可以作为第三方承担部分公共服务。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科学商店的服务领域主要局限于科普知识,只有少数几位学者注意到了将科学商店运用到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那么其他服务领域呢?科学商店能否作为第三方介入社区服务中的劳动保障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营造、心理咨询服务等。除此之外,在科学商店承接这些社区服务的同时,作为科学商店的主要参与主体——大学生,是否有能力来承担这些服务呢?应当如何实现大学生参与能力的有限性与社区服务的广泛性的有机契合,达到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最优,也是未来研究中值得引起重视的地方。

       (三)志愿者服务动机

       科学商店是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模式,这里谈到志愿,那么就需要参与主体——大学生,甚至包括指导教师需要有奉献精神。根据期望理论和目标设定理论,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实现目标及得到回报(比如金钱)的过程。而作为志愿服务,尽管高校内有诸如课外活动学分的奖励,但主要还是靠激发参与者内部的利他动机。激发参与者——大学生内部的利他动机,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上考虑,未来可以对组织伦理氛围(Victor &Cullen,1988),尤其是关怀性组织伦理氛围展开研究,因为研究表明,处于关怀型伦理氛围中的个体具有利他倾向,关注集体利益,在部分情况下,可能引发组织公民行为,从而产生角色外绩效[53]。从微观层面上考虑,我们可以增强大学生参与科学商店的内部人身份感知(Stamper &Masterson,2002),[54]从而增强他们的组织承诺,从而为科学商店的有效运作贡献更多的力量。

       [收稿日期]2015-12-30

标签:;  ;  ;  ;  ;  ;  

高校志愿服务社区的一种新模式:科学商店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